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城"出版的书籍

造神:人類探索信仰與宗教的歷史

★紐約時報暢銷書★

全球化時代「宗教素養教育」必備第一書

宗教學者、公共知識份子雷薩˙阿斯蘭最新力作

從多元信仰視野出發,跨越宗教藩籬,尋找共同語言,深刻叩問:

人追尋的是「神」,還是神聖版的自己?

眾神的歷史,是否就是我們人類的故事?

人類又該如何超越偏見迷思,踏上更豐盛的精神旅程?

全球化發展到現今階段,雖然稱不上平坦,但未來全球各種不同的文化傳統,彼此的互動只會更緊密。能夠從多元文化角度認識人類豐富的精神遺產,已是當代人必備的素養。在宗教這個曾經敏感、甚至造成衝突的領域,更是如此。哈佛大學神學院在近年開辦了「宗教素養專案計畫」,大力推廣跨越宗教藩籬的文化識讀力,提倡寬容與思辯,奠定多元宗教對話的基礎。

擁有四個學位的公共知識分子雷薩˙阿斯蘭,從他本身的信仰經歷出發,深入跨領域的研究成果,寫成這本充滿引領反思,破除迷思,且啟迪人心之書。

他從宗教文獻、歷史、考古出土材料、認知科學研究成果,探討人類如何建構出宗教。綜觀人類歷史,人一直在尋找周遭事物的意義。尋找意義的過程中,也不斷將人的屬性賦加於神,創造出「人性化的神」。無論是信奉唯一真神,信仰眾神,或是無神論者,都用自己的形象塑造神。多數人想到神時,想像的是「神聖版的自己」。

當人將人的屬性賦予神,就是將這些屬性「神聖化」,因此宗教的好壞只是反映人性的好壞。這就是為什麼整部人類歷史中,宗教雖然不斷行百善,卻也一直作萬惡。世界各地的宗教衝突,均肇因於人類潛意識中有股天生慾望,要將自己神化,成為神所愛的、神所要的,甚至神所恨的。然而,縱使各個宗教雖是由不同象徵和隱喻組成的「語言」,但不同的語言的象徵之下卻有個共同的基礎,就是「我們」、就是「人類」。眾神的歷史,就是我們的故事。

雷薩‧阿斯蘭是一位出生在伊朗,成長與美國的公共知識份子。曾親身經歷從伊斯蘭改信基督教,又回歸伊斯蘭的歷程。他長期研究全球宗教,倡議多元文化與宗教自由,致力為宗教上的少數發聲。包括曾呼籲伊朗停止迫害巴哈伊教徒,批評中東地區驅逐基督徒為不智之舉等等。是一位在懷疑論充斥的二十一世紀,從全球化時代視野包容多元不同信仰的人。

阿斯蘭前兩本著作《革命份子耶穌》與《伊斯蘭大歷史》均為備受讚譽的暢銷書。新作《造神:人類探索信仰與宗教的歷史》更是超越宗教界線,博採人類學、考古發現、語言學與神學上的研究成果。

在本書中,阿斯蘭展現了全球化時代、多元信仰的寬廣視野,帶領讀者走上一趟從古到今的大旅程,從薩滿的洞穴到城市的教堂,從戰火中的耶路撒冷到大爆炸的宇宙。他從人類天性出發去探討,卻不走向虛無,而是啟發讀者:信仰是一種選擇——你可以做出選擇,你不必懼怕神。

【特色摘句】

本書的一大特色,是雷薩˙阿斯蘭不僅是一位研究者,也是一位信仰者,經歷過在信仰中的探索歷程,且文筆極為優美。

★文筆優美,充滿畫面感的語言

「不妨將神想像成一道光線,它穿過稜鏡,析射出無數的顏色。各個顏色看似不同,但實際上它們是相同的。它們具有相同的本質。它們具有相同的來源。因此,表面上看似分離且不同的事物,實際上是一個單一的實體。這就是我們的史前祖先所相信的。」

★出自自身探索之旅的真摯告白

「我曾經以為自己與神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於是將我靈性生活的大部分花在透過信仰,或學術,或者結合信仰和研究努力跨越那道鴻溝。我現在相信,那道鴻溝根本不存在,因為我與神之間沒有區隔。在我最本質的實相之中,我就是神的體現。我們皆是如此。」

「我唯一真正能認識神的途徑,是依靠我唯一真正能了解的東西:我自己。如同伊本·阿拉比所說:『凡認識自身靈魂,便是認識主。』」

★展現寬闊的世界觀,邀請讀者不需懼怕,大膽探索未知

「人是否仍然相信神,無非就是選擇。你可以選擇將人類對靈魂的普世信仰視為混亂或推理錯誤的產物:把它當作心靈的錯覺,或者演化的例外。沒錯,你可以認為一切現象----比如宇宙大爆炸、時空分布、質能平衡等等----無非是原子碰撞的偶發事件。創世可能純粹是源自於物理過程,反映的無非是職能最基本特色的接合----沒有原因、價值或目的。這是一個對宇宙萬物完全合理的解釋。同樣合理也同樣無法證明的,則是存在著一股蓬勃的精神,祂構成了宇宙的基礎,昔在、今在、永在,將你我和其他所有人的靈魂 (或許也是萬物的靈魂) 連結在一起。

既然如此,請為自己做出選擇。

相信或不信神。憑你所願去定義神。無論如何,請效法我們的神話先祖亞當和夏娃,放膽去吃禁果。你不必懼怕神。

你就是神。」

本書特色

★超越宗教派別的藩籬,回歸信仰的本質

這本書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神」的關係;人在信仰中追求的是甚麼;如何以更寬廣的視野,去重新認識自己所繼承的信仰與習俗,也認識和自己不同的人與信仰。

★阿斯蘭文筆優美,真摯邀請讀者探索未知

前言與結論均分享了他自己的宗教探索歷程。邀請讀者也踏上旅程。

★中文版將附彩色圖片

書中附有彩色圖片,輔助說明從史前人類的信仰,到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對神的觀念的轉變。

各界推薦

釋昭慧、劉柏君、 蔡依橙 推薦

「《造神:人類探索信仰與宗教的歷史》探討範圍極廣,令人驚訝,書中論述也頗具爭議,詳述蒙昧時代的人類如何以自身形象造神,同時宣稱如今應該停止這種行徑。雷薩.阿斯蘭落筆氣勢磅礡,字字珠璣,促使讀者反思且破除迷思。」──巴特.D.艾爾曼(Bart D. Ehrman),《耶穌如何變成神》(How Jesus Became God)作者

「雷薩.阿斯蘭講述神的『人類歷史』極為出色,令人讀之愛不釋手。他探尋各種宗教的共通點,提出深具挑戰的論點,值得各方宗教信徒深思且進一步探索。阿斯蘭涉獵極廣,研究透徹。因此,本書有理有據,包羅萬象,擲地有聲 。」──菲利普.珍瓊士(Philip Jenkins),《信仰的考驗》(Crucible of Faith)作者

KLML的餐桌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

飢餓是不服從的懲罰,飢餓能維持秩序。

食物,即權力。沒飯吃的恐懼,就是餵養獨裁者的佳餚。

跟著廚師的真實人生,走進獨裁者的世界

天生說書人、《跳舞的熊》作者 沙博爾夫斯基 令人食指大動卻不寒而慄的報導之作

★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垂涎盛讚

★ 台灣版作者序 x 波蘭文直譯

費時四年.橫跨四大洲.挖掘五位獨裁者與私廚的真實故事

透過廚房的門,看見二十世紀獨裁歷史的縮影

伊拉克獨裁者海珊屠殺庫德人後能否安穩吃飯?烏干達惡魔總統阿敏真的會吃人肉嗎?波布如何一邊大啖木瓜沙拉,一邊用飢餓控制柬埔寨?阿爾巴尼亞革命家霍查,革命革到廚師頭上,還要如何繼續幫他煮飯?卡斯楚把美國逼到核戰邊緣,卻喝著可口可樂發起共產古巴的飲食新革命?

獨裁者吃什麼?飲食是否反映獨裁者的為人?更重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會去餵養獨裁者?當飲食與權力相結合,飽餐一頓是否能改變歷史與個人的命運?

如果獨裁者最愛的滋味,廚師最知道,那有沒有可能,這些掌廚人不只是餵養獨裁者,還窺見了獨裁掌控人心的祕密?

為了回答這些疑問,最會說故事的波蘭作家沙博爾夫斯基,耗費四年走訪五位獨裁者身邊的御廚。他用最私密的視角,幽默且犀利的報導文學筆法,從「伴君如伴虎」的廚師們身上,挖掘出獨裁者們最令人食指大動(或最令人反胃),也最不寒而慄的真實故事。

海上傭兵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決戰熱蘭遮》作者歐陽泰:「這是攸關早期台灣歷史最重要的書之一。」

十六、七世紀,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在東方競爭貿易。陸地上的大明帝國衰弱,原有朝貢經濟體系搖搖欲墜。而日本則剛結束戰國時代,無論是豐臣秀吉或是德川幕府,都在全新的貿易機會中,得到了嶄新的世界觀,渴望脫離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經濟體系,自行建立對外貿易關係。

在這片競逐的海洋上,曾有一群福建人,在多方勢力間生存並獲取最大利益。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的鄭氏家族即是其中代表。他們活躍在跨國的空間之中,能使用多種語言,遠比明帝國的官員擁有更多對外經驗。他們曾先後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明帝國的傭兵,也曾扮演荷蘭人與中國生意的中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關係有時合作,有時競爭。他們的商業路線曾經遠達菲律賓、暹羅、日本,使得福建安海一度成為東亞貿易的重要節點。他們的思維遠遠超越帝國官員與文人的眼界,更非反清復明、忠君愛國等標籤所能說明。

這個海上集團的興起與消失,不屬於任何一國的國史,必須從世界史的角度理解。

本書重返十七世紀東亞海域,呈現這個跨國空間風雲詭譎的歷史動態:

‧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體系,為何遭遇挑戰?

‧豐臣秀吉為何攻打朝鮮?德川幕府如何計劃發展自己為中心的世界體系?

‧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歐洲勢力如何在東亞海域上競爭?

‧福建商人集團如何加入歐洲越洋貿易?如何和中華陸地政權互動?

‧滿人進逼之下,鄭芝龍為何曾盤算福建獨立?最後又為何降清?

‧臺灣如何被織進世界的網,海上傭兵集團如何影響臺灣歷史?

二戰

世界歷史繞不開的山頭,非軍事迷也需要的知識座標

對史上最重要戰爭的認識,不能停留在上個世紀!

二戰研究第一把交椅、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沃夫森歷史獎得主

李察.奧弗里 Richard Overy 匯聚40年的封頂之作

「一部真正的二戰全球史。」──方德萬,《戰火中國》作者

二戰85週年 × 終戰80週年

上一場大戰的陰影尚未遠去,世界就已經往下一場大戰奔去

究竟是什麼力量,驅動全球上億名男女,投入這場空前絕後、影響至今的軍事衝突?

4大典範轉移:長時段 × 全球尺度 × 混合型戰爭 × 帝國爭霸史觀

7項分析主題:政治、軍事、經濟、道德、民防、心理、法律

★ 強勢攻占《紐約時報》排行榜

★ 問鼎美國軍事史協會.傑出圖書獎

★ 榮獲英國皇家三軍聯合國防研究所.最佳軍事史圖書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帝國仍是世界秩序的主宰,象徵文明、進步與現代。二戰結束之後,「帝國」兩字就此破產,成為沒有國家敢自稱的髒字。二戰改變了一切,但這場戰爭為何爆發?如何變成規模遍及全球的大戰?又對人類社會及世界歷史帶來什麼影響?

過去半世紀以來,無數書籍碰觸過這些問題的冰山一角,卻沒有一部完整的通史類著作能像本書一樣,將各個專業面向統整連結起來,既還原戰爭始末及經過,也深入剖析戰爭中的政治、軍事、經濟、道德、民防、心理與法律。不僅如此,本書更試圖跳脫「歐戰為主、太平洋戰場為輔」的西方傳統敘事,代之以廣納亞洲與歐美非的全球史視野,同時揚棄「善良民主國家對抗邪惡法西斯極權」的簡單二分法框架,看見這場史上最慘烈戰爭背後的複雜與細緻。

這是你我都可能聽過、卻未曾真正理解的一段歷史,出自於全球首屈一指的二戰史權威。隨著今日世局走向不安與動盪,全球衝突的隱憂再度浮上檯面。或許沒有哪個時刻,比現在更需要重新認識二戰,那場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本書特色

◎非軍事迷也需要的知識座標:無論是法西斯主義或俄烏戰爭,空襲戰火下的日治臺灣或國民政府的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21世紀的我們在回望過去、引用歷史時最常參照的指標。這場戰爭是如此重要,我們對它的認識不能只仰賴零碎且真假難辨的網路資訊,而是迫切需要一部能系統性梳理各個層面與不同領域的著作,分析及統整宛如萬花筒般的龐雜知識,同時藉由非軍事迷也能讀懂的語言,建立起對這段歷史共同的認知基礎。

◎全面更新過去50年的研究成果:臺灣書市已有好些年沒有針對二戰史的專門著作,過去我們對這場戰爭的認識,絕大多數仍來自於李德哈特、夏伊勒、哈夫納或塔克曼的著作,以及著名政治家或軍事將領的回憶錄。這些確實是一時之選的經典,卻也幾乎都成書於五六十年前。半世紀以來,已有無數迷思被挑戰及打破、無數新觀點出現,蘇聯與東歐檔案的解密、東亞戰場的重新評估、獨裁者的動機內心世界與分析、戰爭對社會及個人的影響、非正規與不對稱作戰的興起……等。唯有全面翻新腦內的認知地圖,才好在21世紀繼續談二戰,認識這場戰爭與我們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係。

◎特別收錄別冊:5篇專文、14頁地圖、18頁人名地名中英對照表,方便閱讀時同步參照。

美國夢的悲劇:為何我們的進步運動總是遭到反撲?

每當改革跨出一步,必遭保守勢力反撲?

林肯解放黑奴、推行種族平等,結果被槍殺、種族隔離再次宰制南方

歐巴馬執政八年,黑人仍無法翻轉壓迫結構,反催生白人至上的川普

生長在不友善的國度,如何面對政治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

美國夢下人人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

三度失業的國家圖書獎得主,用生命故事揭開國家神話的悲劇真相

原來,白人至上主義是這個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來,美國夢有顏色之分。

黑人就是會遭到劫掠,白人就是會受益於劫掠

面對白人至上主義,面對保守力量反撲,

如何反抗絕望.反抗歷史.反抗下墜的力量?

為什麼我們的國家總是進一步、退兩步?為什麼反動力量總是如潮水般未曾止息?美國當代公共知識分子塔納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爬梳建國歷史,寫下深刻且警醒的答案:美國引以為傲的立國精神其實是建立在奴隸制之上,白人至上主義是這個國家無可迴避的本質。白人夢想自由、逃離壓迫,卻轉身拾起壓迫大棒,將美夢建立在黑人的噩夢上。從建國先賢到南北戰爭,從羅斯福到歐巴馬再到川普,科茨的書寫揭露未曾和解的種族歷史如何陰魂不散,使黑人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皆蒙受不平遭遇。他以歐巴馬總統執政八年為經、自身寫作歷程為緯,用鏗鏘有力的優美散文,檢視歐巴馬年代尋求正義的新聲音,回顧黑人追求平等與尊嚴的曲折歷史,並對國家的不義過往勇敢發聲。

科茨的文字光芒直射,照亮被國家神話排除在外的同胞。他的發聲鏗鏘有力,逼人直面國家的殘酷現實,同時獲得持續向前的勇氣。科茨的故事啟發我們,唯有認清自己國家的不義過往如何導致今日的不公不義、唯有走出自認無辜的迷思並做出賠償,才能與國家的過往和解,終結國家神話的悲劇,獲得不下開國先賢的智慧。

本書特色

【看見國家神話背後的悲劇真相】

美國夢下人人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美國引以為傲的立國精神原來是建立在奴隸制度上?本書回顧美國的歷史,檢視美國黑人在過去與今天所遭受的制度歧視,以及導致兩百多年來平權運動始終一波三折的不義真相。

【看見致使川普當選的關鍵因素】

導致川普上台的關鍵,究竟是貧富,還是種族?本書讓讀者看見種族主義的幽靈如何在現代還魂,認識種族主義不是遙遠的老生常談,而是現在進行式。

【看見被壓迫者發聲的生命故事】

從三度失業到國家圖書獎得主,從淪落街頭到進白宮採訪總統,本書展現作者科茨的生命故事,展現作家對自己身分的追尋,展現對社會結構性不公不義的思考。

【看見臺灣改革運動的新啟示】

為什麼我們的國家總是進一步、退兩步?生長在不友善的國度,如何面對政治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臺灣雖然沒有黑白種族的問題,但仍然有藍綠政黨、省籍情結、貧富階級與身分認同上的對立衝突,更在過去一年經歷性別平權的正反思辨。本書的故事能夠啟發讀者,如何對國家的黑暗過往勇敢發聲,以及如何找到持續前行的力量。

名人推薦

【各方推薦】

胡培菱 美國文學/社會評論家

黃丞儀 中研院法學所副研究員

盧令北 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盧郁佳 作家

閻紀宇 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國際好評】

★亞馬遜五顆星★

★Goodreads 一萬五千人四.五顆星評價★

★紐約時報暢銷書★

★各大媒體年度好書★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今日美國報.歐普拉雜誌.Essence雜誌.科克斯書評

★戴頓文學和平獎|入圍洛杉磯時報圖書獎.美國筆會吉恩斯泰因獎.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決選

好評推薦

「科茨的發聲鏗鏘有力,宛如一縷揭開真相的光芒。」──《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一本不可或缺的書。科茨的文章探索種族、政治與歷史,將成為此時此刻這個國家反抗下墜力量的必要基石。」──《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科茨的新書不只收錄了自己寫於歐巴馬執政歲月的評論篇章,還出人意表地夾雜個人經驗的反思。這些內省讓我們看見一位作家創作時的所思所感,看見伴隨這門技藝而生的所有恐懼、不安、影響力、洞見與盲點。」──《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大師之作。本書喚起我們身為寫作者、身為美國人的自覺,敦促我們變得更好,或至少更明白自己為何未能做到。」──《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科茨透過八篇迷人的散文,回顧了美國的種族歷史,回顧了歐巴馬執政的歲月和川普上台的突兀結果,也回顧了身為作家的心路歷程。」──《科克斯書評報》(Kirkus Reviews)

「科茨的散文雖然關注特定時期,但也映照了更廣闊的社會與政治現象。正是這種近乎永恆的主題,讓人聯想起了喬治.歐威爾與詹姆斯.鮑德溫的作品,也讓科茨的作品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出版者週刊報》(Publishers Weekly)

「科茨的呼聲中有著令人耳目一新的透徹,傳達的訊息刻不容緩、義憤填膺、扣人心弦,正是當今世道所需要的。」──《娛樂週刊報》(Entertainment Weekly)

「科茨的發聲對討論種族與平等這類公眾議題至關重要,讀者將會殷切期盼他對今日世局的看法與解釋。」──美國圖書館協會《書目雜誌》(Booklist)

民族重建:东欧国家克服历史考验的旅程

走過血色大地的死亡深淵,更要看見東歐如何重獲新生

認同糾葛 × 族群劃分 × 帝國邊陲 × 宗教歧異 × 國家神話=一本東歐版《想像的共同體》

波蘭、立陶宛、白羅斯、烏克蘭────

四個東歐民族,四百年歷史經驗,

無數次探究「我們是誰」的實踐,哪些值得臺灣人借鑑?

800萬人次聽講的東歐史大師

提摩希.史奈德 改寫東歐印象的典範之作

人只能屬於一種民族嗎?歷史上同屬一國,未來就得走同一條路嗎?

共同體是在何時出現?族群衝突為何發生?

國家之間的宿怨又要如何化解?

‧要理解東歐,不能只看東歐歷史上的黑暗,更要看見東歐民族如何劫後重生

‧跳脫單一民族觀點:4種語言,8處檔案,首次完整重建

★烏克蘭研究協會年度最佳圖書獎

★波蘭東歐評論最佳外國圖書獎

★波蘭瑪麗.居禮.斯克洛多夫斯卡大學研究獎

★美國歷史學會最佳歐洲現代史書寫獎

★英國最佳波蘭研究圖書獎

『東歐總是複雜難懂,但我們至少能夠確定,這是一本專家學者必讀,也適合推薦給學生與好奇歷史讀者的好書。』────《國際歷史評論》

『罕有著作能夠同時兼顧現代民族身分的複雜向度、罪過程度與偉大之處。』────《俄羅斯評論》

『示範如何探究民族認同的問題,卻不會落入民族主義書寫的歷史窠臼。』────Brian Porter,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教授

夾在德國與俄國之間的廣大東歐地區,今天坐落著波蘭、立陶宛、白羅斯與烏克蘭等四個國家。四百年前,這些國家都曾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該聯邦是當時歐洲領土最大、人口最多也最強盛繁榮的國家,境內宗教寬容、族群多元,更有著歐洲第一部憲法。

隨著世界走向現代,波蘭立陶宛聯邦卻遭人遺忘,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備受官僚腐化、族群衝突與認同混亂所苦,這座聯邦最終被強鄰摧毀,繼起的民族國家更是動輒淪為帝國野心的獵物,屢次遭到瓜分、滅國與屠殺。更慘的是,昔日同屬一國的波蘭人、立陶宛人、白羅斯人與烏克蘭人,也開始自認是不同的民族,彼此爭戰不休,甚至上演族群清洗的血腥戲碼。

面對複雜難解的黑暗過去,東歐人如何能在血色大地與帝國廢墟上,找到克服歷史宿怨與和解的可能性,打造出擺脫民族主義幽靈的獨特國家?本書挖掘了多國檔案,加上來自各方的日記、書信與回憶錄等多語言史料,細緻還原東歐四個民族追求新生的旅程。

本書特色

★市面第一本針對東歐民族進行跨國研究的歷史經典,宛如東歐版《想像的共同體》

★臺灣未來十年的必備參考書:無論是中華民族還是臺灣民族,東歐民族的經驗與啟示都值得臺灣借鑑學習

★《血色大地》、《暴政》作者提摩希.史奈德一鳴驚人的成名之作

專文導讀

房慧真|作家

陳嘉銘|中研院人文社科中心副研究員

動容推薦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阿潑|《憂鬱的邊界》作者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執行長

張鎮宏|《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

許菁芳|作家

陳榮彬|《血色大地》譯者

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波蘭報導文學作家

國際獎項紀錄

★烏克蘭研究協會年度最佳圖書獎(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Ukrainian Studies Book Prize)

★美國歷史學會最佳歐洲現代史書寫獎(George Louis Beer Priz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英國最佳波蘭研究圖書獎(Orbis-AAASS Book Prize in Polish Studies)

★波蘭東歐評論最佳外國圖書獎(Eastern Review Best Foreign Academic Book)

★波蘭瑪麗.居禮.斯克洛多夫斯卡大學研究獎(Jerzy Giedroyc Scholarly Award, Marie Curie-Skłodowska University)

國際專家推薦

提摩希.史奈德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烏克蘭與波蘭專家之一。如果你想要理解我們複雜的歷史,或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你鐵定要跟他來一趟我們這區域的歷史之旅。在認識東歐的旅程中,沒有比他更好的嚮導。────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波蘭報導文學作家

《民族重建》精彩分析了東歐民族演化的細微之處、複雜程度與重重矛盾。史奈德的研究發人深省,幫助我們理解世界各國的國家失能與國族建構。────薩謬爾.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哈佛大學國際與區域研究院院長

本書既是對歐洲被遺忘之地的高度原創性研究,也能對關心民族主義與民族如何建構的讀者有所啟發。────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牛津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是當前英語世界描寫東歐多重文化背景最好的一本書。史奈德替我們示範了如何探究與解釋民族認同的問題,卻不會落入民族主義書寫的歷史窠臼。────布萊恩.波特(Brian Porter),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教授

史奈德對民族建國之路提供了深具啟發性的新穎觀點,而他最核心的關懷,就在於民族該如何克服這些痛苦的歷史經驗,甚至包括最慘痛的族群清洗過往。────《外交事務》雜誌

史奈德替這片複雜難解的區域,描繪了通往建國與民族和解的道路。本書的寫作風格也提醒了我們,歷史寫作確實可以(也應該)在文學上有所追求。────《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史奈德將重要的常識、民主與道德寬容等價值觀,成功整合進多線並進的客觀歷史敘事軸線之中。東歐總是複雜難懂,但我們至少能夠確定,這是一本專家學者必讀,也適合推薦給學生與好奇歷史讀者的好書。────《國際歷史評論》(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清楚的圖表、適當的圖片與實用的地圖,都讓本書變得更加平易近人,強烈推薦!────《選擇》雜誌

藉由大量的歷史細節,史奈德說出了罕見於任何媒體評論中的政治理論真相。────《高等教育紀事報》(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本書的特殊之處在於清楚的結構、風格明快的散文、堅定不移的決斷力與打動人心的論證。只要讀完本書就會明白,即便經歷過最可怕的衝突,民族和解確實還是可能的,而且歷史學家不僅能夠予以描述與頌揚,甚至也能在這個過程中盡一分心力。────《英國歷史評論》(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肯定是過去十年來最有趣的東歐史著作。────《美國歷史評論》(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罕有著作能夠同時兼顧現代民族身分的複雜向度、罪過程度與偉大之處。無論你是想認識現代民族主義與族群關係的歷史,還是要理解德國與俄國之間這塊土地的過去,本書都是必讀之作。────《俄羅斯評論》(The Russian Review)

本書的強項不再於書中訊息有多新,而在於如何有效重述學術圈內人早已聽過的事情。這些專家學者所熟悉的事件在史奈德的獨特敘事下,被以不同的方式呈現,進而獲得了全新的意義。書頁中滿是各式各樣的細微洞見,並透過史奈德雄辯式的文字傳達出來──許多名言佳句肯定會被未來的歷史學家所引用。────《斯拉夫評論》(Slavic Review)

史奈德顯然深受「想像的共同體」這套民族主義理論影響,但更進一步分析近代歷史上的東歐,何以會從以「階級」來界定公民身分的前現代觀念,轉變成根基於語言和族裔差異的排他性現代民族主義。────《波羅的海研究期刊》(Journal of Baltic Studies)

史奈德這本開創之作整合了政治史、文化史與思想史,並藉由檔案史料、文獻集、會議記錄、官員備忘錄、各國各時期的報章雜誌、日記、回憶錄、通聯紀錄、學術出版品,以及對政府官員與國會議員的訪談資料,拼湊出波蘭立陶宛聯邦這個近代史上最龐大的歐洲國度,如何與為何變成了今日的波蘭、烏克蘭、立陶宛與白羅斯。────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

這本優秀之作問對了問題,也幫讀者找到了正確答案。────哥倫比亞大學中歐與東歐研究中心

臺灣好評推薦

建國路上,認識他人如何建構民族,是不可輕忽、不能省略的知識工作。這本書完成了兩項不可能的歷史書寫任務:整合豐富厚實的資料,卻能保有清楚明快的敘事。值得所有關心我們島國的公民借鏡──另一個帝國邊緣,四個國家四百年史,如何在壓迫、戰爭與血腥衝突之間,嘗試建構民主與現代民族。────許菁芳,作家

《民族重建》是一本很重要的書,字字珠璣,需要靜下來慢慢細讀。按時間順序的歷史敘事雖然老派,卻很有力量。────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他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史奈德講述的不僅是波蘭、烏克蘭、立陶宛與白羅斯的故事,更是解釋民族新生與重建的傑出之作。────張鎮宏,《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

本書以東歐曖昧交錯的族裔地景為題,清楚呈現「血緣」、「文化」、「語言」、「國家」這些要素,如何歷經現代化、族群清洗與蘇聯解體,錯綜複雜的衝突與磨合,終成波、烏、立、白等四個民族。在獨裁者挾民族主義的神話敘事於東歐發起侵略戰爭的今天,很值得再度閱讀史奈德的這部經典。────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世人慣常以「國族」來畫定彼此,彷彿國界是天生的,或是宣稱誰是誰「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實上,當代國家被「起造」前,領土文化會不斷變動重組,而史奈德的《民族重建》便是細緻闡述東歐各國的前世今生。我在旅行東歐時,只帶了這本書旅行,因此讓我可以更大的視野格局,看待自己造訪之地。在中國前駐法大使盧沙野對前蘇聯國家的錯誤發言時,我也只想到這本書。誠摯推薦給各位讀者,包含盧大使。────阿潑,《憂鬱的邊界》作者

史奈德從來不只寫歷史,而是以各種不同的路徑切進文化、思想與政治──此外,他更是那種勇於說出是非對錯的知識分子。他這回在《民族重建》中把波蘭、烏克蘭、立陶宛與白羅斯四國從十六世紀以降的民族建構過程梳理清楚,內容足以讓臺灣人放寬歷史視野,腦中的知識地圖不再只有東亞、西歐與美國。如果《血色大地》的閱讀經驗讓你意猶未盡,那麼本書更能補足我們對東歐歷史的知識背景,值得再次拿起《血色大地》一同對讀。────陳榮彬,《血色大地》譯者

本書記錄了原本包括多元人種和語言的拉丁文「natio」一詞,在過去數百年間如何轉為地理意義上的「民族」甚至是同文同種的「國族」,如何指引受迫者建立了「民族國家」,乃至於被政客誤解為「純種國家」而進行殺戮。幸而,作者也讓讀者看見人們從歷史中學會和解,讓歐洲史最黑暗的一面映照出人類未來的一道曙光。────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在東歐,誰有資格成為民族一分子?一座城市或一塊歷史區域屬於哪個民族?民族衝突是否命定?民族真的有「固有疆域」嗎?

這本奠定史奈德在東歐史學界一家之言地位的大作,以全新的眼光,分析作為實際歷史經驗的東歐「民族」。他舉重若輕又有詩意的敘事告訴我們:東歐民族的重建,其實更是民族的改建、民族的新建。民族是過程,是事件,而不是我們也熟悉的民族主義神話中,支配個人命運的不變主體。────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