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全球眼光的中国文化宣言!
传统不是死物,世界尚未定型,中国文化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
当代最具独立精神的学界“动手派”,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十年磨一剑的忧思之作,以毕生激情为重振传统而奔劳呐喊
~~~~~~~~~~~~~~~~~~~~~~~~~~~~~~~~~~~~~~~~~~~~~~~~~~~~~~~~~~~~~~~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起飞,物质生活巨变,为何整个社会却充满了怨气和戾气?
全球化大势之下,中国文化的未来“危”与“机”何在?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是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在全球化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忧思之作。文化全球化虽为大势所趋,却尚在过程中,我们不应将自家传统视作奄奄一息的死物,中国文化的未来正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刘东呼吁,只有参验当今时代的学识、眼界与体悟,重新为传统贯注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政治合法性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危机才能获得和解。
反思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文明立场,“中体西用”“再造传统”论的时代强音!
当代最具独立精神的学界“动手派”,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为熬出中国文化新传统而奔劳呐喊
~~~~~~~~~~~~~~~~~~~~~~~~~~~~~~~~~~~~~~~~~~~~~~~~~~~~~~~~~~~~~
拥有儒家价值的范导,并不能保证我们的生活无懈可击,
但失去儒家价值的范导,却注定了我们的生活会一无是处
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正在悄悄滋养,想要成就一项事业,
就要充满韧劲地挺住,把它苦苦地熬成传统
——刘东
《思想的浮冰》为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的最新力作,希望与读者分享自己致力于复建清华国学院以来的所思所虑。书中文字在在流露出刘东在现代社会的危机时刻呼吁激活“中体西用”,思考中国文明新立场,熬出中国文化新传统的良苦用心。
浙大中西书院院长刘东教授新作
重新梳理中西文明关系,解读文明发展影响因素
中西之间“交替领先”、向着“公平正义”的文明竞逐的历史现象背后,正铺垫与支撑着彼此共通的“理性”精神
破除中西分野的假象,探求横跨欧亚大陆的文化共性
不同文明之间历史的最大公约数为何?未来达至人类“大同”的精神基础又是什么?
——————————————————————————————————————
《我们共通的理性》是刘东教授重新梳理中西文明关系,强调人类共同的理性的新作。他强调,与其按照传统把欧洲和亚洲画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我们可以去探索横跨欧亚大陆的共同之处。
作者调动了过往的知识储备,不仅包括了一般的中西文史哲知识,也涉及了国际汉学、比较文学、政治哲学、人类学、经济学,乃至人文地理学,以接过包华石刚在《西中有东》中做出的论述,而进一步回答那个困扰人们的问题:从长期历史来看,中西之间曾交替“领先”,这个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一方面,作者提出了历史中的“机运”问题,借助于其间无法预判的“偶然性”,来解释中西之间的“交替领先”;而另一方面,则又提出了在这种作为世界潮流的、向着“公平正义”的文明竞逐背后,却正铺垫与支撑着彼此共通的“理性”精神。如此,作者就不仅指出了历史的最大公约数,也指出了未来达至人类“大同”的精神基础。理所当然地,这也就反驳了各种极端而夸诞的中西“二分法”,因为它们既在学理上有所失足,也在实践上有所误导。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最具全球眼光的中国文化宣言!
传统不是死物,世界尚未定型,中国文化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
当代最具独立精神的学界“动手派”,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十年磨一剑的忧思之作,以毕生激情为重振传统而奔劳呐喊
~~~~~~~~~~~~~~~~~~~~~~~~~~~~~~~~~~~~~~~~~~~~~~~~~~~~~~~~~~~~~~~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起飞,物质生活巨变,为何整个社会却充满了怨气和戾气?
全球化大势之下,中国文化的未来“危”与“机”何在?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是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在全球化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忧思之作。文化全球化虽为大势所趋,却尚在过程中,我们不应将自家传统视作奄奄一息的死物,中国文化的未来正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刘东呼吁,只有参验当今时代的学识、眼界与体悟,重新为传统贯注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政治合法性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危机才能获得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