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科学丛书"丛书包含的书籍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关于太阳系及其行星的故事的书不少,这本绝对是质量最高的一本。作者文笔清新活泼,语言生动,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另一方面内容前沿,即便是老故事也含有新进展。剪裁合理,描述正确,太阳系的探险历史长久,研究枝杈极多,作者能择重点而讲,有极高的科学见解。是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比如,天王星早在1690年就被记录过,为何直到1781年才被发现?“海王星档案”隐藏了重大秘密吗?冥王星缘何会被降级?遥远的奥托云天体有可能被观测到吗?太阳会有伴星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很精彩的解读。

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太阳系探索的武侠大片。相信每个读者都会爱上本书。

本书主要介绍人类探索太阳系疆界的历史,并对一些常被人以讹传讹或误解、夸张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澄清。本书共分32章。其中第1章简单回顾近代之前人类对行星的了解,第2~4章介绍天王星的发现,第5~7章介绍小行星带的发现,第8~10章介绍天王星出轨之谜及天文学家们为解决该谜团 所作的早期努力,第11~16章介绍亚当斯与勒维耶对海王星的预言及海王星的发现,第17~19章介绍英法两国有关海王星预言的优先权之争,第20~21章介绍并分析由海王星档案所引发的新争论,第22章介绍寻找火神星的失败努力,第 23~27 章介绍冥王星的发现,第28~30章介绍柯伊伯带及其发现,第31章介绍行星新定义及冥王星的降级,第32章介绍奥托云及有关太阳伴星的猜测。

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风趣,考据严谨深入,适合广大天文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

一口气读完了卢昌海先生的这本书,感觉好像是在与读者面对面座谈,又好像牵着读者的手,在科学和历史的领域内为读者导游,娓娓道来,用的是口语,大白话,调皮的网络语言,甚至现实的政治术语。作者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物理学史和天文学史的细节,介绍得比我读过的任何其他天文学史书籍都更详细。作者在行文中,还经常穿插一些小问题,要求读者思考一些具体问题,做一些推导,或估计一些参数的值,使读者能够与作者同步前行。这也是很好的做法。

——北京大学教授 秦克诚

此书介绍了太阳系外围行星的发现,昌海将其历史过程娓娓道来,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 实际科学过程与哲学教科书上的理想化处理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更深刻地领悟科学发现的过程。这其中,还包括90年代因为意外地重新发现丢失多年的 “海王星文件” 而引发的人们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思。同时也介绍了近年来人们在太阳系外围发现大量柯伊伯带天体 (KBO),以及冥王星因此丢掉 “行星” 称号的故事。从中学生到专业的天文学家,读这本书都不会觉得乏味,也都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不少知识。我向一切对天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这本书。

——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陈学雷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理解科学丛书)

关于太阳系及其行星的故事的书不少,这本绝对是质量最高的一本。作者文笔清新活泼,语言生动,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另一方面内容前沿,即便是老故事也含有新进展。剪裁合理,描述正确,太阳系的探险历史长久,研究枝杈极多,作者能择重点而讲,有极高的科学见解。是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比如,天王星早在1690年就被记录过,为何直到1781年才被发现?“海王星档案”隐藏了重大秘密吗?冥王星缘何会被降级?遥远的奥托云天体有可能被观测到吗?太阳会有伴星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很精彩的解读。

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太阳系探索的武侠大片。相信每个读者都会爱上本书。

本书主要介绍人类探索太阳系疆界的历史,并对一些常被人以讹传讹或误解、夸张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澄清。本书共分32章。其中第1章简单回顾近代之前人类对行星的了解,第2~4章介绍天王星的发现,第5~7章介绍小行星带的发现,第8~10章介绍天王星出轨之谜及天文学家们为解决该谜团 所作的早期努力,第11~16章介绍亚当斯与勒维耶对海王星的预言及海王星的发现,第17~19章介绍英法两国有关海王星预言的优先权之争,第20~21章介绍并分析由海王星档案所引发的新争论,第22章介绍寻找火神星的失败努力,第 23~27 章介绍冥王星的发现,第28~30章介绍柯伊伯带及其发现,第31章介绍行星新定义及冥王星的降级,第32章介绍奥托云及有关太阳伴星的猜测。

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风趣,考据严谨深入,适合广大天文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

一口气读完了卢昌海先生的这本书,感觉好像是在与读者面对面座谈,又好像牵着读者的手,在科学和历史的领域内为读者导游,娓娓道来,用的是口语,大白话,调皮的网络语言,甚至现实的政治术语。作者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物理学史和天文学史的细节,介绍得比我读过的任何其他天文学史书籍都更详细。作者在行文中,还经常穿插一些小问题,要求读者思考一些具体问题,做一些推导,或估计一些参数的值,使读者能够与作者同步前行。这也是很好的做法。

——北京大学教授 秦克诚

此书介绍了太阳系外围行星的发现,昌海将其历史过程娓娓道来,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 实际科学过程与哲学教科书上的理想化处理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更深刻地领悟科学发现的过程。这其中,还包括90年代因为意外地重新发现丢失多年的 “海王星文件” 而引发的人们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思。同时也介绍了近年来人们在太阳系外围发现大量柯伊伯带天体 (KBO),以及冥王星因此丢掉 “行星” 称号的故事。从中学生到专业的天文学家,读这本书都不会觉得乏味,也都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不少知识。我向一切对天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这本书。

——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陈学雷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_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关于太阳系及其行星的故事的书不少,这本绝对是质量最高的一本。作者文笔清新活泼,语言生动,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另一方面内容前沿,即便是老故事也含有新进展。剪裁合理,描述正确,太阳系的探险历史长久,研究枝杈极多,作者能择重点而讲,有极高的科学见解。是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比如,天王星早在1690年就被记录过,为何直到1781年才被发现?“海王星档案”隐藏了重大秘密吗?冥王星缘何会被降级?遥远的奥托云天体有可能被观测到吗?太阳会有伴星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很精彩的解读。

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太阳系探索的武侠大片。相信每个读者都会爱上本书。

本书主要介绍人类探索太阳系疆界的历史,并对一些常被人以讹传讹或误解、夸张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澄清。本书共分32章。其中第1章简单回顾近代之前人类对行星的了解,第2~4章介绍天王星的发现,第5~7章介绍小行星带的发现,第8~10章介绍天王星出轨之谜及天文学家们为解决该谜团 所作的早期努力,第11~16章介绍亚当斯与勒维耶对海王星的预言及海王星的发现,第17~19章介绍英法两国有关海王星预言的优先权之争,第20~21章介绍并分析由海王星档案所引发的新争论,第22章介绍寻找火神星的失败努力,第 23~27 章介绍冥王星的发现,第28~30章介绍柯伊伯带及其发现,第31章介绍行星新定义及冥王星的降级,第32章介绍奥托云及有关太阳伴星的猜测。

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风趣,考据严谨深入,适合广大天文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

一口气读完了卢昌海先生的这本书,感觉好像是在与读者面对面座谈,又好像牵着读者的手,在科学和历史的领域内为读者导游,娓娓道来,用的是口语,大白话,调皮的网络语言,甚至现实的政治术语。作者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物理学史和天文学史的细节,介绍得比我读过的任何其他天文学史书籍都更详细。作者在行文中,还经常穿插一些小问题,要求读者思考一些具体问题,做一些推导,或估计一些参数的值,使读者能够与作者同步前行。这也是很好的做法。

——北京大学教授 秦克诚

此书介绍了太阳系外围行星的发现,昌海将其历史过程娓娓道来,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 实际科学过程与哲学教科书上的理想化处理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更深刻地领悟科学发现的过程。这其中,还包括90年代因为意外地重新发现丢失多年的 “海王星文件” 而引发的人们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思。同时也介绍了近年来人们在太阳系外围发现大量柯伊伯带天体 (KBO),以及冥王星因此丢掉 “行星” 称号的故事。从中学生到专业的天文学家,读这本书都不会觉得乏味,也都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不少知识。我向一切对天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这本书。

——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陈学雷

从奇点到虫洞:广义相对论专题选讲 (理解科学丛书)

奇点、黑洞、白洞、虫洞、时间旅行……

对这些科普和科幻作品中迷人概念的深度探索;

霍金、彭罗斯、威顿、丘成桐、索恩……

对这些著名科学家精彩工作的细致解读。

作者是一个科幻爱好者也是一个严谨的科普作家,他从科学的严谨出发,探讨了大众对遥远星空世界的好奇、探索中一些非常有意思部分的物理规律,既有趣又严谨。

本书以能量条件为线索,对能量条件在其他一些广义相对论课题——比如奇点与奇点定理、正质量定理、宇宙监督假设一并进行介绍。本书将以严谨的物理框架为基础,用生动的文笔,翔实的资料,为幻想般的问题寻找尽可能现实的答案。

通过本书您将会明白以下问题,黑洞能被摧毁吗?什么是彭罗斯猜 想?白洞是真实还是幻想?虫洞可以构筑时间机器吗?时空的拓扑结构可以改变吗?黑洞能作为星际旅行的通道吗?什么是奇异物质?奇异物质存在吗?科幻影片中穿越虫洞的特技合乎物理吗?裸奇点会造成什么麻烦?“上帝” 憎恶裸奇点吗?奇点是物理时空中的点吗?奇点的存在有多大的普遍性?什么样的虫洞才能成为星际旅行的通道?那通道一定是捷径吗?为什么像“正质量”那样貌似显而易见的特性在广义相对论中会成为难题?

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 (理解科学丛书)

在20世纪初期乌云密布的物理学天空中,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如何喷薄而出?

讲述一个震撼人心的英雄时代。在物理学精英的传奇故事中,挖掘产生新思想的源动力。

纵观20世纪物理学的百年发展史,可谓群星璀璨,英才辈出,本书描述了在20世纪初期,那个乌云密布的物理学天空中,海森堡等人如何看到日出的场景。在20世纪初期的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大革命中,涌现了最多的类似于海森堡这样的物理学英雄人物,那是一个震撼人心的英雄时代。本书通过对这些 英雄人物的成长经历与思想历程的梳理,从科学与文艺的双重角度建构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剪影。本书适合于大中学生、教师,对物理与物理学发展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物理研究人员和物理学史研究者等专业人士参考使用。

《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把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历史做了有趣的串讲,是一本很难得的由中国的年轻人自己写的科普作品。文笔生动,可读性强。

——梁灿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著名相对论专家

作者满怀浪漫瑰丽的青春激情,以富有诗情画意的史诗风范与雅俗共赏的演义风格,展现了最近两个世纪以来伟大物理学家探索大自然神奇玄奥的深层数学物理结构的波澜壮阔历程。

—— 吴新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师

作者用明晰诙谐的语言讲述了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发展历程中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将科普与中国人文融合起来,这是一部生动而让人愉悦的作品。

——凌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恐怕是大学物理系中挂科率和逃课率最高的课程,这本书以虚实相间的风格精彩地演绎了二者发展历程中的复杂旋律,是现有专业书籍的有益补充。”

——李剑龙 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博士

现世的整个人类世界都沐浴在20世纪初物理学之“日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光辉之下,虽然很多人都不愿做夸父,但相信所有人都向往光明。让我们一起和轩中兄探索光明之源吧!

——罗会仟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对于没有物理背景的读者,这本书中的故事和形象而准确的比喻提供了对量子力学的一种浪漫窥视;对于有物理背景的读者,这本书对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教科书以外的有趣的梳理;而对于像我一样需要教书的老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毫无疑问,轩中的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理解现代物理在20世纪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富有魅力的特殊角度!

——吴骏 香港中文大学教师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