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官史看世界"丛书包含的书籍

時間、欲望與恐懼:如何再現最真實的歷史樣貌,阿蘭.柯爾本的感官史講義

不同的時間標記與判讀,如何改變人們生活習慣,切換四季色彩?

織品麻布的繽紛紋路,象徵何種階級複製與區隔慣俗?

家庭女傭為何既是「資產階級最親密的外人」,亦是「無產階級的特洛伊木馬」?

首都巴黎,如何從大革命的人頭滿地,幻化為美好年代的歡愉享樂?

當代感官史巨擘阿蘭‧柯爾本「最偉大的小書」!

十三篇精妙論文,述說歡悅與血腥共舞的十九世紀法國常民生活萬象。

從歡場、劇場、洗衣場到斷頭臺,欲望與恐懼在時間中流轉搖擺!

社會關係的研究發展至最深入的層級:有機整體的層級。

由於不同社會階級間的距離,以及其對立程度之緊張,

這些龍蛇雜處的身體空間,便同時迸發反感以及欲望。

在這荒謬的劇場當中,遐想是如此深入滲透實際日常經驗,

若企圖不顧一切區分真實與幻想,或許只是徒勞。

調查研究若回溯過往,必須考量當時的慣習行為,

它劃下了「被感知」與「不被感知」兩者之間的界線;

亦需理解當時的規範準則,

它決定了「言表之事」與「不可言說之事」兩者之間的比例分配。

歷史學家永遠無法完全確認他在研讀文獻時突然發現的某種感覺革新,

究竟代表情感體系與感官運用方式的轉變、抑或只是新的修辭形式,

使原本已存在的感受終於能被具體描述。

這些新詞的傳播普及,亦會塑造人們的言行舉止。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阿蘭‧柯爾本在這冊十九世紀研究的「起點論文集」中,提出一系列關於時間、身體、欲望、恐懼的嶄新思考與細密分析,重塑了我們對十九世紀的凝視方法,還原了這個被「錯誤幻想」所扭曲的時代的真實面貌:「色彩」與「氣味」在歷史舞臺上粉墨登場,生理焦慮與性產業的糾纏,構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愛恨根源。在審查制度的箝制之下,欲望會遵循何種路徑?為何洗衣女工的身體能激發男子的幻想,而女僕之身卻被視為「無產階級的特洛伊木馬」,屢屢不被信任?劇院觀眾的現場騷動,竟能引爆社會動盪與政治派系的爭嚷與苦鬥?革命時期人頭滿地的首都巴黎,在路面血痕打理清洗之後,一夕化為煥然一新的現代清潔樣貌?

柯爾本持續關注日常生活結構中銘刻每一樁事件的所有標記,不讓自身被既定的印象與認知所阻。於是,本世紀的祕密將不得不在「時間、欲望與恐懼」的十字路口密切交會。他提倡對於「已逝情感與感官覺察」的追尋,不斷雕鑄一套嚴謹緻密的論述分析,費心鑽研花色各異的「社會想像」,邀請讀者共同打造出一部再現史(histoire des représentations),解開現實與想像的纏結:從織品材質、劇場騷亂、女傭形象到血流成河的革命期巴黎,發掘人們最為深沉的感官體驗,揭露法國十九世紀常民生活史曲徑萬象!

好評推薦

Seayu  即食歷史部落客

朱嘉漢 小說家

秦曼儀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盧省言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

謝金魚 歷史作家

阿蘭‧柯爾本是現代法國最具創新與刺激手法的歷史學家之一,他開創了近代社會及文化史的新路徑。他將往往局限於中世紀與早期現代史的技術方法應用於現代社會分析。在多部已堪稱經典的作品中,他探索了感官的歷史與人類學。在這本出色的論文集中,他的探索進一步涵蓋了令人驚豔的論述範圍,包括時間的測量、亞麻布衣衫的涵義、性的千百種面貌,以及首都巴黎的流血事件。他輕描淡寫地闡述了他的學術研究,卻始終發人深省,並以熱情及共感力為專家與普通讀者寫作。──羅伯特‧湯姆斯(Robert Tombs),劍橋大學。

優秀的社會及文化史學家既要有事實依據,又要富原創性,所以對於成為這兩類人士的要求不斷提高。沒有人比阿蘭‧柯爾本在這兩個領域的成功更令人印象深刻。本書的十三篇論文匯集為一本偉大的小書。──《社會歷史期刊》(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柯爾本是研究法國十九世紀最好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無疑是最有冒險精神的。對於有興趣了解法國最具膽識的歷史學家的讀者來說,本書是一個極好的開始。──《選擇》(Choice)

大海的誘惑

當代感官史巨擎阿蘭.柯爾本 揭開西方人眼中森羅萬象的大海面紗

究竟是洪水猛獸的巢穴、世界罪惡的淵藪,

還是療養育樂的仙境、人定勝天的繁榮象徵?

歐洲人如何克服恐懼,投身大海的懷抱,找尋他們身心靈的避風港?

讓我們一同透過文學繪畫、科學醫療與社會脈動,探索人們內心最深沉的渴望。

大海──這塊無邊無際、深不見底的廣闊領域,自古皆是人們未知的深淵。大洪水氾濫的懲罰傳說,正是源自於這塊人類無法征服的海域,自此海洋始終是充滿深不可測的未知恐懼符號,象徵文明社會之前的混亂、更是上帝懲罰與災難的工具。不同於小溪流水,大海不間斷的潮汐與高聳浪潮,破壞了人類試圖留下的痕跡,淹沒了渴望海上航行的水手與眾多旅人,進而形塑了人們對大海的敬畏之情。

當人們對大海的興趣漸增、西方社會開啟世界航海之旅,隨之而來的海洋氣味、惡劣天氣與暈船現象也讓人聞之卻步。十八世紀,隨著科學的進展,他們也逐漸探索海洋的奧秘,了解其對沿海居民的意義,甚至藉此完善了自然科學的研究,探究了地球遙不可及的廣闊歷史。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岸沙灘成為人們沉思和享樂之地,騎馬、散步、作畫、漫步、紮營、罷工在此隨處可見,起初對海岸的恐懼與敬畏之情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海洋深遂又神秘的醫療效用──對城市感冒的青年走到陸地的邊緣、跳入海中,精神憂鬱與身體疾病將自然康復!除外,此時興起的浪漫主義風潮,也搭上了追逐海洋的浪潮而起,浪漫主義者在此盡情吸取海洋的渴望,激發靈感、隨興創作,拜倫、雪萊、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者使海岸成為自我發現與美學的特權之地。

從渾沌未開的萬惡深淵,到歡愉明亮的海濱勝地,究竟近代以降的歐洲人如何克服自身的恐懼,投身大海的懷抱,找尋他們身心靈的避風港?柯爾本從聖經的大洪水開始談起,不限於歷史與科學觀,詳盡地從文學、藝術、旅遊與社會角度來討論海洋對人類身體與心靈上的轉變及影響。人們從海洋汲取靈感創作、體驗全新的感官感受,從懼怕到慾望、自我釋放、裸露於海洋。人類對於海洋又愛又恨,恨海難餘辜、愛海濱勝地;愛新鮮海水、恨河港惡臭,這種複雜情感自古交融參雜,演變成今日現代人看待海洋的觀感。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