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流"出版的书籍

能量校準

「美國最佳神祕智慧守護者」丹妮絲琳恩直傳!

進行能量校準才能真正找到問題核心,

徹底斷開負面的人事物,

重新感受到生命自在流動的喜悅。

與人講話聊天時,是否曾有越聊越覺得累,對方卻變得越來越生龍活虎的經驗呢?這現象可能是代表著:你的能量正單方面地流進對方。或者是,有過那種沒來由地感到興高采烈的時刻嗎?這可能意味著,與你共享情愛能量繫帶的某個人正想念著你,而他們的愛也隨著這個能量繫帶傳來。

萬事萬物都是能量,包含人類在內都是透過「能量束」相互連結。生活中不停和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互動,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接收到對方的情緒、想法和痛苦。

即使彼此相隔千里、多年未曾聯繫或天人永隔,若沒有經過有意識的清理調校,這些能量會一直黏附在身上。如果是一段負面關係,能量束的存在會阻礙我們完全終止關係,讓生命的流動變得困難。反之,如果是充滿愛與支持的關係,則可以透過強化能量束,讓它持續守護我們。

透過本書,你將從「美國最佳神祕智慧守護者」丹妮絲琳恩身上,學到她數十年的菁華:

◆第一章:了解什麼是能量束,以及附著在身上的能量繫帶有哪些。你也會了解那些穿流於你、親朋好友和祖先之間的能量,以及了解那些來自過去、目前戀人的能量流動。除此之外,也會逐步了解夢境、鬼魂、星際連結、脈輪和天體等。

◆第二章:你將探索自己身上可能會對(自己的)情緒和健康產生影響的能量束,並且將了解能量吸血鬼、精神攻擊、毒人的依附等寶貴資訊,也會了解殘存能量和前人的能量如何影響你的幸福。此外,通過學習和掃描能量的漏洞,你將發現那些正在影響你、你的身體和住家的能量束。

◆第三章:將提供你具體、有效、歷史悠久且功能強大的方法,來切除和釋放任何耗損或削弱你的能量繫帶。

◆第四章:你將學到關於能量保護以及何時使用能量保護等資訊。你也會逐步學習如何密封、保護自己的能量場,以及何時使用和不使用它們的方法。

◆第五章:你將學到如何提振、強化和建立人際交流、愛情與歡樂的能量束,以及如何強化你和宇宙的神聖連結。你也將會學到如何在自己家創造專屬的神聖空間,且只允許充滿活力、閃亮的能量光束流向你,在你的身邊流動。

★不可思議的能量校準實例

◆布莉安娜沒那麼喜歡前男友,卻無法克制地追蹤對方動態,而清理彼此的能量似乎沒有起色,直到她進行能量束探測後,發現問題的根源居然是自己和父親的關係。

◆蘿拉使用書中的清理工具後,原本對她有非分之想的主管不久後被解雇,而新主管不僅受人尊敬,工作氣氛也更好。

◆約翰的喉嚨痛了四個月,求醫也找不出任何問題,丹妮絲為他清理連結喉嚨的不健康能量後就好了。約翰沒多久發現,這股能量可能來自罹患咽喉癌的隔壁同事。

◆戈登在很親近的叔叔過世後變得異常抑鬱,檢視能量束時,發現自己身上不只有叔叔的關愛能量,還有老年的憂鬱情緒。他清理了負能量束,只讓叔叔的愛留下來。

匱乏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是認知心理學與經濟學結合的新領域,探討人在什麼認知之下做了什麼決定,不管是在臉書上按了「讚」,還是決定購買(或不買)某個東西,都有心理學的基礎,也有經濟學的意義。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森迪爾‧穆蘭納珊與普林斯頓認知心理學教授埃爾達‧夏菲爾聯手探索了「行為經濟學」, 在《匱乏經濟學》中,兩位作者回到了經濟學的基本命題:在資源有限的時候,人要如何根據需求與供給來做抉擇?在心理的層面上,人的經濟行為是一種「匱乏」 的表現,但是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供給被無限擴大,需求也被無限擴大,但是個人的資源並沒有相應提高,人的「匱乏感」因而大幅提昇。為了生產,人被無情地驅策,不斷提高產能;為了消費,人要賺更多的錢,去滿足需求與慾望。

於是,追趕「最後期限」(deadline) 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常見場景。「最後期限」能讓人集中精神,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大質量的工作,獲得「專注紅利」。但是,因為人把心力都集中在眼前的工作 上,忽略了長遠來看更重要的事。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以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貧困為何讓人難以脫身?組織企業為何陷入四處救火的困境?為錢發愁的人為何較難控制衝動?孤單的人為何不容易交到朋友?這些問題看似毫不相關,但是在背後,作者看到同樣的原因:人不斷處於匱乏之中。

《匱乏經濟學》以「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研究、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趣案例,提供了理解的新方式,也告訴個人與組織要如何管理匱乏。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作者原為兒童精神科醫師,由於深感自己的無力與醫療的極限,轉為投入少年院,擔任法務技官十多年,尋找改善孩童偏差行為的線索。

當站在第一線,實際與犯罪少年相處,才得知這些孩子驚人的共通點──不會均分蛋糕、不會臨摹簡單圖形、不會加減乘除、看不懂漢字。原來,他們缺乏基本的「認知功能」,急需介入援助或接受特殊教育。

「四次障礙」,道盡孩子們悲慘的一生

犯下殺人、強暴、猥褻的少年重刑犯,你對他們的印象是什麼?兇神惡煞、攻擊性強?不!回溯這些少年的國中小成長過程,他們是一群無法適應一般教育的孩子:班上成績倒數、容易生氣、丟三落四、無法融入團體生活、遭到排擠和霸凌。

作者以「四次障礙」說明這些孩子艱辛的一生:

【一次障礙】少年本身有「發展障礙」或「智能障礙」。

【二次障礙】學校老師並未發覺其障礙,僅將少年貼上「不會念書的問題學生」標籤。

【三次障礙】進入少年院,教官也未察覺其障礙,加上管教不當導致少年的情況惡化。

【四次障礙】少年長大出了社會,更不為人諒解,又備受歧視,最後犯下罪行,再度關進監獄。

……這簡直是將一群需要協助的孩子們一步步推往地獄的過程!

司法少年的真實情況,正是社會對待障礙學童的縮影

這些孩子在小學階段就不斷透過「問題行為」發出「求助訊號」。然而,我們看見了嗎?又或者當作一回事嗎?

大至教育制度、司法體系,小至你我每個人……整個社會氛圍與做法,淨是將這群孩子隔絕與排除。少年院裡犯罪少年的真實情況,反映出社會的失敗和我們的冷漠。成長的各階段連連被忽視的孩子們,長大後於是成為被社會遺忘的一群人。

給身為大人的我們──「孩子心房的門把裝在門的內側」

■「求救訊號」始於國小二年級。

■要求「反省」之前,必須確認基本的認知功能。

■主流的「讚美教育」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不要要求孩子有「高自尊」。

■轉變關鍵在於:想教教看別人、覺得被信賴、得到認同。

■一天五分鐘,實作不會傷害兒童心靈的「認知功能強化訓練」。

習慣致富

是否常覺得自己總是兩袋空空,活得很恐懼?

總是納悶有錢人為什麼愈來愈有錢?

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晉身有錢人和成功人士的行列?

只要養成30個富習慣,

富有人生coming soon!

★有錢人對金錢的想法和一般人有何不同?

有錢人想著拿錢去投資/一般人想著如何花錢

有錢人想著用錢賺更多錢/一般人擔心錢會花光

有錢人工作是為了滿足自我/一般人工作是為了賺錢

有錢人擁抱改變/一般人害怕改變

有錢人相信富有是他們應得的/一般人相信有錢人運氣好

有錢人知道智商和致富無關/一般人認為好的教育和聰明能夠致富

有錢人知道可以利用別人的錢致富/一般人相信有錢才能賺錢

有錢人教子女如何富有/一般人教子女如何存活

如果,你的想法和一般人相同,是時候改變了!

就從培養邁向成功的好習慣開始:

→每天閱讀30分鐘

→每天運動30分鐘

→每天專注於夢想和目標

→收入的10%先存起來

→永不放棄自己的夢想

......翻開書,還有更多富習慣,一起學起來!

【閱讀焦點】

★30個擺脫終身窮忙的富習慣

★39則讓你脫穎而出的富思維

★財富象限vs.財富金字塔,打造邁向財富自由之路

◎這本書為你而寫──

.想要脫離月光族「口袋空空」的宿命

.想要魯蛇翻身,創造夢想中的財富自由

.想要擁抱資產翻倍的富足人生

.想要教導子女如何致富

框架效應:打破自己的認知侷限,看見問題本質,告別慣性偏誤的心理學智慧

想要人生更有智慧,就要聰明運用框架

我們做的每個判斷、接收的每個資訊,

都不免受到自身無法察覺的「框架」主導!

框架可說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走向,

了解框架帶來的思考限制,就能為生命帶來不同的改變!

◎ 影響四十萬讀者、長銷十年的韓國心理學思考聖經

◎ 韓國中央日報推薦選書

◎ SERI三星經濟研究所推薦圖書

框架,是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窗口,也是心智篩選必要資訊的能力。舉凡看待事件的觀點、提問的方式、內心抱持的評價標準與刻板印象……等等,都屬於框架的範疇。換言之,框架就是認知的極限──我們總以為自己非常客觀,殊不知,框架打從一開始就排除了特定的細節或選項,扭曲了我們眼中的世界。

韓國知名獲獎心理學教授崔仁哲,憑藉紮實的研究經歷,援引豐富有趣的案例,告訴我們:框架能夠決定每個人的人生走向。各式各樣的框架誘導了我們的每一項決定、每一個行動,最終促成特定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框架,才能超越無形的思維限制,減少被媒體與商人操弄的可能性,做出更正確的決策與判斷。

◎ 你以為的省錢,反而是更多開銷──讓消費者掏錢的「名稱框架」

→ 特價期間失控爆買,是因為我們被「原價」給迷惑,卻不考慮「絕對值」。

→ 當我們把一筆錢當成「意外之財」或「零錢」,就會比平常更快花掉。

→ 光是看到「信用卡」的標誌,就能輕易引發我們的消費行為。

◎ 為什麼預測總是失準?──創造幻覺的「時間框架」

→ 預測未來時,我們會誤以為「現在沒有發生的事,未來也不會發生」。

→ 在事後找到解釋的能力,經常讓我們輕率地說出「我就知道」,藉此合理化任何未經證實的推測。

◎ 你根本不了解我!──影響人際關係的「自我框架」

→ 我們深信「大家都會跟我做一樣的選擇」,常常忘了「世界上跟我想法不同的人,比想像中的還要多」。

→ 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我能夠輕易看透他人,可是其他人都不了解我。」

◎ 聰明運用框架,能夠讓我們活得更有智慧、更自由

→ 活得快樂的「意義框架」──日常的瑣碎事項常讓我們厭煩。若能找出不同層次的意義,就會覺得特別。

→ 提升成功機會的「接觸框架」──別太抱持防衛心,努力地接觸外在世界、接觸新事物。

→ 把握當下的「此刻框架」──不把「現在」當成「美好未來」的準備期,就不必忍耐、犧牲,無法享受人生。

→ 妥善運用的「比較框架」──太頻繁跟他人比較,只會有不好影響,適當和過去或未來的自己比較,卻能提升成長。

名人推薦

Jenny/JC 趨勢財經觀點版主

Lynn/優勢暨職涯教練

水丰刀/「閱部客」知名說書YouTuber

朱楚文/主持人、作家、金蘋果行銷品牌總監

何則文/《別讓世界定義你》作者、青年職涯教練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黃大米/作家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共同推薦

好評推薦

令人驚豔的一本書!作者用「框架」比做我們的思維模型太貼切了,流暢的文筆與高含金量的專業視野帶我重新進入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與決策思考的世界,再度重新認識自己。

你選擇的框架,決定你成為怎樣的人,也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藉著書中一個接一個的心理實驗,逐步發現自我的「意義框架」;使用「接觸框架」驅動我們更樂觀、更積極嘗試新事物;培養同理心,與人建立好的關係,讓我們有勇氣拋開「比較框架」的束縛;最後,「突破框架」為我們的人生開創新局,擁有更多幸福感與成就感。──Jenny/JC 趨勢財經觀點版主

你的視框就是心所在的地方。當你願意暫時拿下眼鏡,就能解開你受困的心靈。──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框架是一個人的核心價值,是遇到一件事情會如何面對的依據,是遭逢生命困頓時能否釋懷的關鍵。看見框架,才得以跳脫框架,用嶄新的思維面對這個世界。──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理解框架,才能跳出框架,看見人生真實的樣貌。──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對於理解他人和自我來說很有幫助。──韓國讀者好評

一本改變思維模式的書。──韓國讀者好評

60歲使用說明書

丟掉對年輕、老化、孩子、夫妻、朋友……種種在意,

日本腦科學專家告訴你,儘管忘記,悠哉生活。

60歲真好!我也想早點活到60歲。

★日本暢銷超過100萬冊《老婆使用說明書》、《老公使用說明書》系列作者,黑川伊保子最新作

黑川伊保子是日本腦科學專家,她指出60歲之後,生殖期結束、工作也退休,可以不需在乎世人眼光,拋開種種「在意」,更自在感性地活著,如果仍把「頭腦靈活、外貌漂亮、身材好」視為人生準則是很辛苦的。請切換大腦的使用目的,60歲是人生的新人,展開自己史上最好的人生。

如果你已屆60歲,想要幸福生活必讀此書;如果你是30、40歲,本書從腦科學角度解讀和「老」有關的問題,也是送給父母親的最佳禮物書。

儘管忘記,悠哉生活!運用6大放下法則:

#法則1放下「在意年輕」

60歲之前與之後,大腦的生存目的並不同。60歲之前是生殖期,青春是為生殖而準備的武器,從生殖戰場上退下來的我們,它是沒有用的武器。60歲之後,美或不美,不用在意,別人稱讚你看起來年輕也不用太開心,也別再評論別人的美醜。天生美醜的差距不再顯著,就是60歲的狀態。

#法則2放下「在意痴呆」

一個念頭閃過大腦又消失的情況,許多人認為這就是「老了」,因此感到沮喪。其實這是大腦的煞車機制,讓運轉過度的大腦休息一下。

#法則3放下「在意孩子」

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對他們嘮叨沒有意義,尤其關於結婚和生子,父母太過嘮叨反而招來敵視。更不用擔心孫子。

#法則4放下「在意老化與死亡」

衰老與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道路,與其害怕抗拒,不如積極面對。60歲儘管忘記,大腦會忘記是因為它判斷「人生並不需要這件事」,只要聽從大腦的指示,悠哉生活。

#法則5放下「在意老公」

60世代因為退休的關係,本來各自行動的夫妻24小時都綁在一起,容易產生摩擦。首先是保有私人的時間與空間。

#法則6放下「在意朋友」

60歲的朋友關係超乎想像地困難,因為不想見面不能再拿育兒或工作當藉口。建議坦承告知朋友,自己偶爾想一個人獨處。

交給大腦引導,活出閃亮人生,日本腦科學專家建議這麼做:

•「今天別做明天能做的事」——請作為60世代的座右銘吧。

•到了60歲,只要為管理健康而注意體重和腰圍。

•過了60歲,與其擔心大腦癡呆,不如注重維持體力。至少找到一項可以活動身體的嗜好。

•60歲是學習新事物的好時機,因為60世代的洞察力最強,掌握事物本質的速度也非常快。

•60歲之後,試著探尋自己能成為什麼樣的達人,對自己進行一次盤點。

•60世代,無論是誰都能成為顧問。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