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文集"丛书包含的书籍

辽阔的原野(诺奖得主君特·格拉斯代表作;回顾3月革命到两德统一的德国史,以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描绘历史被遗忘的一面) (君特·格拉斯文集)

“以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描绘历史被遗忘的一面”,这是20世纪最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在小说创作上的一大特色。本书中,作者仍沿用了他这一惯用的写作技巧。

二战时期冯提作为战地记者去前线采访,认识了法国姑娘玛尔塔,在姑娘的影响下参加了抵抗运动的电台工作。战后冯提在苏占区任小学教师,协助政府做思想教育工作,多次受到表彰,但后来因鼓吹自由的越轨行为,尤其在其三个儿子“叛逃西方”后,在党内受到清洗,并被辞退。两德统一后他又受到重用,被托管局聘为顾问;此时他不由发出了一声“我们的共和国完了”的叹息,表达了他对工农政权的恋恋不舍之情。在国会大厦前庆祝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的欢呼声中,人们又听到了冯提“满月好,可是残月更好”的不和谐的声音。

随着时间的流逝,冯提对重新统一的德国的失望也与日俱增。来自西部的财阀们打着“清理”的旗号,大肆巧取豪夺,还让冯提任职的托管局将成千上万的东部公民推上街头,迫使他们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在人们心中“清理”成了“谋杀”的代名词。此时冯提又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去寻找一种新的名词来替代臭名昭著的“清理”一词。冯提这才有所醒悟:人们追求的自由、民主,原来就是这样的!之后,他同法国的外孙女一起悄然逃出柏林,驾车向一个辽阔的原野疾驶而去。

母鼠(天马行空的科幻巨制;人类末日即将来临,鼠类何去何从?《铁皮鼓》主人公奥斯卡、格林兄弟及他们童话中的人物,齐聚一堂) (君特·格拉斯文集)

《母鼠》1986年一面世,评论界对它就褒贬不一,赞之者称它开创了一种“未来型的叙述方式”,集作者所有作品之大成,贬之者认为它不啻为一场“灾难”。格拉斯本人对此却不以为然,在斯德哥尔摩颁奖仪式上提及《母鼠》时说:“是它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以“我”想要一只老鼠作圣诞礼物并如愿以偿开始,这老鼠能说会道,不断与“我”唇枪舌剑,使“我”先是在家里,后孤悬太空与地球断绝联系,在梦境中目睹了世界发生的悲剧,体验了人类自我毁灭的过程。情节之二的主角是奥斯卡,这个《铁皮鼓》的主人公摇身一变成了传媒大亨,踏上归途,

回到阔别多年的但泽,他对媒体的潜能极感兴趣,懂得如何用图像展现未来,以或实或幻、真伪难辨的画面来控制公众。另两条情节是以两部影片的形式展开的,其中《格林兄弟的森林》反映童话人物在濒死森林的背景下的逃亡和反抗;另一部《造假的50年代》叙述的是以修复艺术品为业的马尔斯卡特的故事,影射当年两个德国的领导人阿登纳、乌布利希50年代的造假史。第五条情节则叙述五个女人登上考察船出海考察水母密度,研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问题,历经艰险,但最后也未能逃脱灭顶之灾。

相聚在特尔格特(描写三百多年前德国“三十年战争”烽烟中的一次文人聚会;向二战后德国文团“四七社”发起人汉斯·里希特致敬) (君特·格拉斯文集)

十七世纪上半叶,德国各宗教派别、德意志皇帝和各诸侯之间的矛盾深重,冲突连绵不断,在经历了30年战争后,一批文人志士相聚在小城特尔格特,他们谈古论今,畅所欲言,在探讨诗歌、戏剧等严肃的学术问题的同时,还痛心疾首哀叹自身和祖国的命运;他们借助诗文,共谋祖国统一大业,可在高谈阔论的同时,又插科打浑,粗话连篇,荤话迭出,还“不拘小节”同女仆和女店主苟合;最后他们甚至还共同草拟了一份“和平呼吁书”,但一场意外的大火将聚会场所和“呼吁书”化为灰烬,文人志士们所有的美好愿望也随之烟消云散。

小说中描述的那些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等,德国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在作者的笔下,他们的背后分别隐藏德国当今文坛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小说中的主人公西蒙·达赫和格仁豪森分别是德国当代最著名的文学团体“四七”社的负责人汉斯·维尔纳·里希特和作者格拉斯本人的化身。作者以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四七”社在上世纪60年代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书是作者最成功的小说之一,1979年出版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德国的畅销书。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