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沉浸在一夜成名的兴奋中。“
2001年,理想主义者崔永元身陷抑郁症的折磨里。
2012年,准历史学者崔永元对《人物》记者说,他找到了一条能够让自己生死与之的道路——口述历史。他说,这让他舍不得死。
在10年间,他全身心投入这份事业,组织采访团队采访 4000多位老人,留下10多万小时影像资料。他和他的团队在和时间赛跑,发掘老人们的历史记忆,去接近历史真相,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档案资料。
本书深度专访崔永元,听他讲内心的理想与忧患,讲这个时代与那个时代,讲生活与慈悲,还有他愿倾其一生之力做的口述历史之事业。
在央视20年,白岩松从记者做起,自1993年起,他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后,又在《焦点访谈》、《新闻周刊》做主持人。 从香港回归、朱镕基第一次总理招待会、江泽民和克林顿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到中国加入WTO、伊拉克战争、连宋大陆行、北京奥运会……举凡国家大事、要事,他都全程参与,无一遗漏,而且极少出错。《正确先生白岩松(中国故事)》讲述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台前幕后的故事。
有时,他是中国最直言不讳的声音之一;有时,他又会含糊自己的说辞和指向。
在中国,只有这么一个人,无论何时,无论何事,无论是谁,听到他的话,都觉得颇有道理。
他口吐诤言却不刺耳,他站在爱护党的立场上说话,也没有显得古板……
这几乎成了新闻界的常识:他的尺度就是央视的尺度。他是开明先生,他是理性先生;在公众形象上他是典型的半框眼镜、国字脸和正色先生;也很难说他不是狡黠先生。最终,白岩松是稳健先生和正确先生。 白岩松其人到底如何?他在台前幕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播报、点评那些新闻事件的时候,他有怎样的心路历程?《正确先生白岩松(中国故事)》将为你一一道来。
读史使人明智,不读史而无以行。在《小通鉴》中,冯唐从人事管理的角度对《资治通鉴》的部分章节做了全新的解读。从如何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到如何恰到好处地管理人才,作者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以史为鉴,从历史教训里学会人才管理!
天才解读天才。蒋方舟7岁写作,9岁出文集,无疑是文学界的传奇人物。身为一个文学奇才,她怎样看待“天才儿童”,怎样看待“学霸”?怎样看待“中国式教育”?蒋方舟用独特的视角击破常人的习惯想法,用随和却又犀利的语言讲述中国教育,揭示生活中不同观念下真正的“LOSER和WINNER”。
上海是一个生动的城市,既拽着对腔调的追求,也有活泼的市井烟火气。
作者在上海生活四十余年,他怀着对这座城市的爱与独特的幽默感,将自己记忆中的上海细致勾画。
全书分为三部分内容:上海街头、上海面孔、上海闲话教案。
上海街头中,作者记述了过去二三十年里身边普通人、街、事的故事,有国定路与虹镇往事,有上海独有的爷叔现象、饭泡粥的味道等等。个人记忆里印证着时代与城市的变迁。
上海面孔里,作者回忆了王安忆、陈逸飞、闵惠芬、张瑜、潘虹等具有代表性的上海人的故事,以及上译厂的暗影往事。作者与他们相知相交,因此在他笔下,这些人物有了更为生动的面孔。
上海闲话教案里,作者撷取上海话中常见口头语,对其做一番探寻、推敲与释义,供不懂上海话的朋友参考。如“鲜格格”“爱哭鬼蚌壳精”等,在这样鲜活的语言里才会更体会到市井街巷的妙处与精髓。
如果有三天的时间穿越、回溯,你会选择去哪里?
作者王海说,他会把其中一天留给1980年代的上海。而谢伟民先生的黑白照片,就是他的指南。
上海的八十年代,是这座城市令人怀念的年代。
作者写,“那时候,全上海都是我家的客厅”。树上知了在叫,太阳已下山,竹椅搬出来,躺椅搬出来,赤膊的隔壁头爷叔也出来了。半导体的天线拉出来,四国大战摆出来,扑克牌发起来,刚杀好的西瓜端出来。上海人从亭子间出来,从弄汤出来,到外边去,到街沿去,到晚风畅通无阻的地方去……
谢老师留下八十年代上海人的种种情态,照片上的那种安然自得,或许是一道再也无法复制重现的城市风景。又或许,是岁月太有魔力,总是善于把过往日常的平凡生活变为经典,令人如此怀念。
何伟和他的涪陵,见证了在梦想和现实的冲突中,普通个体被裹在社会大潮中的百态人生。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美国作家,他创作的中国纪实文学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记录了1996至2007的中国,他本人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何伟准备告别中国前,又一次回到了他在《江城》中写到的曾经支教过的那个地方——涪陵,这座长江上的小城因何伟而出名。当年何伟支教过的学生们已毕业多年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中,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梦想破碎,其中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是如当初所向往的那样。后来,有些人妥协了,过上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有些人还没妥协,在世间各个角落里坚守与挣扎。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1996年,《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沉浸在一夜成名的兴奋中。“
2001年,理想主义者崔永元身陷抑郁症的折磨里。
2012年,准历史学者崔永元对《人物》记者说,他找到了一条能够让自己生死与之的道路——口述历史。他说,这让他舍不得死。
在10年间,他全身心投入这份事业,组织采访团队采访 4000多位老人,留下10多万小时影像资料。他和他的团队在和时间赛跑,发掘老人们的历史记忆,去接近历史真相,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档案资料。
本书深度专访崔永元,听他讲内心的理想与忧患,讲这个时代与那个时代,讲生活与慈悲,还有他愿倾其一生之力做的口述历史之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