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把黴菌偷偷養在冰箱裡的科學怪人,也是以身試毒,醒來發現麻醉新藥的絕命毒師!|
一本生動且掃除陳腐觀點的新藥發現史,以及證明新藥研究是多麼困難、代價高昂又至關重要。如果眼前的研究之路陰影重重,這本書能啟發人心。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翻開藥物獵人的筆記,
深入追溯關鍵藥物的科學、工業、社會變遷史,
才知道藥學如何改變了醫學的面貌。
■ 今天在尋找先導藥物時,多從二十萬種結構不同的化學物質中,篩選出一種化合物。
■ 製藥界每展開一百項研究計畫中,只有一項能做出FDA核准的藥物——經FDA核准的藥物中,有百分之七十無法讓研發投資回本。
■ 憂鬱藥:一九五五年,瑞士精神科醫師庫恩在思覺失調病人身上測試藥物,卻未能成功。他心血來潮,把一種無效的藥物運用到憂鬱症病患,卻帶來亮眼成效。這項發現後來催生了百憂解。
■ 避孕藥:滿臉鬍子、被認為是科學怪人的落魄教授,沒有發明怪物,反倒接受婦運先驅的資助,冒著觸犯妨害風化法的危險,和篤信天主教的產科醫生一起偷偷發明了避孕藥。
■ 麻醉藥:船醫施貴寶為了改良乙醚麻醉劑的製程,甚至炸傷了眼睛,卻從此找到了讓藥物標準化的方法,成為現代製藥業的先驅。
■ 抗生素:化學家弗萊明在實驗室發明了第一種抗生素盤尼西林,二戰初期時卻苦無量產之法,只能從病人的尿液中回收盤尼西林再利用,但是卻有人順利改良了製程,使得二戰手術技術和微生物研究突飛猛進。
■ 止痛藥:阿斯匹靈的偽史說明了一名化學家基於孝心,發明了史上最暢銷的止痛藥,但它其實是一名受到拜耳藥廠主管排擠的猶太藥學家,不屈不撓、暗度陳倉才得來的研究成果。
■ 禁藥:沙利竇邁最初是以鎮定劑上市,但卻造成了新生兒海豹肢藥害事件,但是當時的科學家恐怕也沒想到,歷經多年的改良和FDA測試,治療癌症和痲瘋病才是正確的用藥方式。
■ 毒藥:中世紀帶來「跳舞瘟疫」的麥角菌,今日成了嚴重偏頭痛藥物的成分。維多利亞時期的宴會毒品乙醚,卻有一名牙醫從中看到無痛麻醉的契機。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是史上第一位醫師,但人們往往忽略他同時也是一名藥師,而藥學就跟臨床診斷的歷史一樣悠久。藥物獵人唐諾‧克希博士回顧製藥業的起源,同時也把許多非醫學正統的傳統藥學實踐,例如草藥學和鍊金術放回醫學史的情境中,乍看迷信、不科學、充滿奇蹟的個人試藥經歷,其實後來都成為現代實驗室化學、細菌論和藥理學的基礎。而今日多數的藥物獵人,就跟他一樣,一生都在分子研究迷宮中遊走,成為製藥業生技研發計畫中的一員,他們不畏研發的艱難、FDA的藥物使用規範,只為研發出一款有益於世人的新藥。克希博士在本書中以幽默的口吻,細數藥物獵人的奇蹟故事,期待能夠讓更多人知道,這群不是醫師的人,其實也有著誠摯的醫者之心。
內容簡介top
我,尼克.費爾威,義大利裔美國人,住在紐約格林威治村,職業是小偷。
為了不惹麻煩上身,我只偷不值錢的無用之物,但如今呢,當任何東西對某些人來說都可能是寶的時候,照這個規矩維生坦白說變得有點困難。不過,我還是堅守這個原則行事,要我偷走動物園裡的老虎、游泳池中的水,甚至一整個棒球隊,只要給我兩萬美元,這都不是難事。
什麼?我有沒有聽錯,你要我啥都別偷?
世界短篇推理之王愛德華.霍克筆下最受歡迎的神偷偵探尼克.費爾威,與亦敵亦友的女賊「白皇后」珊卓拉.巴麗,聯手挑戰最不可能的偷竊行動!
偷竊撲克牌中的黑桃四、褪色的友邦國旗、紐約警局隊長的警徽、弄蛇人的籃子……神祕又離奇的委託背後,潛藏著怎樣的危機與挑戰?神偷不但要動手還得動腦,一場詭譎而精采的鬥智競賽就此展開!
什麼都不偷 The Theft of Nothing at All
再沒有其他委託比這還輕鬆的了,只消待在家中,什麼都不做,就有兩萬美金進帳──尼克.費爾威這次的任務是「什麼都不偷」!這錢真有那麼容易賺嗎?
偷竊黑桃四 The Theft of the Four of Spades
在紐約巧遇老友的結果是,費爾威得連夜偷走多副撲克牌中的「黑桃四」這張牌。但更令費爾威掛心的,是撲克牌占卜師之前的預言……
偷竊硬紙板製的城堡 The Theft of the Cardboard Castle
「別動!」原本該空無一人的屋子裡出現了一具男屍,當闖空門的費爾威終於發現時,警察正舉槍喝止著他。如果警方深究起費爾威的過去,他就得吃不完兜著走囉…..
偷竊褪色的舊旗子 The Theft of the Faded Flag
友邦大使館正準備用新國旗替換已褪色的舊旗,怎知目標物眨眼間消失無蹤──尼克.費爾威再次與白皇后巴麗槓上,誰將是最後的贏家?
偷竊李歐波的警徽 The Theft of Leopold’s Badge
愛德華.霍克筆下最受歡迎的神偷費爾威與神探李歐波的對決,起因於白皇后巴麗竊畫失風被捕,偷走李歐波隊長的警徽就能讓白皇后脫身嗎?
偷竊弄蛇人的籃子 The Theft of the Snake Charmer’s Basket
慘遭蛇吻入院救治的白皇后巴麗急電費爾威前來幫忙,目標是弄蛇人谷列茲的籃子。毒蛇凶猛、報酬誘人,費爾威深知此事只能智取不能力奪,動腦時間到了。
偷竊葛羅莉亞的大衣 The Theft of Gloria’s Greatcoat
費爾威與愛人葛羅莉亞的初識,是在一個非常不羅曼蒂克的狀況下發生的……費爾威在偷走葛羅莉亞的大衣同時,也偷走了她的心。
從古城中心到現代大都會,城市如何主宰人類的命運?
第一本從古今對照角度探索城市出現以來6000年演化的專書
從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奈良、築地到曼哈頓,重返最接近遠古的那一刻
――――――――――――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德•戴蒙盛讚:「莫妮卡•史密斯是最有資格寫這本書的人!」
▌名家推薦
王志弘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屈慧麗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
邱秉瑜 │ 《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作者
阿潑 │ 文字工作者
眼底城事 │ 「眼底城事」網站平台編輯室
黃舒楣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熊仲卿 │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蔡佾霖 │ 馬雅國駐臺辦事處大使馬雅人
▌考古第一個6000年的城市生存藝術,預見下一個6000年的人類生活
☉古代世界就有外食產業,「買麵包」為何讓美索不達米亞的都市居民煩惱不已?
☉古羅馬的賣酒廣告刺激消費提升品味,古人是怎麼做行銷的?
☉堆積如山的城市垃圾困擾古今,古人如何打造「拋棄式文化」?
☉羅馬城遍布澡堂,古代的水資源管理有哪些智慧?
☉古代的中階主管也有業績壓力,中產階級如何因應城市生活的焦慮?
☉古人為什麼在又熱又燥、鄰居又多的地方建立歷史上第一座城市?
無論古今,無論世界何處,為什麼有那麼多城市?
有些城市的歷史比它們所屬的國家更悠久,城市「大到不能倒」?!
6000年前,城市誕生,這項創新為人類帶來了壓力折磨、流行疫病、官僚主義,也催生了中產階級興起、消費文化和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網際網路。
住房短缺、交通堵塞、垃圾熏天、汙染蔓延、疾病孳生、犯罪橫行、族群衝突、仿冒充斥……現代城市生活的種種疑難雜症,都是古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今日才有的新鮮事。
城市的歷史不斷改寫,又時而重複。城市生活是人類的宿命,還是我們寧願沒有城市?
作為一個物種,人類在由城市串連而成的世界中生存。第一批城市居民有什麼感受?在孤獨的時代,今日的城市居民如何生存?
許多偉大的城市還在我們腳底下。本書將古代連結至當下和未來,探索迥然不同又有著共同特徵的古今大城市。教育和經濟機會、社會流動性、網絡基礎建設的發展、中產階級的魔力和焦慮,以及從外食到垃圾的一切事物,包羅萬象6000年。
城市或許會消長,但不會崩潰,並將永遠與人類共存。
▌城市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網際網路
「我曾經聽到當地村民私下互問,我在我的國家裡到底犯了什麼滔天大罪,才會被判刑到這麼遠的地方來找一堆小碎片……在巴黎的聖母院大教堂,觀光客只需要花八歐元(差不多是一個三明治的價錢)進入『考古地穴』就能看到高盧、羅馬古城盧泰提亞的一些建築地基。訪客臉上不解的神情替他們道出他們沒說出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來看這麼破碎的東西?』答案是:因為只剩下這些了。」
6000年前,地球上還沒有城市。今日,世界上超過半數人口居住在都市地區,而且這個數字仍在增長。即使不住在城市,你的生活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影響,無論你是通勤上班,還是把咖啡豆賣給一家供應都市咖啡店的公司,或者接待來自城市的遊客到你的偏遠村莊尋求冒險和休憩。
在今日,城市看似天經地義,但它並非人類這個物種想要存活下去的必備品。第一批城市居民的感受,就跟使用網際網路的第一代人一樣,有類似的適應和興奮過程,對我們的老祖先而言,城市就是最早的網際網路。
城市之所以會是城市的樣貌,乃因平凡百姓――你、我、數百萬其他人。再怎麼不經意的行為,都能留下長久的印記,並啟發我們運用想像,跨過古今數千年的隔閡。
▌對本書的讚譽
近年來,城市書寫與它們嘗試描繪的都市世界,都經歷了爆發性的成長,令人目不暇給,但《城市、演化、人》值得給予額外關注。作者以身為考古學家的敏銳挖掘和判讀技巧,透過豐富的實質證據,娓娓道來古往今來城市發展的通則與變異。無論是人群活動的器物痕跡、支撐安適生活的各種基礎設施,還是建築與街巷遺留的空間格局,在在顯示作為人類文明場域的城市,深刻仰賴著我們往往視為當然的人造環境,並由中間階層負責協調複雜相依的都市網絡。縱使這些物質框構可能化為塵土,但它們連同堆疊其上的新生活地層,共構了值得一探的歷史根柢,透露著未來與過往的緊密聯繫。
城市是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大型的聚落形態,早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雛形。學術界把通過考古學方法對城市歷史、人口結構和空間功能、排水垃圾處理等問題所開展的研究稱為「城市考古」。作者在挖掘古代多時期佔居、反覆疊壓打破堆積地層的遺址中,特別觀察到城牆砌磚工過去在塗砂漿時留下的一個手印,她虔敬的態度,讓人感受到返回遠古心流的悸動。
隨著妙語如珠的考古學者走入數千年前的城市,不再傲慢地以為都市性(urbanism)是近代獨有,我們會對腳下的城市歷史有更多敬意,每一寸物質匯聚宛如網路資訊基礎設施,成就了當代文明。考古工作原來是這樣超越挖掘和盤點瓦片數量,更可觸及推敲社會生活中的生產、消費、慾望和瞬息萬變的契機,「啊,原來古代都會居民亦浮誇愛現愛計較……」,這讓我們在閱讀中感到幾分親切,也讚嘆這般的城市生活中有稠密擁擠的空間安排漸成日常,展現了人類「整合、遷徙、互動和物質展演的認知能力」,也正是作者所謂的「人類存在的終極網路架構」。這架構在當前遭遇空前的疫病挑戰,無論如何,作者提示我們,此刻的每一步嘗試和錯誤,都給未來留下有待解讀的寶貴訊息。
「許多古城能長久延續,並看得出城市隨著時間改變,這說明城市之所以能成功又吸引人,正因它們從來不會『完工』。」自從在地球這顆行星建造第一座城市開始,人類就離不開城市。這是一本討論城市起源及演化的考古書籍,作者透過豐富的田野工作經驗及研究資料,以全球性的視野比較古今城市,企圖向讀者闡釋城市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性與共通性。當然,城市的生命會面臨難題,需要調整,並找出解決方案。不幸的是,城市也會遭遇毀滅,但新的城市總會再次豎立在舊的基礎之上。「城市會持續下去,永久長存」,作者如此預言著。脫離深奧的理論與複雜的研究方法,這是一本無負擔又具啟發意義的書籍,值得推薦給對考古和古文明有興趣的讀者。
Monica Smith是一個生活於現代城市,挖掘過古代城市的考古學家。藉由考古學家的眼睛,看見我們平常忽略的城市生活。從中美洲叢林的提卡爾到羅馬的外港奧斯蒂亞,牆壁上的指痕、鑽過蜿蜒小路到達市集。千年前的都市人生活,好像自身的日常。隨著作者的思緒與對都市的反思,遨遊在6000年前的泥磚之間,站在現代觀看都市的一切,遙望未來再6000年都市將何去何從?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 《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作者
莫妮卡•史密斯是最有資格寫這本書的人,書中說明人口日益集中到城市這個大問題。她擁有寫作的天賦,以生動的文筆將城市科學傳達給更廣大的讀者。
愛德華•格雷瑟(Edward Glaeser) │ 《城市的勝利》(Triumph of the City)作者
莫妮卡•史密斯對城市建造以來這數千年來的迷人描述,提醒我們,我們是一個城市物種。對日益蓬勃又重要的城市考古學領域,這本書做了豐富的處理,該領域持續帶給我們的驚訝和洞見,對於今日的城市打造相當重要。人類創造過的許多最棒事物都跟城市有關──史密斯告訴我們,人類打造的城市如何讓一切成為可能。
扎希•哈瓦斯(Zahi Hawass) │ 《古埃及隱藏的寶藏》(Hidden Treasures of Ancient Egypt)作者
本書記述了我們如何打造城市及有時城市如何創造了我們的現實和壓力。對任何渴望了解城市令人驚奇之處,以及我們為何深受城市吸引的城市居民來說,這都是一本必讀之作。
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 │ 《我從太空考古》(Archaeology from Space)作者
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探討了我們今日視為理所當然的城市故事,並清楚說明數千年前許多當今概念的起源。本書趣味十足,充滿了史密斯教授生涯中精采的故事,強烈推薦給任何對我們所謂「現代」都市生活的根源感興趣的人。
《美國考古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Archeology)
一場生氣勃勃的歡快演出,帶領讀者穿越豐富的都市場景景觀和城市居民包羅萬象的各個切面……作者是城市人類學和考古學研究領域知名人物,這本書總結了數十年的博學省思,以及遍及不同大陸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遺址田野工作。
《書單》雜誌(Booklist)
史密斯熱情講述了她的工作和同僚們的發現。當他們挖掘基岩,在每一層碎片中獲得驚人的發現,正顛覆過去關於城市起源和發展的假設……讀者可以感受到史密斯對考古學的熱愛;她關於考古方法的章節特別令人著迷。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一段發人深省、助益良多的調查研究。
《自然》期刊(Nature)
大都會隨著時間推移的驅動力和創造性流動的一則啟示。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
好讀、幽默,結合了考古發現、歷史紀錄與當前經驗。
《科學》期刊(Science)
從古代都市中心的城市生活到今日及未來引人入勝的旅程……本書觸及當下的都市時代焦慮,我們不僅得以欣賞它們在城市複雜軌跡中的適切位置及城市的興起,同時不得不思考史密斯的斷言,也就是城市曾經並將繼續成為人類占優勢地位的核心——無論是好是壞。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史密斯是一位專業考古學家,她在世界各地挖掘了許多古代遺跡。她讓人想起那些生活在今日已坍塌石堆中的人,描繪了與當代加州都市有著驚人相似處的人們。
「我們家族應該對蘇聯感恩戴德。」
「我一向覺得懷舊是種病,對蘇聯的懷舊更是病入膏肓。」
當俄烏關係白熱化,
一場伯侄之間的意識形態之爭,引領作者回到烏克蘭外婆家的櫻桃園,
牽引出一個家族橫跨四代紛雜的歷史記憶與認同
★未出版即全球銷售16國版權★
★The Bookseller 當月選書★
★《鷹與心的追尋》作者海倫.麥克唐納推薦★
吳照中|「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房慧真|作家
洪美蘭│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教授
相振為|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資深記者
劉致昕|《真相製造》作者
──推薦
如今還在進行式的俄烏戰爭,近可回推至2014年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軍事行動,遠則可溯及俄羅斯及烏克蘭糾纏長達百年以上的歷史。也就是在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那一個歷史時刻,作者維多利亞‧貝林姆的電腦螢幕閃現著一則訊息:「我們家族應該對蘇聯感恩戴德。」而這訊息來自她曾因蒐藏披頭四唱片,在蘇聯統治烏克蘭時期鋃鐺入獄的伯父。
出生於烏克蘭的兩個世代面對同一場戰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詮釋。對作者而言,蘇聯象徵的是車諾比核災、專制統治與大饑荒。對她的伯父而言,蘇聯不僅是核工程與航空科技的先鋒,更是保護烏克蘭免於納粹統治的軍事強權。
這場由著政治立場相左的爭執,以及曾祖父日記記下的一名失蹤家族成員,帶領作者回到離開十年以上的故鄉波爾塔瓦的櫻桃園。在塵封的照片、日記及藏書中,以曾祖父母所經歷的歷史事件為本,貝林姆走訪烏克蘭社會主義時代的祕密警察單位「公雞之家」、各地檔案室、博物館及祖厝,試圖拼湊不斷消失中的家族歷史,解開四個世代面對政權轉移的立場歧異及糾結。
「哀悼一個地方,比哀悼一個人還難。」曾經對作者而言,俄軍侵略克里米亞的新聞畫面,彷彿存在於老舊電影的灰色畫面。隨著一邊協助農務一邊穿梭於以列寧命名的無數街道,在破碎凌亂的檔案與歧異紛亂的歷史認同中,作者以一個家族的故事折射出一個「邊境之國」的歷史處境,並且在進行式的戰爭中,找回未經戰火蹂躪的烏克蘭,及一個家族重新找回連結的可能。
國內外好評──
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占領、頓巴斯戰爭開啟,種族問題及世代觀念上的落差,就在撕裂烏克蘭社會。而移居國外的作者,為了解開一個家族成員間難以啟齒的祕密,返回故鄉烏克蘭,踏上一段有如推理解謎般的旅程。對照身處台灣的我,因為類似緣由,也與作者有相同困擾。台灣與烏克蘭因地緣關係,有著許多難以避免的相似性。如果你也苦於台灣社會的分裂,相信作者的尋根之旅,能給你帶來不同視角的觀點。
──吳照中|「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既嚴肅又美麗地召喚出一個在危急存亡之秋的國度,也描述了作者個人如何設法尋回由家族跟國家所維護的回憶與祕密。這本書是對流亡、回歸與歸屬,乃至於對於人存在的意義,一次細緻的思索。最重要的,這本書是一首獻給希望與家的頌歌,其行文是如此地溫柔,對真實情感的堅持是如此深切,以至於對我來說,書中的字句化為了一種強悍的存在,供我擲向傷害、苦難、痛楚。這本書深得我心,它將縈繞在我的內心久久不去。
──《鷹與心的追尋》(H Is For Hawk)作者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
AI ≠ 人工 + 智慧
模擬人類微笑的Amazon彎曲箭頭背後,誰受益、誰為此犧牲?
為何Google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提到或暗示人工智慧?
從沙漠到海洋,從岩石到城市,從樹木到超大型企業,從跨洋航線到原子彈,
誰在AI後面?誰背叛了AI?
――――――
從神話到魔化,從地球、雲端到太空,破解AI背後的6個祕密,探索人工智慧的另一種可能!
當代AI研究先驅、微軟研究院資深首席研究員第一手揭露人工智慧豐功偉業背後的陰暗面!
▌幽靈代價,我們為AI付出了什麼?
◎人工智慧既非人工的,也不是智慧的,那些看似萬能的智慧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從內華達沙漠到內蒙古巨大的人工湖、從亞馬遜倉庫到太空殖民,直擊人工智慧帝國全景地圖!
◎人工智慧充滿隱藏成本,從自然資源和勞力到隱私和自由都是代價,深入了解我們為人工智慧付出了什麼?
◎人類為人工智慧制定的倫理架構非常失敗,程式碼和演算法並非致命毒藥,那麼到底哪裡出了錯?
▌「AI」,一個兩字的短語,隱含了一則神話和六個幽靈!
當我們跟Siri聊天、開著特斯拉電動車上路、用Google搜尋、上傳IG自拍、觀看抖音影片,以為自己生活在人工智慧的美好新世界,但事實上許多看似有價值的自動化系統能運作,背後都隱藏著幽靈。運行一個自然語言處理模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從紐約搭機往返北京125次!精心打造的魔鬼細節,讓我們相信智慧機器在做那些神奇的工作。
人工智慧不只是演算法、資料與硬體的混合物,它關乎自然界、政治、歷史,有時甚至也和美有關。當人工智慧滲入政治生活、耗盡地球之時,會發生什麼事?人工智慧如何形塑我們對自己及對社會的理解?
本書作者凱特•克勞馥是當代對人工智慧的影響最深思熟慮的研究者之一,以人文主義者的眼光、藝術家的感知、科學家的嚴謹,揭露人工智慧真實的樣貌。她憑藉十多年的研究,揭示了人工智慧神話背後隱藏了什麼,從打造與支持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所需的能源和礦物、剝削「自動化」服務背後的勞工,到人工智慧從我們身上取得的資料,破除人工智慧的迷思。
全書以地圖集的概念來看待人工智慧,提供我們重新閱讀世界的可能性。在人工智慧的地景中,我們會造訪礦坑、耗能資料中心裡長長的走廊、顱骨檔案庫、影像資料庫,以及日光燈照亮的物流倉庫,了解每一種分類都有自己的後果。世界上最富有公司的人工智慧系統正榨取各種資源,將人類的思考能力商品化,以服務當代科技的一瞬間。
沒有單一的黑盒子,沒有單純的祕密,錯綜複雜的權力系統交織,映射了一組複雜的期望、意識形態、欲望和恐懼!
麥克・安南尼(Mike Ananny) │ 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克勞馥說明人工智慧是一項跨越政治、勞力、土地和資料的技術成就和文化承諾,繪製出獨特的地圖,讓我們看見並挑戰人工智慧的力量,供我們採取行動。
露哈・班傑明(Ruha Benjamin)│《追逐科技》(Race After Technology)作者
透過出色地追溯人工智慧的歷史、神話、倫理和政治,本書提醒我們,我們所講述的人工智慧故事,就像構成這些系統的數學模型一樣重要。
傑佛瑞・鮑克(Geoffrey C. Bowker)│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這本書具說服力、清晰且深刻,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之作。它透過闡明人工智慧的社會、物質和政治面向,轉移我們的注意力,不再只看見新殖民主義光鮮亮麗的東西。
西蒙妮・布朗(Simone Browne)│《暗物質》(Dark Matters)作者
從勞力、乳膠和鋰的提取到代理和帕蘭泰爾科技公司(Palantir)的政治,本書是對再現人工智慧的權力關係的嚴格質問,並無可避免地映射出其侷限性。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著作。
全喜卿(Wendy Hui Kyong Chun)│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加拿大一百五十週年研究計畫新媒體學者(Canada 150 Chair in New Media)
一本必讀之作。從鋰礦場談到資料提取,從勞力剝削談到政府監控,本書深具說服力地揭示智慧是如何「製造」出來的。書中藉由追根究底地探查人工智慧可能造成的環境惡化、資本積累和勞動條件,取代空泛無力的「倫理」呼籲。
維吉妮亞・迪努姆(Virginia Dignum)│《自然》期刊(Nature)
揭露了人工智慧豐功偉業背後的陰暗面……精心研究,寫作精湛。
彼得・蓋利森(Peter Galison)│《愛因斯坦的時鐘,龐加萊的地圖》(Einstein’s Clocks, Poincare’s Maps)作者
人工智慧似乎就像我們機器中的幽靈一樣縈繞於這個世界。但正如凱特・克勞馥在她生動、令人不安的著作中所表明的,這個演算法、資料、硬體的混合物絕非無關緊要的。本書做出傑出的貢獻:讓人工智慧的幽靈現形。
蘇・海爾波恩(Sue Halpern)│《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正如凱特・克勞馥這本鞭辟入裡的著作一再證明的,人工智慧並不是像天外救星一樣降臨在我們面前,而是透過一些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去人性化提取作法來完成。
凱倫・郝(Karen Hao)│《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 Review)資深編輯
這是一部傑作,而我一直無法停止思考這本書。
賽門・英格斯(Simon Ings)│《新科學人》雜誌(New Scientist)「年度選書」
揭示了人工智慧的隱藏成本,從自然資源的消耗到我們的隱私、平等和自由更微妙的成本。
約翰・納頓(John Naughton)│《衛報》(The Guardian)
〔一部〕引人入勝的著作……
阿隆德拉・尼爾森(Alondra Nelson)│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主席
具說服力又富啟發性……克勞馥描述了肆無忌憚的技術擴張帶來的可怕風險。方法原創又睿智,本書是一幅關於現狀不可或缺的地圖,它大膽地呼籲讀者描繪一個更加公正而永續的未來。
阿娜伊絲・蕾塞吉耶(Anaïs Rességuier)│《AI與倫理》期刊(AI and Ethics)
本書是一部開創性的作品,將人工智慧帶入了我們關注的範疇……克勞馥的著作對該領域貢獻卓著,因為各國和國際、公司和教育機構的各個層面都在努力減輕這項科技帶來的危害。
大衛・夏維茲(David A. Shaywitz)│《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克勞馥強烈主張,雖然人工智慧被呈現為無實體的、客觀的和不可避免的,但它卻是物質的、有偏誤的,且受我們自己的觀點和意識形態左右。
約翰・史萊特利(John Slattery)│《公益》雜誌(Commonweal)
克勞馥……從《星艦迷航記》的世界中借鑑人工智慧,讓它變得豐富、人性化且發自內心。
麥可・史佩奇歐(Michael Spezio)│《科學》期刊(Science)
將人工智慧盡覽無遺,把這項科技架構為帝國、決策和行動的集結,這些帝國、決策和行動共同快速消除了在全球範圍內永續未來的可能性……一部在緊急時刻及時帶來貢獻的著作。
露西・薩琪曼(Lucy Suchman)│《人機重構》(Human-Machine Reconfigurations)作者
無論你是專心致志的研究人員、人工智慧從業者,還是關心資料的力量日益強大的一般讀者,這都是一趟讓人大開眼界的旅程,在人工智慧的標誌下遍歷行星資源、勞動體和權力的關係,為資料的帝國賦予它竭澤而漁式的生命。
約翰・索恩希爾(John Thornhill)│《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創新編輯「2021年度選書」
世界上對人工智慧的影響最深思熟慮的研究者之一,提供了一份發人深省且不可或缺的讀物,了解人工智慧如何加速不民主的治理和加劇的不平等。
佛瑞德・透納(Fred Turner)│《民主外圍》(The Democratic Surround)作者
凱特・克勞馥以人文主義者的眼光和藝術家對真正重要事物的感知,來思考人工智慧。如果你認為人工智慧只和大數據及機器學習有關,那麼這本精采之作會提醒你:人工智慧關乎自然界、政治、歷史,有時甚至也和美有關。
約瑟夫・圖羅(Joseph Turow)│《聲音捕手》(The Voice Catcher)作者
精闢考察二十一世紀資料創建和操縱的過程、意涵與倫理。克勞馥探討的範圍相當多元,橫跨礦場、伺服器農場和配送倉庫,還有人工智慧新創公司,生動地展示了我們的系統如何發展為「失靈時危險,運作時有害」。
史蒂芬妮・伍德(Stephanie Wood)│《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一本引人入勝的新作。
《紐約客》(New Yorker)
這項研究認為那〔人工智慧〕既非人工的,也不是特別智慧……關於訓練機器學習系統所仰賴的資料的迷人歷史。
氣候變遷也改變了大氣中的氣味? 蚊子是如何聞出哪裡有鮮血的? 植物有嗅覺嗎? 魚類如何用氣味溝通? 人類的嗅覺有多敏銳? ──我們聞的不只是氣味,而是關於這世界的一切訊息。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陳榮泰|《面對蓋婭》譯者、人類學研究者
傅大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榮譽教授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不久前辭世的知名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在2021年接受新聞工作者尼可拉.圖翁(Nicolas Truong)專訪。法國出版社將這一系列專訪整理成文字出版,做為拉圖獻給世人的臨別贈禮。
本書收納十二篇專訪,在書的前半部,拉圖解釋我們為何改變了地球,以及環境災難如何成為現代生活無可避免的一部分;後半部羅列拉圖一生職志的哲學思考,宗教之真理、科學之成就、政治之互動,如同進入一座「拉圖博物館」,通盤認識其思想,從頭到尾,一覽無遺。
自十七世紀開始,世界被認為是由斷裂的兩種層次組成,一邊是客觀真實的、被科學所知的世界;另一邊由人們的主觀性構成,是人們對世界的想像、感受或印象。後者主觀且有趣,但不是世界的構成。這種「分岔的世界」被拉圖視為「現代化世界」的定義。
如今人們因為生態問題(氣候、病毒、細菌…)而迷失方向,無法對災難性的情況做出快速的反應,布魯諾.拉圖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誤以為自己仍處於過去的世界──一個沒有能動性、可被計算控制的物理世界、一個可占有的科學世界、一個由生產系統提供的豐富而舒適的世界。事實上,我們正在離開這個科學所認識的物體世界,進入一個令人驚訝的「活生生」的世界。
以COVID-19為例,拉圖指出當人們聲稱偉大的經濟運動將繼續發展時,巨大的發展和進步的機器突然在幾週內停止。他重申並更加確定「現代化」是一個毀滅的陣線,如果我們使世界現代化,它就會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現代化與人類作為生態主體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拉圖將「我們(與過去)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認知,以及奠基於此認知之上的研究,與十七世紀初伽利略的科學歷史時刻並置,認為第一次科學革命和現代世界的轉變是同樣巨大的工作,且同樣可以改變世界。
各界讚譽📣(依姓氏筆畫排序)
死期將至時,你會想跟你在乎的人說些什麼?二零二一年十月底,拉圖邀請Le Monde的記者圖翁(Nicolas Truong),談談他五十年的學術生涯。約一年過後,他溘然長逝。
《何處安居?》為兩人對談實況。在十二場訪談中,拉圖談了他為何走上哲學這條路、什麼是現代性、他怎麼接觸到蓋婭地球的概念、著陸為何重要,以及想對孫子說的話。
回顧他精彩豐富的一生,這名七十好幾的長者,表示他最大的成就便是催生一批批比他還專業的人才團隊,但並未成就一個「拉圖幫」;他說他的自我認同還是哲學家,但這個哲學家不是嚮導,也非什麼真理或思想聖殿的守門人,而是確保人群之多樣性能被尊重與維繫的中介者。「哲學有大愛」!拉圖驚嘆。哲學不妄想要觸及乃至於掌握整體,而是熱愛整體:哲學(philosophie)一詞就包含了愛。
於是我播放了1976的〈方向感〉。在阿凱「我並不想成為誰的指南針/也許妳該學習相信自己的方向感」的歌聲中,我寫下前面這段話。我也想起上回與拉圖在臺北相遇的時候。他問我建國花市要怎麼走,他想買個禮物送給他的小朋友。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何處安居?》可視為進入拉圖的哲學世界的手冊;拉圖在每一篇訪談中以時而口語、時而幽默的口吻,言簡意賅地闡釋了他提出的哲學概念。這是一位哲學家的畢生結晶,也是留給世人最珍貴的最後贈語。
──林新惠(小說家)
面對瘟疫、地震、戰爭的威脅,人們何去何從?七十五歲的人類世哲學家以他的終極關懷,提供一個可能的選項:晉升為新的「地緣社會階級」。從非洲到亞洲,從實驗室到蓋婭,拉圖不再飄移,他著陸棲居,回到年少的初心:哲學、親情以及對大地的熱愛。在雲淡風輕閒談中,數十年的學思精粹卻無比厚重,直擊身處東亞臨界區的我們。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最後一次,拉圖用最平易近人的風格重述研究生涯的工作重點。拉圖的哲學是「調查」型的,結合了採集和牧養這兩種人類(與許多其他物種共享的)古老生存實作,揀別並照護現代世界的多元存在方式(科學、技術、政治、經濟、心理、藝術、宗教⋯⋯)。無論讀者從哪裡走入拉圖迷宮,這場由本人親自帶領的導覽當能提供有用的線索。此外,本書也談及近年拉圖在法國促成關於「可居性」的幾項集體實驗,或有助於臺灣讀者想像適合在地情境的生態—政治—思考實踐。
──陳榮泰(《面對蓋婭》譯者、人類學研究者)
在他的晚年,拉圖這位多樣多變的名哲學家,仍然在訪談中津津樂道於各種議題。不要預先期待什麼,這本小書就值得瀏覽、或許可以拾到一些驚奇。
──傅大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榮譽教授)
十年前,電視新聞記者貝瑟妮著手調查一樁走私逃稅弊案,卻在告訴同事自己「取得爆炸性情報」之後隨著墜落山崖的座車消失無蹤──汽車殘骸中有她的血跡和衣物,卻沒有遺體,她的銀行帳戶、電話和信箱也從此毫無動靜。
如今,這樁未解謎案來到了老人社區裡的「週四謀殺俱樂部」四位銀髮偵探手中。他們一方面邀來貝瑟妮的同事、如今已高升為知名主播的邁可套出訊息,另一面則透過俱樂部成員喬伊絲的商業菁英女兒深入研究貝瑟妮當年追蹤的經濟犯罪,不料調查一開始就迎來一連串的意外──帶頭擬定探案計畫的伊莉莎白和患有失智症的丈夫史提芬同遭綁架,頗想證明自己雄風不減的朗恩則被疑似涉入失蹤案的電視臺化妝師迷得團團轉。
此時,身兼推理小說家一職的肯特郡警察局長造訪了老人社區舉辦朗讀會,老偵探們和小說家局長的相遇,會讓破案速度突飛猛進,或是惹出更多的麻煩……?
期貨市場、原物料指數、基金、概念股……這些到底是什麼?
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每天都要面對成千上萬種的物品究竟從哪裡來?
《經濟學人》帶你追到所有商品的最上游,用全新視野一覽世界運作的真實樣貌!
農人種稻、工人挖礦、大企業開採石油天然氣的情景我們都能夠想像,然而所有商品從生產到消費之間的流程你知道多少?
單純的農作、礦產和能源如何變成金融資產進而被包裝成各式各樣的投資工具?又如何左右著全球的經濟脈動、為生產國帶來什麼利益和危機?
為什麼萬物齊漲、股市慘綠、美元不振的時候,只有原物料商品市場會湧入滾滾資金?
舉凡市場狀況、經濟情勢和投資趨勢令你困惑之處,都能在原物料商品之中找到解方,
本書由經濟學人智庫首席分析師帶你追根究柢,一探文明世界所有物件的原始樣貌!
實用指南:讀完這本書,你可以……
V了解決定天然資源價格波動的因素
V認識投資原物料商品的各種金融工具
V認識三大類原物料商品(金屬、能源、糧食作物)的特性、用途、主要消費者(生產者)和消費(生產)趨勢、原物料商品的交易處所、價格發展和整體展望
關注糧食與能源議題的人應該認識原物料商品,因為它攸關上至農民生計下至消費端價格的每個環節;
對國際情勢變動感到困惑的人最好認識原物料商品,你摸不透的政治角力和市場潛規則都跟它脫不了關係;
對股市、各種投資機會感興趣的人一定得搞懂原物料商品,唯有跨足這塊領域,你的投資嗅覺才能更敏銳、獲利能力才會更強大。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是把黴菌偷偷養在冰箱裡的科學怪人,也是以身試毒,醒來發現麻醉新藥的絕命毒師!|
一本生動且掃除陳腐觀點的新藥發現史,以及證明新藥研究是多麼困難、代價高昂又至關重要。如果眼前的研究之路陰影重重,這本書能啟發人心。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翻開藥物獵人的筆記,
深入追溯關鍵藥物的科學、工業、社會變遷史,
才知道藥學如何改變了醫學的面貌。
■ 今天在尋找先導藥物時,多從二十萬種結構不同的化學物質中,篩選出一種化合物。
■ 製藥界每展開一百項研究計畫中,只有一項能做出FDA核准的藥物——經FDA核准的藥物中,有百分之七十無法讓研發投資回本。
■ 憂鬱藥:一九五五年,瑞士精神科醫師庫恩在思覺失調病人身上測試藥物,卻未能成功。他心血來潮,把一種無效的藥物運用到憂鬱症病患,卻帶來亮眼成效。這項發現後來催生了百憂解。
■ 避孕藥:滿臉鬍子、被認為是科學怪人的落魄教授,沒有發明怪物,反倒接受婦運先驅的資助,冒著觸犯妨害風化法的危險,和篤信天主教的產科醫生一起偷偷發明了避孕藥。
■ 麻醉藥:船醫施貴寶為了改良乙醚麻醉劑的製程,甚至炸傷了眼睛,卻從此找到了讓藥物標準化的方法,成為現代製藥業的先驅。
■ 抗生素:化學家弗萊明在實驗室發明了第一種抗生素盤尼西林,二戰初期時卻苦無量產之法,只能從病人的尿液中回收盤尼西林再利用,但是卻有人順利改良了製程,使得二戰手術技術和微生物研究突飛猛進。
■ 止痛藥:阿斯匹靈的偽史說明了一名化學家基於孝心,發明了史上最暢銷的止痛藥,但它其實是一名受到拜耳藥廠主管排擠的猶太藥學家,不屈不撓、暗度陳倉才得來的研究成果。
■ 禁藥:沙利竇邁最初是以鎮定劑上市,但卻造成了新生兒海豹肢藥害事件,但是當時的科學家恐怕也沒想到,歷經多年的改良和FDA測試,治療癌症和痲瘋病才是正確的用藥方式。
■ 毒藥:中世紀帶來「跳舞瘟疫」的麥角菌,今日成了嚴重偏頭痛藥物的成分。維多利亞時期的宴會毒品乙醚,卻有一名牙醫從中看到無痛麻醉的契機。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是史上第一位醫師,但人們往往忽略他同時也是一名藥師,而藥學就跟臨床診斷的歷史一樣悠久。藥物獵人唐諾‧克希博士回顧製藥業的起源,同時也把許多非醫學正統的傳統藥學實踐,例如草藥學和鍊金術放回醫學史的情境中,乍看迷信、不科學、充滿奇蹟的個人試藥經歷,其實後來都成為現代實驗室化學、細菌論和藥理學的基礎。而今日多數的藥物獵人,就跟他一樣,一生都在分子研究迷宮中遊走,成為製藥業生技研發計畫中的一員,他們不畏研發的艱難、FDA的藥物使用規範,只為研發出一款有益於世人的新藥。克希博士在本書中以幽默的口吻,細數藥物獵人的奇蹟故事,期待能夠讓更多人知道,這群不是醫師的人,其實也有著誠摯的醫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