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孛羅文化"出版的书籍

聖殿騎士團

他們是十字軍歷史上為上帝而戰的基督教尖兵,

也是《達文西密碼》、《傅柯擺》裡頭的神祕組織,

「刺客教條」系列遊戲中迷人的反派角色,

集「戰士」、「僧侶」與「銀行家」於一身的傳奇騎士團

「英格蘭王朝二部曲」作者丹.瓊斯最新力作

《泰晤士報》2017年年度圖書

《耶路撒冷三千年》、《沙皇時代》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絲綢之路》作者彼德.梵科潘一同盛讚

《華盛頓郵報》、《電訊報》、《富比世雜誌》、《衛報》、《文學評論》、《科克斯書評》、《書單雜誌》一致好評

【內容簡介】

聖殿騎士團,全名為「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是十字軍時代的三大騎士團之一(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條頓騎士團),也是當代眾多的基督教軍事修會中,最富有、強大且神祕性最高的一個修會。

聖殿騎士團創立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以耶路撒冷的聖殿山為根據地,此地傳說是所羅門王聖殿的所在地,騎士團因而得名。聖殿騎士團最初由九位浪跡天涯的法蘭西騎士組成,他們除了是侍奉上帝的僕人,嚴守「貞潔、順從和貧窮」的信條,也為往來於西歐與聖城的基督教朝聖者提供武裝護衛,猶如中國古代的鏢局師傅跟現代的保全公司。

經過百年的發展後,聖殿騎士團成為聖地與黎凡特地區強大的武裝勢力,每一次西歐發動的大規模十字軍戰爭都有聖殿騎士們參與其中,個個莫不以一當百。聖殿騎士團也擁有多座堅實的城堡,可以在基督徒勢力衰微時抵禦穆斯林和蒙古人的猛攻。

但聖殿騎士除了「僧侶」和「戰士」的身分外,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甚至發展出世界上最早的銀行服務,專責王公貴族們借款、作保、匯兌的工作。自此,聖殿騎士團成為在西歐「喊水會結凍」的龐大組織,就算是教宗、皇帝、國王都要禮讓他們三分。而這也種下了聖殿騎士團瞬間消亡的種子,一三一二年,在法王腓力四世和教宗克雷芒五世聯手血腥鎮壓下,聖殿騎士團就像流星一般消失於歷史中。

由於聖殿騎士團在歷史上的崛起和消亡太過傳奇、太戲劇性,以致有許多民間故事、歌謠、小說、戲劇、電影、遊戲會拿他們的故事做為創作背景,讓聖殿騎士的形象顯得光怪陸離,甚至有好事者認為聖殿騎士團轉為地下團體,專幹一些基督教會明裡不能做的骯髒事,本書作者丹.瓊斯將依據嚴謹的史料,輔以扣人心弦的敘述,希望還給聖殿騎士團一個真實的形象,也為讀者們帶來一段精采的十字軍旅程。

【國際書評】

這本關於十字軍東征中最強大的軍事修會之歷史令人耳目一新、強而有力且吸睛,它結合了細緻的學術研究以及大開大合的敘事結構,刻畫了一群充滿激情的可怖揮劍者,他們讓從西班牙到耶路撒冷的土地上,灑滿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徒的鮮血。──《耶路撒冷三千年》、《沙皇時代》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扣人心弦……瓊斯充滿活力和熱情地講述了聖殿騎士的故事,用精心挑選的細節和軼事吸引了眾多讀者。聖殿騎士團在今天已成為了中世紀早期的典型代表,因虔誠和軍事實力而聞名。這是一種令人陶醉的組合……作者說自己渴望「寫出一本既有趣又能讓人增廣見聞的書」。他的這本書完全做到了!──《絲綢之路》作者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

聖殿騎士團,這群終極聖戰者的故事是一部充滿狂熱、勇敢、背叛和背叛的非凡傳奇,而且他們有了一位受之無愧的編年史家,丹.瓊斯。一本好書!──英國歷史小說家伯納德.康威爾(Bernard Cornwell)

丹.瓊斯透過聖殿騎士團戲劇性的歷史寫出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好書,從他們踏上屬靈戰士生涯的最初,一路述說到他們被法蘭西國王和教宗悲慘地毀滅。故事本身確實令人感動,然而其中關於權力如何透過迫害和謊言被濫用的描述,同時是讓我們當代人不寒而慄的警訊。──菲莉帕.格列哥里(Philippa Gregory),《白皇后》(The White Queen)作者

瓊斯所寫作的動人心弦的中世紀故事幾乎無人能及,而《聖殿騎士團》對他來說是個完美的主題。這些軍事修會一直是陰謀論者深感興趣的對象,雖然瓊斯剝除關於他們的層層神話,但是這些修士們的嗜血十字軍事跡在他筆下仍然引人入勝。──《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歷史書

丹.瓊斯不相信多年來圍繞聖殿騎士團的陰謀幻想。他成功地達到了呈現給讀者一個扣人心弦的歷史故事的目標……宗教衝突和暴行無處不在。「真主至大」的呼喊聲刺穿了戰場的喧囂。許多國家的權力被一支影響力觸及全球卻無須對任何人負責的部隊(或說幻想被)威脅。相關資訊不僅缺乏可信度而且容易被竄改,這讓陰謀論的說法得以生根並且甚囂塵上。──《華盛頓郵報》

商業領袖們聽好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不斷膨脹的大型科技世界之中……對於那些變得過於強大的人,這本新書中夾帶著一條重要訊息。你總有一天將會惹怒更強大的人,他們會試圖毀掉你。這則警訊雖然不是清晰可見,不過確實存在在軍事修會聖殿騎士團的史詩故事中,人們針對他們的活動有著許多猜測和理論,其中既有合理解釋,但也混雜著荒謬之說。專業歷史作家丹.瓊斯對事實進行了深入挖掘,並且娓娓道出他們的歷史……瓊斯講述了在聖地進行的艱苦戰鬥,戰士們在這些戰鬥中企圖奪取或是堅守關鍵戰略地點。如果你曾經對於戰爭的光榮有過任何一絲幻想,那麼這些段落便是一劑快速解藥。──《富比士》

他們將貴族騎士的尚武精神與僧侶的貧窮和虔誠結合在一起……在瓊斯出色的敘述中,貴族武士和卑微修士兩種身分之間的緊張性預示著聖殿騎士團故事的發展。瓊斯這本節奏明快的歷史書中充斥著鮮血與勇敢、災難與勝利的種種故事……他從基督教和穆斯林的資料中汲取靈感,清晰而充滿激情地描述了聖殿騎士團在多次十字軍東征中的角色。這是本毫不掩飾的敘事歷史,節奏飛快並且充滿了一則又一則的事件。──《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個關於狂熱主義的故事令人著迷,其發生在一片以殘酷和紛爭而聞名的土地上。瓊斯是位娛樂家,但同時是位出色的歷史學家,他知道如何將嚴肅的學術研究轉化為易讀的散文。這種既須認真思考又可以愉快閱讀的歷史書真是不可多得。──《泰晤士報》

丹.瓊斯在他激動人心的清晰敘述中揭開了聖殿騎士團的神祕面紗,這是則跨越數百年,關於無數統治者、騎士和大主教的故事,而當中被斬首的人數高得不成比例……讀過瓊斯中世紀歷史作品的讀者們都很清楚這本書中將會有:快節奏的敘事歷史、令人難以抗拒的描繪魅力、血腥的戰鬥場面,以及令人大笑的機智時刻。書中也有與當代的相似之處,聖殿騎士團最終是被中世紀的一種「假新聞」所擊垮:教會所傳播的關於聖殿騎士團的負面宣傳。這是出自歷史學家之手的又一個精采故事,他的寫作就像所有引人入勝的小說家一樣令人上癮。──《衛報》

感謝上帝,這本書保持住了理智……瓊斯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一個由騎士們所組成的禁欲修會,其主要職責是保護前往耶路撒冷的朝聖者……《聖殿騎士團》一書建立在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基礎上,並且所根據的材料絕大部分都是一手史料……本書讀來宛如是則道德故事。──《文學評論》

本書是對傳奇性十字軍戰士的近距離觀察。瓊斯考察了傳奇的聖殿騎士團,這是由軍事修士們所組成的團體,他們在十字軍東征期間獲得了名望和權力,但很快就在可疑的醜聞中轟然倒塌……這是本內容豐富,經過精心研究的歷史書,充滿了原始資料的引文,(而且)對一般讀者而言也容易理解。這是本帶領讀者認識聖殿騎士團的精采好書。──《科克斯書評》

全書充滿了迷人活力……瓊斯記錄下聖殿騎士在軍事上的偉大成就、受託的責任,出色的忠誠以及在文化上亙久不衰的重要性。──《書單雜誌》

威尼斯共和國

現代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民主共和國家的先行者

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地中海世界的唯一霸主──威尼斯共和國

美國聖路易大學歷史系教授,湯瑪士.麥登《榮耀之城.伊斯坦堡》姊妹作

喜愛羅傑.克勞利《財富之城》的讀者,千萬不能錯過的威尼斯全史

「中古歐洲三部曲」作者拉爾斯.布朗沃思評價:「(麥登)是位不世出的天才,一位可以把故事說得扣人心弦的嚴謹學者」

【內容簡介】

一群來自羅馬的失根難民,在貧瘠低濕的潟湖上創建出

沒有陸地的城市,沒有領土的帝國,沒有王者的政權

西元五世紀,威尼斯人逃離入侵義大利本土的日耳曼蠻族,在亞得里亞海潟湖間進行捕魚貿易,開始構築他們心目中的一方世外樂土。一七九七年,拿破崙攻下威尼斯,為連綿一百二十位總督、千餘年的共和國歷史劃下句點。

在這長達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中,這群來自羅馬的亡國難民,在一片泥濘荒蕪的潟湖沙洲上,奠定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也建立起人類史上存在最久的共和體制,更是獨領地中海風騷數百年的一方之霸。這份偉業在威尼斯方言中,可稱之為「海上帝國」(Stato da Mar)。

《威尼斯共和國》是數十年來第一本從地中海史的宏觀角度,描寫威尼斯一千五百年史的通俗歷史作品。本書作者,同時也是美國聖路易大學歐洲中世紀史教授湯瑪士.麥登,以他傑出語言能力、輕快不拘泥於細節的筆調、淵博的地中海文明知識、三十多年進出威尼斯生活研究的經驗,描寫這個城市國家的千年命運,將其置於地中海東西強權、宗教鬥爭、封建勢力、商業競爭的互動脈絡中。

我們將看到威尼斯如何發展出眾多商業與金融工具,成為今日資本主義的核心;看威尼斯如何從海權商業共和國轉變為陸權殖民帝國;看威尼斯跟拜占庭之間糾葛千年、難捨難分的複雜關係;看威尼斯如何從領著歐亞貿易的浪尖,逐步退卻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之後,褪去過往的風華,成為今日觀光客雲集造訪之地。

這不只是一個潟湖島嶼的故事,更是一千五百年來,地中海東西方主要強權,在一群亡國難民折衝下,寫出歷史新頁的故事。

【國際書評】

麥登的這本書是神奇威尼斯的完美指南。他的書不僅有權威性和全面性,也一直有可讀性和趣味性。對於喜愛歐洲、喜歡歷史,以及喜歡在扶手椅上神遊各地的讀者來說,不可以錯過本書。──羅斯.金恩(Ross King)

麥登的這幅威尼斯肖像畫是這座城市豐富多采的藝術品之一,那是一張由千載傳說編織而成的掛毯,裡頭有令人難忘的角色、膽大妄為的功績,以及鼓舞人心的勝利。這裡還有自由企業與思想萌芽,東西方之間的航行和帝國建設,以及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繪畫和音樂成就。麥登是一位天生的說書人,他敏銳地注視著歷史上的諸多細節,從逃離匈奴王阿提拉的羅馬難民到蜂擁進入今日里瓦托的各國遊客。對於那些自認了解威尼斯的人來說,麥登的書將帶來新的啟示,而對不熟悉威尼斯的人來說,本書也可以提供全面的概述。──約翰.海爾(John R. Hale)

麥登是位不世出的天才,一位可以把故事說得扣人心弦的嚴謹學者。他用一種微妙的複雜性為威尼斯注入新的生命,使威尼斯人擺脫過往單面向銅臭商人的刻板形象。這本書非常地精采。──拉爾斯.布朗沃思,「中古歐洲三部曲」作者

麥登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圖像:一座沒有土地的城市、一個沒有國界的帝國。麥登這本充滿魅力的著作,可讀性與研究基礎兼具,走進了歷史學較不關注的一角,過往只有羅傑.克勞利的《財富之城》,以及約翰.朱利葉斯.諾里奇(John Julius Norwich)的《威尼斯史》曾觸及。讀畢本書,讀者將對這顆西方文明史上的偉大明珠有一份新的敬意。──《書單》雜誌

本書對威尼斯豐富多采的歷史進行了一回生動而清晰的全面考察。──《西雅圖時報》

威尼斯的海上帝國史是一道美味、誘人但又不那麼平靜的歷史佳餚。──《出版商週刊》

聖彼得堡

她是詩人普希金嘴裡「俄國面向西方的窗口」

也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口中「是俄國卻又不是俄國人的城市」

她的起落,見證了俄國從彼得大帝建城到普丁專政,

權力和欲望交織、殘暴與屠殺橫行的三百年史

《時代雜誌》2017年年度好書

政大民族系教授趙竹成 專文推薦

【內容簡介】

世上諸城中擁有最精采歷史的奇妙城市。

──杜斯妥也夫斯基,一八六三年

聖彼得堡屬於俄羅斯,但不屬於俄羅斯人。

──沙皇尼古拉二世

聖彼得堡永遠像是座不可能存在的都城,一七○三年,在彼得大帝堅忍不拔的意志力下,她從冰冷迷霧與涅瓦河的氾濫沼澤地中興起。她是古老國度俄羅斯的新首都,擁有一系列的不同化身,從聖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寧格勒,再回到聖彼得堡,這座城市一直是恆常充滿矛盾的地方。

聖彼得堡也是俄羅斯通往西方與啟蒙思想的窗子,眾多俄國人的榮耀都在這裡開創,這裡有著音樂、舞蹈,以及曾經的政治願景。聖彼得堡也是孕育俄羅斯文藝的溫床,在這誕生的天才有普希金、杜斯妥也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和蕭斯塔科維奇。然而,在沙皇金碧輝煌的宮殿、童話般的舞會和迷人的花園外,曾有數千人的鮮血潑灑在城中積雪的步道上。聖彼得堡也是戰爭和革命的搖籃,以及列寧和史達林等共產黨人,施行恐怖統治的所在。

在本書中,文化歷史學者強納森.邁爾斯重建了這座荒謬卻又美麗城市的三百年戲劇場面,從聖彼得堡建城的那刻,直到「現代沙皇」普丁執政的今天。本書是一齣關於人性的美善與險惡的戲劇,一則關於俄羅斯近代發展的史詩,是對這座城市的歷史、人文、地理最全面且詳實的指引。

中國的印度戰爭

1962年,中國與印度爆發邊境戰爭

2017年,中、印再度引發邊界對峙,緊張局勢看似一觸即發

《東方化:中國印度將主導全球》作者拉赫曼眼中的兩大新興世界強權

如何在五十年來解決不了的邊界爭議上,體現兩國的歷史與地緣政治角力脈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啟訥專文導讀

1950年代,中國與印度分別成為亞洲兩大獨立國家,兩國間就此開展了五十年亞洲大陸地緣強權的勢力競逐。中國對於印度東北各邦少數民族獨立運動的支持,英國殖民政府劃下的麥克馬洪線中印邊界爭議,以及九十年後中國欲借道緬甸取得通往印度洋的策略通道。透過政治運作、軍事衝突、外交折衝,在世界屋脊的大喜馬拉雅山區掀起五十年的陰謀、動盪、煽動與暴力。

在《中國的印度戰爭》一書中,作者柏提爾.林納援引近年解禁的中印戰爭軍事情報資料,四十年間在印度東北、中國西南及緬甸北部少數民族部落區域訪問好幾代武裝勢力的第一手經驗,寫下大喜馬拉雅山區中印鬥爭,以及各族群在動盪陰謀中求生存的掙扎。

1962年的中印戰爭對印度是場重大挫敗,不只是折損軍力,國家尊嚴受到重大挑戰,同時全世界也認定印度為挑釁者,中國僅是「防衛自家領土完整」。半世紀後,本書作者林納透過爬梳更多機密文件、史料與訪談紀錄後,將當時被認定是「邊界爭議」的軍事衝突,重新放置在兩大亞洲強權的歷史與地緣政治角力脈絡。

本書不只重新定位1962年中印戰爭的基調,柏提爾.林納更認為中印戰爭始終不單純是一段邊界爭議,當時在大喜馬拉雅山區掀起的國際角力,今日仍舊在緬甸北部、中印交界及印度洋區域持續演進。未來,中國與印度這兩大亞洲新興強權勢必爭奪亞洲甚至世界的發言權。

新歐亞大陸:面對消失的地理與國土疆界,世界該如何和平整合?

當歐洲、俄羅斯、中亞、中國終於連成一線,

稱霸新歐亞大陸的決心也空前白熱化!

曾任葡萄牙國務卿,駐點倫敦、北京、華府從事國際分析,

布魯諾‧瑪薩艾斯橫越歐亞大陸,深入地緣政治的衝突險境!

為何消除了地理障礙,衝突與戰爭卻依舊一觸即發?

瑪薩艾斯站在競爭與碰撞的最前線,試圖找到歐亞大陸共榮的曙光。

前瞻推薦(按照姓氏筆劃排列)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連弘宜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張福昌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 楊士範

天下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廖雲章

一個嶄新的歐亞超級大陸正在成形

二〇一四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計畫,從中國、中亞草原、直抵「歐洲半島」;同時,透過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東非等港口,一個橫貫印度洋的海上絲路也逐漸成形。歐美開始留意到中國在歐亞大陸上勢力的擴張與滲透,也擔心中國聯合傳統的敵人俄羅斯,串接成一個勢力龐大、非歐美主導的「歐亞大陸」。美國雖憂心忡忡警告地歐洲,然而歐洲、特別是歐盟,卻以他們民主的傳統與完善的制度,期待各國心生嚮往、自動加入這個完善的「世界體系」中。

歐美的發展模式不是世界發展的終點

經過資本主義發展、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殖民統治一路走來的歐洲各國與美國,將西方的富強與領導,視為理所當然,亞洲的後起之秀如日本、韓國、台灣等國也順利融入西方體制中。然而當俄羅斯、中國、印度乃至中亞崛起時,卻看到了反抗與衝突。瑪薩艾斯著眼歐亞大陸上的風起雲湧,深深體會到世界的聯繫與交流,並沒有最好、最終的結局,只有不斷合縱連橫、互相競爭,爭取登上世界舞台上的一個位置。

我們身處在最便利的時期、卻也是最混亂的年代

科技發展與運輸交通的高度發展,使我們位處在四通八達、交流無礙的發展階段,然而各國卻各懷心機,讓原來是可以世界齊心合作的局面破滅,保護主義大舉擴張勢力,反移民、英國脫歐、川普當選、中美貿易戰等事件讓國際局勢又陷入混亂之中。事實上,國家、強權、大洲之間的鴻溝,完全出自我們的想像,只有當我們認知到「差異也是轉機」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促進一個更新、更完整、更繁榮的世界秩序。跟隨瑪薩艾斯的腳步,我們走訪許多國家與人民,看見政治、經貿、文化的差異,試圖成為一個真正「新歐亞大陸」的公民。

**外媒推薦**

「充滿資訊與洞見,從他的報導裡,清楚描繪我們正處在一個發生中的新國際局勢裡。二十一世紀瞬息萬變的當下,了解歐亞主義比任何時候都重要。這本書幫助我們準備好面對世界的現在與未來。」

──《絲綢之路》(The Silk Raod)作者 彼得•法蘭科潘(Peter Frankopan)

「睿智、大膽、文字優美,本書揭示地緣政治的面貌,宛如讀一本不想闔上的驚悚小說。從布魯塞爾、北京、伊斯坦堡甚至阿拉木圖等這些城鎮之間,站著的是俄國間諜、中國哲學家、土耳其激進派、伊朗藝術家等等。這本書是政治哲學的傑作,除了展現出中國與俄國的觀點外,也回頭去反思我們自己的盲點。」

──《這是倫敦》(This is London)作者 班•茱達(Ben Judah)

「今年最棒、最重要的一本書。讀起來叫人充滿驚喜。」

──《偉大的停滯》(The Great Stagnation)作者 泰勒•科文(Tyler Cowen)

「精妙的、睿智的討論觀點,未來的世界局勢從他的旅程的紀錄中生動呈現,現在少有像他一樣的作者有值得一聽的觀點與歷史知識。」

──《重回馬可孛羅的世界》(The Return of Marco Polo’s World)作者 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

「一部分是歷史、一部分是旅行見聞、一部分是政治分析。布魯諾‧瑪薩艾斯對世界的了解與分析,是少有人可以與他匹敵的。他的寫作叫人印象深刻。」

──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創辦人與總裁 伊恩.布藍默(Ian Bremmer)

「觀點原創、論證有力、容易吸收,布魯諾‧瑪薩艾斯讓我們看到一個令人興奮的可能:一個重新調整到新地緣政治結構的世界」

──《不光彩的帝國》(Inglorious Empire)作者 夏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

伊斯蘭啟蒙運動

打破伊斯蘭文明只留駐過往、抗拒現代化改革的迷思!

第一本將「伊斯蘭」和「啟蒙運動」相提並論的開創性論述。

穆斯林與伊斯蘭文化的改革種子,其實早在兩百年前就種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讚譽: 「剖析過去兩百年伊斯蘭與現代化在伊斯坦堡、開羅、德黑蘭等地的衝突,精采絕倫。」

穆斯林世界被認為無法現代化、改革、與時俱進

事實上,從十九世紀以降,伊斯蘭心臟地帶的中東社會早已被現代化的理想和慣例改變了,包括採用現代醫學、女性走出閨房,甚至民主的發展等等。造就這些不凡變化的學者、科學家、作家和政治人物,給穆斯林留下了深遠的改變。他們有些身在埃及,飽受學術思想與列強瓜分之衝擊,最終萌發現代民族國家的幼苗;他們有些則在伊斯坦堡,在歐亞大陸之中思索君主立憲的可能,挽救鄂圖曼帝國最後的希望;還有人在近乎鎖國狀態的伊朗,一次次起義、一波波改革中爭取權益,將伊朗推向現代化的十字路口。

現代化終究未能推翻保守主義,信仰壓過了理性主義

當代的伊斯蘭啟蒙運動,儘管表面暫時中止,但與它有關的轉變依然持續。二○○九年夏天,伊朗的綠色運動(Green Movement)動員了數百萬人對國家高壓領導階層操縱的選舉結果發動規模驚人的抗議;兩年後,阿拉伯之春重新檢視後殖民主義下的伊斯蘭世界,民眾透過自己的力量,實現遲來的民主;緊接著二○一三年,土耳其也爆發類似強度規模的抗爭,反對艾爾多安毫無包容力的政府。這些民眾力量,現在看來都沒有達到目標,阿爾及利亞、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國軍閥盤據;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土耳其當局都加強控管力度。但這完全不代表激發它們的動力已悄然遠去。抗議、鎮壓、戰事,都證明反動的力量仍努力不懈,試圖改變伊斯蘭領導者決絕的權威。

許多罪惡乃假穆斯林之名進行

伊斯蘭的真義充滿了爭議。但過去的歷史上,遜尼派與什葉派從未激烈對立;熱切奉行伊斯蘭的組織常常只是烏合之眾;許多住在西方國家、大都會的穆斯林,不去當地清真寺聆聽講道,反而從網路上獲得激進的學說,某種程度上更像是自戀世代的社群產物,使人們依據個人偏好奉行伊斯蘭教;另一方面,個人價值、律法、科學、政治組織,才能代表真正的伊斯蘭思想與社會。啟蒙運動後的伊斯蘭教仍很年輕,我們應該了解穆斯林在轉變過程裡的陣痛與困惑,期待在這個動盪中,迎來穩定的發展。

各界推薦

「適時、思考縝密、發人深省。」──彼得‧法蘭科潘(Peter Frankopan),英國史學家及作家

「出色地結合了淵博的學識、有力的議論和迷人的文筆,《伊斯蘭啟蒙運動》大膽無畏、振奮人心、無比重要。」──潔西‧柴爾斯(Jessie Childs),英國作家

「一部見識廣博且具娛樂性的研究,針對一個絕不只是對古文物感興趣的主題:伊斯蘭世界與後啟蒙西方之間的邂逅。」──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歷史作家、廣播主持人

「這是最適合我們失序日子的那種書:及時、迫切、具啟發性。」 ──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印度散文及小說家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