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全二册):与《文史通义》并称为史学理论著作的“双璧”
《史通》是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为唐代刘知几所撰。全书现存49篇,分为内篇、外篇两个部分。内篇为其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论述了唐以前的史籍源流以及前人修史之得失,其中一些史观,时至今日也具有借鉴意义。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该书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桓宽的思想和“贤良文学”相同,所以书中不免有对桑弘羊的批评之词。书中语言很精练,对各方的记述也很生动,为现代人再现了当时的情况。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所作笔记文字的结集,是他一生学问最精华部分的结晶,包括制度史、财政史、音乐学、天文历算学、医药学、地理地图学、考古学、诗学及书画学、音韵学、文献考证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一些逸闻轶事、杂记琐谈等。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资料,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沈括则被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李贽在《自序》中说:“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又说:“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杀,是可惧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 余幸其庶几也,故刻之。”这就表明,李贽已经预料到,《焚书》的出版,必将引起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迫害,但他还是以无所畏惧的态度,将《焚书》刻印了。在《焚书》里,他尖锐地揭露了当时那些讲理学者的丑恶嘴脸,并进一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儒家学派的祖师孔子及其所谓“经典”。李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批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可算是空前激烈的,不但在当时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来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的一部日记体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在34年旅行中记录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既是地理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还是一部文学名著。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
《酉阳杂俎》,唐代笔记小说集,有前卷20卷,续集10卷,作者段成式。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是一部上承六朝,下启宋、明以及清初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鲁迅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与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驱争先”。
三全本《史记》的八大看点
1.真正的全本全注全译。一般《史记》全本注译本,对“十表”仅注译表序,表的正文多注而不译,三全本《史记》对“十表”的序言和正文全部做了注释翻译,是市面上仅见的真正的全注全译本《史记》。
2.体例更加完备。三全本《史记》在注释、翻译之外,丰富了体 例,对《史记》本纪、表等五体各有概说,各篇篇首有“释名”,解释篇题含义,概括内容大要,篇末有“集评”,汇集古人的精彩点评,另有注译者“评论”,深入探讨相关问题。5篇本纪、16篇世家和具有世家性质的列传另附“世系表”,帮助理清人物线索。
3.全面校正《史记》文本。《史记》一书中,记载歧异讹误之处不少,有些是原书错误,有些是版本流传原因。本书全面吸收历代《史记》研究成果,校正《史记》文本,或校改原文,或于注释中说明校正意见。如《六国年表》世系错讹较多,本书多有校正。
4.注释丰富详实,多层次多角度助读全书。本书注释融汇大量精彩古注和最新考古发现等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详实,如将干支纪日换算为农历日期,对古代度量衡也注出现代度量衡的大约数值,方便读者理解。又《史记》为纪传体,往往一事散在各篇,书中也有不少反复出现的相似的语句或历史现象,本书在注释时注重贯通全书,提示其他篇目中的相关内容,方便读者全面把握。
5.注重发微索隐,揭示文本深层意涵。《史记》中不少记载,别有深意,注译者注重发掘其隐含意义。如《魏公子列传》末记载魏亡之事,作者于注释中指出,这是为了显示魏公子身系魏国存亡之意。《史记》为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寄寓了司马迁的身世之感,本书对此也多有揭示,并对司马迁的偏颇之见多有辨正。
6.汇集古今评论,点评《史记》人物事件及艺术。历代学者关于《史记》人物、事件及艺术的评论极多,本书在释名、注释、集评、评论等内容中汇集了大量古人的精彩点评,帮助我们理解有关内容。
7.注译者“评论”,探讨各篇相关问题。《史记》一书,存在不少谜题,如亡佚十篇的问题、史表倒书的问题,注译者在各篇末的“评论”中,详细阐述其对篇中人物、事件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看法,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有关情况。
8.《史记》研究大家韩兆琦审阅把关。韩兆琦先生系当代《史记》研究大家,著有《史记选注集说》《史记题评》《史记笺证》《新译史记》《点赞·志疑:史记研读随笔》等著作。本书注译者系韩兆琦先生弟子,跟随韩兆琦先生研习《史记》多年。本次注译,全面吸收了韩兆琦先生的《史记》研究成果,韩兆琦先生还审阅了全稿并亲自撰写前言。
内容简介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一百三十篇,记述了自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年的历史,囊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学术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
本次出版的三全本《史记》(全十册),原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修订本为底本,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史记》做注释、翻译、评析,各篇篇首有解释篇题、概括要点的“释名”,篇末有汇集古今点评的“集评”和延伸探讨的“评论”。注释详实,引证丰富;翻译准确,流畅易懂;评析全面,深入浅出;《史记》研究大家韩兆琦审阅把关,是市面上仅见的真正的全本全注全译本《史记》,现代人阅读《史记》的理想读本。
《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书中记载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从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原书共分十卷九十二篇,分别记载了我国古代关于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特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及畜牧、酿造以至于烹调等多方面的技术经验,概括地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等方面的光辉成就。本书在石声汉先生《齐民要术今释》的基础上,为各篇增加题解,增补注释,并将译文补充完整。这是一个便于读者阅读和收藏的版本。
《六韬》是中国早期的军事百科全书。它采用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撰述方式,探讨了政治学与军事学两大部分思想内容,其中第一卷《文韬》与第二卷《武韬》的主要篇幅,探讨的是君王治国之道,后四卷探讨的是打仗用兵之术。《六韬》兼收并蓄了儒家的仁民爱物、墨家的尚贤节用、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严明等,同时又多有发展与创造。其中的亮点是反复倡导“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思想。《六韬》在军事领域多方发展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先秦兵学的理论成果,探讨的范围涉及战略、战术、选将、练兵、编制、武器、通讯等,论述细密,创见颇多,至少有以下四点精华:一是服务于“全胜”战略的“文伐”主张,二是丰富多样的作战形式与深入细致的战术思想,三是思虑缜密的参谋总部人员编制理论,四是严格周详的选拔与考核将帅的方法。
由冯天瑜、姜海龙译注的《劝学篇》贯穿“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论点,主张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本原则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猛烈攻击维新派的“开议院、兴民权”的学说。此书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得以“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据称发行数百万册。这次出版由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对两书进行注释翻译,并撰写合论两书的评析文章作为前言,有助于读者充分理解这两部著作代表的近代化思路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曾氏在传统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更因其贴近当时人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大受欢迎。《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子侄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以展现曾氏人生全貌。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方法的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可谓事无巨细,纤悉无遗,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唯一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坛经》在把佛性归诸心性、把人变成佛的同时,倡导“即世间求解脱”,主张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文学巨著。全书分为12卷,收录短篇文言小说491篇。蒲松龄在继承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传统的基础上,以隽永之笔、博爱之情,取得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本书也就成为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不朽作品。
本书的译文采用书局孙通海等人所译“文白对照”本《聊斋志异》的译文部分,又约请《聊斋志异》研究专家于天池先生做了注释、题解,并对译文进行了修改。本书的注、译、题解中时见独到见解,对于读者阅读理解大有禆益。
《楚辞》是西汉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作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我们以《楚辞》注本的集大成之作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逐段翻译;每篇前的题解,考证写作时间,概述诗歌主旨。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晓畅,硬面精装,装帧高雅,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必备书。
《溪山琴况 琴声十六法》由明清时期古琴美学著作中最为著名的两部——《溪山琴况》和《琴声十六法》组合而成。《溪山琴况》将古琴的审美特性划分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但并未停留在对古琴音乐审美理论的阐述上,同时也提出了对古琴弹奏技术的要求,可谓“道技并重”。
《琴声十六法》提出了古琴的十六个审美范畴,即: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范畴下详细解说它的内涵与外延。从琴学史角度而言,《琴声十六法》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作为《溪山琴况》的必要补充,是探究《溪山琴况》早期面貌的重要文献资料,对当代学琴者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附录收入《万峰阁指法閟笺》与《左右手二十图说》,从内容上与《溪山琴况》相印证,很多指法的解释是对《溪山琴况》的进一步阐明,这些文献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琴学系统。
《黄帝内经(套装共2册)》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学之祖。
孟子是儒家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人尊封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所著《孟子》七篇十四卷,为《四书》之一,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次出版以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所收焦循的《孟子正义》为底本,约请专家充分借鉴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逐篇翻译;每章都作题解,概述该章主旨。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晓畅,装帧精致,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必备书。
汉学家史景迁说:“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他反复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眼前重现,诸多遗忘的嘈嘈低语,也咆哮起来……”
嘈嘈低语,是张岱娓娓展开的叙事方式;咆哮,是文字背后痛定思痛后的心情。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作者在《陶庵梦忆》的自序里,一句苍凉的低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但是八卷本的《陶庵梦忆》作者写到的则都是自己往昔快乐的经历,品茗、赏花、观剧、访古、宴饮、雅集……奢华而不失优雅的场景,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往事并不如烟,张岱在娓娓的叙述中,寄托了自己的家园之悲,故国之痛。
《东坡志林》,为北宋苏轼所撰写的一部笔记体杂著。书中所载各篇杂说与史论,相当一部分留下了写作年代,较早的是元丰年间,较晚的是元符四年,前后历二十多年,大体上是苏轼从被贬黄州开始,截止至元符四年遇赦内徙,内容相当博杂,涉及北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亦可窥见东坡的学养、思想、世界观等诸多方面。赵用贤所作的序文提到的“生平迁谪流离之苦,颠危困厄之状”,以及“襟期寥廓, 风流辉映”,从内容和风格上点出了《东坡志林》一书的特点。其文长短不拘,挥洒自如,体现了苏轼洒脱豪放、淋漓酣畅的文风。也是洞察北宋社会及苏轼的主要文献之一。
《春秋公羊传》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学大盛于西汉,历代注疏研究均不乏其人,名家有董仲舒,何休,清代常州学派与康有为等。本次出版我们约请国内公羊学研究著名学者上海同济大学曾亦教授对全书进行详尽注释与翻译。顾及义例阐发与普及串讲两个层面,是《春秋公羊传》的较好普及读本。
《茶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作者陆羽(733~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誉为“茶仙”。《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包括: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它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以后茶书皆本于此。《续茶经》是清朝陆廷灿按照《茶经》的体例编辑而成,也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与《茶经》目录相同,最后还附一卷茶法。自唐至清,历时数百年,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煮器具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续茶经》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了考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传习录》是记录王阳明思想的语录体著作。最初由王阳明的首徒徐爱提议,经由路侃、南大吉、钱德洪等众人之手,最后形成了现在通行的三卷本《传习录》。书后附有《朱子晚年定论》。
“传习”一词,语自《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不仅仅指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温习,更是践习。全书采用学生问,王阳明答的形式展开,又收有一些书信,内容丰富,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等, 在《传习录》中均有体现。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心性儒学的高峰,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钱穆认为,《传习录》是中国人必读的七部经典之一。梁启超称,学阳明先生思想,应读《传习录》。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6篇有目无辞。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最新研究成果。
《世说新语》是魏晋名士的群像,魏晋风度的集中展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关注、宣扬、赞赏人的个性的时期,士人们自觉地通过言语、行事展现自己的个性,追求与众不同,表现自己的智慧,流露自己的真情,即“魏晋风度”。《世说新语》则通过有倾向性地选择、渲染、描写,为后人集中描绘了一批儒雅为底蕴、深情为基调、聪慧为标志、放纵为表象的魏晋名士。
《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余味无穷,鲁迅曾经评论其“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作写意式的描绘。《世说新语》也为后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其中的文学典故、人物事迹也多为后世所取材引用。可以说《世说新语》是一部蕴含思想深度、文学历史价值和玄远哲理的文化宝典。
“三全本”《世说新语》译注者朱碧莲、沈海波母子相承,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加之自己理解心得,注释简洁准确,突出背景与典故的解释说明,对于理解书中人物的言行有很大帮助。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本,吸取古今整理、注释、校勘的优秀成果,对《孙子兵法》全文进行注译,每篇逐一题解,资料丰富,解说详尽,尤其是将孙子思想放在先秦诸子、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阐发,颇多新论。这是一部学习、研读《孙子兵法》的优秀读本。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北宋首都开封又名东京。孟元老目睹朝代更迭,迁都他乡,回忆往事,恍然若梦。《列子》中讲:黄帝白天睡觉,梦游“华氏之国”,那里人们没有爱憎,没有嗜欲,没有冲突,得此一梦其乐无穷。作者借此典故,书名定为《东京梦华录》。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的一部史论名著,以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为据,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全书议论纵横,新见迭出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全面反映了王夫之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称《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传”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十翼”,又自成体系而为“易传”。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为底本,采取逐段逐爻注释、翻译、评析的方式,释读文本,详析义理,是兼及《周易》普及与研读的文本。
本书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北魏杨炫之撰写,又称《伽蓝记》。梳理了洛阳各寺庙的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极富文学色彩,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为一身的经典名著,历来与郦道元的《水经注》被称作北魏文学史上的双璧。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第一名著,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动摇的“绝对经典”地位。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古代诗意散文集。
本书以国内百年来学界公认的最权威版本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底本,保证了文字的准确可靠。注释翻译由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国内著名《庄子》研究专家方勇教授独力完成,注释精要易解,译文流畅优雅;完美地再现了《庄子》33篇汪洋恣肆,瑰丽神奇的文章华彩与神游八表、与天不老的哲学启迪。相信广大读者徜徉在经典语言优美丛林的同时,也能一起感悟到这部“精神自由第一经典”的魅力。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之名始于南宋。在“四书”中,《论语》《孟子》原自有书,而《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并为其作集注。因为它们出自儒家早期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四书”。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成为科举取士的指定书目,在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时期。儒家本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到西汉时失传。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五经博士,“五经”之名首次出现。唐太宗时期,孔颖达等人奉诏撰修《五经正义》,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即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合称,在南宋末年就已出现。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陈普在注释《大学》时说道:“四书五经,凡言道者,大略皆如此。”清代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延用其说法:“元人因之,而制为四书五经疑。明初用四书疑,后乃改四书五经义。”
此次出版的“四书五经”大字本,是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审校而成。“全本全注全译”的形式,可方便读者无障碍地阅读经典、理解经典、品味经典。装帧美观大方,采用大字排列,疏朗有致,对部头较大的图书,采用分册处理,读者朋友可以轻松展卷捧读。
《穆天子传》,全书六卷:一至四卷记述周穆王西征巡游之事,五卷记述周穆王东巡河南诸地之事,六卷记述周穆王在东巡过程中为美人盛姬办理丧葬之事。内容涉及先秦时期各族的分布、迁徙、交流等情况。是西周的历史典籍之一。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颜之推最有影响的著作。它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作者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颜之推写这本书的目的,即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系统地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可以整顿门风,并对子孙后人有所帮助。
《周礼》,亦称《周官》、《周官经》、《周官礼》,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的一部经典,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它涉及古代官制、军制、田制、税制、礼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秦汉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可谓研究上古文明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汉魏以来,文人别集日益繁多,学者难以遍读,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文选》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
《文选》选文注重文采,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萧统《文选序》)为主要艺术标准,多录骈偶之作,集中了汉魏六朝文学的主要精华,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文选》内容丰富、选录精审,很多名篇依赖《文选》得以流传至今,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文选》所录诗赋文章,成为后人学习写作的典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文选》所体现的文学、文化思想,兼有文学批评、文体论、修辞学等多方面价值。《文选》作为总集之首,其编纂体例对后代的文学总集具有示范意义。《文选》保留了大量先唐时期的语言材料,具有重要的语言文字学价值。《文选》一度是科举士子的必读教科书,具有教育史、科举史的研究价值。
《文选》原为三十卷,唐李善注本析为六十卷。此次出版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选》原文以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之清胡克家重刊宋尤袤本李善注《文选》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每篇作品都有题解和作者介绍,分段加以注译,便于普通读者阅读理解。全书一共六册,每十卷为一册。书前有总目,各册有分册篇名目录,书末附有按音序排列的《文选》著者索引和《文选》篇名索引,检索方便。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神仙传》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所撰,共十卷,《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神仙传》记载古代传说中八十五位神仙故事(王远传附蔡经传),大体继《列仙传》而作,其中容成公、彭祖二条与《列仙传》重出。《神仙传》中故事众多,情节大多复杂、奇特,想象丰富,记叙生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神仙传》不仅体现了各时期的神仙观念及魏晋文士风气,而且其中不少人常为后世养生文献所引用,有些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养生学术也不无参考意义。
《宋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通过对宋代历史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的历史考察,探讨宋王朝怎样由盛而衰而灭亡。作者将整个整个王朝的帝王将相都放到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审视评鉴,对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历史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次约请专家对《宋论》全文进行仔细校勘、详细注释、畅达翻译,以便现代读者了解其深刻思想。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准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其说虽受汉代谶纬神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多巫觋杂语”。但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有代表下层民众反对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的思想。故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领袖所利用,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亦受此书影响。堪称了解中国道教必读的名典。本次译注作者杨寄林教授积数十年研究《太平经》之功力精心注译全本,注释详尽征引丰富,译文清晰流畅而不乏生动有趣之处,题解中对各篇思想内容和篇目流传情况做了详细说明,是帮助广大读者阅读理解这部名著的最佳读本之一。
一般认为,《管子》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主体是战国时期齐国一部分稷下学者总结阐述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历史经验的著作。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定为86篇,后10篇亡佚,仅存76篇,即今日流传的《管子》。《管子》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是一部汇聚百家学说的著作,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清静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依法治国、农家的地利谋划、兵家的战争计谋……一切可以为称霸服务的学术思想都能在其中找到痕迹。
《拾遗记》作者为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该书本为19卷,被南梁宗室萧绮整理为10卷。《拾遗记》集杂史、博物于一体,语言华丽奇诡,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拾遗记》前九卷上自春皇庖牺,下至晋时事,以历史年代为经,记述了帝王后妃、文人名士、宦官娼妓等各个阶层历史人物的异闻逸事。部分卷篇后有萧绮录语,对王嘉正文或补正、或辩难、或发挥、或评价。《拾遗记》第十卷则是较为典型的地理博物类结构,此卷以方位的转移为依托,历述昆仑、蓬莱、方丈、瀛洲、员峤、岱舆、昆吾、洞庭等八座仙山,以及山中的奇景异物、有关神话传说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等状况,保存了七世纪时该地区社会宗教文化的大量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区域古代史和宗教信仰,中外交通等专门史的重要文献。译注者在充分吸收前人对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清晰顺畅的白话翻译,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较好普及读物。
《帝范》据文献记载为唐太宗晚年为太子李治撰写的帝王教科书。《帝范》现存四卷,内容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十二篇,涉及帝王治国从政的若干重要问题。
据《旧唐书·经籍志》记载,《臣轨》是武则天撰写的,专门讲述为臣之道。《臣轨》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臣下的准则: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其中心思想,是要求每个臣僚都成为德才兼备、忠君爱民的人物,从而建立强有力的统治秩序。
《庭训格言》是雍正八年(1730)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稹追述其父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内容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虚饰。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史通》(全二册):与《文史通义》并称为史学理论著作的“双璧”
《史通》是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为唐代刘知几所撰。全书现存49篇,分为内篇、外篇两个部分。内篇为其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论述了唐以前的史籍源流以及前人修史之得失,其中一些史观,时至今日也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