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 卜正民作品"丛书包含的书籍

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1976年,考古学家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附近的海域打捞上来一艘沉船的残骸,在其中发现了一批明代的瓷器。这些古瓷的故事要追溯到四百年前,当时的荷兰人戴着以北美海狸皮毛制成的帽子,不远万里乘船前往亚洲,用波托西的白银从中国人手中买下大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运回欧洲贩卖。其中一艘货船在海战中被击沉,使那批瓷器得以跨越古今,重见天日。

同样跨越古今、令历史留驻其中的,还有荷兰的七幅油画与一件瓷盘。在本书中,著名汉学家卜正民从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切入,以维米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帽子、银币、烟管等物品及其流通为线索,梳理出17世纪在贸易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如何逐渐从孤立状态走向接触,进而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在这个全球化的黎明时刻,彼此陌生的文化开始相识、碰撞、融为一体。

卜正民是一个很棒的学者,这本书从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几幅画作说起,涉及十六到十七世纪荷兰的代尔夫特和全球贸易、这两个世纪之交明清交替、中国的寒冷和瘟疫、传教士来到东亚,还说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亚洲经营,荷兰人从海洋到达亚洲,甚至讲到“全球性流动现象重新界定他们(荷兰人)的世界观,还拓展了他们的世界”。维米尔的绘画,可能只是一个引子或者象征,不过通过这个小小的绘画,大大的世界历史就渐渐凸显了。

——葛兆光

《维米尔的帽子》是一部兼收并蓄的巧书。卜正民汲取维米尔画作的多处细节,引导读者出入17世纪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广阔世界。他以代尔夫特为中心,读者随之神游历史,旅途中可见瓷器、海狸毛皮和火器,碰上船难的水手与其同伴、银矿和马尼拉大帆船。这是一本充满惊奇乐趣的书。

──史景迁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纵乐的困惑》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汉学的经典之作,曾获得2000年的列文森奖。

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明初朱元璋为小国寡民之乡一手打造的通讯网络,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着时尚,享 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真金白银,换作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在明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旧有的社会身份乃至道德的界线,都模糊得让人困惑。

卜正民凭借他那高超的叙事技巧,把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种人物及其故事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同时保有学术写作的严谨与深刻,对明代文化、社会的洞见仍令人有所启发。

【编辑推荐】

★ 美国汉学最高奖项列文森奖获奖作品,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经典之作——史景迁、司徒琳、宋汉理等海外学者极力推荐,作者为中文版撰写全新序言。

★ 史家妙笔,随书附数十幅插图,生动再现明代三百年的文化变迁——既有大时代的宏观视角,也有小人物的人生遭遇,集生动叙事与严谨分析于一体,是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的必读书。

★ 重估明代商业的历史角色,商品经济该为明朝的灭亡“埋单”吗?——阶级界线模糊,物质欲望膨胀,在晚明清初的士大夫看来,社会的种种道德堕落是商业发展造成的恶果。三百多年后再回望,我们或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卜正民把明王朝那个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个概念清晰的时间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能畅读其中。本书记录了各色各样的明代人物与他们各色各样的问题,还有那个世界里的要物:砖与桥,市场、寺院与邮政,女性与时尚,印刷业,激情与征兆。本书把明代生活的全貌——这么一个活力澎湃的复杂体——展现出来,在英语世界里当属首见。

——史景迁

卜正民利用了各种各样的一手和二手材料,特别是他所熟悉的明清地方志、商人手册、路程指南,还从古籍里挑选出丰富的插图(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穿插在自己的平铺直叙中,把我们带入书中的世界,让我们确切体会到当时的日常劳作、旅游、消费,也让我们看到,在中华文明遭逢重大变化之际,那些财富新贵怎样惺惺作态,而上流阶层又处于怎样的焦虑状态中。

——司徒琳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