"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麦田里的中国王子——长铗科幻小说选本

长铗归来乎

成追忆

最早关注长铗是由于他非常标新立异的笔名。铗在古代有剑柄的意思,刀身剑锋长者称“长铗”,所以长铗即是长剑。相传齐人冯谖贫苦不能自存,寄居孟尝君门下,因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三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不过,我当年看“长铗”二字的第一反应则是幻想者倪匡冒武者金庸之名写的《长铗记》。

新世纪的近几年里,长铗数次摘得银河奖,老一辈的科幻作家,如王晋康和刘慈欣,也没有这么年轻就蝉联如此多的奖项,八〇后的长铗意气风发地做到了。

从《昆仑》到《扶桑之伤》,纵观长铗的科幻小说创作,发觉他正在努力地把最优美的中国古风吹入科学技术流之中,这是一场中国科幻的提升之战,因为我们的大众读者和科幻创作初学者对“外星人入侵与宇宙大战等母题即是科幻的观点”情有独钟,对西方宗教情怀的科幻西风耳染目濡。有人认为,挖掘中国神话、泛灵古说是独走偏锋的去科幻小说奇幻化,其实不然,几乎所有的奇幻小说和神怪志异都是有幻想、有鬼神、无科学的小说,长铗的科幻小说则是有幻想、无鬼神、有科学的大胆大量的尝试。

长铗的大学专业是地质学,现在就职于国土资源厅的下属单位,搞专业的地质项目,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奉家山》中淋漓体现;同时长铗又是个热爱读书乐于从书籍的知识海洋中摄取信息的好同学,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被他描绘地栩栩如生,古文章节信手拈来。

本次选编长铗创作的小说若干部,长篇短篇均有:选材标准即是偏重于浓郁的中国风和时下现实主义的幻想之作;当然也有行驶于《六四七号公路》上的美国西部“恶灵骑士”与活跃在英伦哥特古堡畔的《麦田里的中国王子》……

作为年轻的富有朝气的幻想者,长铗实至名归。但他小说文字方面的短板较为严重,技术术语与情节发展的交流连贯性不好也需进一步加强,如解决这些问题,其小说的奇想母题将有望进一步扩大,给读者留下的回味也将更强!

法国中尉的女人

查尔斯无数次地回忆起,他们的第一次相遇。

堤岸边,她面海而立,黑色的衣裙随风飘动,人却如雕像般纹丝不动,仿佛在凝视着大海,又仿佛只是凝视着虚空。

查尔斯认出了她。她是小镇人口中的“法国中尉的女人”,那个被一名法国中尉抛弃的堕落女人。

当她回过头来,查尔斯没有看到预料中的 属于那个时代的庄重、顺从、羞涩;她的脸庞,无论用什么时代的标准或情趣来衡量,都算不上漂亮。

但那是一张令人难以忘怀的脸,一张悲剧性的脸。脸上的忧伤有如林间清泉自然涌出。那张脸上没有狡诈,没有虚伪,没有歇斯底里,更没有伪装。

她的眼睛,像潮水一般湮没了查尔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灵魂,不容于时代,却成为超越时代的永恒存在

她是堕落的象征,是不被同情的悲剧,是他全部的热情与向往,是一整个时代无解的谜,是那个晦暗年代里微弱而动人的自由之光

★《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牛津大学等英美高校文学课必读书,国际笔会银笔奖、W.H.史密斯文学奖获奖作品

★伊恩•麦克尤恩、A.S.拜厄特、翁贝托•埃柯、王小波推崇的伟大作家,《卫报》称他的一生如同寓言般反映了当代英语文学的发展历程。

★《纽约时报》畅销书,长踞美国亚马逊畅销榜,风靡德、法、美、意、葡、西、俄、波等几十个国家。

★由诺贝尔奖得主哈罗德•品特改编成同名电影,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成为影坛佳作。

★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大概是小说史上第一本以商业小说之资,彻底改变小说理论风貌的例子。

★我是福尔斯先生热烈的拥护者。——王小波

★我用《占有》向《法国中尉的女人》致敬,因为它的叙事更贴近角色的感受与内在生命。——A.S.拜厄特

★刚刚开始写作生涯的时候,我就读过福尔斯的作品,他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伊恩·麦克尤恩

★约翰•福尔斯的一生代表了当代英语文学的发展历程。他既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又为人们展示了超越时代的非凡写作技巧。——英国《卫报》

持微火者

精选茅盾文学奖评委、70后批评家张莉近年在文坛与媒体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随笔。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现的笔触,对二十五位当代作家与当下文学现象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收听、辨析和欣赏大时代里的偏僻声音,发现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微火,以及文字背后那些不妥协的、不服从的、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

上篇别开生面解读当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莫言小说中奇幻的民间性,贾平凹作品中难以转译的“中国性”,余华叙述声调里的秘密,铁凝对人性内面的洞察,执着于日常生活书写的王安忆,毕飞宇作品里的寻常与不寻常,格非小说中那种痛楚与百感交集,刘震云对存在意义的执迷,苏童对作为现实世界的凝视,阿来作为藏族作家的异质经验与普遍感受,韩少功的“重写人民性”,把“自己”写飞的林白,迟子建小说中温暖又寒凉的世界。

下篇从文学史的高度发掘当代文坛新锐之声:周晓枫文本里那颗“起义的灵魂”,陈希我的“非常态”写作,魏微笔下的异乡感,廖一梅关于“生活之上”的写作,冯唐用写作与时光进行的博弈,探取暗疾之景的鲁敏,捕捉到人心最深最暗处的徐则臣,细密讲述小城人民内心生活的张楚,曹寇关于生活本身常态与意外的理解,葛亮笔端“隐没的深情”,郑小琼诗歌中嚎叫的力量,纳兰妙殊文字中的一往情深。附录部分对于“非虚构写作”“70后写作”等备受关注的当下文学现象进行了全局性的分析。

我喜欢寻找那些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亮光,尤其着迷于写作者们点燃火种、照见幽暗的片刻。

我所能做的,是用文字聚拢起这些“微火”,因为其中隐含着我们身在的广阔扰攘的现实,以及那个在深夜里抗辩、反省、致力于完善的“自我”。

——张莉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