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海岩长篇经典(新版))

故事缘于一把意大利小提琴,这把价值连城的小提琴在我国失窃后,被偷运到香港引起了香港两大黑帮——潘氏家族和天龙帮的一场火拼。潘家幼子潘小伟被偷送到大陆避难,我公安人员闻讯后,立即组织侦破小组,以潘小伟为线索,展开了追查小提琴的工作。

潘小伟被天龙帮一路跟踪到北京,正当杀手向潘小伟时,我公安人员一并擒获二人。经过审讯得知小提琴现在潘氏家族手中,但由于潘小伟从不参与家庭事务,故并不清楚小提琴的具体下落。于是,侦察队长伍立昌派出刚从刑警大学毕业的女警官司吕月月,化妆成导游小姐,与其他几位武警同志,在保护潘小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追查国宝级文物小提琴。

这次事变触动了潘小伟,他终于答应配合警方,劝说其大哥潘大伟交出小提琴,通过几天的接触,月月和潘小伟这一对青年男女产生了朦胧的情感,而一直暗恋月月的刑警薛宇的心里不是滋味,与此同时,我公安人员在几经波折后获悉天龙帮帮主即将抵京参佛拜庙,顺例接受潘家仪和之礼——小提琴,于是侦破小组布下天罗地网,在潘小伟的主动配合下计划夺回国家财产,哪料中途节外生枝,潘大伟让潘小伟利用献琴之际暗杀了天龙帮帮主,并携琴私逃。

正当我公安人员对潘大伟和小提琴进行搜搏时,潘小伟竟瞒着大哥,偷出小提琴,冒险来见吕月月,在吕月月的劝说下,潘小伟把小提琴悄悄交给了警方,小提琴终于回归祖国。潘小伟欲与吕月月南下出逃。一路上,潘大伟等人严密监守吕月月,使其无法与组织取得联系,直到他们来到出境前的最后一个小镇,吕月月趁众人熟睡之时,犹豫再三,终于以人民警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战胜了个人私情,悄悄拔通了报警电话……

当刑警们赶到时,潘大伟等已死于同天龙的厮杀中,而潘小伟也在吕月月和她的队友们面前,,绝望地自杀了。

回到北京,月月回想自己在被挟持的过程中,由于私情而产生过种种犹豫和矛盾,为此,吕月月深深自责,她辞去刑警的职务,回到东北老家,正当她准备深居简出,平淡度日时,却发现自己已怀上了潘小伟的骨肉,孩子是无辜的,更何况是自己亲生的,月月决定生下孩子,为了抚养孩子,月月辗转求职,生计困顿,最后只好又回到了北京,做起了陪酒女郎,呼酒买醉,来麻痹自己。

潘氏家庭得知大祟仍有潘家后续的香火,为收回孩子,潘家族骗吕氏母子去了香港,一年后,吕氏母子惨死街头,成为潘氏家族内部利益斗争的牺牲品。

我的前半生:全本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作者从自己的家庭背景写起,回顾了他在入宫做了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满洲国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全部历史。他的写作即是个人的历史书写,也由于他的 特殊的历史地位,全方位地再现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变迁。

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多个版本,计有:《我的前半生》油印本(上中下,1958);《我的前半生》(未定稿)(上中下,大字号、16开本,1959);1960年1月《我的前半生》由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灰色封面,32开本,分上下册,共印7000套,规定“内部发行”,限当时的17级以上干部阅读。这就是俗称的“灰皮本”,这个版本是作者在之前基础上,修改、剪贴完成的;1962年3月,溥仪亲笔修改的“溥仪修正本”《我的前半生(清样)》出版,(上中下,16开大字本),分送各方面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李文达与溥仪三易其稿,九改九校(其中有被溥仪保存下来的1963年9月2日的修改本)后,于1964年3月先后于北京和香港公开出版发行,俗称“定本”。经历了“文革”,群众出版社并没有废弃李文达的那部未经删削的“全本”。 2007年《我的前半生》(全本)出版,该版除恢复因历史条件删去的内容外,也恢复了许多文学描写,当时有的历史学家强调真实,把这些芟夷殆尽。因此“全本”不仅内容远较“定本”丰富,读起来也更有兴味一些。2011年1月重新再版了《我的前半生(灰皮本)》;2013年1月出版了《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收录了溥仪在清样上批校的亲笔墨迹;2013年1月同时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图录)》,作为其他几个版本的辅助性读物。

包公案-龙图公案(简体版) --BookDNA中国古典丛书

《龙图公案》全称为《新镌绣像善本龙图公案),不题撰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金阊书业堂刊,有江左陶烺元乃斌父题于虎丘之悟石轩《龙图公案序》。据此可知:此书刻刊于苏州。原书十卷百篇,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有插图十幅(每整叶二幅)。

《龙图公案》全部篇章都有完整的故事。它们的情节结构因案情的不同而有异。凡财产、婚姻重大纠纷及凶杀人命案件,尤其是一些无头公案,情节结构一般都比较曲折复杂甚至奇巧,而凡敲诈、拐骗、偷窃、奸情等一般性案件,情节结构则比较简单、平直。然而这两类故事有共同的特点:它们多数都是疑窦丛生,颇为棘手的难决案件。而正是这类案件才突出了包公亦即清官的聪明才智。在这些故事中,许多当事人有的成了次要角色,包公则往往被推到了主要或关键的位置上。作品描写包公运用自己的智慧、经验和胆识,或根据生活常识,或探究人情物理,或苦思冥想事物的联系和因果关系,或微服私访调查取证,或巧设圈套赚罪犯人彀……等,使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手段,将其他官员屈打成招的冤案,束手无策的多年积案,或自己面临的扑朔迷离、疑团重重的案件,一举审破,并作出公正的判决。受害者的冤屈得以平反昭雪,平民百姓人心大快,包公公正神明的形象也由此树立起来。当然,少量作品渲染描写包公夜断阴间,日断阳间,能驱鬼请神断案。这种对古人有吸引力的鬼神迷信断案的描写,在我们今人看来实在不足为训,这是应当指出的。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