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时年24岁的图灵宣称:“发明一台可用于计算任意可计算序列的单一机器是有可能的。”在《图灵的大教堂》一书中,作者乔治•戴森着重介绍了一小群人,为首的是供职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约翰•冯•诺依曼,他参与建造了最早的一台计算机,以实现艾伦•图 灵提出的通用机的愿景。他们的工作打破了用于表意的数字和用于运算的数字之间的区别,世界因此而改变。
科学家们使用5千字节的内存(相当于现代计算机桌面上显示的光标所分配的内存大小),在天气预测和核武器设计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同时,他们还利用空闲时间解决各种问题——从病毒的进化到恒星的演变。
戴森教授的叙述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富于预见性,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数字宇宙的爆炸提供了新的且重要的信息。代码和计算机的兴起伴随着两大历史性的发展:生物学自我复制序列的破译和氢弹的发明。最具破坏性和最具建设性的人类发明同时出现并不是巧合。
当机器人霸占了你的工作,你该怎么办?机器人犯罪,谁才该负责?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价值如何重新定义?
在本书中,智能时代领军人、硅谷连续创业者杰瑞·卡普兰指出: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两大灾难性冲击:持续性失业与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机器正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类的工作,不管你是蓝领还是白领。而针对未来社会将要发生的这些问题,卡普兰在本书中从企业、税收和保险等机制上构建起了一个有益的经济生态,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从技术发展中获益,带领我们一窥人机共生下财富、工作与思维的大未来。书中提出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给遭遇挑战的人们更多抚慰和安全感!
本书讲述了“人机融合”的未来,即“脑机接口时代”即将到来!在未来科技的驱动下,科幻大片的场景已逐渐走入现实。人类通过思维控制人造工具,如今听起来无法想象的事情,在未来会成为常态。从海洋深处到超新星禁区,甚至到我们体内细胞空间的微小裂缝,人类的触及范围最终将追上我们探索未知领域的野心。
本书也是“脑机接口”的简要发展史。作者尼科莱利从脑机接口对传统神经科学的颠覆,到早期的“信息输出”,即机器如何读取大脑信息;再到现在科学家苦心钻研的“信息输入”问题,即反馈信号如何作用于大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类未来新图景!
在未来,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完善,很多渐冻人患者、严重瘫痪患者也将从中受益。脑机接口有望让这些病患重新恢复功能性运动,重新学会行走。同时,脑机接口并不只局限在医疗康复领域,作者正在进行的“大脑校园”项目将是多学科合作的典范,它将提升人们的教育、健康及生活标准。甚至,我们能进入祖先的记忆库,下载他的思想,通过他最私密的感情和最生动的记忆,创造一次你们原本永远都不可能经历的邂逅……对于脑机接口将为人类带来怎样的未来生活,这些仅是窥豹一斑。
随着线上线下大融合以及人工智能的极大发展,人类已经进入超历史时代。在这一时代中,人类终于迎来了继哥白尼革命、达尔文革命、神经科学革命之后自我认知的第四次革命——图灵革命,整个世界正化身为一个信息圈,每个人都生活在云端,人类已不再是信息圈毋庸置疑的主宰。毫无疑问,图灵革命引爆了人工智能重塑整个人类社会的序曲!
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如何保证自己最钟爱的财富——“隐私”不被窃取?如何应对全球化催生的政治凋亡?又如何挽救人类发展造成的巨大环境代价?人与机器的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信息哲学领军人、牛津大学哲学与伦理信息教授卢西亚诺•弗洛里迪在《第四次革命》一书中给出了极富智慧的洞见,值得我们反思。
图灵革命后的人工智能时代,深思人类未来命运不得不读的划时代力作!
大脑如何产生新想法?思维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运作的?意识缘何形成?什么是情感、感觉、想法?如果将人类大脑看成一台机器,那么这是否有益于我们设计出能够像人一样能理解、会思考的高级人工智能——情感机器?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机器具备了情感,是不是就可以取代人类?在本书中,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有力地论证了:情感、直觉和情绪并不是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只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同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思维有时需要理性推理,而有时又会转向情感的奥秘。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建模,他为我们剖析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为大众提供了一幅创建能理解、会思考、具备人类意识、常识性思考能力,乃至自我观念的情感机器的路线图。
约翰·马尔科夫在他的重磅新作《与机器人共舞》一书里,从多个维度描绘了人工智能从爆发到遭遇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发展历程,直击了工业机器人、救援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语音助手Siri等前沿领域,进而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智能增强(IA)的终极关系,而马尔科夫也会剖析“人与机器谁将拥有未来”这一机器时代的核心伦理问题。《与机器人共舞》是国内首套最权威、最重磅、最系统、最实用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之一!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具可读性的人工智能史著作。约翰·马尔科夫重新定位了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目前关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内极具力度的深思之作。
人类躯体死亡,思维是否有可能继续存在,从而实现思维不朽?思维克隆人、网络人等虚拟人将如何颠覆人类对“我”的定义?
利用思维克隆技术,我们能否重新构建所爱之人的记忆、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思维克隆人和其生物学原型有着怎样的区别?未来,我们该如何界定思维克隆人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
毫无疑问,思维克隆人的出现将会对传统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哲学影响、社会影响、法律影响以及伦理影响,人类传统社会将被彻底颠覆。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给思维克隆人一个说法”?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1936年,时年24岁的图灵宣称:“发明一台可用于计算任意可计算序列的单一机器是有可能的。”在《图灵的大教堂》一书中,作者乔治•戴森着重介绍了一小群人,为首的是供职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约翰•冯•诺依曼,他参与建造了最早的一台计算机,以实现艾伦•图 灵提出的通用机的愿景。他们的工作打破了用于表意的数字和用于运算的数字之间的区别,世界因此而改变。
科学家们使用5千字节的内存(相当于现代计算机桌面上显示的光标所分配的内存大小),在天气预测和核武器设计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同时,他们还利用空闲时间解决各种问题——从病毒的进化到恒星的演变。
戴森教授的叙述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富于预见性,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数字宇宙的爆炸提供了新的且重要的信息。代码和计算机的兴起伴随着两大历史性的发展:生物学自我复制序列的破译和氢弹的发明。最具破坏性和最具建设性的人类发明同时出现并不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