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丛书包含的书籍

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

编辑推荐

除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的中国还经历了另一场灾难——长江水灾。武汉三镇首当其冲,竟成一片汪洋,各方反应交织出水灾来袭下的历史众生相:疲于应对的国民政府,接踵而至的日本入侵,难民营地与水上交通,饥荒与血吸虫病,甚至谣言开始流传,这是行云布雨的龙王在现身报复……

本书再现这场不应被遗忘的灾害,尤其提出“致灾机制”理念,指向更全面的灾害认知——构成灾害的,不仅仅是洪水等自然风险,还包括洪水前后人类的认知与应对;“致灾机制”不会消失,而是随时代变化而重新调整,如同龙王喜怒的交替再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洪水为研究对象的环境史著作,具体描述了中国1931年长江洪水对江淮地区,通过史料挖掘与铺陈,一方面解释了洪水对当地带来的生态和经济影响,另一方面讲述了人们对洪水的应对。本书试图以这场洪水为出发点,考察中国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发生洪水的历史脉络、人与洪水关系的变化、人们对抗和引导洪水的活动,进而探究近代以来中国多发灾害的历史成因,回顾中国对灾害认知的不断加深,从而丰富对灾害历史研究的理解。

媒体评论

本书在中国河流环境史的诸多佳作中是独特的,将水文学、农业、地方、政治,尤其是宇宙论与信仰等多个维度纳入了作者提出的“致灾机制”理念。这是一个富有创见的思路,有助于指引越发重要的灾害研究领域。

杜赞奇,汉学家,杜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近乎完美地呈现了环境史学者对历史撰述的期许。长江、洪水、土地、动植物、微生物与人类个体的身体、情感,城市的景观与文化嬗变,政府的自大、民间的知识、专家的考量密切交织,彼此作用;其中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是静止的、被动的,它们被巧妙地嵌入行星地球的历史当中,迫使人们反思灾难的蕴意以及现代城市构筑的生态系统与安全想象。

侯深,环境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流动的森林

【编辑推荐】

☆一部“西木东送”的历史,清朝已有“市场经济”

☆周黎安、彭慕兰、王国斌、曾小萍、邱澎生推荐

☆美国森林史协会2022年最佳图书奖、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荣誉提名

【内容简介】

一艘艘木筏顺流而下,将长江中上游的木材运送到下游城镇。林农、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钱庄、榷关,以及商帮与行会,组成了一个跨区域的庞大市场……通过木材的贸易与再生,森林仿佛“流动”起来,满足了整个清代中国的房屋、桥梁、舟车建造等需求。

本书讲述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如何运作,揭示了清代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奥秘。国家与市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如何适应?清代森林的市场经济蕴藏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名人推荐】

张萌为我们再现了清代木材供应和长途贸易的丰富图景,更为关键的是分析了清代的林木产权和交易制度——例如可分割、可转让的林地股份,资产证券化以及牙行制度,进而解开了一个悖论式的经济学之谜:林木再植明显存在生态外部性、数十年的生长周期等市场失灵问题。我相信本书将成为中国商业史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也富有启发意义。

周黎安,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极具开创性的著作,既有丰富的实证研究,又在理论上有所创见。 它既挑战了我们对中国高地环境不断恶化的默认叙事,也推翻了国家指导的“科学林业”是解决早期近代森林过度砍伐的唯一有效途径的普遍假设。

彭慕兰,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大分流》作者

张萌将通过植树造林实现的环境可持续性与一般认为现代经济体中才存在的、由金融市场机制支撑的经济可持续性结合在一起。 她的研究还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学家探索经济史和环境史之间的复杂交错提供了一个模型。

王国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

全书不只细致探究了清代林业生态系统与木材市场经济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也商榷了伊懋可所谓中国经济与生态关系呈现“三千年的不可持续增长”的命题,确实是部令人击节赞赏的好书。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