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建國」的統一戰爭◀
以薩長討幕派為首 對江戶幕府發動討伐
從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今日東京的上野、東北地區到北海道
成功將「天皇」權威推展至日本每一寸土地
本書《戊辰戰爭:還原被隱藏的真實》係暢銷歷史書作家洪維揚前作《幕末:日本近代化的黎明前》之接續作品。內容上起慶應三年十二月九日(格列高里曆1868年1月3日)小御所會議之後,下迄明治二年五月十八日(格列高里曆1869年6月27日)蝦夷政權總裁榎本武揚以下所有官員在蝦夷地向新政府軍陸軍總裁黑田清隆、海軍總裁增田虎之助等人降伏為止,前後歷時一年五個多月、共計五百四十二天。
本書以「戊辰戰爭」為題,即以這歷時一年多的一連串戰爭為主題,於第一、三、六、七、九、十、十二各章中,分別撰述戊辰戰爭中有名的個別戰役,而這些戰役甚少或幾乎未曾在以往的中文書籍中提及。除了第六、七兩章因配合敘述上的需要而調換章次外,大抵上按照時間發生的順序(或是多場戰役約略在同時進行)撰寫。
戊辰戰爭期間並非總是處在戰火之下,這一年多也發生不少外交、政治上以及區域性的事件,諸如神戶事件.堺事件、『五條御誓文』.『五榜揭示』.『政體書』的頒布、一般大眾耳熟能詳的江戶無血開城、奧羽越列藩同盟的締結以及蝦夷政權的建立,本書在個別的戰爭與戰爭之間穿插上述事件,除了這些事件對於明治時代的日本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外,更希望提供讀者多元的閱讀樂趣。
⊙是東軍vs.西軍,還是官軍vs. 賊軍?為戊辰戰爭中對立的兩方正名
在本書中除了引用的史料原文外,對於效命朝廷的薩長等西國諸藩不以「官軍」或「西軍」稱之,而代之以「新政府軍」。若以「官軍」稱之,則與之相對立場的就必須以「賊軍」稱之,這種二分法明顯帶有歧視意味,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不應沿用這種帶有歧視的字眼。在鳥羽.伏見之戰加入新政府陣營的大致上位在京都以西的諸藩,以「西軍」稱之並無不當。鳥羽.伏見之戰以後不少譜代或關東諸藩也加入新政府軍,此時再使用「西軍」這一名稱不僅不恰當,也會對讀者造成誤解,讓讀者誤以為新政府成員始終只有西國諸藩,作者認為「新政府軍」應該是比較適合的稱呼。
同理,除了引用的史料原文外,對於幕府勢力作者也不以「賊軍」稱之,而代之以「幕府軍」。不過,與新政府軍敵對的「幕府軍」成員較為複雜,一律稱為「幕府軍」顯然不符實際情況,因此作者在前述的第一階段稱為「幕府軍」,因為這階段與新政府軍作戰的勢力以幕府軍諸隊為主;第二階段與新政府軍作戰的勢力主要為奧羽越諸藩,由於此時已締結奧羽越列藩同盟,故以「同盟軍」稱之;奧羽越列藩同盟在第二階段結束前已向新政府降伏,「同盟軍」不適合用在第三階段,改以「蝦夷政權」或「幕府諸隊」稱之。
以下就請讀者諸君跟著這部著作,進入戊辰戰爭的年代吧!
東京上方的天空,由美軍作主!
未經許可,日籍民航機一律禁止進入;
美軍及其眷屬在日本全境享有治外法權,
無論犯案下何種罪行,皆不受日本法律制裁……
二戰結束迄今逾七十年,
看似主權獨立的日本,為何依舊屈從美國?
究竟是何種協定束縛,
將日本扭曲成身不由己的「軍事殖民地」?
►►引爆日本民眾「亡國感」的暢銷話題作◄◄
►►總結日本戰後歷史,直指現代日本的病因◄◄
原著累印17萬冊!
日本亞馬遜分類榜持續熱銷中
從世界各地的人們看來,日本毋庸置疑是個享有完整主權、憲政體制與國際外交的國家。但事實果真如此?這本上市兩年、持續穩坐日本亞馬遜排行榜的暢銷話題書,即將徹底顛覆你的印象!
「一九四五年出生的我,與戰敗一同展開人生。我直到七十二歲才了解事實。」——日本網友讀後感
身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於二戰吞敗的日本迄今仍受到許多檯面下、不為人知甚至遭刻意隱藏的規矩控制。這些規矩並非日本政府和美國政府之間正常的外交協定,而是源自美軍和日本菁英官僚,在佔領期以來所簽署的軍事密約。正因為這些規範不為民眾所知,恐怕就連首相也未能完全掌握,因此扭曲了整個社會的結構,讓日本在二戰結束迄今逾七十年,仍身處美國掌控的畸形狀態下,未能算是完全獨立的國家。
為何坐擁重要戰略位置的全球最大淨債權國,戰後歷經數十年仍無法掙脫其「軍事殖民地」的命運?本書將透過九個章節,逐一揭露被隱藏超過半世紀的九大規範。並詳述這些規範所造成不合理現象,如何造成日本如燎原烈火般,自沖繩延燒到本土、從行政基層擴散到政權中樞的「法治國家崩壞」狀態。
★★讓日本民眾高呼「怎麼可能?」的5大驚人事實★★
① 東京的上空,不歸日本政府管轄,竟由美軍說了算?
日本首都圈的上空是由美軍管轄的,日本飛機沒有美軍的許可,不得飛越該片空域。
由於向美軍申請許可太過麻煩,因此日本航空和全日空的班機,只好以非常不自然的飛行航線,繞過這一片宛如巨大山脈的空域。同時讓班機集中降落在空域南邊的羽田和成田機場,形成十分危險的狀態。
上述規定即使在緊急時刻也不得變通。例如飛機欲繞過前方的積雨雲,避免被冰雹或雷電擊中的風險,管制官仍會要求飛機按照原訂航線,不得進入橫田空域。
② 日本無國境!國家大門永遠美軍敞開
根據檯面下的密約協定,美軍與其相關人士無須經過日本政府查核,就能隨時降落首都圈的美軍基地。降落以後,美軍人士離開基地「入境」日本,也不必接受日方查核。以抵達橫田基地的美軍相關人士為例,只要搭乘軍用直升機,二十幾分鐘即可抵達東京中央的六本木軍事直升機起降場。
③ 要求日本放棄戰爭,卻又指示日本協助韓戰?
自一九五○到一九五三年,韓戰前後總共打了三年,而日本恢復主權的時間正好夾在中間。當時由於駐日美軍在朝鮮半島展開激烈的戰鬥,亟需鄰近的日本協助,不但在發動登陸作戰時,要求日本派遣掃雷艦除去水雷,甚至創設七萬五千人的警察預備隊,將其安插制美軍基地,協助運送美國大兵和軍用物資,幫忙調度及維修武器車輛。可以說,日本是傾全國之力在支援韓戰。
時至今日,對駐日美軍而言日本與韓國仍無國界可言,短短幾個小時就可以互相往來。在美軍眼中日本與韓國的差異在於——日本是後方基地,韓國則是前線戰地。
④ 不只在日本境內享有特權,美軍還擁有跨越國境、發動戰爭的權利
根據舊安保條約的第一條,日本給予美軍自由設置基地的權利,以及自由跨越國境攻擊別國的權利。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安保條約和地位協定中,並無「駐日美軍」的概念。這些條約和協定適用的對象,僅限於「在日本國內的美軍」——意即日本持續提供特權的對象,不光是「駐留在日本基地中的美軍」,還包括了「暫時前來日本基地的美軍」以及「通過日本領空和領海的美軍」,等同於所有的美軍都享有特權。
⑤ 美軍在日本全境享有治外法權!即使軍機在首都圈墜落,日本檢警也無權干涉
自二○二○年開始,東京西部的橫田基地將配置十架高事故率的魚鷹式傾轉旋翼機(CV-22),進行正式的低空飛行和空中加油訓練。由於被喻為高級住宅區的世田谷區、杉並區、練馬區、武藏野市等,幾乎都在橫田空域範圍內,屆時首都圈發生軍機墜落意外,恐怕不足為奇。
萬一美軍軍機真的在首都圈墜落,造成日本國民傷亡,該怎麼處置?
根據美日聯合委員會的密約協定,「日本當局無論在任何地方,都不會對美軍財產行使搜索、扣押、調查的權利。」正因如此,若美軍財產(如航空機具或車輛等)發生事故,日本的檢警也不得出手調查。而且此規定適用於日本全境,意即美軍在日本全境享有治外法權。
名家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這是一本解構美日同盟深層構造的好書,能使吾人掌握美日關係的本質,亦對國人反思台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能提供極具意義的線索。」——天主教輔仁大學特聘教授 何思慎
「柯文哲的口頭禪是:台灣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但日本好像也是,其實很多國家都有相同的問題。例如韓國也一樣,在安全與國防上必須依賴美國,卻必須在若干涉及主權的問題上有所讓步。因此,這些國家都有所謂的『擁美派』與『反美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范世平
「日本首都東京的天空由美軍控制,但是台北的天空完全由我國空軍控制。所以,台灣比日本更像一個獨立國家。」——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京都大學法學博士 陳永峰
「這是一本最能反應美日同盟關係本質的論述,亦是一本理解美國在建構東亞安全體系張力強度的佳作。對台灣的讀者而言,提升對美日同盟關係的認識,將可對台灣未來走向提供另一角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黃自進
在不同時期的動物園中,動物的處境如何?
動物園的動物圈養、表演與展示,有著什麼樣的文化背景?
戰後臺灣動物園的經營與戰前有何銜接與轉變?
面對沒有話語權的動物,人類可以為牠們寫下怎樣的歷史?
長久以來,動物園一直被視為成人遊憩的場所、兒童歡樂的園地,象徵人與動物和樂融融的烏托邦。但事實上,動物園除了貼近民間生活,更與殖民論述和國家權力息息相關。早期的圓山動物園(即今臺北市立動物園)是總督府博物館轄下的機構,肩負發揚帝國榮光與成就的使命,是展示知識文明與進步的場所,與市民的休閒生活息息相關。
到了戰爭動員時期,動物園的經營則不得不改弦易轍,迎合官方的猛獸處分政策,預設遭遇空襲時可能發生的情況,選擇性地以電殛法將「猛獸」擊斃並製成標本。此中除了軍事安全的考量,或許更有引發市民「同仇敵愾」心理的策略。
而1970年代起,受全球環境與政治影響,動物園組織集團化,知識交流愈見頻繁,動物的飼養、登錄、繁殖、交換等各項管理更具有國際視野,園內動物在全球生態系中的自然資產價值也進一步被強調。時至今日,比起休閒娛樂的功能,動物園更被期許成為具備國際觀、尊重生命的動物樂園。
書中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得獎作品
超越以《菊與刀》為代表的日本研究視角,
將視野延伸到整個東亞,
探討日本「戰敗」與東亞「戰後」框架的再形塑,
揭開轉型正義中不能避談的乙丙級戰犯審判真相。
在戰時中國被視為「鬼子」的日本人,在戰後如何變回「人」?
透過乙丙級戰犯審判,國民黨與共產黨遂行了怎樣的政治意圖?
在戰後國共勢力的更迭中,戰犯如何淪為政治操作的籌碼?
翻開日本近代史,戰後的敘事往往只是簡短地集中在戰爭的終結,但對於曾經遭受日本統治的中國人、臺灣人以及韓國人而言,卻有必要精確地了解帝國所涉及的過往。
有別於歷來由美方主導、備受關注的甲級戰犯審判,本書聚焦於乙丙級戰犯的審判,跳脫過往探討天皇是否需要承擔戰罪的窠臼,將戰犯議題置入東亞近代史的大脈絡之中,深入分析戰犯在戰後中國如何成為各方角逐權力的工具。
戰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對於日本戰犯皆採行寬大為懷的策略,一方面試圖經由國際法展現先進國家的文明與法治社會的高度,另一方面則透過戰犯審判宣示統治中國的合法性與正當性。而乙丙級戰犯審判所透露的,正是國共兩黨暗潮洶湧的政治角力,以及冷戰體制下東亞國際秩序重組的窒礙難行,其遺緒形塑了如今的兩岸關係,且至今仍緊緊牽動著東亞局勢,更是臺灣人在轉型正義的路上必須重新認識的歷史課題。
本書特色
‧2016年費正清獎(John K. Fairbank Prize)得獎作品。
‧獨家收錄7000字中文版序。
‧劍橋大學艾薩克牛頓信託博士後研究員陳冠任導讀。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近代日本「建國」的統一戰爭◀
以薩長討幕派為首 對江戶幕府發動討伐
從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今日東京的上野、東北地區到北海道
成功將「天皇」權威推展至日本每一寸土地
本書《戊辰戰爭:還原被隱藏的真實》係暢銷歷史書作家洪維揚前作《幕末:日本近代化的黎明前》之接續作品。內容上起慶應三年十二月九日(格列高里曆1868年1月3日)小御所會議之後,下迄明治二年五月十八日(格列高里曆1869年6月27日)蝦夷政權總裁榎本武揚以下所有官員在蝦夷地向新政府軍陸軍總裁黑田清隆、海軍總裁增田虎之助等人降伏為止,前後歷時一年五個多月、共計五百四十二天。
本書以「戊辰戰爭」為題,即以這歷時一年多的一連串戰爭為主題,於第一、三、六、七、九、十、十二各章中,分別撰述戊辰戰爭中有名的個別戰役,而這些戰役甚少或幾乎未曾在以往的中文書籍中提及。除了第六、七兩章因配合敘述上的需要而調換章次外,大抵上按照時間發生的順序(或是多場戰役約略在同時進行)撰寫。
戊辰戰爭期間並非總是處在戰火之下,這一年多也發生不少外交、政治上以及區域性的事件,諸如神戶事件.堺事件、『五條御誓文』.『五榜揭示』.『政體書』的頒布、一般大眾耳熟能詳的江戶無血開城、奧羽越列藩同盟的締結以及蝦夷政權的建立,本書在個別的戰爭與戰爭之間穿插上述事件,除了這些事件對於明治時代的日本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外,更希望提供讀者多元的閱讀樂趣。
⊙是東軍vs.西軍,還是官軍vs. 賊軍?為戊辰戰爭中對立的兩方正名
在本書中除了引用的史料原文外,對於效命朝廷的薩長等西國諸藩不以「官軍」或「西軍」稱之,而代之以「新政府軍」。若以「官軍」稱之,則與之相對立場的就必須以「賊軍」稱之,這種二分法明顯帶有歧視意味,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不應沿用這種帶有歧視的字眼。在鳥羽.伏見之戰加入新政府陣營的大致上位在京都以西的諸藩,以「西軍」稱之並無不當。鳥羽.伏見之戰以後不少譜代或關東諸藩也加入新政府軍,此時再使用「西軍」這一名稱不僅不恰當,也會對讀者造成誤解,讓讀者誤以為新政府成員始終只有西國諸藩,作者認為「新政府軍」應該是比較適合的稱呼。
同理,除了引用的史料原文外,對於幕府勢力作者也不以「賊軍」稱之,而代之以「幕府軍」。不過,與新政府軍敵對的「幕府軍」成員較為複雜,一律稱為「幕府軍」顯然不符實際情況,因此作者在前述的第一階段稱為「幕府軍」,因為這階段與新政府軍作戰的勢力以幕府軍諸隊為主;第二階段與新政府軍作戰的勢力主要為奧羽越諸藩,由於此時已締結奧羽越列藩同盟,故以「同盟軍」稱之;奧羽越列藩同盟在第二階段結束前已向新政府降伏,「同盟軍」不適合用在第三階段,改以「蝦夷政權」或「幕府諸隊」稱之。
以下就請讀者諸君跟著這部著作,進入戊辰戰爭的年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