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與安藤忠雄、伊東豊雄、隈研吾等15位日本大師探索建築本質的精彩交鋒後,
建築頑童藤森照信發掘建築史魅力,與展現建築史深度的最佳讀本。
本書透過作者走遍世界建築遺址,博覽東西方建築群,遍訪職人匠師與建築家,經歷各樣建築創作之後,以其獨特的觀察、考證與觀點,提出重要的歷史議題與理解建築的方法。內容深入淺出,讀來毫無壓力。
適合:
‧建築專業者,思考建築設計創作的原點;
‧一般讀者,也可作為理解建築的入門書。
關於建築,您曾想過這些問題嗎?
‧人類最初的建築是什麼?
‧為神明建造的神殿較早呢?還是人類的住宅較早呢?
‧日本和洋併置式的住宅樣式是怎麼產生的?
‧起居室如何打敗其他空間成為整個家的重心?
‧最原始的基督教堂為何是圓的?
‧佛教寺院建築為何有縱向也有橫向發展?
這些種種問題,透過藤森照信回歸建築的「歷史」研究與探索,而一一有所解答。
小隼,真正悲傷的時候,男人也可以哭的!
日本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最後遺著。以二次大戰時期、故鄉丹波筱山為舞台,從幼兒園到小學四年級的自傳故事。河合隼雄少年時代的原風景,眾多兄弟、愛哭的自己,快樂的、有趣的、.悲哀的、.寂寞的、.害羞的,河合以「小隼」的分身回想敏感、任性又脆弱的童年時代,以平靜的目光描寫著溫暖的日常。讓讀者更加親近這位創作了《兒童的宇宙》和重要童話世界的作家、學者。插圖精美,充滿懷舊氣氛。
「美國最佳神祕智慧守護者」丹妮絲琳恩直傳!
進行能量校準才能真正找到問題核心,
徹底斷開負面的人事物,
重新感受到生命自在流動的喜悅。
與人講話聊天時,是否曾有越聊越覺得累,對方卻變得越來越生龍活虎的經驗呢?這現象可能是代表著:你的能量正單方面地流進對方。或者是,有過那種沒來由地感到興高采烈的時刻嗎?這可能意味著,與你共享情愛能量繫帶的某個人正想念著你,而他們的愛也隨著這個能量繫帶傳來。
萬事萬物都是能量,包含人類在內都是透過「能量束」相互連結。生活中不停和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互動,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接收到對方的情緒、想法和痛苦。
即使彼此相隔千里、多年未曾聯繫或天人永隔,若沒有經過有意識的清理調校,這些能量會一直黏附在身上。如果是一段負面關係,能量束的存在會阻礙我們完全終止關係,讓生命的流動變得困難。反之,如果是充滿愛與支持的關係,則可以透過強化能量束,讓它持續守護我們。
透過本書,你將從「美國最佳神祕智慧守護者」丹妮絲琳恩身上,學到她數十年的菁華:
◆第一章:了解什麼是能量束,以及附著在身上的能量繫帶有哪些。你也會了解那些穿流於你、親朋好友和祖先之間的能量,以及了解那些來自過去、目前戀人的能量流動。除此之外,也會逐步了解夢境、鬼魂、星際連結、脈輪和天體等。
◆第二章:你將探索自己身上可能會對(自己的)情緒和健康產生影響的能量束,並且將了解能量吸血鬼、精神攻擊、毒人的依附等寶貴資訊,也會了解殘存能量和前人的能量如何影響你的幸福。此外,通過學習和掃描能量的漏洞,你將發現那些正在影響你、你的身體和住家的能量束。
◆第三章:將提供你具體、有效、歷史悠久且功能強大的方法,來切除和釋放任何耗損或削弱你的能量繫帶。
◆第四章:你將學到關於能量保護以及何時使用能量保護等資訊。你也會逐步學習如何密封、保護自己的能量場,以及何時使用和不使用它們的方法。
◆第五章:你將學到如何提振、強化和建立人際交流、愛情與歡樂的能量束,以及如何強化你和宇宙的神聖連結。你也將會學到如何在自己家創造專屬的神聖空間,且只允許充滿活力、閃亮的能量光束流向你,在你的身邊流動。
★不可思議的能量校準實例
◆布莉安娜沒那麼喜歡前男友,卻無法克制地追蹤對方動態,而清理彼此的能量似乎沒有起色,直到她進行能量束探測後,發現問題的根源居然是自己和父親的關係。
◆蘿拉使用書中的清理工具後,原本對她有非分之想的主管不久後被解雇,而新主管不僅受人尊敬,工作氣氛也更好。
◆約翰的喉嚨痛了四個月,求醫也找不出任何問題,丹妮絲為他清理連結喉嚨的不健康能量後就好了。約翰沒多久發現,這股能量可能來自罹患咽喉癌的隔壁同事。
◆戈登在很親近的叔叔過世後變得異常抑鬱,檢視能量束時,發現自己身上不只有叔叔的關愛能量,還有老年的憂鬱情緒。他清理了負能量束,只讓叔叔的愛留下來。
行為經濟學是認知心理學與經濟學結合的新領域,探討人在什麼認知之下做了什麼決定,不管是在臉書上按了「讚」,還是決定購買(或不買)某個東西,都有心理學的基礎,也有經濟學的意義。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森迪爾‧穆蘭納珊與普林斯頓認知心理學教授埃爾達‧夏菲爾聯手探索了「行為經濟學」, 在《匱乏經濟學》中,兩位作者回到了經濟學的基本命題:在資源有限的時候,人要如何根據需求與供給來做抉擇?在心理的層面上,人的經濟行為是一種「匱乏」 的表現,但是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供給被無限擴大,需求也被無限擴大,但是個人的資源並沒有相應提高,人的「匱乏感」因而大幅提昇。為了生產,人被無情地驅策,不斷提高產能;為了消費,人要賺更多的錢,去滿足需求與慾望。
於是,追趕「最後期限」(deadline) 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常見場景。「最後期限」能讓人集中精神,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大質量的工作,獲得「專注紅利」。但是,因為人把心力都集中在眼前的工作 上,忽略了長遠來看更重要的事。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以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貧困為何讓人難以脫身?組織企業為何陷入四處救火的困境?為錢發愁的人為何較難控制衝動?孤單的人為何不容易交到朋友?這些問題看似毫不相關,但是在背後,作者看到同樣的原因:人不斷處於匱乏之中。
《匱乏經濟學》以「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研究、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趣案例,提供了理解的新方式,也告訴個人與組織要如何管理匱乏。
什麼是行為藝術?台灣有沒有行為藝術?又要傳達些什麼觀念呢?本書試圖透過作品抽樣與文獻圖表檔案,提供大眾瞭解台灣行為藝術面貌的入門途徑。雖然書中收錄及討論的行為作品,大多並不具備可供交易流通的必然性,但在這個消費資本主義襲捲一切的享樂時代,卻也益發凸顯了視覺審美體系背後,被忽略的另一種美學價值觀;從社會角度來看,藝術作為社會定義下的產物,其深沉的批判性格,就來自於「無用性」與「解放性」,雖然行為藝術乍看之下沒有實際用處,卻也可從中嗅出強烈的實驗性與開創性,尤其是體現台灣某些荒謬情境與社會發展的變遷,也許可作為當下社會自我觀照的途徑之一。
「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巧妙戰術宛如神授,畢生戰鬥從未敗北。在殺伐無常的戰國時代,謙信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清靜無邪、廉直無私,贏得同代與後世的感佩敬重。本作堪稱「謙信小說之定版」、「海音寺文學的最高峰」!
身為長尾一族當主的謙信,對於慾無止境的人世越來越失望,決心遁入空門。所幸姊夫兼重臣長尾政景一語驚醒夢中人,終於讓他重拾天命,為了正義,力抗野心勃勃的武田信玄。
軍神與戰神終於踏上命運之地——川中島 。開戰前雙雄鬥智鬥力,僵持不下;誰能料到,身為總大將的謙信竟直搗武田本陣,殺到信玄面前,瞬間連劈三刀!
凱旋途中,謙信得知摯愛逝於病榻,來不及實現結為連理的誓言。「悠悠三十二年,我到底做了什麼?!」畢生信守正義的謙信忍不住長嘯,問天,也問自己……
作者原為兒童精神科醫師,由於深感自己的無力與醫療的極限,轉為投入少年院,擔任法務技官十多年,尋找改善孩童偏差行為的線索。
當站在第一線,實際與犯罪少年相處,才得知這些孩子驚人的共通點──不會均分蛋糕、不會臨摹簡單圖形、不會加減乘除、看不懂漢字。原來,他們缺乏基本的「認知功能」,急需介入援助或接受特殊教育。
「四次障礙」,道盡孩子們悲慘的一生
犯下殺人、強暴、猥褻的少年重刑犯,你對他們的印象是什麼?兇神惡煞、攻擊性強?不!回溯這些少年的國中小成長過程,他們是一群無法適應一般教育的孩子:班上成績倒數、容易生氣、丟三落四、無法融入團體生活、遭到排擠和霸凌。
作者以「四次障礙」說明這些孩子艱辛的一生:
【一次障礙】少年本身有「發展障礙」或「智能障礙」。
【二次障礙】學校老師並未發覺其障礙,僅將少年貼上「不會念書的問題學生」標籤。
【三次障礙】進入少年院,教官也未察覺其障礙,加上管教不當導致少年的情況惡化。
【四次障礙】少年長大出了社會,更不為人諒解,又備受歧視,最後犯下罪行,再度關進監獄。
……這簡直是將一群需要協助的孩子們一步步推往地獄的過程!
司法少年的真實情況,正是社會對待障礙學童的縮影
這些孩子在小學階段就不斷透過「問題行為」發出「求助訊號」。然而,我們看見了嗎?又或者當作一回事嗎?
大至教育制度、司法體系,小至你我每個人……整個社會氛圍與做法,淨是將這群孩子隔絕與排除。少年院裡犯罪少年的真實情況,反映出社會的失敗和我們的冷漠。成長的各階段連連被忽視的孩子們,長大後於是成為被社會遺忘的一群人。
給身為大人的我們──「孩子心房的門把裝在門的內側」
■「求救訊號」始於國小二年級。
■要求「反省」之前,必須確認基本的認知功能。
■主流的「讚美教育」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不要要求孩子有「高自尊」。
■轉變關鍵在於:想教教看別人、覺得被信賴、得到認同。
■一天五分鐘,實作不會傷害兒童心靈的「認知功能強化訓練」。
是否常覺得自己總是兩袋空空,活得很恐懼?
總是納悶有錢人為什麼愈來愈有錢?
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晉身有錢人和成功人士的行列?
只要養成30個富習慣,
富有人生coming soon!
★有錢人對金錢的想法和一般人有何不同?
有錢人想著拿錢去投資/一般人想著如何花錢
有錢人想著用錢賺更多錢/一般人擔心錢會花光
有錢人工作是為了滿足自我/一般人工作是為了賺錢
有錢人擁抱改變/一般人害怕改變
有錢人相信富有是他們應得的/一般人相信有錢人運氣好
有錢人知道智商和致富無關/一般人認為好的教育和聰明能夠致富
有錢人知道可以利用別人的錢致富/一般人相信有錢才能賺錢
有錢人教子女如何富有/一般人教子女如何存活
如果,你的想法和一般人相同,是時候改變了!
就從培養邁向成功的好習慣開始:
→每天閱讀30分鐘
→每天運動30分鐘
→每天專注於夢想和目標
→收入的10%先存起來
→永不放棄自己的夢想
......翻開書,還有更多富習慣,一起學起來!
【閱讀焦點】
★30個擺脫終身窮忙的富習慣
★39則讓你脫穎而出的富思維
★財富象限vs.財富金字塔,打造邁向財富自由之路
◎這本書為你而寫──
.想要脫離月光族「口袋空空」的宿命
.想要魯蛇翻身,創造夢想中的財富自由
.想要擁抱資產翻倍的富足人生
.想要教導子女如何致富
1855年,從倫敦運往克里米亞戰爭的英軍薪餉被偷,過程匪夷所思,對維多利亞時代的人造成前所未有的震撼!價值一萬兩千英鎊的金條以當時代表進步的鐵路(火車)運送,嚴密的防範措施可謂滴水不漏,籌謀大盜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真實事件、法庭證詞和相關報導的交互編織,推理出一百五十年前轟動維多利亞時代的黃金劫案發生的過程,對人性的掌握剖析、對歷史實境的深入研究與對科學背景知識的詳實探討,教人嘖嘖稱奇。
犯罪小說吸引人之處在於:一方面我們對犯罪意圖恐懼、不屑、厲聲譴責,另一方面我們卻又暗自欣賞犯罪行為之奇巧,而且熱中於得知某些轟動罪案的種種細節。這樣的矛盾心理,無論是在故事發生的1855年,作者寫作的1975年,還是犯罪型態日日翻新的2008年,全都看得到!
一本強調轉換視角的專著:翻轉迄今為止以陸地為中心的東亞歷史,改從海洋的角度來從事歷史研究。在以陸地為中心的歷史中,民族、宗教、都市等都是區別他者、形塑自我認同的代表性領域,但是從作者以海洋為中心的角度進行分析,民族、宗教、都市等都被描繪成與多樣性的歷史主體存在有機聯結的領域,能更清楚展現歷史的維度。
本書是作者過去二十多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的結集,大都是與東亞海域周邊史相關的研究,其中有些是提出與前輩學者不盡相同的看法,或對歷史上某一議題的關心而引發的研究興趣。論文集中最早的一篇發表於1996年,最晚一篇在2016年;討論的議題上下二千年就在一瞬間,從交趾開始終結於香港,都是東亞海域周邊的變化,這又與中國內陸變動相關,特別是沿海地區對東亞海域的影響一直存在至今。無論是中國朝貢貿易體系、海禁政策、政局動亂、移民流竄,以致政權更替,都對東亞海域周邊國家或地區構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至今逃脫不了。東亞海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如何相處,歷史提供很多有價值的參照,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
名人推薦
東洋文庫研究部部長 濱下武志教授
想要人生更有智慧,就要聰明運用框架
我們做的每個判斷、接收的每個資訊,
都不免受到自身無法察覺的「框架」主導!
框架可說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走向,
了解框架帶來的思考限制,就能為生命帶來不同的改變!
◎ 影響四十萬讀者、長銷十年的韓國心理學思考聖經
◎ 韓國中央日報推薦選書
◎ SERI三星經濟研究所推薦圖書
框架,是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窗口,也是心智篩選必要資訊的能力。舉凡看待事件的觀點、提問的方式、內心抱持的評價標準與刻板印象……等等,都屬於框架的範疇。換言之,框架就是認知的極限──我們總以為自己非常客觀,殊不知,框架打從一開始就排除了特定的細節或選項,扭曲了我們眼中的世界。
韓國知名獲獎心理學教授崔仁哲,憑藉紮實的研究經歷,援引豐富有趣的案例,告訴我們:框架能夠決定每個人的人生走向。各式各樣的框架誘導了我們的每一項決定、每一個行動,最終促成特定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框架,才能超越無形的思維限制,減少被媒體與商人操弄的可能性,做出更正確的決策與判斷。
◎ 你以為的省錢,反而是更多開銷──讓消費者掏錢的「名稱框架」
→ 特價期間失控爆買,是因為我們被「原價」給迷惑,卻不考慮「絕對值」。
→ 當我們把一筆錢當成「意外之財」或「零錢」,就會比平常更快花掉。
→ 光是看到「信用卡」的標誌,就能輕易引發我們的消費行為。
◎ 為什麼預測總是失準?──創造幻覺的「時間框架」
→ 預測未來時,我們會誤以為「現在沒有發生的事,未來也不會發生」。
→ 在事後找到解釋的能力,經常讓我們輕率地說出「我就知道」,藉此合理化任何未經證實的推測。
◎ 你根本不了解我!──影響人際關係的「自我框架」
→ 我們深信「大家都會跟我做一樣的選擇」,常常忘了「世界上跟我想法不同的人,比想像中的還要多」。
→ 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我能夠輕易看透他人,可是其他人都不了解我。」
◎ 聰明運用框架,能夠讓我們活得更有智慧、更自由
→ 活得快樂的「意義框架」──日常的瑣碎事項常讓我們厭煩。若能找出不同層次的意義,就會覺得特別。
→ 提升成功機會的「接觸框架」──別太抱持防衛心,努力地接觸外在世界、接觸新事物。
→ 把握當下的「此刻框架」──不把「現在」當成「美好未來」的準備期,就不必忍耐、犧牲,無法享受人生。
→ 妥善運用的「比較框架」──太頻繁跟他人比較,只會有不好影響,適當和過去或未來的自己比較,卻能提升成長。
Jenny/JC 趨勢財經觀點版主
Lynn/優勢暨職涯教練
水丰刀/「閱部客」知名說書YouTuber
朱楚文/主持人、作家、金蘋果行銷品牌總監
何則文/《別讓世界定義你》作者、青年職涯教練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黃大米/作家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共同推薦
好評推薦
令人驚豔的一本書!作者用「框架」比做我們的思維模型太貼切了,流暢的文筆與高含金量的專業視野帶我重新進入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與決策思考的世界,再度重新認識自己。
你選擇的框架,決定你成為怎樣的人,也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藉著書中一個接一個的心理實驗,逐步發現自我的「意義框架」;使用「接觸框架」驅動我們更樂觀、更積極嘗試新事物;培養同理心,與人建立好的關係,讓我們有勇氣拋開「比較框架」的束縛;最後,「突破框架」為我們的人生開創新局,擁有更多幸福感與成就感。──Jenny/JC 趨勢財經觀點版主
你的視框就是心所在的地方。當你願意暫時拿下眼鏡,就能解開你受困的心靈。──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框架是一個人的核心價值,是遇到一件事情會如何面對的依據,是遭逢生命困頓時能否釋懷的關鍵。看見框架,才得以跳脫框架,用嶄新的思維面對這個世界。──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理解框架,才能跳出框架,看見人生真實的樣貌。──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對於理解他人和自我來說很有幫助。──韓國讀者好評
一本改變思維模式的書。──韓國讀者好評
丟掉對年輕、老化、孩子、夫妻、朋友……種種在意,
日本腦科學專家告訴你,儘管忘記,悠哉生活。
60歲真好!我也想早點活到60歲。
★日本暢銷超過100萬冊《老婆使用說明書》、《老公使用說明書》系列作者,黑川伊保子最新作
黑川伊保子是日本腦科學專家,她指出60歲之後,生殖期結束、工作也退休,可以不需在乎世人眼光,拋開種種「在意」,更自在感性地活著,如果仍把「頭腦靈活、外貌漂亮、身材好」視為人生準則是很辛苦的。請切換大腦的使用目的,60歲是人生的新人,展開自己史上最好的人生。
如果你已屆60歲,想要幸福生活必讀此書;如果你是30、40歲,本書從腦科學角度解讀和「老」有關的問題,也是送給父母親的最佳禮物書。
儘管忘記,悠哉生活!運用6大放下法則:
#法則1放下「在意年輕」
60歲之前與之後,大腦的生存目的並不同。60歲之前是生殖期,青春是為生殖而準備的武器,從生殖戰場上退下來的我們,它是沒有用的武器。60歲之後,美或不美,不用在意,別人稱讚你看起來年輕也不用太開心,也別再評論別人的美醜。天生美醜的差距不再顯著,就是60歲的狀態。
#法則2放下「在意痴呆」
一個念頭閃過大腦又消失的情況,許多人認為這就是「老了」,因此感到沮喪。其實這是大腦的煞車機制,讓運轉過度的大腦休息一下。
#法則3放下「在意孩子」
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對他們嘮叨沒有意義,尤其關於結婚和生子,父母太過嘮叨反而招來敵視。更不用擔心孫子。
#法則4放下「在意老化與死亡」
衰老與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道路,與其害怕抗拒,不如積極面對。60歲儘管忘記,大腦會忘記是因為它判斷「人生並不需要這件事」,只要聽從大腦的指示,悠哉生活。
#法則5放下「在意老公」
60世代因為退休的關係,本來各自行動的夫妻24小時都綁在一起,容易產生摩擦。首先是保有私人的時間與空間。
#法則6放下「在意朋友」
60歲的朋友關係超乎想像地困難,因為不想見面不能再拿育兒或工作當藉口。建議坦承告知朋友,自己偶爾想一個人獨處。
交給大腦引導,活出閃亮人生,日本腦科學專家建議這麼做:
•「今天別做明天能做的事」——請作為60世代的座右銘吧。
•到了60歲,只要為管理健康而注意體重和腰圍。
•過了60歲,與其擔心大腦癡呆,不如注重維持體力。至少找到一項可以活動身體的嗜好。
•60歲是學習新事物的好時機,因為60世代的洞察力最強,掌握事物本質的速度也非常快。
•60歲之後,試著探尋自己能成為什麼樣的達人,對自己進行一次盤點。
•60世代,無論是誰都能成為顧問。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繼與安藤忠雄、伊東豊雄、隈研吾等15位日本大師探索建築本質的精彩交鋒後,
建築頑童藤森照信發掘建築史魅力,與展現建築史深度的最佳讀本。
本書透過作者走遍世界建築遺址,博覽東西方建築群,遍訪職人匠師與建築家,經歷各樣建築創作之後,以其獨特的觀察、考證與觀點,提出重要的歷史議題與理解建築的方法。內容深入淺出,讀來毫無壓力。
適合:
‧建築專業者,思考建築設計創作的原點;
‧一般讀者,也可作為理解建築的入門書。
關於建築,您曾想過這些問題嗎?
‧人類最初的建築是什麼?
‧為神明建造的神殿較早呢?還是人類的住宅較早呢?
‧日本和洋併置式的住宅樣式是怎麼產生的?
‧起居室如何打敗其他空間成為整個家的重心?
‧最原始的基督教堂為何是圓的?
‧佛教寺院建築為何有縱向也有橫向發展?
這些種種問題,透過藤森照信回歸建築的「歷史」研究與探索,而一一有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