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長河"丛书包含的书籍

绚烂辉煌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一個經過胡夷混血後的新‧漢族王朝,

它的先進文明成為七世紀的啟蒙國家,

它的崩潰瓦解帶來東亞民族意識的開端。

「在東亞的歷史上,因為中國王朝的蛻變、崩壞,而讓周圍諸國也產生整體巨大改變的,可以說是只有這空前絕後的一次;就算放眼世界史,恐怕也沒有相同的例子。」──日本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

◎唐朝的衰頹崩解,造成的影響更甚天可汗時期!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後期,不僅出現多個中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也改變了亞洲國家。

‧〈會昌廢佛、回鶻分裂、吐蕃消失、新羅和日本政變〉

西元八四○年,這幾個看似互不相關的事件,背後的意義卻表示以唐朝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和政治連結崩解潰散,各個地域開始摸索屬於自己的新方向,這就是後來東亞各地民族意識的起點。

‧為了壓抑藩鎮而在唐朝後期出現的兩稅法,使中國開始邁向財政國家,宋朝因此得以有豐沛的國家財力。

‧回鶻吸收唐朝的文化,遊牧國家通往商業國家的過渡過程,成為後來遼、金、元等征服王朝的先驅。

隋、唐兩個朝代雖然常被一同提起,但很少有人客觀的評論國祚三十八年的隋對於其後大唐帝國的多方面影響。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以「承先啟後」的角色為隋朝定位,在行動與思考的社會性方面,承襲自魏晉南北朝;在制度與建設的政治性方面,則為唐朝打下大帝國的基礎。

書名雖然以廣泛認知的「絢爛的世界帝國」定位隋唐時代,但除了唐朝的光輝爛燦,也同時探討盛世之下的陰影。並從多個有趣的主題深入討論隋唐時代的人們:

‧透過敦煌文書和吐魯番文書,解析律令制度的構造,了解當時人們在均田制、租庸調制等規範下,如何度過一年的歲時時令。

‧透過武后掌權即位的過程,解析唐朝女子的日常姿態。

‧從都市的發展,證明長安和洛陽的規劃帶有遊牧民族特徵,兼具軍事和生活的功能。

‧從商業的發展和在長安出現的豐沛異國文化,延伸出當時亞洲諸國貿易的脈絡

‧少見的大篇幅解讀隋唐的軍事和兵制,了解當時該如何守衛一個龐大的帝國。

‧透過圓仁渡唐求法的旅程,一窺唐朝後半期的現場紀實真貌。

西元七世紀,大唐絕對是影響、主導整個東亞地區的世界帝國;身為當時最文明的先進國家,唐朝還提供了周邊國家、不同民族的交流場所與管道,讓他們保有各自的獨立與多樣面貌,並讓各方面的人才有發展的空間。讓世界帝國成形的基礎因素,是突出的財力、軍事力,以及高度的文化,但如此之外,我們也無法忽略唐朝在東亞地區的連結力與高度感染力,那正是天可汗之國的形成原因。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過去與現在

★★★臺灣版獨家收錄,四位重量級歷史學者對談!★★★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輔仁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林桶法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藍弘岳

★探究日本學者如何養成以東洋(亞)史出發的史觀,

循著他們的研究脈絡,重新認識這個21世紀的中國。

臣屬、遣使、侵略、征服──

位在東亞末梢的日本,四度與改朝換代的中國激起火花,

從倭王到天皇,萬世一系的大和民族,

如何看待一海之隔的漢族風土更迭?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早已不再是那片孕育出中國文明與中華帝國的遙遠大陸世界,也不再是書本中的那個想像的世界。日本人必須要有接受中國目前這個樣貌的氣度,相互理解、彼此往來,才能有所進步與成長。」

中國的改朝換代,並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驗證,而是確保皇帝能專制的新陳代謝;以地形解構中國文化發展,可以驗證文明並非野蠻的對應,而是人類與自然間的角力;輩分、祖先與姓氏,中國的父系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漢人社會的自我認同?

◎集合中日六位史學大家,從三國到明清、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社科,以嶄新角度解構前所未見的中國歷史。

‧以二十一世紀初的「三農危機」,回顧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原因,竟源自於是否做好農業社會的產業危機管理。

‧從料理、生活、服飾、音樂中,循線拆解出由各個區域合成現今中華文明的多元文化。

‧從宗族輩分的稱呼和祠堂的來歷,剖析漢人文化為何習慣透過尋根訪祖來尋找自我認同。

‧以「中國」一詞的出現,論東西方政經交流的脈絡。

‧用中國史中出現的日本記述,細數四段中日關係變化的關鍵。

◎同處東亞,同樣受過中華漢族文化洗禮,日本這樣看待過去和現在的中國。

評價過去文明中國的美好,同時抱持對現代中國的負面印象──日本和臺灣,對於中國的情結如此相似,在談論過去的歷史時,無法去掉中國不談、無法切割漢文化帶來的影響。

撰寫〈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的當代日本史學家們,有別於他們的上一代師長,不僅熟悉外文文獻,更能講得一口道地中文,不僅能直接檢視中國史冊中的記載,更跳脫文字的平面感受,實地到中國當地考察,接觸當地風土,驗證史冊上的記述,得以從各個角度,分解出歷史中尚未被論證過的脈絡。

一直以來,臺灣對於中國的認識,都是透過教科書的條列敘述,片面且不切實際的神話描述,居於二十世紀以來不斷變動的全球局勢之後,也讓臺灣人難以跳脫臺灣海峽的兩岸觀點,無法從亞洲、甚至從全世界的視點發現現代的中國。

以政治學科、地域研究、社會科學、人文思想等不同的面相解讀中國歷史,當我們能用這種全方位的觀點解讀帶狀的歷史事件時,也就更具備宏觀未來的能力。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