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伯纳德·威廉斯的一本文章与书评合集,收录了威廉斯1959年至2002年间所撰写的71篇随笔和书评。威廉斯的一个长处是往往比对手本人更善于抓住其思想要害,甚至在别人还没说完话时,就已掌握了对方的论点。本书所收录的书评就展现了他的这些思维和行文风格,他对同时代的经典 之作的分析鞭辟入里又不乏新意。他的哲学发出不同于传统哲学的声音,他思维严密又不拘泥于理论成规。本书里的随笔就不同于普通论文的写作,展现出他广博的学识、严密的思维和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本书所关心的哲学到科学、人文学科、经济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问题、犀利优雅又透出幽默的文笔,展示了威廉斯智慧、博学、人道的思想和人格。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布洛赫奖得主、布鲁诺·克赖斯基奖得主
霍耐特最新作品
. 如何理解政治和文化上的自我形象
. 一部关于欧洲社会核心观念的思想史
. 英德法三种思想传统的融合与碰撞
今天,承认观念对我们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要求,如作为合作共同体的平等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对他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承认,对文化少数群体的关照等。
在这本他的最新著作中,当今国际著名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旗帜性人物霍耐特梳理了法国、英国和德国这三种强大的欧洲思想传统,在人际交往的意义和内容理解上存在着的深刻差异。在法国背景中(卢梭、萨特、阿尔都塞),为获得社会地位或社会安全感的努力,使个体担心失去自我;在英国背景中(休谟、斯密、密尔),对社会认可的需要,使个体能够对自己进行道德上的约束;而在德国背景中(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进入一种相互承认的关系,则为个体的绝对自由和自我决定提供了可能。
令人惊讶的是,这三种对承认观念的不同理解,到现在都仍然没有失去影响力。它们在今天是相辅相成还是相互妨碍,本书在解答的同时也为阐明我们当前政治文化上的自我认识作出了贡献。
阿克塞尔·霍耐特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当今国际上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他始终保持着批判的立场,尤其是对现代社会哲学的批判,自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以来,现代社会哲学预设了个人之间的敌对关系,每个人都希望保证自己的生存条件。
霍耐特从黑格尔开始,从“为承认而斗争”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人类的冲突:他强调了任何对抗中所固有的道德维度,并在真实的或象征性的斗争基础上重构了社会进化,在这种斗争中,个人寻求的与其说是压制对手,不如说是让对手承认他的个性(爱、法律、团结即三种形式的承认)。
在这部作品中,对应于三种形式的承认,霍耐特区分了三种形式的蔑视:身体侵害、法律侵害和个人尊严的侵害,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批判工具。霍耐特的承认学说对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论述和批判性的讨论都以堪称典范的清晰方式进行,在未来的许多年里它,肯定会得到极大关注。
——威廉·乌斯怀特(William Outhwaite)
霍耐特的书为一直以来的黑暗领域,即哲学传统和现代政治相遇和交织的地方投下一束光。既然两者离开谁都不能被真正地理解,那么对于想要理解它们的人来说,这部作品是必不可少的读物。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在未来的许多年里,它应该成为辩论的中心。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
案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里维耶就是那中心、那沉默,被卷入医学和法学的机器中。人们把他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然后使他沉寂了。——米歇尔·福柯
1835年,在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村庄里,一位20岁的青年皮埃尔·里维耶冷酷地杀害了他的母亲、18岁的妹妹和7岁的弟弟。然后,在狱中,他写了一本回忆录,为整个可怕的故事辩护。
米歇尔·福柯在研究19世纪精神病学与刑事司法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了这个案件。他收集案件的相关文件,包括医学和法律证词、警方记录和里维耶的回忆录,编辑出版并在书中做了精彩阐述。
他指出,里维耶案发生时,正值法国许多行业争夺地位和权力之际,医学权威在挑战法律,政府各部门在明争暗斗。法学和精神病学话语都试图将里维耶自己对其行为的描述笼罩在各种权力关系中,将他的声音边缘化为弒亲者或疯子的声音。
福柯对该案的重构,是一次对疯狂、正义和犯罪观点来源的精彩探索。
《权力的批判:批判社会理论反思的几个阶段》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霍耐特的重要著作,它为讨论从阿多诺、霍克海默到福柯、哈贝马斯的整个批判理论传统提供了一个概述和框架。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把进入重要但复杂作家作品的宝贵钥匙,并且在解读中,霍耐特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坚持认为有必要发展一种冲突和斗争的理论。
此外,最重要的是本书对米歇尔·福柯的作品进行了独特的解读。福柯与批判理论之间的关系,常常被唤起而没有被真正讨论过,但在这里找到了一个了不起的阐释。在哈贝马斯与法国后现代主义紧张的论战背景下,本书对福柯作品在德国的接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共同体的边界》一书中,普莱斯纳对人类共同生活的诸种形式进行追问。在思考范式上,他继承了滕尼斯关于“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的著名区分,但他立足于哲学人类学视域,赋予这种理论图式以不同的价值内涵:共同体秩序作为社会激进主义,对立于现代社会秩序。在他看来,只有社会才给人提供自我与他者、与自身之间必要的空间和距离,正是立足于这种空间和距离,人才能不断地重新对自身进行构想和校验。
《共同体的边界》出版于1924年,时值魏玛共和国的动荡岁月。普莱斯纳的批判目标指向了当时的反魏玛共和国的思想运动:无论是德国右翼青年运动所追求的“血缘共同体”,还是德国左翼运动所构想的“事业共同体”,都是在通过某种激进主义颠覆现代社会关系。在当时的德国知识界,这种理论声音是孤单的。20世纪80年代,这部著作才被重新发现,引起国际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本书主要由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巴黎市民写给国王及其代理人要求秘密监禁自己家人的密札构成。这些密札大致按照主题分类,围绕不睦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等,诉说了琐碎且难堪的家庭丑闻。
这些密札被上呈给当权者,以期绕过正规的司法程序,在隐秘的情况下监禁自己的家人,并改正他/她的恶习。通过这种隐秘的监禁,家庭的名声便不会被败坏,同时也展现了请愿人对于国家权力的遵从和支持。
但在这种非正规的程序下,密札制度的滥用是必然的,人们为了私欲或私愤肆意写信,而国王的代理人——警察,握有对密札及其后续监禁制度的最终解释权,他们也会通过对于监禁请求的同意、拒绝或更改彰显自己的行政权力。
出于种种原因,密札制度在十八世纪晚期便销声匿迹了。本书通过对大量十八世纪巴黎警方留档密札的展示,提醒读者思考公权力对私人领域的介入所带来的混乱与失序。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本书是伯纳德·威廉斯的一本文章与书评合集,收录了威廉斯1959年至2002年间所撰写的71篇随笔和书评。威廉斯的一个长处是往往比对手本人更善于抓住其思想要害,甚至在别人还没说完话时,就已掌握了对方的论点。本书所收录的书评就展现了他的这些思维和行文风格,他对同时代的经典 之作的分析鞭辟入里又不乏新意。他的哲学发出不同于传统哲学的声音,他思维严密又不拘泥于理论成规。本书里的随笔就不同于普通论文的写作,展现出他广博的学识、严密的思维和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本书所关心的哲学到科学、人文学科、经济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问题、犀利优雅又透出幽默的文笔,展示了威廉斯智慧、博学、人道的思想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