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出版的书籍

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

=本書特色=

1. 看懂當前國際新聞的重大熱點,掌握東南亞各國的爭議所為何來。

2. 理解南海的戰略意義、東南亞各國的歷史情仇、重要島礁爭奪戰,以及與21世紀的中美戰略競賽大棋盤。

3. 理解台灣在南海問題中的地位與優勢。

4. 2014《經濟學人》年度選書,作者比爾•海頓是BBC資深國際問題記者,公正客觀地涵蓋南海問題的歷史、法律、能源、外交、軍事各個面向,且以簡馭繁、深入淺出,是理解南海問題的第一本也最具權威性的書籍。

=關於南海,你必須知道的七大矛盾=

1. 南海主權爭議導致東南亞各國劍拔弩張,但本質上只是近代帝國主義危害的延續?

2. 中國填海造陸步步逼近,但從國際法來看根本無助於鞏固主權?

3. 南海石油利益被中國政府過度膨風,卻礙於黨內鬥爭而不敢戳破?

4. 中越兩國千年來人民互通且疆界不定,民族仇恨存屬想像?

5. 過去美國殖民,今日中國逼近,悲情菲律賓的最大威脅究竟是誰?

6. 中國既不敢打,又不敢不打,中美軍備「偽」競賽,只為爭取預算?

=本書內容=

上千年的文明衝突、百年來的殖民創痛、

民族復興的渴望、天然資源的爭奪

南海主權爭議

不只是東南亞各國的軍事外交鬥爭

不只是美中爭霸的前哨

更考驗著世人是否得以解決歷史爭議,以共同合作、迎向未來。

常识:经典全译版

★★ 羅蘭 • 巴特一代經典 《神話學》 首度完整中譯 ★★

當代最重要思想家,揭櫫消費社會意識形態背後的隱含意義

痛擊布爾喬亞符號宰制,書寫結構主義文化分析的傳奇篇章

【本書特色】

★ 法國當代符號學泰斗羅蘭 • 巴特成名代表作,問世逾六十年,華文世界首度全譯

★ 結構主義文化分析開山之作,文化研究、符號媒介、當代思潮、社會學、流行學必讀經典

★ 書中開創之神話分析方法,影響二十世紀後半各大符號意義解讀、流行符碼運用相關領域

★ 近代思想大師中,以日常生活事物為理論分析對象的罕見奇書,深入淺出,與庶民接軌

★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許綺玲審訂/專文導讀

【本書簡介】

羅蘭 • 巴特每月發表的文章集結,旨在揭露資產階級社會如何透過某些特定的文化材料來維護自身價值觀念。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神話分析」,第二部分則是「今日神話」的理論闡釋。

〔神話分析〕

集結了五十三篇時事評論,是巴特連續兩年不間斷、每月撰寫一篇的成果,靈感源於法國時事與日常生活,內容則是他的觀察心得與犀利解讀。

〔今日神話〕

巴特親自講述如何破解現代流行神話的系統來源。他以理論的方式講解相關概念:何為神話、神話如何運作,以及神話的必要性與限制等。

巴特寫作《神話學》的年代,是歐美大眾文化產品大量出現的時代。在這些作品裡,巴特表達出一種必須創新理論來談論它們的迫切感,他想要解讀包含在事物及其媒介中的訊息。推動他的是一股尋求意義的慾望。像是一位在沙灘上傾聽貝殼祕密的好奇小孩,巴特帶著他獨有的符號學嗅覺,詮釋了一個又一個流行符號,孕育一個成長之中的新興學科——符號科學。巴特以冰冷的剖刀,切理社會萬象,穿越萬象,回歸本質。五十多篇大眾文化人、事、物精妙分析,翻轉資產階級的人為操作手段,還原事物自然本貌,奠定結構主義作為大眾文化理論載體之不朽基礎。

【大師眼中的大師】

巴特是我們這時代偉大的公眾導師,他完整思考、提出主張,且提供幾個步驟,讓我們深刻反思語言符號系統、文本,以及這些事物告訴我們身為人是怎麼回事。

──彼得・布魯克斯(Peter Brooks)

巴特對身邊幾乎所有事物的意義越來越有興趣,而《神話學》即展現巴特的淵博學識……書中的短文皆是對常見的建構物提出定義,讓事物說出其所蘊含的諸多意義。這些意義是製造出來的,雖然隱而不宣,卻時時存在。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

羅蘭・巴特是教師、文人、道德學者、文化哲學家、重要概念行家、百變的自傳作者……在二戰後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中,我相信巴特是少數幾位作品將永垂不朽的人。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巴特的《神話學》出版於一九五七年,但我後來才讀到這本書。若我已先讀過,絕對不敢動筆寫一篇關於「脫衣舞」的文章。在讀過巴特的《神話學》之後,因為自嘆不如,我放棄了社會神話分析的風格,逐漸轉向了仿擬寫作。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我心目中真正的導師,就是羅蘭•巴特。

──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你們都知道,你們曾經選擇的是少見的智慧與創造的平衡,是一位對事物的本來面目具有奇特領悟力的人,他以前所未有的角度更新看事情的方法,他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一名不同凡響的教授,他的教學對聽眾來說不是一堂課,而是一種體驗……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法蘭西學院弔念巴特講辭。

【巴特在《神話學》中的日常生活符號意義解剖】

巴特論洗潔劑──

「我們總是覺得賈微牌的洗潔液類似某種液體之火,其作用要小心翼翼地評估,否則物品本身就會毀損,『被燒壞』;這種產品暗含的傳說感,乃是倚賴一種對物質劇烈的、打磨式的改變。其作用皆屬於化學性或肢體損傷的範疇:洗潔劑能夠『殺滅』髒污。反之,清潔粉則是產生分離作用的物質;它們的理想功能是將物品自不完美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我們『驅除』髒污,不再是殺掉它;在『奧妙』的圖片介紹中,污垢是一名虛弱、髒兮兮的渺小敵人,僅僅在『奧妙』的審判威脅之下,就從潔淨美麗的棉布中拔腿逃跑。毫無疑問,氯及氨全然是某種火焰的代言人,負有拯救之力,但也盲目打擊;而肥皂粉則不同,它是有選擇的,它在衣衫的經緯紗線之間推擠、引導污垢尋找出路,像警察在維持秩序,而非戰爭的廝殺。」

巴特論玩具──

「玩具在表面上預見了成人世界的工作樣貌,顯然這個事實只會讓孩子準備全盤接受、甚至在他能夠自行思考之前,直接為他建立一個原始本能的託辭藉口,這股本能無時無刻創造出士兵、郵務員、偉士牌機車。……舉例來說,還有一種娃娃會撒尿;娃娃體內都安裝了食道,我們把奶瓶塞過去,接著它們就會尿濕襁褓巾;當然囉,它們腹腔裡的牛奶很快就會轉變成水。我們可以藉由這種方式,讓小女孩熟悉家務工作的因果定律,讓她開始『適應』未來母親的角色。在這座充滿了準確及複雜物件的宇宙面前,孩子只會變成擁有者或使用者,永遠不會成為創造者。他不創造世界,他使用這個世界:我們已經幫他準備好缺乏冒險、缺乏驚奇、缺乏歡樂的起步動作。我們讓孩子變成一位小房東,成天宅在家裡,甚至用不著去創造應付成人命運所需要的精力;我們把整套東西準備好,直接交給他們:孩子只須直接取用,我們從來不給他自己從頭到尾親身悠遊的機會。」

巴特論水災──

「它改易了某些物體的樣貌,引入了一些不符合常態、卻可以解釋的視點,使人對世界的感知煥然一新:我們看到汽車淹到只露出車頂;路燈一大半泡在水中,只餘頂部浮出水面,有如朵朵睡蓮;房舍被切割成東一塊、西一塊,像孩子玩的積木;貓咪受困樹上多日。所有這些日常物件看似瞬間失根斷線,被奪走了最合理的典型實體:大地。這道斷裂保留了稀奇古怪的感受,卻不會引發魔幻妖異的威脅感:這片汪洋大水製造了一種出色的、人們常見的特效場面──事物的形貌改變了,卻依然顯現出『渾然天成』的樣子──,我們的心思可以專注在效果上。洪水打亂了日常視覺的觀看方式,卻並未引發幻覺。事物部分消失抹除,而非變形走樣:這場奇觀極其殊異,卻合情合理。……但凡一切日常生活稍微大幅的斷裂都會導向『節慶』。然而,洪水不只是選定並改變某些物品的外貌,它甚至顛覆了風景的感知以及自古以來的地平線結構:土地量測的慣用線條、樹木形成的連綿綠幕、房屋的排列、道路,乃至河床本身,這恆常穩定的稜角分明,曾經如此妥善精準地安排土地所有權的形式,這一切都像用橡皮擦拭去一樣,從邊角到平面攤開抹平:不再有道路,不再有河岸,不再有方位;一個平坦的實體,水漫八方,鋪天蓋地,如此便中止了人的生成發展,使人脫離理智,脫離了地點的實用工具性。」

巴特論牛奶與葡萄酒──

「牛奶是真正與葡萄酒相反的東西:不只因為孟岱斯•法朗斯所倡議的措施(這是刻意設計的神話姿態:在議會演講的講臺上喝牛奶,就像大力水手卜派吃菠菜一樣),也由於在物質各種各樣的形態中,牛奶與火相互對立──出於它密集的分子結構和表層覆蓋的乳油狀本質(因而能使人鎮靜);葡萄酒會毀損健康,具整形作用,它能引發變質,又負有催生之力;牛奶則有美容功效,它可以黏合、遮蓋、恢復元氣。此外,它的白淨可以連結到嬰孩的純真,是力量的保證,這股力量不會誘發、引導,不會導致充血,但卻令人沉靜、臉色白皙、神智清明,這一切與牛奶的實體樣態相符。」

巴特論罷工──

「仍有不少人認為罷工是一件可恥的事:換言之,罷工不只是一項錯誤、騷亂或不法之舉,還是一起道德犯罪,在這些人眼中,這項行徑擾亂了自然秩序,令人難以容忍。無法接受,可恥之至,引人反感,這是某些《費加洛報》讀者對最近一次罷工行動所下的評語。這種語言的使用其實可以上溯到復辟時期,表達出該時期深層的心靈狀態;那個時候,布爾喬亞階級才剛執政沒多久,在道德與自然之間操縱一種融接的過程,使雙方互為彼此的保證:他們擔心必須將道德自然化,於是便將自然道德化了,假裝混淆了政治秩序與自然秩序,最後下了一個結論──一切質疑社會結構法則的事物都是不道德的。……對他們來說,罷工首先是一種對道德化的理性規範的挑戰:罷工等於『不把社會放在眼裡』,與其說它違背了公民權的合法性,不如說它違反了『自然的』合法性,危害到布爾喬亞社會的哲學基礎……罷工意味著人是完整的存在,其所有的功能都相互牽連、密不可分,不論是使用者、納稅人或軍人的角色都如同太過窄薄的城牆,不足以抵禦事件的擴散,而且在社會當中,人人彼此牽涉。布爾喬亞階級反對罷工行為,認為罷工會干擾他們,這就證明了社會的各種作用有其內部的凝聚力,到了罷工最後階段才會顯露出來:矛盾在於,就在罷工正要使小布爾喬亞階級臣服於其明顯的隸屬關係之刻,小布爾喬亞階級卻懇求能夠保有自身獨立狀態的理所當然性。」

巴特論競選照片──

「我們這位未來的議員直直瞪視敵手、障礙以及『問題之所在』。只露出四分之三臉龐的取鏡方式比較常見,它暗示了一種理想的專橫力道:目光莊重地陷入未來,這道目光並不正視,而是俯瞰,低調地散播一個廣泛無垠的他方願景。幾乎所有露出四分之三臉龐的照片都呈現仰角構圖,人物的臉孔迎向一道超自然的光芒,面部表情帶有一份憧憬,使之提升到高尚人性的精神境界,於是候選人便抵達崇高情感的奧林帕斯之巔。在那裡,一切政治上的矛盾衝突都解決了:阿爾及利亞的戰爭與和平、社會進步與資方的利潤、私立學校與甜菜補助、左右派之爭(這其實一直是種『落伍』的對立!),這一切都在這道深思的目光中和平共存,莊重地鎖定秩序的隱藏利益。」

歷史的運用與濫用

麥田 Courant 書系第二彈!

一戰英國名相勞合喬治外孫女、加拿大史學名家麥克米蘭的八堂醒腦史學課

教你擊退歷史認知謬誤

【書系概念】

Courant 書系:選書人 /楊照

>>>>>>>>>>>>>>>>>>>>>>>>

跨界思潮的指揮家,演繹多元知識的 Courant。

Courant,是輕盈的波盪,卻能刻下深邃印痕。

Courant,也是思潮的詩意代稱,流水運行不斷如思緒。

Courant,更是一段輪旋無盡的優雅舞曲。

從最初開始滴淌,既是歷史的洪濤,也是浮世的細流,縱貫敲打。

Courant 書系,一本書,一種思惟,一片視野,一支引領新曲式的輪舞。

間奏來時,流轉的樂音倏然歇止 ── Courant ! 思潮湧入,讀者登場

【導讀推薦】

作家 楊照 /選書、導讀

故事網站共同創辦人 陳建守/專文推薦

歷史研究者 汪浩/醒腦推薦

【內容簡介】

備受讚譽的歷史學家麥克米蘭在書中探討了歷史影響我們的許多方式。她點出了如果更深入地參與歷史,無論在個人或在公共辯論領域,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與世界。她談論了當代人們親歷的事件和偉大而聲名昭著的人物,包括羅伯斯比爾、希特勒、邱吉爾、毛澤東、馬克思、季辛吉、柯林頓、布萊爾、小布希等人。

解讀歷史的理性行為將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歷史,包括我們對它的理解,以及我們對自己的信念。但她也警告,歷史可能被濫用並導致誤解:歷史被用來證明宗教運動和政治運動的合理性;獨裁者可能會竄改歷史,因為它破壞了他們的想法、謀畫或對於威權的主張;民族主義者可能會講述關於過去的虛假、片面或誤導性的故事;政治領導人可以透過說謊來動員人民。我們必須真正了解過去,避免成為歷史思考陷阱的犧牲品。

【各界讚譽】

沒有一位歷史讀者無法領受這本精妙傑出著作的歷史教訓。

~《每日電訊報》

超級優秀的史學書,充滿智慧且正逢其時。

~《論壇報》

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十九世紀駛入中國的英國商人,如何參與商業零和遊戲?

這是一本關於家庭、帝國與人脈關係的故事

也是企業視角的中國近現代史

從鴉片戰爭前至今,從小公司到活躍全球的多角化企業,英國人如何利用蒸汽動力來到亞洲,又如何利用商業開展全球企業版圖,甚至進入以天朝自居、又日漸衰敗的中國。是一本迄今最權威、詳實的太古集團企業史。

本書追溯至一八一六年,擁有兩百年歷史太古公司原先還是利物浦一個規模不大的進出口公司,經歷了兩世紀以來,技術、社會、經濟的變動,最初從美洲進口染料、棉花和蘋果,現在則是領導囊括人類食衣住行的集團,業務遍及全球,但主要的業務營運地集中在亞洲。從一八六六年起,它的命運與中國歷史的發展、蒸汽動力的使用,到飛行動力的出現,以及造就現代貨暢其流的運輸發展交織在一起。

《綁定中國》完整地記錄了太古集團的歷史脈絡、家族嫡系、商業策略、它的成就、困境,經歷了戰爭、革命,稱霸一方的帝國興衰(中國、英國、日本)和波折的全球經濟。它重塑了香港的風貌,收購國泰航空的股權,至今國泰航空成為香港的航空業霸主,主導了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航運業,更開拓了貨運產業的發展。

這本傑出的企業剖析,不僅精闢解析,更結合各方面的歷史洞察:企業本身和所處的環境,近代中國、英國以及永遠迎頭趕上的全球化浪潮,所觸及的買辦、船東、東西方商人、革命家、海盜以及英國統治時期的香港企業高層。任何對全球貿易感興趣的人,必讀《綁定中國》,它提供了一段貼近近代生活的歷史,有助於解釋當今亞洲的形態。

你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亞馬遜暢銷書作家夏.瓦茲蒙德,全新著作

◎15道自我檢測的練習題,幫你釐清自己是否做得太多

「幸福的秘密不在尋求更多,而是培養出享受更少的能力。」——蘇格拉底

原來我做得太多!

停止想要做好每件事的念頭,擺脫總是做得過頭的日子,

開始簡單,擁有理想生活,

這本書,寫給總是忙個不停,但卻什麼都沒完成的你。

你是否老是在追趕進度,到頭來卻發現沒有完成任何事?

你是否讓自己承受太多壓力,結果反而使目標更難達成?

完成事情的重點不在於做更多,而是有能力選擇做一件對的事就好。

這本書可以改變你的生活,指導你掙脫停不下來的生活的方法、擺脫工作清單的秘訣,是一本讓你有時間追隨夢想、放開不重要一切的重要指南。

忙碌不一定是好事,你可以選擇更好的生活方式;

你無法控制每一件事,但是能決定哪件事對自己來說才是重要

在現代社會文化中,我們易於讚賞一個能夠承擔壓力且工作辛勞的人,如果夠忙碌,別人就不會嫌我們不夠努力。而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們會從一個工作跳到另一個工作,試圖滿足每個人,但卻又會抱怨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其他自己想做的事,甚至過得更不快樂。

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這並不是指要去做每件事。當我們願意停止做那些不重要的事,就能創造一個更好的人生。想要實現理想的生活,不是要做更多,而是要做更少。

本書結合了適用技巧、個人經驗、有效的建議和練習,以及清楚指示及激勵行動計畫,教導我們如何立刻做出改變,擁有健康和快樂的人生。

【停止不簡單】

◎正面地說「不」

事情總是會無止盡地出現,這時候最該做的就是說「不」。避免預設對方的反應,不要擔心拒絕後對方會怎麼評價自己,違反直覺的事就是該拒絕的事,這就是從桎梏中跳出來的第一步;而若是不確定是否要答應的事,最優先要做的是替自己爭取思考的時間,而不是立即給予明確的答覆。

◎跳離「分析癱瘓」

避免過度思考,別深陷入研究調查中,讓它成為不去開始做的藉口。研究一件事的目的是來幫助你釐清問題,而不是要讓你去模擬所有的情況,並設法去回答每個假設的問題,因為這樣只會讓自己在不存在的問題裡疲於奔命。

◎聆聽直覺

直覺並非毫無根據,你的直覺是來自大量的研究及生活的總結,當猶豫不覺時,請聽從自己的直覺,它會幫助你踏出另外一步。

【開始簡單生活】

◎三個時間管理的要訣

如果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請參考下作法:①吃掉那隻青蛙:優先做自己害怕的那件事,接下來就不會再為它擔憂,有時間去做其他事;②番茄時間管理法:如果不知道如何開始,拿出鬧鐘設定二十分鐘,專心去做其中一件事,幫你提昇專注力;③分批任務:將事務以類型區分,一口氣處理同一類型的事,增加速度。

◎分割目標

專注於能做出真正成績的重點領域,而不是整個職務內容,將會更容易成功;關鍵在於不要把焦點全放在最終的目標上,而是放在過程中的每一步。分割目標會使你專心,並且擁有持續的動力。

◎緊急的事不一定重要!

當事務已經超出負荷時,詢問自己:①讓你更接近目標的事情,要比那些沒有直接幫助的事更優先處理;②思考一下不去完成的後果;③有時緊急事件是來自於自己的分心,減少讓自己分心的機會。透過以上三點,幫助自己釐清哪些事對自己真正重要。

◎強化支持網

求助並不是怯懦的象徵,而是讓你不把時間花費在不必要做的事情上頭。找出周遭哪些是真正支持你的人?找出那些站在你這邊的人,開口尋求協助,建立自己支持網。每個人都有其擅長,你不需要什麼都事必躬親。

古代穿越日常

★ 一本書滿足你對古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好奇!

★ 超過400萬次讀者點贊、1.3億次播放的抖音大號「講歷史的王老師」作品

★ 5大類主題,66個話題,近40張珍貴史料插圖,從衣食住行講到社會文化,帶你看清最真實的古人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汪柏年(國立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呂 捷(歷史老師)

黃春木(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專業推薦

你嚮往穿越回古代當古人嗎?如果你真能穿越,那麼回到哪個朝代最幸福?

你追了很多古裝電視劇,但你真的知道古人如何吃喝拉撒睡、平常又是怎麼過日子?

本書從真正的庶民生活角度切入,融合歷史考證,帶你看古人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絕的生活智慧!

你能想像古人沒有衛生紙要怎麼上廁所?古人到底刷不刷牙?

古人說話也用文言文嗎?我們聽得懂古人說話嗎?古代從事哪個行業最賺錢?

為什麼古人酒量這麼好?古人可以娶幾個老婆?古代能離婚嗎?

古人有夜生活嗎?古代有快遞嗎?古代沒有冷氣要怎麼度過炎炎夏日?

別擔心,讓本書告訴你這些古人的日常生活瑣事:原來,古人自有好辦法!

本書作者是位中學歷史老師,歷史底蘊深厚不說,

最難得的是擁有幽默的天賦把歷史講成一個又一個好笑的段子,

用最日常的生活瑣事解答了你對古人生活的所有疑問,

從衣食住行講到社會文化,覆蓋古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每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背後,都有可靠的史料支撐,既漲知識也長見識,

讓你一面捧腹大笑,一面能具體想像古人真實的生活細節,滿足你對古人的一切好奇。

原來,古人是這樣過日子!我們許多的日常用語、習俗,原來是這樣演變流傳而來!

轮回在三千世界

文明的初始、社會型態的演變、人類最深沉的渴望與夢想,

都在哲學的歷史中!

橫跨3000年 無數偉大心靈前仆後繼 創造一代又一代的時代思潮

入門思想史、文化史的第一本世界哲學史讀本

喜歡《蘇菲的世界》的年輕讀者一定能享受本書!──《圖書館週刊》

▍本書特色

1. 舉凡早期印度哲學、基督教的誕生與變革、笛卡兒的心物實體二元論,再到康德的理性三大批判等。本書從西元前人類文明初萌芽之際開始爬梳二十世紀末為止各時期的代表哲學家及思想。

2. 有別於常見的哲學導論與哲學史書籍,當我們談論「哲學」,往往多聚焦於西方哲學傳統,本書廣泛論及印度、中國、古希伯來乃至非洲、美洲等地區的「哲學」發展,視野廣闊。

3. 作者用不到三百頁的篇幅,明快精確地介紹涵蓋三千多年的哲學史。無論是初探哲學的入門讀者、欲有效率地綜覽哲學發展的學生,以及對人文思潮及歷史發展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在本書中獲益良多。

▍推薦序

鄭凱元(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執行長)

黃大展(新竹高中歷史老師兼任圖書館主任)

▍推薦人

林從一(華梵大學校長、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系博士)

林靜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星樺(Podcast讀書節目「衣櫥裡的讀者」主持人)

▍內容簡介

「真理」、「啟蒙」、「知識」、「人文思想」、「現代性」、「後現代主義」……

這些詞彙如今反覆出現在媒體、公共議題的討論上,

我們總是隨意地拋出這些詞,有時甚至將之當成武器來揮舞,

但是,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

人們大多以為,哲學是由古希臘前蘇格拉底哲學家開展而成的學問。然而,信史中最古來的哲學或許來自印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紀之間,世界各地開始出現清晰而完整的哲學觀念與思想體系。不論是環地中海與中東地區,還是印度與中國,都紛紛出現了哲學家與思想家,並各自樹立了不同的哲學傳統。

有趣的是,即便地理位置相距甚遠,卻也可能在不同地區出現了相似的思想。好比說,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斯,在思索實在與表象的問題時,主張變化並不存在,並認為真實的實在是絕對單一、不變、永恆的「一」。與之相應的觀點則是,早期印度教理論家吠檀多學派也曾提出相似的論點:變與不變同時存在。

本書共有三大部分,第一部由世界起源、文明與哲思的初始談起;第二部分從基督教信仰談至宗教改革,及其後科學革命帶動理性思潮的興起;最後,第三部分進一步展開對理性、人性、生命的反思,以及後現代主義對哲學的反動。從本書讀者將會理解:世界是不斷在改變的,思想亦是動態的,藉由本書審視歷史,也能認識當下的人性。本書帶我們看見思想的起源,且清楚說明每一次轉折發生的原因與過程,如果哲學的發展是一幅持續繪製中、關於思想的抽象畫,本書的目的,便是盡力為這幅畫作提供一個清晰、易懂的詮釋。全文不僅上承古希臘,一路溯及後現代,在廣度上,也觸及美洲、西藏、耶路撒冷至印度,期望讀者能夠在面對昂然矗立的思想大山之時,不必自山腳辛勞跋涉,而能依照興趣另闢蹊徑,找到最適合自己與哲學的相處之道。

▍精采摘錄

1. 哲學的故事並非哲學家的集體傳記,而是一幅觀念世界的抽象畫。在本書中,我們試圖呈現的是這幅抽象畫的其中一個版本。我們要從哲學的全球性中(或多或少)捕捉普世的人類特質……

2. 就某種形式而言,哲學觀念是普世性的,例如對自然與自然力的看法,以及對人死後靈魂寄居何處所產生的疑問等等,其起源可上溯至幾萬年前的史前時期。尼安德塔人舉行喪葬儀式,表示他們相信人死後仍繼續存在。關於靈魂與眾神,以及其他人類感官知覺不到的存在與力量,人類對這些事物所形成的觀念也有很長遠的歷史。

3. 理解存在主義時最常出現的錯誤,是將存在主義對於「意義」與「無意義」的強調與對於自暴自棄或存在「焦慮」的說法混為一談。連卡繆也堅持,荒謬不代表人有自暴自棄的權利。尼采鼓勵我們「歡愉」,齊克果談論「福音」;對海德格與沙特而言,「焦慮」這個相當受重視的情感是人類狀況的核心,是自由與自我覺察的表徵,而非自暴自棄的理由。

4. 哲學一直是最能代表人性的學問,我們現在需要的或許不是更精微的思考,而是更大的包容。我們不需要變得更聰明,相反地,應該成為更好的聆聽者。畢竟,哲學應該是包容世上所有思想的學問,是對智慧的愛好。

▍媒體好評

對於那些喜歡直指核心之觀念的讀者來說,這兩位哲學教授提供了最理想的讀物,成功將橫跨三千多年的哲學思想壓縮進不到三百頁的篇幅。這並不是說這本書沒有涵蓋世界上主要的意識形態和形而上學體系。……這些章節都有微妙但引人注目的標題,……各章節的標題也顯示出類似的深度。——《出版者週刊》

對於三千年來哲學的思想與發展,兩位大學教授提出文化多元的描述。本書雖然是簡化版本,內容卻不膚淺。鋪陳的重點放在思想本身,而非思想家的生平。哲學名詞的解釋都相當淺顯,讀者可以輕易理解各項主題。不論是哲學專業人士還是哲學門外漢,都能在清晰的引導下,理解人類殫精竭慮的過程。喜歡《蘇菲的世界》的年輕讀者應該會很高興,因為他們可以在書中發現各種全新的觀念……這本小書確實值得擁有。——《圖書館週報》

這部清晰易懂的哲學史入門真正做到了「簡潔」二字;不過,簡短並不代表膚淺……雖然提到許多哲學家與哲學主張,主要的焦點卻還是集中在幾個歷史久遠的哲學核心問題上。這些問題看似艱深,但是透過本書的敘述方式,卻足以讓人輕鬆一窺堂奧:兩位作者流暢地引領讀者從哲學的開端開始,一路通過後現代主義的紛亂,最後抵達今日的哲學主題。他們也描繪個別哲學家及其哲學體系的鮮明面貌,比較不同時期的哲學家針對同一問題的看法。這本極具說服力的小書足以引起讀者的閱讀樂趣。——《書單》

這本簡明哲學史生動介紹了世上的偉大觀念,檢視哲學的發展與觀念的演進,並且探討哲學家彼此的重要連結與差異,以及哲學家的主張。本書不但適合做為大學生的哲學入門,也適合一般成年讀者。——《中西部書評》

▍書系簡介 ithink, I think──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是對生命本身的肯定,

如同沙特說:「在行動中存在著希望。」

了解一種思考方式,如同掌握一件處世工具;

了解不同的哲學概念,提供我們重新審視所處社會的不同角度與準則;

了解一位哲學家的思想與生平,讓我們的生命經驗得到參照;

了解哲學的歷史,即是見證在經歷無數次翻轉與重建之後,人類何以為人類。

世界時時刻刻在變化,思想應是動態的。從隨時能閱讀的輕鬆漫談,到精采的思想展演,我們期許這個書系的書籍,能夠回應此時此地的不同處境。哲學發展始於對世界的好奇,最終也必然回歸到人類對自身及其所處世界的關心。我們將以上述幾個類型為框架,希望大家能找到最適合自己親近哲學的路徑,也找到思想與行動結合的方式。

◆不馴的異端

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史蒂芬.納德勒(Steven Nadler)──著 楊理然──譯

◆口袋裡的哲學課

道德可以計算嗎?快樂一定比痛苦好嗎?如果能夠隱形,你還會奉公守法嗎?

牛津大學的10分鐘哲學課,跟著亞里斯多德、尼采、艾西莫夫、薩諾斯等93位思想家,破解135則人生思辨題

喬尼‧湯姆森(Jonny Thomson)──著 吳煒聲──譯

◆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

12位大哲學家╳11次劃時代重要翻轉,一部寫給所有人的自然科學哲學史

哲學新媒體──策畫 孫有蓉──主筆 邱獻儀──文字協力

◆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

跟著塞內卡、西塞羅、叔本華等10位斯多葛思想家,學習面對不確定年代的生命智慧

沃德‧法恩斯沃斯(Ward Farnsworth)──著 李斯毅──譯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

從《對話錄》學習如何質疑、怎樣探究?矯正僵化思維、屏除固有偏見,寫給每個人的理性思考與對話指南

沃德‧法恩斯沃斯(Ward Farnsworth)──著 陳信宏──譯

草莓與灰燼

「我總是回到這個『進步』世界,才能察覺到人類極大的惡意。」

散文中的運詩人——房慧真,

自光與暗之間窺探,走往文明岔出的荒蕪廢墟;

那些在現世煽動的偏見殺伐、湮滅於璀亮核爆的碎散靈魂,

皆化作一朵朵善惡共生的俗世花蕊,

在浪裡浮沉,於字裡託身。

★ 房慧真多年散文精萃,以其明澈冷眼深情凝視,單刀切入光潔表象的暗中風景。

★ 融合生命書寫、城市觀察、顛簸旅記,以及直面歷史屠殺現場的人文論述;〈草莓與灰燼〉一文更榮獲2016年度散文獎。

楊佳嫻專文作序——

「房慧真不只是讓我們看到當代最有才華的散文作者的寫作技術,也看到她如何開展歷史與人性的視野,甚至讓我們悚然自省,是否你我也在懵懂中洗去他人如洗去灰,心安理得吞吃甜豔草莓。我把〈草莓與灰燼〉當作情感教育,也當作倫理教育──什麼是惡?什麼是庸常中的惡?骯髒與潔淨、人與非人,界線在哪裡?」

這本書,帶著人們逼視被層層抹去的,裸命者的眼神——

街上的浪人與貓、匯聚流離故事的破落公寓,

酒店街沾染脂粉氣的夜夜營生、印度德里與螺馬同命的女性身影;

網路社群以正義為名的血光角力,蛇昂首吐信、蛤蟆沁出毒液,

對映近百年前納粹如齒輪運作的毒氣室與屠殺日常,

她說:「要讓普通人成為劊子手,首先要讓他們相信,

要殺的不是人類,而是一隻可以踩在腳下的害蟲⋯⋯」

在她筆下光與暗互為表裡,那些風光明媚總不乏髒漬點綴;

也或許,文明所演進的繁華都來自犧牲,

鏡頭聚焦至人們刻意無視的卑微暗處,

被荒棄的不只是肉體,還包括倖存者的靈魂。

「太陽越毒辣、世態越炎涼,

隔著玻璃帷幕隔著電視螢幕旁觀他人的痛苦,

誰也不想離開冷氣房。」

房慧真的散文除了描摹形色各異的邊緣人、旅途中的顛簸處,自身成長歷程與記者生涯所窺見的斑駁衰朽,更深入歷史現場,將視線延伸至納粹集中營、德國百萬大驅離的牲口列車;直擊車諾比核災血肉如塵灰翻飛,同時青草仍瘋長,花怒放,水自流。作者自鮮麗潔淨的表面窺見向陰之處,如同草莓上無法漠視的灰燼,大多時候燦亮與毀滅同時並存。

本書凸顯了文明與罪愆互會交織的對比:在七彩爆炸雲朵揚起的塵灰中、在光潔城市的腐臭巷弄,皆帶出現世被美好掩映的頹然暗面。

全書分做「浮世」、「畸人」、「顛簸」、「回眸」、「盡頭」五輯。由「向外觀照」往「內部凝視」逐漸收束,邊走邊看眼下所收納的城市背陽風景:黯淡的場所、畸零的浪人,繼而顛簸行旅間穿越黑暗大陸、抖落滿身塵沙,一步一步走向內在的文明黑洞,沒有光的所在。從由隔著一段距離純粹觀看,到進入真正的黑暗之心、文明的盡頭。由路邊的小塵埃到草莓上覆蓋的人骨灰燼、核災後人形的瞬間灰飛煙滅。

「在災難前,文字無以描摹,

彷彿任何描述都成了褻瀆,

只能直觀地『看見』。」

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

當代作家書寫他們的生存所在,為何「可畏」?

只有那些倖免於肉身凌辱,尚未因種種劫難而成為行屍走肉的人,才得以在見證不義之餘,有能力想像種種恐怖並運用這可畏的想像力。這樣的想像有助於思辨政治情境,啟動政治情懷。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王德威繼《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之後,又一本探討當代具代表性的小說家作品序論集,由此觀看當代文學的脈絡發展與時代意義。

麥田的「當代小說家」書系自一九九六年推出後,至今已超過二十五年。這一書系涵蓋兩岸四地(台、港、陸、星馬)及全球華人小說家的傑作,展現華語文學的壯觀版圖。書系主編王德威,參與選書製作,並為每一本書寫下序論,介紹作家的特色,並觀照小說與政治、社會、人生的美學關聯。二○○二年,麥田結集二十篇序論出版《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一書,討論包括朱天文,舞鶴,朱天心,李昂,施叔青,余華,王安憶,莫言,蘇童,鍾曉陽,黃碧雲,駱以軍等作家的代表作品,呈現上個世紀末中文小說的種種風華面貌。

接著從二○○二年到二○二二年,「當代小說家」書系陸續再出版了不少當時代的代表作品,如李永平《大河盡頭》、吳明益《單車失竊記》、陳冠中《盛世》、駱以軍《匡超人》、鍾文音《別送》、王安憶《一把刀,千个字》等,都曾引起廣泛討論。這些序論,連同系列以外的小說點評,編選之後共得三十一篇,即是這本書《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

王德威論及——

過去二十年兩岸四地局勢波譎雲詭,世界危機重重。與此同時,數位科技爆發、環境物種嬗變——從全球暖化到生態污染——重新定義了人類與後人類的關係。當我們汲汲於眼前的意識形態和族裔紛爭,或持續科幻化、娛樂化種種災難的可能時,敏銳的小說家卻感受到「惘惘的威脅」撲面而來。他們的作品震撼人心,不僅在於形製新穎,更在於內容的不可思議。

書名「可畏的想像力」,典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論述。在《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一書中,鄂蘭論二十世紀的暴政帶給世界種種傷害,不因某一特定政體或政權的消長而稍息。尤有甚者,暴政甚至可以最平庸無感的形式滲透到日常生活,並被視為當然,甚至膜之拜之。這是現代之「惡」最詭譎的形式。當此之際,鄂蘭呼籲我們必須鍛煉「可畏的想像力」,用以對抗歷史怪獸的無孔不入。

本書三十一位作家按出生時序排列。首篇臺靜農先生(一九○二)與末篇陳春成先生(一九九○)恰各站世紀初與世紀末一端。但時間的差距無礙他們回應「當代」問題的敏銳感和迫切性。這些作家處理各別的歷史語境,卻在本書內形成共時性的對話。

晚清文人陶佑曾(一八八六~一九二七)面對晚清變局,提倡新小說,曾有如下描述:

有一大怪物焉:不脛而走,不翼而飛,不叩而鳴;刺人腦球,驚人眼簾,暢人意界,增人智力;忽而莊,忽而諧,忽而歌,忽而哭,忽而激,忽而勸,忽而諷,忽而嘲;鬱鬱蔥蔥,兀兀矻矻,熱度驟躋極點,電光萬丈,魔力千鈞,有無量不可思議之大勢力,於文學界放一異彩,標一特色,此何物歟?則小說是。

一個世紀後的我們思考小說的「當代」意義,期待在時間的裂縫之間,虛構的敘事得以繼續發揮想像,回應歷史的匱乏。《可畏的想像力》所論的三十餘本作品雖然只是當代小說的抽樣,已經可以看出小說家的創造力未可限量。

王德威以精采的序論,將小說家的代表作,作縱深的創作精神與時代議題關懷的探討,觀照小說與政治、社會、人性的美學關聯,提供喜愛中文小說或研究中文小說的讀者,嶄新的視角,深具意義。

魔兽电影官方小说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金獎導演李安執導

《我是傳奇》《自殺突擊隊》威爾‧史密斯主演

10/25隆重獻映

與自己對決

世界上有那麼多人想殺我,

為什麼偏偏被派來殺我的是你?

25年前,他的基因被拿去製造複製人,

25年後,他發現前來追殺自己的,竟是年輕25歲的自己……

金獎導演李安再度挑戰最前衛科技 深究人性極限

採用最新科技,以4K、3D、120格的高幀率拍攝

一個醞釀20年,等到當今科技盛世才能訴說的故事。

一段放膽進入恐懼深淵,才能找到一絲光明的奪命歷險。

世界上唯有你,能跟你自己對決。

▍內容簡介

他們從未遇過敵手,直到與對方交戰。

為什麼,槍口對準彼此的兩人,

竟擁有一模一樣的臉孔?連基因都完全相同?

亨利是一位世界知名的頂尖殺手,無人能敵。自從結束最後一項任務,宣布退休的第二天起,他的日子就再也不平靜。

昔日同袍意外出現,告知他成功除掉的「恐怖分子」其實是長年為政府辛苦貢獻的「科學家」。亨利也開始遭到一連串不明人馬追殺。他開始懷疑,最後一次的任務背後另有陰謀,更揣測過往近三十年為了保家衛國而出過的任務,可能都是幕後黑手的有心利用。

就在此時,一位年輕殺手前來取他性命,對方竟能預測亨利的一舉一動,招招對準要害。怎麼可能?世上竟有身手能與他匹敵,他卻未曾耳聞的同業高手?當亨利和這位陌生殺手打照面,他驚訝地發現,兩人竟然長得一模一樣!這位殺手是誰?這場追殺背後的主謀有何目的?為什麼當他決定停止殺戮,他的性命才開始遭受威脅?

亨利懷疑:世界上那麼多人想除掉我,為什麼來殺我的偏偏是你?

年輕殺手也懷疑:每個人出生都有意義,為什麼我的存在是為了取你性命?

準備廝殺的兩人真的相互為敵嗎?或者,他們該聯手對抗真正的敵人?

▍有關《雙子殺手》你不可不知的3件事

1‧最完整呈現故事細節的官方電影小說

《雙子殺手》為金獎導演李安挑戰4K、3D、每秒120格的高規格技術拍攝,即將帶來無比細緻的視覺盛宴,呈現主角亨利與複製人交手的罕見畫面。文字不受技術限制,能最完整呈現電影難以容納的故事細節與人物內心,不容錯過。

2‧影視小說高手打造最過癮的閱讀體驗

小說由最善打造暢銷影視小說的泰坦圖書規畫出版,最專業的故事團隊擔綱編寫,情節流暢,深富娛樂性。可說是超越電影的精采故事,刺激閱讀體驗絲毫不遜於影像。

3‧最黑暗深沉的小說主題

藉由男主角亨利與複製人交手後的一連串發展,故事不僅展現人與自我之間拉鋸的永恆主題,更隱約探討科技如何凌駕人性,而利益又如何普遍扭曲了真相等思索,黑暗深沉更勝《銀翼殺手》。

萬事揭曉

媲美《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大歷史》,探討人類文明的開創性巨作

不自由、不平等、國家體制是文明必然終點?

時代百大風雲人物、《債的歷史》作者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人文學科最高榮譽Albertus Magnus得主 大衛.溫格羅(David Wengrow)

攜手領航──

一場顛覆文明演進的所有假設、揭示人類全新自由的旅程

「一本顛覆傳統歷史觀,解放思考慣性,開啟無數新研究方向的重磅作品。兩位學者整理了近二、三十年來考古學、民族學的重要發現,對長期以來視為當然的社會演化觀點提出尖銳的質疑,並提出一套新的書寫世界史的可能。無論你是否同意他們壯闊的論證,我們再也無法繼續用過去的方式看待人類的歷史。一本應該要出現在所有人書架上的著作。」

——林開世,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

「歐威爾政治寫作獎」(Orwell Prize for Political Writing )2022年決選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榜No. 2

《星期日泰晤士報》《觀察家報》《BBC歷史》年度選書

Amazon編輯選書

★★★

Amazon 4,000條、Goodreads 8,000條五星評等,譯成超過三十種語言,引發全球矚目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將伴隨著數百個頓悟時刻。

▍各界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林開世|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洪廣冀|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陳其南|知名人類學家、前故宮博物院院長

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科普作家

超級歪SuperY|說書YouTuber

顏擇雅|作家

▍內容簡介

有意識地避免可能帶來不平等的制度?人類先祖除了狩獵採集之外或許比我們更能「反思」?

用「生產方式」當作人類史論斷依據會有什麼問題?新石器時代人群如何避免農業?

如果沒有遁入層層階級制度與權力關係,社會將可能發展成何種樣貌?

☀ 回到原點,看見人類社會千變萬化的可能

以嶄新視角理解人類歷史,挑戰社會演進的基本假設:從農業興起、城市到國家的起源、民主與不平等的必然路徑。

揭示將人類從束縛中解放的新可能性,讓我們得以想像不同形式的自由,以及組織社會的新方式。

從狩獵採集逐漸轉為農業,人類從部落、村莊走入城市、國家之中;同時,科技和技術不斷發展,我們穿越了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邁向工業革命。一切似乎皆如此清晰明瞭。隨著文明進步而逝的是「高貴野蠻人」狀態的自由和平等,只能犧牲那些原初的自由走向「文明化」,而我們也被迫接受不自由的現狀,視之為進步的必要代價。大衛.格雷伯和大衛.溫格羅卻告訴我們──未必如此,還有其他可能!

藉由開創性的考古學與人類學研究,作者揭示當我們暫且擺脫進步觀點的束縛時,人類歷史將以超乎固有想像、無比有趣的方式展開。人類的先祖既非過著田園詩生活的蒙昧孩子,亦非本性兇殘而不得不設法結盟才能生存下去的野蠻人,而是具有複雜人性、批判性、豐富想像力的人群,在人類史的長河中不斷地變換、拆除、重建制度,實驗社會型態的各種可能,同時避免落入「不自由」的處境。不禁令人反思:我們為何會困在此處?

本書根本性地改變了我們對於人類過去的理解,並提供一條新的思維路徑,讓我們得以想像不同形式的自由,以及組織社會的新方法。兩位作者經過十年的精心醞釀,以極具說服力的廣博知識和強而有力的論點,挑戰過去對歷史進程的解讀方式,為人類開創自由新局帶來了希望。

▍國際好評

這不是一本書。這是一場知識盛宴。沒有一章不(充滿樂趣地)破壞根深柢固的知識信念。本書深刻、毫不費力地顛覆過往、事實嚴謹且讀起來令人愉快。——《黑天鵝效應》作者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

作者並不滿足於對人類歷史重大問題的不同答案,堅持要徹底改變我們所提出的問題。結果是帶來一場目眩神迷、獨創而令人信服的陳述,展現了「前現代」原住民生活所體現的豐富、有趣、反思且實驗性的討論,亦是對人類學和考古學思想史具有挑戰性的重寫。本書理應成為所有後續研究這些宏大主題的出發點,那些啟航者將擁有無與倫比的領航員──兩位大衛。——當代人類學大師、《反穀》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

引人入勝的探究,引導我們重新思考人類能力的本質,以及人類歷史上最自豪的時刻,還有我們與原住民社會的文化和其中被遺忘的知識分子的交流和借鑑。深具挑戰和啟發。——語言學家、現代語言學之父 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

這本書就像一顆炸彈,顛覆了我們對人類歷史的一切觀念。──肯﹒弗雷特(Ken Follett),《每日郵報》

無疑是一部新的人類史,在重新審視史前史的基礎上,慶祝人類的自由與可能性,重啟過去讓創造新的未來有所可能。──歷史學家、「歐威爾政治寫作獎」評審團主席 大衛﹒艾傑頓(David Edgerton)

作者成功地推翻了我對世界歷史的所有思考。本書徹底而優雅地反駁了歷史的進化論,引領我們到一個富有智識、創造力並複雜的人類世界,幾千年來發明了幾乎所有可以想像得到的社會形式,並追求自由、知識和實驗。作者不僅揭穿了進步神話,還講述了一段激動人心的思想史,關於神話是如何產生、為何續存,以及對我們希望創造的公正未來意味著什麼。這是我三十年來讀過的最深刻、最令人興奮的書。──美國歷史學家、《自由夢想》(Freedom Dreams)作者 羅賓﹒凱利(Robin D.G. Kelley)

很可能是這十年來最重要的書,因為它打破了我們社會生活不可避免地由國家主導的深深根深柢固的神話。── 詹姆斯﹒麥克唐納(James H. McDonald),《紐約圖書評論》(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A代表砒霜

◤那是整件事的開端。我突然看清楚方向。

我決心犯下不只一樁謀殺案,而是大開殺戒──一個都不留◢

⤍ 結合科學專業與粉絲等級知識的殺手級讀物 ⤎

對於各種痛苦悽慘的殺人方法有興趣的人,都會喜歡這本書。

★★入圍英國醫學協會圖書獎(BMA Book Award)與麥卡維提獎(Macavity Award)決選名單、阿嘉莎獎(Agatha Award)最佳非小說

★★阿嘉莎.克莉絲蒂官方網站、《華盛頓郵報》、《書單》、《出版人週刊》、《泰晤士報》、《探索》雜誌、《化學世界》期刊等國際媒體盛讚!

◎各方好評迴響(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Lily 「她說犯罪She Tells True Crime」Podcast 主持人

冬陽  推理評論人

李承龍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清華大學、政治大學副教授/卡達警官學院特聘鑑識專家

杜鵑窩人 資深推理迷

招名威 毒理專家

臥斧 文字工作者

提子墨 作家/台灣、英國與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會員

戴伸峰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

謝松善(阿善師) 前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藍錦龍 宜蘭縣政府警察局鑑識科股長、前東吳大學鑑識學程兼任講師

顏九笙 推理小說愛好者

▌↘別以為小說中的情節就一定全是捏造的,

阿嘉莎‧克莉絲蒂在其作品中展現出豐富的化學知識,

但很少有讀者關注到這方面。

克莉絲蒂利用本身對危險藥物的詳盡知識,構思出陰謀詭計。她在很多書中用到毒藥,頻繁程度超越同時期的其他作家,而且用藥非常準確──即使讓具有毒理學或醫學學位的人來看,也不會比其他讀者有什麼優勢,當凶手揭曉時,他們仍會和其他人一樣覺得驚訝。

「謀殺天后」阿嘉莎筆下細緻的情節構思是其小說引人入勝的關鍵。比起其他謀殺手段,「毒殺」在克莉絲蒂的作品中更為常見,有時毒物本身就是故事的精采所在,而她選擇的致命物質並非隨心所欲,每一種毒物的化學特性和生理學特性都為發現凶手提供了相當關鍵線索。如果是槍殺或使用利器,死因一目了然,但如果是毒殺,那就未必了。為何有些化合物用極微小的劑量會如此致命呢?

本書作者凱瑟琳‧哈卡普是化學家,也是克莉絲蒂的忠實讀者,她特別挑選14本克莉絲蒂膾炙人口的小說,並介紹書中所使用的14種關鍵毒物。不僅從科學角度闡述毒物的化學性質、效用,更結合了目前使用該毒物的真實案例進行分析。每一章以文學名句開場,接著告訴我們這種毒物是什麼,在哪些條件下以何種方式致命,有哪些謀殺案是利用這種毒物犯案的,以及在克莉絲蒂構思的情節中扮演什麼角色。

透過如同推理小說般層層推進又充滿懸念的講述,我們既能了解各種化學物質的相關知識,也能再次回味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原作情節,明白她成功製造懸念的祕訣所在。

【各界讚譽】

★還記得《毒藥與老婦》(1944年上映的美國黑色喜劇電影)中的殺人狂嗎?那些可敬的老婦人熱情地引誘孤獨老人走進她們的屋子,然後用摻毒的接骨木酒將他們毒死。如果你對這些感興趣,那麼也會喜歡《A代表砒霜》,此作也具如此的致命吸引力。書中對於所提到的每一種毒藥,也都提供了解毒劑。──《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如果你是阿嘉莎.克莉絲蒂的粉絲,請讀這本書。如果你是法醫科學的愛好者,請讀這本書。如果你知道某人心懷怨恨並對毒藥有濃厚的興趣,請藏起這本書!凱瑟琳‧哈卡普,這位化學家對克莉絲蒂小說及短篇故事中設計的毒藥進行了傑出分析……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炫目的化合物。──《書單》星級評論(starred review, Booklist)

★……有趣且富於啟發性的闡釋。《A代表砒霜》一定能讓阿嘉莎的粉絲、犯罪小說讀者以及大眾科學愛好者感到滿意。──《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化學家哈卡普深入研究十幾種致命物質的歷史與科學,並透過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作品進行介紹。不過,你無須熟悉克莉絲蒂筆下的人物如偵探瑪波小姐或是赫丘勒.白羅,也能充分徜徉於她所細膩描繪的「克莉絲蒂的致命藥房」。──《探索》雜誌(Discover)

★這本書很迷人,只要對於各種痛苦悽慘的殺人方法有興趣的人,都會喜歡這本書。──《泰晤士報》(The Times)

★哈卡普真正捕捉到克莉絲蒂書裡的精髓、亮點,以及隱藏於其中的邪惡。──《每日郵報》(Daily Mail)

★這是一本精采的精華集,收錄了克莉絲蒂構思的中毒案件……《A代表砒霜》會吸引到克莉絲蒂的粉絲,而書裡充滿毒藥、解毒劑與醫學的歷史,還會吸引到更多人。──BBC《焦點》雜誌(BBC Focus)

★充滿事實與樂趣,《A代表砒霜》著眼於某些化學物質為什麼會致人於死,如何與人體發生交互作用,以及取得、施用與檢測這些毒藥的可行性。──阿嘉莎.克莉絲蒂官方網站(www.agathachristie.com)

★這本書把大名鼎鼎的懸疑小說作家常用的武器按字母順序排列,變成興味十足的綜覽。──《華盛頓獨立書評》(Washington Independent Review of Books)

★從有趣的視角看待克莉絲蒂作品中使用的毒藥。──《知識大圖解》雜誌(How it Works)

★如果你第一次看克莉絲蒂的作品,或身為狂熱的粉絲,或是對犯罪或毒物學有興趣,或者喜歡來一次穿越時間的冒險,那麼你一定要看《A代表砒霜》。──《化學世界》期刊(Chemistry World)

★結合科學專業與粉絲等級知識的殺手級讀物。──《Saga》雜誌

宮前町九十番地

他跟所有的政治人物一樣,新聞的第二天,都會成為過客。

政治的熱鬧跟謊言,只是換不同人扮演。

我們受惑於位置,誤以為位子高的,才是功勞大的。

當你回頭用很長的時間,來看張先生的時候,會突然覺得,

好像在長長的隧道裡面,有微微的光,就在那個隧道的盡頭。──陳柔縉

張超英──戰後台日關係的傳奇人物,

沒有他,將是截然兩個不同的世界。

他比一般人想得高、想得純潔,不覺自己位置渺小;

因為這樣單純的執著,竟能湧出巨大的能量。

不管是當時他所做的工作,或後來我們看到的這本書,

都散發出和他的地位不相當的光芒。

名人推薦

☆這本書記載的,不只是張家的家族史,毋寧也是台灣的一頁近代史!……讀者不妨從書中,體會一下那個過去的時代,台灣人的風華。──李昂(名作家)

☆《讀賣新聞》記者戶張東夫曾對我說:「日台關係中應該特別列出張超英時代的一個章節,有張超英跟沒有張超英,日台關係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即使其後有些現實政治干擾,我的看法依然沒有改變,張超英可以在沒有舞台的地方創造出舞台來,這是他偉大的地方。──劉黎兒(資深媒體人、作家)

☆十幾年來,無數輕鬆或嚴肅的談話裡,我從來沒聽過張先生一聲怨,怨權力者沒回報他更高的位子。我採訪過不少大小官員,十個有九個自認懷才不遇。轉頭過來看張超英,沒浸染半點官僚味,頗有權力名位於我何有哉的天真。他會抱怨、生氣、惋惜的都是事情沒做好,台灣沒辦法更有尊嚴、更進步、更民主。十幾年來,我有更長的時間檢視張先生的人格和成就,因而更容易流淚;他那麼淡然,那麼快意,反讓我幫他懷著委屈。

我們受惑於位子,誤以為位子高的,才是功勞大的,他們說的話才值得一聽,歷史是他們創造的,他們的身影才值得留在歷史。張先生讓我恍悟自己錯亂了甚麼是大、甚麼是小。我無意把張先生捧成大人物,但他絕非小人物。他那種要盡一己之力,不媚當道,讓台灣更好的純粹念頭和不謀權位的純情行動,值得大家體會與學習。──陳柔縉(本書作者)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