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战争与回忆:全2册(战争文学榜首,权威媒体推荐!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史诗级传世巨著!全景式展现二战真实进程的伟大作品!)

抗日戰爭中,儘管全中國人民都飽受苦難,但女性經歷了許多特有的苦難。加倍的生育之苦、喪子之痛、家庭生計負擔沉重、性侵害與性暴力頻發……但婦女並不只是被動的受害者,她們還是參與抗日的行動者、戰時生產的組織者、生存策略的策劃者、日常生活的支撐者。

這本以女性為中心的抗戰口述史,為我們發掘了這個在歷史中失語的群體,揭示出抗日戰爭也是一個社會性別化的歷史。女性的貢獻通常錯綜複雜地交織在日常生活之中而顯得毫不起眼,但事實上,正是她們的生存決心、智慧和韌性保全了戰時的家與國。而女性的視角帶出了戰爭講述中少見的日常面向——戰爭不只是軍事博弈、高層鬥爭,還是一朝一夕一粥一飯,戰場不只

在前線,也在家中、田地、防空洞、工廠……

-----------------------------------------------------------------------------------------------------------------

抗戰是中國現代史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整代中國人的共同經驗和記憶,但相關的研究成果卻嚴重失衡:不但偏重軍事外交,也忽略婦女經驗。本書著重戰時婦女日常生活的再現,述說不一樣的抗戰故事。作者採訪的對象,許多是少為自己留下記錄的女工、女傭、家庭主婦等沉默的一群人,即便是女學生、女教師等知識女性也不見得有機會為抗戰史留下見證。從歷史多元性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出版的確極為必要。

—連玲玲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作者縝密的分析和受訪女性的生命故事共同為我們編繪出一段中國的戰爭史。本書敘事層次豐富,特別關注女性性別特質;同時為 讀者提供新鮮視角,有助於讀者理解抗戰歲月裏、民族存亡危機下,中國婦女的苦難、生存和抵抗。

—美國歷史學核心刊物 《歷史學家》(The Historian)

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CUHK Series)

「我是誰?誰是他?」今天對何謂「中國」及「中國人」,我們都已有一定的共識,但原來在歷史上,「中國」及「中國人」的身份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概念,而是變動不居,要不斷通過與邊陲族群及其他國族的互動、交往,「異端」思想的挑戰,以及西潮的衝擊,才能夠使這兩個概念日漸明晰。這個對「中國」及「中國人」定義的歷史考察,正是史學大師許倬雲教授繼《萬古江河》後,在這部新作中的核心主題。

在本書中,作者以治史數十載的深厚功力,摒棄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打破純粹以疆域、族群的界定方法,同時結合社會科學角度,從世界文化的視野闡釋由史前時代至當代,「我─他」關係於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歷程、互動和轉折。本書的主角─「我者」與「他者」,「我者」是指位居中原核心並掌握文字記錄及豐厚資源的族群;相對而言,「他者」則被視為「非我族類」,僻處邊陲。這種「我─他」關係除具身份問題的意義外,也涵蓋多個範疇,包括:中國─其他國族、中原─其他族群、中央政權─地方社會、社會上層─平民、文化正統─新興信仰等。經過與「他者」的不斷衝擊和交往,中國這個「我者」日漸壯大起來,內涵也更形豐富。

展卷閱讀,我們既能對自身「中國人」身份的形成過程有更具深度的歷史反思,也能對我們處身於其中的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採取一個更宏觀的視點,抱有更開放的態度,畢竟今天的中國文化,正是經過與歷史上無數的「他者」的糾纏融合,推陳出新而形成的。

許倬雲,先後執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1986年榮任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許氏著述等身,不但在中國文化史、社會史和中國上古史等領域有精深造詣,同時也嫻熟西方歷史,更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作品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西周史》、《漢代農業》、《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等近40部專著。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