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霍夫施塔特(1916—1970),美国二十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曾两获普利策奖。本书通过对“代表美国政治情绪的主流”的十二位著名人物的评析(论及托马斯·杰斐逊、安德鲁·杰克逊、约翰·卡尔霍恩、林肯、西奥多·罗斯福、威尔逊、富兰克林·罗斯福等著名政治家),从思想和政治文化等方面对美国文化传统尤其是政治传统作出了新的解释,提出了美国历史“一致论”的学说。本书一出版即引起轰动,至今仍是研究美国政治史的必读之作。
《塔西佗历史》第1卷记述的是公元69年的事情。第2卷记述的仍是公元69年伽尔巴死后几个月里的事情。第3卷所记述的仍是公元69年间的事情。第4卷记述了主要是公元70年的事情,但其中有关维斯帕西亚努斯和维提里乌斯两派之间内战的部分还是公元69年的事情。维斯帕西亚努斯即位后,则是公元70年的事情了。在这一年里,最先担任执政官的就是维斯帕西亚努斯本人和他的儿子提图斯。第5卷所记述的仍是公元70年的事情。
雷纳·格鲁塞(1885—1952,一译勒内·格鲁塞),法国历史学家、东方学家,他将主要的几种蒙古史源(中国的、波斯的和蒙古的)互相比较和对证,写成一部系统的蒙古史,很有参考价值。格鲁塞此书,上溯蒙古民族的起源,说明蒙古国家的形成和蒙古帝国的成立,下讫忽必烈征服中国,记述拔都和旭烈兀等征服俄罗斯和波斯之后,蒙古帝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叙事方面,蒙古史素称难读,而本书文笔简洁,叙事生动,易于阅读,“有它在文学上的成就”。
《历史》全书可以明显地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只是以希腊波斯战争的历史为骨架,服它来贯串许多同正文关系不大的传说、故事、地理、人种志方面的记述等等(其中有关埃及的部分几乎可以独立成书),后半部才开始叙述战争本身,而插笔叙述退居次要地位。总的看来,不少材料是硬凑到一起的。
《历史》传世钞本有十几种,大多是十到十五世纪时的。全书传统分为九卷,每卷各冠以一位缪司女神的名字,因此后世又把它称为《缪司书》。这种分法大概出自后来编订些书的亚力山大里亚学者之手,未必是原书的本来面貌。
译者介绍些书的目的是给对历史、文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值得一读的世界古典名著,不是供专家研究之用,故在注释方面力避烦琐,而以简要为原则,凡牵涉考证、研究性质的注释均不收。本书所述历史事件都是公元前的事,为了简明起见,译注中年份都不再注明“公元前”了。
尼扎姆·莫尔克(1019—1092)以曾任塞尔柱帝国宰相近三十年之资,写下《治国策》一书,以为苏丹们所镜鉴。书中探讨社会中的正义、有效统治、政府角色以及国家所面临的威胁等问题,提出对塞尔柱帝国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宗教的看法和建议。该书反映了9—11世纪西亚、中亚和北非的经济、政治、司法、宗教、文化和意识诸多方面的情况,是十一世纪末留下来的著名文学作品和珍贵的史学著作,也是研究这些地区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
弗里德里希·迈内克(1863—1954)是德国历史主义的大师,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德国的浩劫》是迈内克晚年的压卷之作,也是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被看作“二战”后德国思想自我反省的代表作。迈内克从德国历史文化背景着眼,简要评论了自歌德时代的古典自由主义直至纳粹覆亡的德国思想文化,为德国历史文化辩护,认为是历史的偶然而非必然导致了纳粹专政,并对战后德国的重建给出了建议。迈内克是少数见证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德国历史的史学家之一,这本书是作为思想史家的迈内克在历经浩劫后对德国历史文化所作的深刻反思和再评价。
《草原帝国》一书,其范围除大中亚外,还包罗了波兰以东的东欧诸国,即东欧草原、俄罗斯草原、西亚草原、中亚草原和北亚草原。还有草原近邻的许多高原山地。西起多瑙河,东达贝加尔湖,北起西伯利亚,南到巴基斯坦的广大地区。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编的《中亚文明史》(六卷本)包罗的地区,正是格鲁塞《草原帝国》的范围,可以窥见格鲁塞这部著作影响的一个侧面。
本书史事,上起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迄公元18世纪晚期蒙古诸汗国。作者对草原各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复杂、政治纷乱、朝代更迭和关系错综的历史,加工钻研,清理精到,牵出一条中亚史的线索和脉络,披荆斩棘,独辟蹊径,开创格局,格鲁塞是启蒙者,是开路人。
《美国文明的兴起》由美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查尔斯·A.比尔德(1874—1948)和他的夫人、妇女史学家玛丽·R.比尔德(1876—1958)合著。本书把文化史看作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力图展现文明这个“成长中的有机体的全貌,而不只是拼凑宪法、法令、演讲、新闻、回忆录与外交照会等等”,突破传统史著的狭窄视角,描绘出五彩斑斓的美国历史画卷。全书以经济二元论为阐释的主线,呈现了美国历史发展中随处可见、不可抗拒的经济力量作用。书中还突出了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这些进步所引起的前所未有的变革。这部内容包罗宏富、笔锋雄健的历史综合之作是对学院式著述的突破,出版后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一再重版并增订。
凯撒(前102—前44),古罗马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史称“凯撒大帝”。《高卢战记》是凯撒作为军事统帅征服高卢的一部实录,记述了凯撒对高卢人、日耳曼人和不列颠人历次作战的详细经过,还记述了这些地区从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到国家逐渐出现这段时间里的政治、社会风俗和宗教仪式,等等。该书是一部最古老的战争史,是古代高卢和日耳曼地区最古老的历史文献,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民族学的可靠资料。
蒙森(1817—1903),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本书是研究罗马史的权威之作,也是为蒙森在国际史学界赢得崇高荣誉的经典著作。本书详尽地叙述了自远古至共和国末期将近一千年的罗马历史,阐述了罗马从偏于一隅的弹丸小国如何一步步地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的过程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罗马在日渐强盛中已经蕴含衰亡的种子。1902年,蒙森因这部专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历史学家。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评价道:“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遗。”
该书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的一部享誉世界的历史理论名著,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从各个侧面进行了剖析,广征博引,提纲挈领,提出了“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的著名命题。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1818—1881),美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本书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划分为蒙昧社会、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三个阶段,通过对世界历史范围内各主要文明在技术、政治观念、家族观念、财产观念等方面发展的考察研究,探寻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源头与一致规律,寻找各阶段进步的具体标志。本书亦将美国印第安部落的历史与经验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对易洛魁印第安人的婚姻制度、亲属制度、氏族制度的长期研究,展示了人类文化在三个不同阶段较完备的面貌。书中关于古代人类婚姻家庭方式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理论提供了根据。
塔西佗(约55—约120),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其多部作品均是研究古罗马历史及其周边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著述。该书主要记述了从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至公元68年尼禄自杀这半个世纪期间的罗马历史,涵括了罗马早期帝国时代的政治变故、权力斗争、对外战争、君王生活等,基本上是罗马帝国早期的一部政治史。《编年史》是作者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最有特色、最为精彩的一部著作,虽仅有部分卷次传世,但仍不失为一部史学名著。
撒路斯提乌斯(前86—约前34),古罗马政治家、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本书是《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的合订本。《喀提林阴谋》记述了罗马政客喀提林企图利用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掀起叛乱,刺杀执政官、清洗养老院、夺取政权,最后战败身亡的事迹。《朱古达战争》记述的是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作战的经过。本书是古罗马久负盛名的史学名著,同时又是罗马文学中的杰作。
塔西佗(约55—约120),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其多部作品均是研究古罗马历史及其周边世界不可或缺的著述。《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即是研究古代不列颠和日耳曼的极其重要的史料。阿古利可拉是完成并巩固罗马在不列颠统治的人物,《阿古利可拉传》中大部分篇幅是叙述不列颠的情况,因此它不仅是一部传记,也是研究古代不列颠的一部历史文献。《日耳曼尼亚志》详细叙述了古罗马日耳曼尼亚以及居住在日耳曼尼亚的各个部落的情况,同样极具历史价值。
《往年纪事:古罗斯第一部编年史》是俄罗斯历史上最重要的史著之一,是古罗斯国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编年史,约成书于十二世纪初。史学界一般认为作者是基辅洞穴修道院的修道士涅斯托尔,而该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公元1377年弗拉基米尔修士拉夫连季抄写的手稿。该书根据拜占庭的编年史,西斯拉夫、东斯拉夫的文学作品,官方文件以及口头文学等史料汇编而成,记载了从9世纪到公元1110年间东斯拉夫人及罗斯国家的历史,着重介绍了留里克称王和奥列格建国等古代罗斯的重大史实。
苏维托尼乌斯(约69—?),古罗马历史学家。本书记载了罗马帝国最初12位元首的生平事迹。其中包括朱里乌斯传、奥古斯都传、提比略传、卡里古拉传、克劳狄传、尼禄传、伽尔巴传、奥托传、提图斯传和图密善传等。本书提供了有关罗马帝国丰富的史料,并包括帝王们的日常政治活动、私人生活、奇闻轶事等,填补了正史的不足,帮助人们更全面生动地了解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
米涅(1796—1884),法国历史学家。《法国革命史: 从1789年到1814年》是一部研究1789年至1814年法国历史的名著。米涅撰写此书时距法国大革命为时不久,他从较近的距离,以严谨的态度,用丰富的史实和生动的文字叙述了法国大革命、热月政变、督政府时期、执政府时期和第一帝国这一重大历史进程,论证了国家经历深远变革的必然性。
被吉本所贬抑的古代基督教,可参看古罗马教父奥古斯丁合自传和对天主的歌颂为一体的《忏悔录》等。至于对法国启蒙运动的承接,启蒙思想先驱孟德斯鸠写过一本《罗马盛衰原因论》,博览群书的吉本是肯定读过的。不过两人的看法和侧重点不一样,孟德斯鸠认为罗马之盛是因为共和制度和开明法律等,衰则是君主独裁等造成;他以古讽今,将历史写成政论,通过此书第一次概述了自己的社会理论,来反对当时的专制暴政。
沿着此类思路,启蒙运动影响所及,第一个伟大成果是法国大革命。在这一事件上,到底是由英国式自由文明浸淫出来的吉本,与法国思想家们分道扬镳了。对此,很多人感到可惜和不解,如《吉本自传》的中译者戴子钦说,吉本在评价历史时首先强调独立和自由,但在现实中却保守、落后、反动,最突出就是对法国大革命强烈反感,反对民主。鲲西《罗马古寺旁的沉思》也说,从吉本“对柏克《法国革命感想录》热烈的称许已可看出他对法国革命所怀的恐惧了。很难想像一个对千年以前罗马帝国兴亡的命运如此热烈关切的人,会对发生在自己时代的事缺乏历史的清醒认识。”指这是吉本的“狭隘或局限”。今天我们已能从不同角度重新看待法国大革命和柏克等,对吉本是否明于史而昧于时,也就另有所思量。以我粗浅的了解,很喜欢吉本的平和、通达、理性、睿智。这样一个看透了历史更替、帝国兴衰的人,会对现实不清醒?的确“很难想像”。也许正是他太清醒了。
鲁滨孙(1863—1936)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新史学派”的倡导人。他的历史学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使“新史学派”成为美国的一个有势力的史学流派,并影响到世界各地。本书是其代表作,提出了要用综合的多种因素来分析历史的观点,冲破以政治史研究为中心的传统,扩大历史认识的视野,强调历史研究的功用在于通过历史了解现在和推测未来。本书推动了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型以及新史学的发展。
弗朗索瓦·冈绍夫(1895—1980),比利时著名史学家,本书是其最著名的著作。何为封建主义?冈绍夫认为,它指的是一个自由人(封臣)对另一个自由人(封君)服从和服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保护和维持的义务,而维持的主要办法就是封赐给他一块封土。这些经典结论长期为西欧史学家遵循,奠定了后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模式。封建主义因此被称为“冈绍夫的封建主义”,而冈绍夫则被称为“封建主义的冈绍夫”。
约达尼斯,公元六世纪阿兰人后裔,早年服务于东哥特人,后效力于拜占庭。其所著《哥特史》是关于曾在古罗马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哥特人的历史,记叙了哥特人的起源、发展、迁徙以及与罗马人的争斗,并涉及哥特人内部的习俗和统治者的情况。古代关于哥特人的著述几乎完全失传,因而该书成为了解和研究哥特人历史的重要参考史料,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重视,并被译为多种语言。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曾大段摘译或简述该书中的段落。
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十九世纪英国文坛巨擘,著名的浪漫主义史学家。本书结集了卡莱尔在1840年所作的六次讲演,论述了神明英雄、先知英雄、诗人英雄、教士英雄、文人英雄、帝王英雄等六种不同类型共11位英雄人物的生平、经历和英雄业绩,试图阐明英雄品质的含义,宣扬“世界历史是伟人的历史”。卡莱尔的英雄史观引起了很大争议,但人们无法否认其观点的思想启迪意义,无法否认本书作为一部史学名著的价值和长久的社会影响力。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1916—1970),美国二十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曾两获普利策奖。本书通过对“代表美国政治情绪的主流”的十二位著名人物的评析(论及托马斯·杰斐逊、安德鲁·杰克逊、约翰·卡尔霍恩、林肯、西奥多·罗斯福、威尔逊、富兰克林·罗斯福等著名政治家),从思想和政治文化等方面对美国文化传统尤其是政治传统作出了新的解释,提出了美国历史“一致论”的学说。本书一出版即引起轰动,至今仍是研究美国政治史的必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