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經"出版的书籍

麥加,伊斯蘭千年聖城:文明的崛起與變調,穆斯林最深沉的傾訴

只限伊斯蘭信徒進入的天堂入口──麥加,當石油財富湧現,金錢成為麥加人的新真主

台灣第一本關於麥加的書!要了解伊斯蘭,必須先從麥加開始!

伊斯蘭專家、政治大學民族系副教授張中復專文推薦

當全世界都在討論伊斯蘭,伊斯蘭的信仰中心卻為世人所忽略!

你一生無法踏足的禁地,讓穆斯林、《遠見》雜誌(Prospect)英國百大智者、全球最知名伊斯蘭文化專家佶亞伍丁•薩爾達爾,在《麥加,伊斯蘭千年聖城》為你細說從頭。出版後,引起全球震撼,顛覆世人對聖城的刻板印象。

‧對飽受摧殘、「迪士尼化」的麥加提出沉痛批判

‧從麥加出發,深入探討伊斯蘭文明的發展歷程

麥加──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城,穆罕默德的出生地。穆斯林每天朝這裡祈禱,一生至少到麥加朝聖一次,是伊斯蘭信徒最大的想望與榮耀。《麥加,伊斯蘭千年聖城》指出,麥加的重要性不只在於宗教。麥加發生的事,以及穆斯林對麥加政治和文化歷史的看法,對世局影響巨大,一直持續至今。

然而,這個穆斯林認為地球上最神聖的地方,如今竟已面目全非……

例如:

‧到麥加朝聖是伊斯蘭五功之一,麥加如何奠定神聖地位?

‧從小對麥加抱持崇敬的穆斯林,深入走訪聖城後,為何憧憬幻滅?

‧先知穆罕默德之後,派系分裂與內戰何以綿延長達千年?

‧因石油致富的紹德家族,致力將麥加面貌現代化,帶來哪些新問題?

薩爾達爾是首屈一指的穆斯林文化研究學者,在《麥加,伊斯蘭千年聖城》一書中探討伊斯蘭中心────麥加的歷史發展,剖析其重要性與影響,並勇於對現況提出批判。他從頭說明麥加從沙漠荒谷變成貿易城市,以及突然崛起為宗教中心的過程,並檢視形塑穆斯林文化的內部鬥爭。

他在書中穿插自己親身前往麥加朝聖的經歷,以獨到眼光呈現麥加的精神層面以及傳統和現代之間的衝突。他揭開麥加的實體、社會、文化面向,並且透過過往西方旅行家對麥加的紀錄與評價,進一步揭示西方人長期以來對麥加的奇異想像與吸引力,藉此探索對麥加未來的影響。

這部震撼人心之作兼具知識性與感性,既像報導文學又似回憶錄,發人深省且耐人尋味,帶領我們走進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個地方。

※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令人佩服……薩爾達爾對歷史研究精深,應予讚揚……對於任何想要了解伊斯蘭發源地的人,這本書不可或缺。

──英國《獨立報》

敘述伊斯蘭誕生之前到現在的麥加歷史。書中呈現他對麥加的喜愛和憧憬幻滅。──《經濟學人》

薩爾達爾是伊斯蘭主題的多產作家,善於說故事。他以智慧、判斷力和一些離經叛道,呈現歷史有趣與沉悶的部分。

──美國《時代》雜誌

薩爾達爾揭露聖地並記錄穆斯林的朝聖史。一開始描述一名老人跋涉到麥加,並在那裡往生,挑起讀者興趣;中間穿插自己到麥加的感受;越到後面越對麥加現況表達不滿。

──英國《每日電訊報》

鮮有人以如此內在視野與熱情來描述麥加的故事……由一名理性、可親、明智,並對先知抱持溫和懷疑態度的信徒口中,優美地描繪出穆斯林版本的歷史過程。

──威廉‧達林波(William Dalrymple)

說明沙烏地阿拉伯如何將伊斯蘭最神聖的城市迪士尼化,並加以摧毀。

──威廉‧達林坡,《觀察家》,年度選書

擲地有聲,讀後獲益良多……很少作品能像本書這樣歌頌生命,歡樂與悲傷並陳。

──《新政治家》

一篇文字優美的敘述……薩爾達爾以熱誠和失望及失落感交織的觀點探索現代麥加,據此完成的著作是重大成就,也是關於這個偉大城市的重要研究,令人回味無窮。

──《觀察家》

內容充滿趣味、資訊豐富……不論是穆斯林還是異教徒,有知識的讀者很少會反對薩爾達爾的結論。

──《文學評論》

古雅典24小時歷史現場

●希臘會飲有哪些不可告人的祕密?

●雅典娜的女祭司手裡的籃子到底裝了什麼?

●雅典間諜如何與敵國爾虞我詐?

●雅典的馬拉松跑者究竟要跑多遠?

●柏拉圖原來是一位超強的摔角選手?

●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喜歡調戲美少年?

從女奴到海軍將領,從主婦到重裝步兵,從名妓到無花果走私者,是這些有血有肉的雅典人,讓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城邦再次栩栩如生。

時值西元前四一六年,雅典的國力如至中天:憑藉其威懾著整個古代世界的政治與軍事力量,雅典不斷地將其社會、文學與哲學的實驗範疇向外擴張。作為一個城邦,雅典引以為傲的還有人類歷史上僅見的超高人均天才密度。惟曠世的天才也要上廁所,也會跟另一半鬧彆扭,也會想跟朋友喝兩杯小酒。

從女奴到政治人物、從魚販到瓶身繪師、騎兵到醫生,二十四位典型的雅典小人物將會在一天二十四小時裡,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真實人生。我們同時也能透過他們一窺蘇格拉底、柏拉圖與希波克拉底、修昔底德與索福克勒斯等雅典巨擘的日常生活。

瓶身畫家

克里奧馮拿起一枝炭筆,仔細地把草圖的輪廓描繪到陶瓶的表面上。再來他拿用單單一根馬尾巴毛做成的「畫筆」去沾泥漿,信手以流動的筆觸畫上圖畫。

摔角老師

基本上爸媽除非是瘋了,否則他們絕不會同意讓全身一絲不掛又抹滿油的孩子去與一個大人扭打,不論對方的動機多麼純潔。

跑者

正午的烈日照得拉布拉斯暈頭轉向,他在想這次不知道又要少掉幾片腳趾甲了。前面的路,只剩兩趟全馬的距離。

斯巴達間諜

他仔細閱讀著卷軸,內心暗自興奮與駭異。這麼龐大的兵力、這麼強大的艦隊、這麼多的黃金!

劍舞舞者

她接著脫掉了上衣,露出了一件非常短的裙子跟緊緊纏住的胸部。再來她翻了個觔斗,又一次躍過了刀圈,而這次她能感覺到其中一枚刀尖輕劃過她的腳踝。

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從大國起源羅馬到民族國家法蘭西,塑造現代世界的六個帝國

──巴林頓.摩爾圖書獎(Barrington Moore Book Award)得獎作品──

★一本講述帝國的集大成之作★

歐盟就像哈布斯堡帝國再生?

鄂圖曼帝國的宗教制度可以解決現在多元文化的社會問題?

講述帝國的書多如繁星,但你也許只需這本作明燈。

「我們時代的帝國壽命不長,但永遠改變世界;滅亡是他們最不重要的特徵。」──奈波爾(V. S. Naipaul)

「當代世界面臨的迫切問題,甚至新世界秩序誕生而產生的陣痛,許多都可以透過帝國的稜鏡來檢視。無論我們在哪裡轉彎,遇到任何問題、任何情況,歷史上的帝國似乎都有先例。」──第一章 帝國的概念

★為什麼這麼多人著迷於帝國、研究帝國?

★為何過了千百年,我們還必須向帝國討教?

★帝國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和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有什麼連結?

本書特色

.精選6個帝國,重點串聯世界史。

.以歷史社會學角度,探究帝國為何能超民族、超地域、超國家?

.比較探討「陸地/海洋」、「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帝國/民族」的框架,解答帝國、帝國主義、殖民、民族與民族國家間的關係。

.羅馬帝國:如何以信仰、教化、公民制度成為所有帝國的父母?

.鄂圖曼帝國:來自東方的外來者,如何統治了文化與宗教皆不同的歐洲?

.哈布斯堡帝國:爬梳最複雜難解、最令人嚮往的帝國始末。

.俄羅斯與蘇維埃帝國:帝國何以變得無疆界?又如何成為戰爭的伏筆?

.不列顛帝國:與國際密切相關的海上帝國,如何行走在既分裂又凝聚的道路上?

.法蘭西帝國:帝國如何演變為民族國家?

現代國家、全球化困境的解藥,竟是──帝國?

帝國千百年的治事經驗,能教導我們如何駕馭現在的世界。

回看規模宏大、超民族、多文化的治理方式,思索從帝國到國家的進程。

.「帝國克服許多今日難倒我們的問題,這點千真萬確!」

光輝榮耀的帝國在20世紀初始曾一度殞落,成為帶有貶義的侵略者、殖民者代名詞,如今卻再度躍升人們研究、探索的對象。究竟帝國有何魅力,吸引後世不斷重新了解?帝國又有何祕密,能解決當今的問題?

.透過6個帝國,看世界的版圖如何被塑造

社會學者庫瑪以獨到的眼光,從羅馬帝國開始,書寫鄂圖曼帝國、哈布斯堡帝國、俄羅斯與蘇維埃帝國、不列顛帝國、法蘭西帝國,以宏觀角度描繪其多面向,梳理其承繼羅馬與創新處、擴張的方式,以及更重要的──統治方法。帝國統治者眼中的帝國目標為何?是創造財富、傳播理念,還是有其宗教的使命?他們又是如何尋求能夠一統世界的普遍秩序?

.要真正明白帝國的價值,必須超越一切歷史觀點

庫瑪指出,帝國造成宏亮的當代迴響,我們應超越歷史看待。它是現代國家形成的源頭,其精神與治理模式,深深影響後世。在日益全球化、各地更為緊密聯繫往來的現在,包含多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的帝國,無疑是絕佳參照。

各界推薦

「就理解帝國這一主要寫作目的而言,本書的主要原創貢獻並不在於發掘稀見史料與新興個案,而是透過消化和整理歐美學界的先行研究,作者進而以歷史縱深的視野出發,提出對帝國概念化與模式化的見解。」──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精彩佳作。」──安東尼.帕格登,《帝國的負擔:一五三九迄今》(The Burdens of Empire: 1539 to the Present)作者

「本書實為佳作。洞見獨到,深入帝國歷史與統治者及捍衛者的論述。儘管研究材料龐大,庫馬的文筆生動淺顯,清楚剖析了複雜的主題。」──羅納德.吉爾格.蘇尼(Ronald Grigor Suny),《「他們能住在沙漠,但不能住在別的地方」:美國種族屠殺史》("They Can Live in the Desert but Nowhere Else": A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作者

「在這部精彩的巨作中,庫馬帶領我們暢遊數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帝國,指出帝國重要的概念與意識形態,用以了解他們的治理形態與遭遇的衝突。同時,他深入民族主義與帝國互相競爭的場域,並探討帝國身後的遺產。」──馬克.貝辛格(Mark R. Beissinger),普林斯頓大學

慈悲的滋味

《慈悲的滋味》主線是講一幢公寓的房東太太,她出於對社會報恩的救贖心理,把全樓遺贈給十八個房客。她對貧窮的同情,卻引發了人性中的自私與貪婪。此書用老太太的遺囑作人性分水嶺。前半部房客間曾出現的善意、自尊,與後半部的猥瑣不義,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本書收入原書<慈悲的滋味>、<娛樂界的損失>、<憤怒的葉子>之外,另特別收錄黃凡早期得獎的科幻中篇小說<零>共四篇(此書原為獨立出版),搜羅黃凡年輕時的作品,讓讀者一窺黃凡早慧的寫實筆法,對文學研究與閱讀而言,此次新版面市,有其歷史價值。

王德威:「黃凡的喜劇靈感狡黠冷峻,為近年作家中所少見,即使最貌似「寫實」的作品,也會被他突如其來的幻想,攪得紛擾曲折。比起三、四○年代的張天翼、錢鍾書,仍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所教授

馬漢茂:「在台灣作家中,我最為推崇黃凡的作品。黃凡與其他作家比起來,有相當的獨創勇氣;特別是在男女關係的處理上,技巧的新穎為同輩作家所不及。」──德國魯爾大學東亞系系主任

朱雙一:「黃凡的作品,或開風氣之先,或獨樹一幟,或統領風騷,總是扮演一個引人注目的角色。」──大陸文學評論家

葉石濤:「……把台灣現代社會的各個層面,用不被拘束的自由主義觀點,予以分析導入小說世界的當推作家黃凡了。黃凡一九五○年生,是屬於知性型作家,他已經超越了鄉土文學。從現代社會的各種活動現象,來凝視人性和行為。他代表了八十年代的創作目標和創作方向。」──台灣文學評論家

《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黃凡的作品從短篇到長篇,從小說到專欄,都能表現出其豐富的知識,及對現代社會的深刻觀察。在他的小說中,對於現代人的心理及其處境,刻劃深入。尤其對於現代中國所處的特殊處境……。」

華夏再造與多元轉型:明史

黑暗停滯的時代,抑或近代文明的曙光?

穿越百年迷思與爭論,

重探一個被誤解朝代的價值與意義。

長期以來,明代總被認定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時代:君主專制、宦官干政、特務荼毒;終致民變四起,朝代覆滅。近代史家比較中西近代化,又認為明朝「閉關自守」,發展停滯,是近世中國衰落和中西消長的關鍵。

然而,近年來對明代深入研究的成果,傳統的負面論點受到強力挑戰與反駁。對明太祖的評價,不再停留在殘暴專制,轉而注重其開國宏規,短期內使人民安居田里。

討論明代歷史地位,不再說明代閉關鎖國、重農輕商,轉而突顯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社會、文化多元發展,社會經濟形態轉型,手工業與市場經濟蓬勃,對外貿易空前擴展,經濟規模為當代之巔峰,而且為世界市場的中心,並不落後於正在興起的西歐。社會多元發展,階層間流動率高,為近代以前世界之最。陽明思想興起,注重啟迪個人心性良知,並透過出版、講學及小說、戲曲,重塑儒家思想文化,普及民間。城市繁榮,言論開放,批評時事戲曲小說盛行,市民運動蜂起,敢於挑戰朝廷惡政。晚明江南士人文化的發展,更是璀璨優雅,為今人所嚮往。

本書由六位學者共同執筆,綜觀百年來正反各異的各類評價,結合最新研究成果,描繪出明代兩百多年盛衰起落的基調與變奏、危機挑戰與克難奮發;呈現明代多元發展及轉型,「大明終始」,生生不息地再造華夏文明的歷程。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