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辉书系:阿扎尔·纳菲西作品"丛书包含的书籍

洛丽塔-译林

【编辑推荐】

◎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一位叛逆的女教师,一群叛逆的女学生,一门特别的文学讨论课,一种不能放弃的自由坚持,最富争议的伊朗裔美国女作家关于中东及祖国现象之批判

◎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榜117周,入选《泰晤士报》“十年百部最佳 图书”,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借阅量总排名第二,获得美国独立书商协会年度非虚构图书奖等多项重要大奖

◎作者纳菲西是美国炙手可热的评论家,作品多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著名媒体

【内容简介】

1995年秋,伊朗学者阿扎尔·纳菲西辞去教职,她挑选了七名学生,邀请她们和自己坚持一场秘密的读书会。每周一次,她们读纳博科夫,读菲茨杰拉德,读亨利·詹姆斯,读简·奥斯汀。

对这些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和她的学生们越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定地反抗着,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面纱和黑袍之下,藏的却是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

纳菲西以清新而富有诗意的笔调,记录这些德黑兰的年轻女性如何阅读这些被伊朗政府列为禁书的西方文学名作。她们个体的生命历程亦证明: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的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名人及媒体推荐】

这本书记录了纳菲西如何自己抵抗、同时也帮助他人抵抗伊斯兰对女性发动的战争,我深受感动。她的回忆录包含重要和深邃的反思:神权政体造成的创伤、对自由的沉思和痛苦追求——以及在接触良师与名著时带来的乐趣及自我意识,这一点尤为震撼人心。

——苏珊·桑塔格

有如漂浮于伊朗茫茫大海中的一艘文学救生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一部关于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时期教授西方文学的回忆录,蕴含着深刻和精彩的洞见。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

——伯纳德·路易斯

纳菲西是伊朗历史上的英雄之一。

——杰拉尔丁·布鲁克斯

振聋发聩,感人肺腑……对文学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力阐释:关于艺术可以为那些生活在暴政下的人们提供的逃离意识形态的避难所,关于艺术在个体声音中的积极和颠覆性的信念。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有些最有才华的散文家写的书里,会包含他们所做的最重要的人生决定及其代价所产生的热度与挣扎,而作者不过是在述说生平种种,他们抛在身后的来时路满是悲伤和熠熠闪光的失落。《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就是这样一本书。

——莫娜·辛普森《大西洋月刊》

一个关于伊朗女性以秘密的方式反抗政权的深刻而炽烈的故事。

——《沙龙》

激动人心地记录下了对智识之自由永不满足的渴望。

——《今日美国》

难以归类为回忆录、文学批评或社会历史中的任何一种,尽管本书称得上这三个类别中的佳作……纳菲西写出了一部关于生命和文学之关系的独创作品。

——《出版人周刊》

一本关于压迫政权下的生活和文学生命力的私密回忆录……本书和纳菲西教授的名著一样丰富深刻。

——《迈阿密先驱报》

想象共和国:三本书里读美国

在想象共和国里,所有理所应当的东西都可能会被颠覆

——————————

“远在世界划分国家与民族之前,我心里就有一个想象共和国,我可以轻而易举地逃往那里,躲开支配着我人间生活的恼人规矩。”

阿扎尔·纳菲西成年之后才挣脱伊朗的极权阴影,来到美国的自由世界,可是,她却因此发现了一个矛盾的现实:在伊朗的极权社会中,文学被视为禁忌,人们冒着生命危险阅读;但在美国这个注重学有所用的世界里,文学却被挤到了边缘。

在《想象共和国》中,纳菲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每个人都能抵达的自由国度,这个国度没有政治、宗教、种族或性别的界限,入境的唯一条件,是要拥有一颗敢于想象的心。

——————————

《纽约时报》NO.1畅销书《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作者最新作品

一场关于阅读的阅读,一次颠覆想象的想象

——————————

作者获奖履历:

◆克里斯托弗·戈勃朗基金会国际思想与人文奖

◆东与阿冯尼·弗雷泽人权奖

◆伊丽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奖

◆美国移民法律基金会移民杰出成就奖

◆俄克拉何马大学杰出校友奖

◆国际笔会/玛莎奥尔布兰德回忆录奖

◆波斯金狮文学奖

◆独立书商协会年度非虚构作品

◆弗莱德利克·W. 奈斯图书奖

◆拉提菲·亚谢特图书奖

——————————

媒体及名人评价与推荐:

“我被纳菲西反抗且帮助他人反抗的精神所打动,彻底迷住了。她的回忆录包含重要且颇具深度的反思,书中激动人心的故事有关神权政体的灾难、有关思虑、有关自由的严酷考验,以及邂逅伟大文学作品或者启发人心的师长时,所带来的深刻觉悟与快乐。”

——苏珊•桑塔格

“无与伦比的作品……如一条文学的生命之舟游弋在伊朗的海域……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举世瞩目……探讨故事所具有的变革力的动人篇章。”

——《纽约时报》

我们都是阿扎尔·纳菲西的想象共和国的公民。没有想象便没有梦想,没有梦想便没有艺术,没有艺术世界就什么都没有了。她的文字十分重要。

——马嘉·莎塔碧(《我在伊朗长大》作者)

“我第一次见到纳菲西,是在德黑兰一所大学的课堂上。她一手拿着一束红色的仿生罂粟花,另一手拿着水仙花,问大家:‘什么是媚俗?’如今,她把那个在课堂上创造出来的闪亮词汇展示了出来,融入位于媚俗和粗鲁最高点的变革之中。在这里,因为詹姆斯、菲茨杰拉德和纳博科夫高喊要反对独裁和压迫,人们开始自我反思。你会被带入一段难以忘怀的文化旅程中去。”

——杰克•赖登(美国公共广播电台主持人)

“如果要归类的话,这本书不仅仅是回忆录,甚至不只是文学批评和社会史……纳菲西创作出了一部探讨文学与人生关系的开创性作品。”

——《出版人周刊》

——————————

“每次读完一本了不起的书,我就将旧的自己抛在了身后。”

——阿扎尔·纳菲西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