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文景丛书"丛书包含的书籍

欧罗巴一千年:打破世界边界的历史

☆印刷、火器、方言、时间计量、知识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城市化……哪个是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影响的改变?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彼得·阿伯拉尔、教皇英诺森三世、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哥伦布、马丁·路德、伽利略、马克思……谁是改变世界最大的人?

☆为了安全便利的生活、为了追求财富,人类不断打破神圣、地理、等级、语言、时间等的边界。11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见证了这些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熟悉的现代生活。

☆然而,石化燃料即将告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类,还能继续前行吗?

---------------

本书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文学博士、伦敦大学学院档案学硕士伊恩·莫蒂默对欧洲自11世纪至20世纪以来社会基本面貌、政治经济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所做出的全面梳理。作者将写作重心放在了每个世纪与此前世纪相比较而言发生的变化之上,由此凸显了欧洲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

这是一趟关于探险、发明、革命与剧变的旅程,莫蒂默教授娓娓道来,哪十个人、五十件大事,改变人类的生活。计算机的出现比全民教育更重要吗?废除奴隶制比发明计算机更重要吗?还是发现美洲大陆最重要?是移动电话、冷冻食品、避孕方法,还是时钟、枪支、印刷书籍的出现,改变人类的生活呢?

---------------

继《坎特伯雷故事》后,最有趣的欧洲生活记述。——《卫报》

莫蒂默独创的书写风格,是我们这个时代卓越的作品。——《泰晤士报》

感人的成就!莫蒂默引领读者清晰见识千年来的人类生活。——《出版人周刊》

以文学之笔,生动描绘千年来的众生相。——《每日电讯报》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以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

美国道路为何对贫困问题无能为力?“需求侧”经济如何引发今日危机?

揭示美国政府干预的真实面相,避开美国经验的政策陷阱。

斩获美国社会学协会社会学杰出学术贡献等六项大奖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而路易斯安那州的传奇州长休伊·朗却质问道:“这是一片超级富足的过剩之地,可为何到处都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无家可归的人呢?”

休伊·朗是那个时代美国政治经济的典型代表,这位令罗斯福都忌惮三分的政治狂人,在奇袭、拳斗、谋杀、弹劾和大量的口诛笔伐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贫困悖论的激进政策。而在多次戏剧性的政治博弈中,美国走上了一条非同寻常的经济发展道路。

----------------

《过剩之地》令人信服地证明美国政府干预的传统由来已久,且非常强大,但为何政府干预力如此强大的美国,却没能遏制自己在发达国家中居高不下的贫困率?

历史倒退回19世纪末,彼时美国爆炸性的经济增长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农业利益促进运动。这场运动使得美国联邦政府确立了促进农业利益的税收和金融政策,这些政策没有带来欧式福利,却非常讽刺地导致了信贷民主化,开动了美国经济的消费引擎。读史早知今日事。底层扫地出门,中层美国梦碎,“需求侧”经济撕裂了今日之美国,然而原因却要到历史中去寻找。

-----------------

普拉萨德的研究表明,学术界、政界和新闻界认为美国比欧洲国家更自由、干预更少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

——理查德·拉克曼

(《国家与权力》《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作者)

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美国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并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议题作出了惊人的,但最终也是令人信服的贡献。

——弗兰克•多宾

(哈佛大学教授)

人类的情感:认知与历史

快乐、愤怒、厌恶、恐惧、悲哀和惊讶,跨越了文化隔阂,是所有人都有的情感。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启蒙运动到大众传媒时代,从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情书到奥巴马写给女儿们的信,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梦工厂的《怪物史莱克》,情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催化作用,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对情感的处理方式亦存在差异,但关于情感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研究领域其实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

☆情感是什么?谁可以有情感?

☆情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一种社会建构?

☆情感到底有没有历史,它们是否是人类学的常量?

☆情感史是当前争论异常激烈的领域之一,本书是一本介绍此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不仅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本具有启发性且出色的书。——《南德意志报》

扬•普兰佩尔在他的书中讲述了恐惧、骄傲、报复心、愤怒以及热情如何影响了世界上的大事件,令人印象深刻。——《科学画报》

通过这本清晰的非虚构书籍,普兰佩尔提供了一种令人着迷的对情感世界及其探索的见解。——《大脑与精神》

从亚里士多德到镜像神经元,普兰佩尔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跨学科的情感研究之旅……它会化解某些对情感史不屑一顾的史学家的怀疑态度,它也将激起普通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历史为何如此有趣。——《近代史杂志》

普兰佩尔对一个蓬勃发展的分支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这个日益具有影响力的分支学科感兴趣的学者来说,本书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普兰佩尔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广泛的参考书目以及富有成效的研究前景。——史学家苏珊•J.马特(Susan J. Matt)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人类的情感

快乐、愤怒、厌恶、恐惧、悲哀和惊讶,跨越了文化隔阂,是所有人都有的情感。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启蒙运动到大众传媒时代,从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情书到奥巴马写给女儿们的信,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梦工厂的《怪物史莱克》,情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催化作用,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对情感的处理方式亦存在差异,但关于情感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研究领域其实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

☆情感是什么?谁可以有情感?

☆情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一种社会建构?

☆情感到底有没有历史,它们是否是人类学的常量?

☆情感史是当前争论异常激烈的领域之一,本书是一本介绍此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不仅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本具有启发性且出色的书。——《南德意志报》

扬•普兰佩尔在他的书中讲述了恐惧、骄傲、报复心、愤怒以及热情如何影响了世界上的大事件,令人印象深刻。——《科学画报》

通过这本清晰的非虚构书籍,普兰佩尔提供了一种令人着迷的对情感世界及其探索的见解。——《大脑与精神》

从亚里士多德到镜像神经元,普兰佩尔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跨学科的情感研究之旅……它会化解某些对情感史不屑一顾的史学家的怀疑态度,它也将激起普通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历史为何如此有趣。——《近代史杂志》

普兰佩尔对一个蓬勃发展的分支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这个日益具有影响力的分支学科感兴趣的学者来说,本书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普兰佩尔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广泛的参考书目以及富有成效的研究前景。——史学家苏珊•J.马特(Susan J. Matt)

白人的工资:种族与美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在美国,民权的核心含义和种族这个词通常传达出对黑人的关切,将其与白人的社会结构进行关联是不寻常的。按照惯例,美国白人不会将自己和种族两个字联系起来,因此,种族主义通常是关于“他者”的问题。诺贝尔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意识到了这一现象,她指出由于学术研究都集中在种族主义上,因 而忽视了其对白种人的内在影响。而本书就是少数关注这个研究盲点的著作之一。作者罗迪格通过分析种族主义在19世纪白人工人阶层形成中的重要性,从而介绍了一种广受欢迎的质疑白人身份的新兴学术研究。

劳工史学家罗迪格将大众文化、语言和政治融入他的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中,他不关注白种人特权中的物质利益,转而考察工人组织自身在建构白种人意涵中的作用,具体阐明了种族优越感是如何塑造劳动者观念的。罗迪格认为19世纪中期低技能的新兴的工业工人力图将自身与黑人区分开来,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某种社会合法性。

本书从成为白人和社会暗示的视角重新检视种族,从而提醒读者关于种族的社会划分是基于某种社会地位的,但此种社会地位不是中立或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

学者推荐:

本书在研究视角上突破传统的阶级框架,引入族群范畴分析美国劳工阶级的历史生成,可谓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学术界对劳工界定“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之演进趋势的一个极佳展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沈原

罗迪格成功地回答了美国工人为何长期未能实现跨种族的阶级团结以共同对抗资本主义这个重大学术问题。《白人的工资》的影响力几乎可以比肩E.P.汤普森、赫伯特·古特曼和大卫·蒙哥马利等领军学者当年给美国劳工史带来的震撼。对于研究美国劳工史和社会史的学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必读的经典。——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王心扬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