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史》描述了经济分析这个领域中分析工作的发展和命运。从希腊罗马时代直到现在,以社会与政治历史为背景,同时注意其他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这部史著被公认为是一部涉及范围最广、分析最为详尽深入的经济史专著。
书中对于西方的市场机制、竞争体制、企业创新、技术进步、自由贸易、保护政策、财政金融与货币管理等等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有关学派人物的学说主张和分析方法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过程,都有十分详尽而比较深入的分析,还有作者本人的一些具有独特见解的评论。
希克斯(1904—1989),英国经济学家,一般均衡理论模式的创建者,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经济史理论》中,希克斯把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区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由放任与集中干涉,并从这一角度出发具体论述了市场的兴起,货币、法规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农业的商业化过程,劳工市场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历史等。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有一种非自愿失业,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批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由于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所以失业是因为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需求不足是因消费倾向递减,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投资需求不足是因为资本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前者是指投资利润率的下降,后者是指人们保留现金偏好。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办法是: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采用累进税增加穷人收入,实行赤字预算与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他认为,刺激投资比刺激消费更重要。它有乘数效应。在研究方法上,它将传统经济学的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看作是特例,而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看作常态,由此构造能包容原有经济学在内的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领军人物,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本书阐述的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观点。弗里德曼认为,把人们组织起来从事生产活动的最好方式,是让人们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自愿合作,并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缔结对彼此都有利的契约。据此,弗里德曼反对美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度干预,他认为这样的干预缺乏效率,也并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他主张美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应该被限制在最低的水平,而且应该主要通过市场和价格制度来加以执行。本书是弗里德曼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1888—1938),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之一。本书是一部评论性的经济理论著作,主要对庞巴维克、司徒卢威、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等的经济理论进行批判,概述了马克思以后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流派的理论体系,着重批判了奥地利学派有关价值理论和利润理论及其所涉及的有关方面的错误论点。
瓦尔特·欧肯(1891—1950),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学“弗赖堡学派”的领袖,该学派为战后西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该书是瓦尔特·欧肯的代表著作,至今仍是德国经济学中的权威之作,出版后立即在德国经济学界引起轰动。该书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做了清楚而又透彻的说明,对德国历史学派与现代的理论经济学之间的争论做了公允的评判,对经济学中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做了令人信服的说明,对正统的西方微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逻辑思路做了精确的概括。
凡勃伦(1857—1929),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在本书中,凡勃伦质疑科学在现代文明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凡勃伦认为,在现代文明中,人们把科学抬高到极高的地位,盲目崇拜,而现代文明以及现代科学的特征是注重实际,是功利性、目的论的。但在人类发展史上,科学或者知识却并非如此。作者在本书中历史地考察了科学或者知识的进化。他把人类历史划分为未开化时代、野蛮时代、手工业时代和机器过程时代,在不同时代,人类的不同本能顺应流行的思想习惯而主导着知识的进化。
加里·斯坦利·贝克尔(1930—2014),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92年因在人力资本领域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本书从单个人的居民户分析开始,不仅研究了家庭内的劳动分工和一夫多妻制现象,而且还探讨了对孩子的需求、教育和动物群体的家庭等问题。贝克尔认为,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细胞,尽管千百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家庭依然保留了对全部制度的最大影响,在包括现代市场经济在内的一切社会里,家庭对一半或一半以上的经济活动都承担着责任。本书认为,通过对家庭的分析,不仅可以窥见人类历史的许多方面,而且可以指导人们未来的行为。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物理学家,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本书共选五篇论文:《试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性》《关于人类增长的观察报告》《关于美洲纸币的评论与事实》《关于国民财富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及《贸易原理》。富兰克林在这本书中阐述了其货币思想和自由贸易思想,认为在一个自由而普遍进行贸易的国家,必须有一定比例量的货币,多于这个数量,对于贸易没有益处,少于这个数量,对贸易也有害处。他还试图从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论证劳动价值论,解析价值的构成,并说明利润的来源。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经济分析史》描述了经济分析这个领域中分析工作的发展和命运。从希腊罗马时代直到现在,以社会与政治历史为背景,同时注意其他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这部史著被公认为是一部涉及范围最广、分析最为详尽深入的经济史专著。
书中对于西方的市场机制、竞争体制、企业创新、技术进步、自由贸易、保护政策、财政金融与货币管理等等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有关学派人物的学说主张和分析方法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过程,都有十分详尽而比较深入的分析,还有作者本人的一些具有独特见解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