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汉读》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20卷丛书之一。本书是作者日本文学研究的论文集。根据丛书篇幅的限定,选文二十二篇。书名《和文汉读》,化用了“汉文和读”这个日文词组,”汉文和读”指的是日本人用自己特有的读音和句法,来注释、理解和阅读汉文。而“和文汉读”中的“和文”,是个日文词,指日本文章,在此作者用来借指“日本文学”;“汉读”,是“和读”的仿词,指中国式的读法。“和文汉读”就是“中国人读日本文学”的意思。
中国人读日本文学,有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特有的立场、特有的视角,因此可以做出日本人所没有的解读。正如日本人对中国文学,可以做出自己的理解一样。无论是“和文汉读”,还是“汉文和读”,都是学术研究,相互研讨,互看互比,为的是相互发明、相互借镜、相得益彰。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20卷丛书之一。
收入《圣书与美》中的文章分为三大类,首先是“作为文学的圣经”。这一部分专论圣经本身的文学性质及其文学经典品质,兼及西方历代学者对圣经文学品质的认识和研讨,尤其当代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何竟声称圣经为“仅次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文学经典”。
其次聚焦于“圣经与世界文学流变”,分门别类地考察了圣经对古今中外文学的深远影响。最后作者瞩目于“当代文论脉络中的圣经批评”。首先综合观察当代多元化圣经批评的全景,涉及后现代主义哲学如何为之提供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基础,形形色色的文学理论如何致使圣经研究发生了从历史批评向文学批评的范式转型——从历史过程转向文本自身,从浅层心理转向深层心理,从作者意图转向读者接受,从封闭思辨转向文化批判,从单一阅读转向综合解析。其后依次考察了现当代神话学、修辞学、符号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为圣经批评提供的新视野和新路径。继而运用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两篇圣经名文《挪亚诅咒迦南》和《罗得与其女儿们》做出深层心理学的解读。
最后一组文章议及意识形态文论在圣经批评中的运用,先议若干理论问题,再逐一勾勒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保护主义为当代圣经批评实践带来的观念更新。
《人性探微》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20卷丛书之一。作者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西方文学中的人、人性、人道主义向来缺乏实质性的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探讨外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为契机,学术界较全面、也较正面地涉及到了西方文学中人性问题和人文传统,发表了不少成果,但其系统性和深度均有不足,因此,对西方文学中的人性抒写、人文传统作较系统的梳理和更深入的研究,仍然是学界目前的重要课题,所以,十余年来,作者围绕上述内容,追本溯源,对西方文学的人性抒写与人文传统的演变作了初步的梳理与阐述。本论文集是作者这方面工作的部分成果。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和文汉读》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20卷丛书之一。本书是作者日本文学研究的论文集。根据丛书篇幅的限定,选文二十二篇。书名《和文汉读》,化用了“汉文和读”这个日文词组,”汉文和读”指的是日本人用自己特有的读音和句法,来注释、理解和阅读汉文。而“和文汉读”中的“和文”,是个日文词,指日本文章,在此作者用来借指“日本文学”;“汉读”,是“和读”的仿词,指中国式的读法。“和文汉读”就是“中国人读日本文学”的意思。
中国人读日本文学,有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特有的立场、特有的视角,因此可以做出日本人所没有的解读。正如日本人对中国文学,可以做出自己的理解一样。无论是“和文汉读”,还是“汉文和读”,都是学术研究,相互研讨,互看互比,为的是相互发明、相互借镜、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