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規格
開本:正25開
裝訂:平裝
類別:世界史地類
國圖分類號:782.18
頁數:336頁
重量:450公克
ISBN:9789573256069
EAN:9789573256069
內容簡介
北洋時代可能並非一個完全「反動」的無序的時代,也可能並非一個顢頇武夫秉政、人文精神淪陷的時代。也許,它是古老中華第一次走上選票時代的艱難肇始,是一些大人物意欲讓中國融入世界遊戲規則中的笨拙嘗試。「武」只是那個時代的表象,而「文」才是那個時代的追求。所謂好人、壞人,所謂正確、謬誤,還是請讀者自己去評判吧。
本書作者多年來潛心於收集、爬梳民初史料,尋訪北洋要人的故址、遺跡,親身到每一處現場踏勘,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歷史」,以嶄新的角度、生動的筆觸,呈現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期間的政治生態、人物風采……
作、譯者介紹
作者
李潔
一九五七年生於青島,下過鄉,做過工。現為青島日報報業集團工作人員,著有《百年獨語》、《文武北洋》、《風流故居:中國城市人文地圖》。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台灣版序
□原序
市井有誰知國士
──滬上「遇」楊度
長青的孤桐
──章士釗京華故居行
失去了的灰牆
──李大釗殉難地尋覓記
蒙塵獨秀峰
──祭陳獨秀
序文、前言
自序
敲完本書最末一行文字的時候,二○○三年的最後一陣秋風已經遠去。不知道我的這些文字是否也能搭上時令的班車,把一股稍帶肅殺之氣的「真」帶往遠方,讓喜歡歷史的讀者朋友們能臨風抖擻一下。
我不喜歡溫吞而平庸的天氣。在因襲的雲絮下活得太久,會不知道雲外的陽光的真相是七彩的。所以,我幻想自己的這些文字能如冷空氣一樣,吹開凝固了很久的傳統的雲團,讓人冷靜片刻,再回望一下斑斕的歷史。
五年前,我寫那本《百年獨語》時,也是這樣想的。
在那本「獨語」書中,我用自己的話,講述了晚清、民國、共和國的幾位歷史人物和事件。可能與人們聽慣的說法相異,故有朋友笑言:你這是對百年歷史的「毒」語。我只笑笑,並不解釋,繼續於本職工作之餘,尋訪百年來一些鉅子的遺跡,並以他們的遺跡為平台,「獨語」我對近代史的一己之見。
這本書裡,我集中記錄了我對民國初期,亦即「反動的北洋軍閥時代」的尋找與發現。站在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五位武人和楊度、章士釗、李大釗、陳獨秀四位文人的故址上,我瞻前顧後了一番,忍不住又「獨語」起來。
鼓勵我用自己的話表述歷史的,是本書主人翁之一陳獨秀先生。他老人家至死不說假話。早在抗戰早期,他就在《青年導刊》(第四期)上公然宣稱:
我不敢自吹我是敢於說老實話,我只自誓:寧可讓人們此時不相信我的說話,而不願利用社會的弱點和迎合青年的心理,使他們到了醒覺之時,怨我說謊話欺騙了他們!
說老實話的人一天多似一天,說老實話的風氣一天盛似一天,科學才會發達,政治才會清明,社會才會有生氣,如此國家,自然不會滅亡,即一時因戰敗而亡,其復興也可坐而待;否則只會有相反的結果!
於是,我就想對大家說:北洋時代可能並非一個完全「反動」的無序的時代,也可能並非一個顢頇武夫秉政、人文精神淪陷的時代。也許,它是古老中華第一次走上選票時代的艱難肇始,是一些大人物意欲讓中國融入世界遊戲規則中的笨拙嘗試。「武」只是那個時代的表象,而「文」才是那個時代的追求。所謂好人、壞人,所謂正確、謬誤,還是請讀者自己去評判吧。
我還想說的是:我對所有試圖推動中國文明進程的先人,都懷有一份敬意。
最後,我要感謝這些年來陪我慢慢走過歷史遺址的各位旅伴,當然,更要感謝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所有扶助過我的人。
--二○○三年初冬於青島浮山之麓山海樓
前言
台灣版序/李潔
二○○四年一月,在北京圖書訂貨會浩如煙海的新書堆裡,我的《文武北洋》靜靜地擺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書架上。沒有人會料到,一年之內,此書加印了兩次,在京、滬、粵等大城市的一些人文書店裡,它曾登上排行榜。大陸主流媒體紛紛刊發評論和書摘,其中中國新聞社主辦的《新聞週刊》,說破了我寫這本書的真正用心。這篇題為〈顛覆歷史的謊言〉的書評說:「最為可貴的是,作者能夠站在中國的國家利益角度,闖入歷史禁區,冷靜地看待民國早期的政治紛爭與殺伐,通過吳佩孚、張作霖、陳獨秀等顯赫歷史人物的事蹟和命運,告訴讀者,一些正統的歷史『定論』,其實是站在蘇俄的立場上的說話,並不一定符合國家的利益。」
是的,我是一個中國人,一個有識字與敘述能力的中國讀書人,國家利益自應是判定與臧否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第一標準。通過對大陸上公開出版的史料的解讀,通過對近現代風雲人物的遺跡的覓找,構築在我記憶裡的百年中國城堡竟迅速崩塌──原來,那些看似堂而皇之的「定論」,只不過是死水岸上的砂器,根本禁不起思想之潮一遍遍拍岸的拷問!
起初,我曾以為,許多「歷史的謊言」是大陸的「原創」,後來,等那些砂器全部消蝕,思想之潮可以在歷史的灘頭縱情奔放之際,我才明白:好些似是而非的說法,發明於一九四九年之前,比如說,把北洋軍閥時代妖魔化,便是一黨專政的國民政府對失敗了的探索者的惡狠狠的報復和對歷史真相的很沒出息的竄改。
所以,台灣遠流出版公司的賞識就更讓我感到高興。
拙著發行年餘,大陸上已有不少知識分子認同了我的說法。現在,遠流將原書中的五位武人與四位文人分別編成「梟雄篇」、「風流篇」,並囑我將各章的文字與圖片重新修訂了一遍(當初一些被刪除或被改動的文字也得以恢復)。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更多的海外朋友會對我的不同以往的聲音產生共鳴。
為此,我當然要感謝遠流人,尤其是審慎訂正了全書的編輯陳穗錚女士。我非學者,我只是一個有興趣遊走在歷史街巷裡的旅人,在一座又一座老宅子裡探祕解惑時,往往過於心急,有時丟三落四。他們很細心地幫我收拾得更利索了,使我今後的步履變得更加踏實。
--二○○五年七月十日於青島浮山之麓山海樓
精彩試閱
一夜強冷空氣,把壅蔽於京城上空多日的陰霾蕩滌得無影無蹤。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四日這一天,就成了一個晴得讓人發暈的日子。午後,我和朋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下約齊,去天安門廣場西邊找一段灰色的高牆。《北京黨史》編輯部的陸兵先生告訴過我:幾年前,他曾騎自行車來找過北洋時代的京師看守所的遺址,但只有一截灰色的高牆尚存於世了。
我們想尋李大釗先生的殉難地。
關於李大釗,我從小就聽得很熟了:他是二十世紀初的北京大學的著名教授,是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引進並傳播到中國各地的思想先驅,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建人之一,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北方地區的領袖;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被把持北京政府的奉系軍閥張作霖下令絞死,年僅三十八歲。
想起大釗先生殉難時的年紀,我曾幾次生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這位導師沒在盛年時遇害,而是活到一片「赤旗的世界」(李大釗在天安門演講語),那麼,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宣告一個共產黨國家在東方誕生的人會不會不再是他的學生毛澤東?一九四九年的李大釗,剛好六十歲,正是治國安邦的黃金年齡啊!
李大釗殉難後的第二十二個春天,他手下的北大圖書館助理員毛澤東與天津南開大學的周恩來等學生們意氣風發地入主北京城。途中,毛澤東曾對身邊的人說:三十年前我就來過北京,遇到了一個大好人李大釗,我就是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和他的同志們坐定古都後,新政權的有關部門便將舊時代看守所裡的那台絞殺了李大釗生命的絞刑架,搬進故宮午門下的一間平房裡,供新中國各單位前往參觀。我認識的一位「老北京」就曾隨所在部隊參觀過,他回憶說:那個絞刑架是袁世凱當大總統時從德國進口的,個頭很大,機械很複雜,像一部小汽車似的,上面還有一塊塊的暗紅色的血痕呢!我聽得心驚肉跳,想去中國革命博物館一睹那座殺人機器的欲望一點兒也沒有了——據說那是「革博」收藏的第一件文物,館藏文物編號為○○一。
大會堂西街迤西,是一排排相似的灰瓦灰磚的平房,北部是一道一直延伸到長安街的長長的大牆——平房是皇城根兒百姓們的擁擠住宅群,而大牆則是北京諸多不便標明其單位名稱的禁地。深秋的寒風一把一把地捋著街樹上的葉子,蕭瑟中我記起了這條街的舊名,叫刑部街。
清時,這條街上有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朝代更迭後,新主人一般都是一邊大罵前朝統治者混蛋,一邊卻恬然享用人家的物質遺產甚至精神遺產。所以,中華民國的京師警察廳、法院和看守所繼續借用封建王朝的外殼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只是,那一堵僅存的灰色大牆在哪裡呢?
我想,這堵殘存的大牆,應該是專制、禁錮、殘暴、昏庸和沒落的具體呈現。我只想找到它,踹它兩腳。
冷風中,目光也冷。我們走進最南端的西交民巷,開始了冷冷的審視。
西交民巷與東交民巷遙遙相對,那邊是使館街,這邊是金融街——早年的大清銀行、金城銀行、中國實業銀行等都在這條巷子裡,如同現在的西二環路。
寂寂小街上,有個小小的郵政所是老房子,雖說不大的門臉兒是用鋁合金與深藍玻璃新裝修的,但門楣上方的三個模糊了的鑿痕,還是讓我辨出了繁體的「郵電所」幾個字。北洋時代的舊址,似乎僅此一處了。
回到大會堂西街,我不死心,又朝北邊的高碑胡同深處走去。
高碑胡同已是一片狼藉——不斷有搬家公司的民工在搬遷戶的監護下,從陋巷窄院裡抬出冰箱、彩電和家具塞進泊在街口的小卡車裡;而眾多的拾荒者則在興奮地東奔西走,每一處搬空的房子都成了他們的天堂。
牆上的一紙布告告訴了我謎底:
北京市房屋拆遷公告
西房拆告字〔九九〕第一一七號
16歲的荷蘭少女瑪利婭從小生長在台夫特,是新教牧師亨布魯克的二女兒。亨布魯克牧師聽了曾在福爾摩沙服務14年的牧師學長描述,對於前往「美麗之島」傳教充滿嚮往。1647年,瑪利婭懷著對初戀情人楊恩的思念,與一家人帶著夢想,搭船前往福爾摩沙。
在那裡迎接他們的,包括平埔族西拉雅女子烏瑪。烏瑪是部落第一美女,剛與長老之子直加弄成為「牽手」。她們夫婦是最早一批接受荷蘭教育、受洗為基督徒的平埔族人,期待部落生活有新的改變。烏瑪很快便與瑪利婭姊妹們成為好友,學習彼此的生活、文化和語言。
而在海峽對岸,漳州人陳澤加入鄭芝龍的商船大隊,穿梭於東亞各國港口。但好景不常,大明崇禎皇帝自盡,滿人攻打入關,鄭芝龍決定降清,但他的兒子「國姓爺」鄭成功與父兄決裂,高舉「反清復明」大旗。陳澤心懷忠義,決心投靠鄭成功,成為鄭營大將。
在當時荷蘭人與漢人口中,鄭成功有著雙重面貌。他是有著伊底帕斯弒父戀母情結的悲劇英雄,一方面性格堅毅、聰穎過人,卻也多疑、易怒、殘暴。1661年,鄭成功率領大軍攻台,與荷蘭人歷經海陸大戰、圍城對峙,歷時將近一年,終於令荷蘭守軍投降,退出福爾摩沙。
面對戰爭的無情殺戮、親人摯友的永別,瑪利婭、烏瑪與陳澤一同捲入這場歷史動盪,三人的生命交織成那一段驚心動魄的大時代故事。
收入不等於財富
花錢不等於有錢
本書告訴你如何做一個真正的、淨資產值很高的有錢人
1996年本書作者推出經典著作《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首度以詳實的資料與科學的方法,描繪了當代有錢人的輪廓。
2019年,本書更進一步,詳細呈現出理財的「行為」與「心理」因素。書中檢視了21世紀低薪、微利、低成長、高教育成本的環境,說明我們如何在今日透過自己的力量而致富。
作者針對9,947個家戶的戶長以及1,516個中小企業主進行研究,並納入美國國稅局的收入統計資料,結果發現絕大部分的有錢人——淨資產超過一百萬美元的人——都是靠著日積月累的努力,達成致富的目標。他們並沒有中樂透或繼承遺產,他們只是採用一套自律的、有系統的財富累積方法,終於達成了財務自由。
作者令人信服地證明:行為可以改變環境。在今日低薪微利的環境下,要倚靠自己的力量致富,我們必須:
要相信:累積財富的能力,多半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不是先天優勢
培養出有利於累積財富的行為特質
破除阻礙我們致富的七大迷思
逃離「為生存而工作」的三大陷阱
提防他人對自己理財態度與行為造成的影響
堅持「謹慎消費」的原則
仿效「對財富敏感者」的消費模式
名人推薦
王志鈞/財經作家
艾蜜莉/財經作家
柴鼠兄弟/斜槓型Youtuber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蒼野之鷹/部落客
好評推薦
★(本書顯示)真正的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王志鈞,財經作家
★累積財富這件事,不但有財務面要考量,更重要的是心理與行為層面的因素。Michael Woodward PhD, Psychology Today
★請一定要把這本書分享給你關心的人!Philip van Doorn, Market Watch
★節儉、負責任、有信心,並且瞭解自己的強項弱項,則財務成功的機會就大增。這是本書最吸引我之處。Brian Thompson, 富比士雜誌
★書中告訴我們富人的兩大特點:社交冷漠(不模仿他人的消費與活動)、財務意識(刻意地、謹慎地監看自己的財務狀況,同時努力理財)。Benjamin Brandt, Retirement Starts Today Radio
★有些理財書只會給我們加油打氣的口號,那種書我們不需要。本書給我們的,是實證的數據!FullTimeFinance.com
★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沒讀過《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的》的人,別費心去找它了,直接拿起這本書就好。Steve Adcock, ThinkSaveRetire.com
★我的財務生活,因為這本書起了永久的變化。ESI Money
★本書的方法都經過實證,確實有效!JPShopper, 亞馬遜讀者
★如果你只想讀一本個人理財書,那就是這本了!亞馬遜讀者
本書係《紐約時報》對華報導選編,起迄年代為一八五七年一月至一九一一年十月。這一時期的中國,正經歷著「千年未有之變局」,從獨立自主的東方老大帝國淪為「東亞病夫」,傳統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終結,軍事、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了蛻變,人民承受著無與倫比的巨痛。《紐約時報》以當時中國人還未具備的近代眼光和技術,即時、全面、連續地觀察和記錄了這段歷史,內容涉及內政、外交、國防、文化、社會生活、革命及華僑等方面,構成了一部具有獨特視角的中國近代史。
即使失眠的原因在於心理,讓自己能夠入睡的契機也是從調整身體開始。不過,由於每個人的睡眠習慣各有差異,光是一種方法,並不能適用於任何人。
本書由睡眠專家和自律神經專家攜手合作,從「身體」、「心靈」、「環境」三個角度,介紹了合計101種睡得好的人實際使用的各種方法。只要翻閱本書,你一定找得到可立即實踐、有效、適合自己的好睡法。具體包括:
■調整身體的方法
- 如何進食才有助於睡眠
- 正確午睡的方法
- 正確「睡回籠覺」的方法
-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如何熬夜
- 助眠的穴道按摩與伸展運動
- 如何調整正確的睡姿...等等。
■調整心理的方法
- 決定好睡前的例行程序
- 放棄執著,別擔心睡不著
- 把壓力成因寫下來
- 記錄自己的睡眠
- 使用呼吸法緩解緊張
- 透過逐步放鬆肌肉放鬆身心...等等。
■調整環境的方法
- 設定舒適的溫度和濕度
- 妥善使用窗簾
- 如何挑選枕頭
- 如何挑選床墊
- 如何挑選被子…等等。
透過良好的睡眠來減少焦慮和困擾,就能使日間活動更加充實,獲得幸福的人生。本書將幫助你找回潛藏在內心的「睡眠力」,創造最佳的身心狀態!
【3大內容特色】
① 適用於各種失眠情況的「101條好睡指南」,絕對找得到適合你的方式!
② 全新睡眠聖經!不分年齡性別,獻給現代所有失眠者
③ 自律神經醫師+睡眠專家強力組合!全力支持你的睡眠
★書末附睡眠紀錄表,陪伴你有效改善睡眠品質!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產品規格
開本:正25開
裝訂:平裝
類別:世界史地類
國圖分類號:782.18
頁數:336頁
重量:450公克
ISBN:9789573256069
EAN:9789573256069
內容簡介
北洋時代可能並非一個完全「反動」的無序的時代,也可能並非一個顢頇武夫秉政、人文精神淪陷的時代。也許,它是古老中華第一次走上選票時代的艱難肇始,是一些大人物意欲讓中國融入世界遊戲規則中的笨拙嘗試。「武」只是那個時代的表象,而「文」才是那個時代的追求。所謂好人、壞人,所謂正確、謬誤,還是請讀者自己去評判吧。
本書作者多年來潛心於收集、爬梳民初史料,尋訪北洋要人的故址、遺跡,親身到每一處現場踏勘,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歷史」,以嶄新的角度、生動的筆觸,呈現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期間的政治生態、人物風采……
作、譯者介紹
作者
李潔
一九五七年生於青島,下過鄉,做過工。現為青島日報報業集團工作人員,著有《百年獨語》、《文武北洋》、《風流故居:中國城市人文地圖》。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台灣版序
□原序
市井有誰知國士
──滬上「遇」楊度
長青的孤桐
──章士釗京華故居行
失去了的灰牆
──李大釗殉難地尋覓記
蒙塵獨秀峰
──祭陳獨秀
序文、前言
自序
敲完本書最末一行文字的時候,二○○三年的最後一陣秋風已經遠去。不知道我的這些文字是否也能搭上時令的班車,把一股稍帶肅殺之氣的「真」帶往遠方,讓喜歡歷史的讀者朋友們能臨風抖擻一下。
我不喜歡溫吞而平庸的天氣。在因襲的雲絮下活得太久,會不知道雲外的陽光的真相是七彩的。所以,我幻想自己的這些文字能如冷空氣一樣,吹開凝固了很久的傳統的雲團,讓人冷靜片刻,再回望一下斑斕的歷史。
五年前,我寫那本《百年獨語》時,也是這樣想的。
在那本「獨語」書中,我用自己的話,講述了晚清、民國、共和國的幾位歷史人物和事件。可能與人們聽慣的說法相異,故有朋友笑言:你這是對百年歷史的「毒」語。我只笑笑,並不解釋,繼續於本職工作之餘,尋訪百年來一些鉅子的遺跡,並以他們的遺跡為平台,「獨語」我對近代史的一己之見。
這本書裡,我集中記錄了我對民國初期,亦即「反動的北洋軍閥時代」的尋找與發現。站在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五位武人和楊度、章士釗、李大釗、陳獨秀四位文人的故址上,我瞻前顧後了一番,忍不住又「獨語」起來。
鼓勵我用自己的話表述歷史的,是本書主人翁之一陳獨秀先生。他老人家至死不說假話。早在抗戰早期,他就在《青年導刊》(第四期)上公然宣稱:
我不敢自吹我是敢於說老實話,我只自誓:寧可讓人們此時不相信我的說話,而不願利用社會的弱點和迎合青年的心理,使他們到了醒覺之時,怨我說謊話欺騙了他們!
說老實話的人一天多似一天,說老實話的風氣一天盛似一天,科學才會發達,政治才會清明,社會才會有生氣,如此國家,自然不會滅亡,即一時因戰敗而亡,其復興也可坐而待;否則只會有相反的結果!
於是,我就想對大家說:北洋時代可能並非一個完全「反動」的無序的時代,也可能並非一個顢頇武夫秉政、人文精神淪陷的時代。也許,它是古老中華第一次走上選票時代的艱難肇始,是一些大人物意欲讓中國融入世界遊戲規則中的笨拙嘗試。「武」只是那個時代的表象,而「文」才是那個時代的追求。所謂好人、壞人,所謂正確、謬誤,還是請讀者自己去評判吧。
我還想說的是:我對所有試圖推動中國文明進程的先人,都懷有一份敬意。
最後,我要感謝這些年來陪我慢慢走過歷史遺址的各位旅伴,當然,更要感謝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所有扶助過我的人。
--二○○三年初冬於青島浮山之麓山海樓
前言
台灣版序/李潔
二○○四年一月,在北京圖書訂貨會浩如煙海的新書堆裡,我的《文武北洋》靜靜地擺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書架上。沒有人會料到,一年之內,此書加印了兩次,在京、滬、粵等大城市的一些人文書店裡,它曾登上排行榜。大陸主流媒體紛紛刊發評論和書摘,其中中國新聞社主辦的《新聞週刊》,說破了我寫這本書的真正用心。這篇題為〈顛覆歷史的謊言〉的書評說:「最為可貴的是,作者能夠站在中國的國家利益角度,闖入歷史禁區,冷靜地看待民國早期的政治紛爭與殺伐,通過吳佩孚、張作霖、陳獨秀等顯赫歷史人物的事蹟和命運,告訴讀者,一些正統的歷史『定論』,其實是站在蘇俄的立場上的說話,並不一定符合國家的利益。」
是的,我是一個中國人,一個有識字與敘述能力的中國讀書人,國家利益自應是判定與臧否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第一標準。通過對大陸上公開出版的史料的解讀,通過對近現代風雲人物的遺跡的覓找,構築在我記憶裡的百年中國城堡竟迅速崩塌──原來,那些看似堂而皇之的「定論」,只不過是死水岸上的砂器,根本禁不起思想之潮一遍遍拍岸的拷問!
起初,我曾以為,許多「歷史的謊言」是大陸的「原創」,後來,等那些砂器全部消蝕,思想之潮可以在歷史的灘頭縱情奔放之際,我才明白:好些似是而非的說法,發明於一九四九年之前,比如說,把北洋軍閥時代妖魔化,便是一黨專政的國民政府對失敗了的探索者的惡狠狠的報復和對歷史真相的很沒出息的竄改。
所以,台灣遠流出版公司的賞識就更讓我感到高興。
拙著發行年餘,大陸上已有不少知識分子認同了我的說法。現在,遠流將原書中的五位武人與四位文人分別編成「梟雄篇」、「風流篇」,並囑我將各章的文字與圖片重新修訂了一遍(當初一些被刪除或被改動的文字也得以恢復)。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更多的海外朋友會對我的不同以往的聲音產生共鳴。
為此,我當然要感謝遠流人,尤其是審慎訂正了全書的編輯陳穗錚女士。我非學者,我只是一個有興趣遊走在歷史街巷裡的旅人,在一座又一座老宅子裡探祕解惑時,往往過於心急,有時丟三落四。他們很細心地幫我收拾得更利索了,使我今後的步履變得更加踏實。
--二○○五年七月十日於青島浮山之麓山海樓
精彩試閱
失去了的灰牆
──李大釗殉難地尋覓記
一夜強冷空氣,把壅蔽於京城上空多日的陰霾蕩滌得無影無蹤。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四日這一天,就成了一個晴得讓人發暈的日子。午後,我和朋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下約齊,去天安門廣場西邊找一段灰色的高牆。《北京黨史》編輯部的陸兵先生告訴過我:幾年前,他曾騎自行車來找過北洋時代的京師看守所的遺址,但只有一截灰色的高牆尚存於世了。
我們想尋李大釗先生的殉難地。
關於李大釗,我從小就聽得很熟了:他是二十世紀初的北京大學的著名教授,是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引進並傳播到中國各地的思想先驅,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建人之一,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北方地區的領袖;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被把持北京政府的奉系軍閥張作霖下令絞死,年僅三十八歲。
想起大釗先生殉難時的年紀,我曾幾次生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這位導師沒在盛年時遇害,而是活到一片「赤旗的世界」(李大釗在天安門演講語),那麼,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宣告一個共產黨國家在東方誕生的人會不會不再是他的學生毛澤東?一九四九年的李大釗,剛好六十歲,正是治國安邦的黃金年齡啊!
李大釗殉難後的第二十二個春天,他手下的北大圖書館助理員毛澤東與天津南開大學的周恩來等學生們意氣風發地入主北京城。途中,毛澤東曾對身邊的人說:三十年前我就來過北京,遇到了一個大好人李大釗,我就是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和他的同志們坐定古都後,新政權的有關部門便將舊時代看守所裡的那台絞殺了李大釗生命的絞刑架,搬進故宮午門下的一間平房裡,供新中國各單位前往參觀。我認識的一位「老北京」就曾隨所在部隊參觀過,他回憶說:那個絞刑架是袁世凱當大總統時從德國進口的,個頭很大,機械很複雜,像一部小汽車似的,上面還有一塊塊的暗紅色的血痕呢!我聽得心驚肉跳,想去中國革命博物館一睹那座殺人機器的欲望一點兒也沒有了——據說那是「革博」收藏的第一件文物,館藏文物編號為○○一。
大會堂西街迤西,是一排排相似的灰瓦灰磚的平房,北部是一道一直延伸到長安街的長長的大牆——平房是皇城根兒百姓們的擁擠住宅群,而大牆則是北京諸多不便標明其單位名稱的禁地。深秋的寒風一把一把地捋著街樹上的葉子,蕭瑟中我記起了這條街的舊名,叫刑部街。
清時,這條街上有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朝代更迭後,新主人一般都是一邊大罵前朝統治者混蛋,一邊卻恬然享用人家的物質遺產甚至精神遺產。所以,中華民國的京師警察廳、法院和看守所繼續借用封建王朝的外殼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只是,那一堵僅存的灰色大牆在哪裡呢?
我想,這堵殘存的大牆,應該是專制、禁錮、殘暴、昏庸和沒落的具體呈現。我只想找到它,踹它兩腳。
冷風中,目光也冷。我們走進最南端的西交民巷,開始了冷冷的審視。
西交民巷與東交民巷遙遙相對,那邊是使館街,這邊是金融街——早年的大清銀行、金城銀行、中國實業銀行等都在這條巷子裡,如同現在的西二環路。
寂寂小街上,有個小小的郵政所是老房子,雖說不大的門臉兒是用鋁合金與深藍玻璃新裝修的,但門楣上方的三個模糊了的鑿痕,還是讓我辨出了繁體的「郵電所」幾個字。北洋時代的舊址,似乎僅此一處了。
回到大會堂西街,我不死心,又朝北邊的高碑胡同深處走去。
高碑胡同已是一片狼藉——不斷有搬家公司的民工在搬遷戶的監護下,從陋巷窄院裡抬出冰箱、彩電和家具塞進泊在街口的小卡車裡;而眾多的拾荒者則在興奮地東奔西走,每一處搬空的房子都成了他們的天堂。
牆上的一紙布告告訴了我謎底:
北京市房屋拆遷公告
西房拆告字〔九九〕第一一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