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冒险。”
布克奖得主、《女孩,女人与其他》作者全新力作!
◎私密丨坦诚丨激情丨生猛丨势不可挡
冲破种族、阶层、性别等重重阻挠,对抗主流、永不放弃的有力宣言
◎一部底层黑人女性的深情剖白,一部写给勇气与反叛的颂歌
------------------------------------------------
★内容介绍
2019年,伯娜丁·埃瓦里斯托摘得布克奖,成为五十年来首位获该奖的黑人女性。这一年,她60岁。从事创作已四十年。
《致你:一部宣言》对这一历程进行了大胆的私人化讲述。从被邻居、牧师甚至白人家庭成员种族歧视的童年,到把整个房间涂成血红色,将行李塞进垃圾袋,不停在临时住所间流离的青年,从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未发表任何作品的诗人,到创办首个英国黑人女性剧团,成为作家、戏剧制作人、活动家……她一直在反抗主流社会,把写作当成头等大事,最终,她建造了独属于自己的一个房间。通过作为黑白混血、作为底层女性反抗经历的回溯,作者从相当有力的视角探讨了种族、阶层、性别、衰老等问题。书中既有对生活与写作经历的书写,也有对阶级、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观察。
简言之,这既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回忆录,也是一部写给女性,特别是边缘群体与少数族裔的史诗,一部写给勇气与决心的颂歌,充满了反抗、狂野、创造力和冒险,既给予我们力量,也给我们当头棒喝。
◎布克奖得主自述
◎《时代周刊》、《科克斯书评》(非虚构)、《华盛顿独立评论》年度图书,《纽约时报书评》编辑精选
◎英国图书奖年度作者,击败阿特伍德获年度小说奖的作家,首位登顶小说平装书畅销榜的英国黑人女作家——伯娜丁·埃瓦里斯托首部非虚构
★编辑推荐
“无论是我的童年,我的居住问题以及亲密关系,抑或我的戏剧从事经历,或者我的小说创作,我越过的每一个障碍,都使我更加坚韧,更加坚定。拼搏、乐观、想象力、行动主义和自信不疑,所有的所有让我变得势不可当,让我成为这样一个作家,一个自由至上的人。”
这是关于勇气、正直、乐观、机智和坚韧的宣言。献给所有曾身处边缘的你,以及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印记的你。
★名人推荐
叙事上的大师级作品。绝对令人难忘。
——罗克珊·盖伊(Roxane Gay)
伯娜丁·埃瓦里斯托是那种人人都应该阅读的作家之一,不管哪个国家、身处何种文化背景。
——艾丽芙·沙法克(Elif Shafak)
伯娜丁·埃瓦里斯托的书总是令人兴奋,具有颠覆性,她提醒着人们文学的无限可能……她的创作令人瞠目结舌。
——戴安娜·埃文斯(Diana Evans)
★媒体推荐
一部有力、活力四射的回忆录,关于一位作家不仅推动了她自己,也推动了整个领域向前的故事。……她在书中向作家们发出了非常诱人的邀请: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创作,写被历史遗忘的群体的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
《致你:一部宣言》可以说是“一个青年黑人女性艺术家的肖像”……是一座记录黑人女性创造性生活的纪念碑。
——NPR
她用她的幽默对准了最难书写的议题——奴隶制、种族偏见与创伤,并把它们自如地放在时代和语言的框架之中。
——《纽约客》
《致你:一部宣言》赋予了回忆录新的定义,一本关于创造力、行动主义和重塑的手册。
——《西雅图时报》
是回忆录,也是对决心、创造力和行动主义的沉思录……一首关于勇气和反叛的美丽颂歌,也是对我们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的私人观察。
——《科克斯书评》
……无畏,坦率。出版界把她拒之门外时,她用她创作的大胆打开了那扇门。
——《星期日泰晤士报》
宛如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有趣又具有指导意义。
——《卫报》
我多希望我十八岁的时候,能读到《致你:一部宣言》。
——《旗帜晚报》
全书闪耀着永不磨灭的自信和异常的谦逊……《致你:一部宣言》的原书副标题是“永不放弃”。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座右铭了。
——《旁观者》
聚焦性别身份困境,看见女性,看见女性学者
史无前例的豪华阵容,推心置腹的深度对谈
性别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拨开时代激变的迷雾,进入思想的另一半天空
上野千鹤子、戴锦华、毛尖、梁鸿、张莉、包慧怡……
她们是业界翘楚,是历史亲历者 ,也是时代风向标
她们的生命经验,不满与困惑 ,野心与梦想,我们一起倾听、辨认、诉说、书写。
“女生不适合做学术”?
“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类”?
“女同学只会死读书?”
“不够理性、不够严谨、不够创新,不够……”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一句话,身为女性,意味什么?为什么她们大都拒绝性别标签,甚至排斥在前面加上“女性”二字?
上野千鹤子、戴锦华、贺桂梅、梁鸿、张莉、包慧怡……她们虽然国别不同、领域各异、代际也参差不齐,但全是业界翘楚,是相应领域绕不过去的名字。对她们而言,女性主义意味着什么?性别身份带给她们的,是束缚、壁垒,还是成就、自由?她们又如何在男性为主导的规范中涉水而行?《开场:女性学者访谈》试图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破除学术圈性别壁垒。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与11位学者展开了深度访谈,围绕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研究关键词,回溯了各自的思想脉络,盘点了她们的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同样,这些生命经验也是大部分现代女性所共同拥有的痛与快乐。
————性别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今天,女性主义一路高歌,女性整体的生存境况是在恶化,还是在改善?
为什么年轻人都在拒绝内卷、开始躺平?
疫情后,世界将去向何方?
*聚焦性别身份困境,献给同样遭遇不公、有过困惑的读者的动人之作
*是思想脉络的回溯与梳理,更是“大转折时代”的阐释与前瞻
*史无前例的豪华阵容,忠实记录的真实心声
风靡东亚的社会学者、“日本最可怕的女人”、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上野千鹤子,国内最早从事女性主义研究的大佬戴锦华,火力十足、写辛辣影评的毛尖,开大陆非虚构写作之风的梁鸿,青年新锐包慧怡……她们始终站在思想前沿、身处转折之中。
●关于女性与女性主义。
性别议题频上热搜的今天,我们真的实现平等了吗?从何种层面,女性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女性主义意味着什么?进一步说,女性,只关注女性问题吗?
●关于时代。
疫情后,世界将去向何方?时代激变、躺平声势渐高的今天,年轻人该何去何从?
●关于个体。
身处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看待时代与个体、与自我的连接?我们要怎么理解这个世界?
……
这些是她们的困惑、愤怒与失望,回顾、阐释与前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从这点来看,学术只是她们阐释世界、理解世界的入口,是她们与我们的桥梁,所以我们说,《开场:女性学者访谈》也是一部关于女性与女性主义,关于时代,关于个人还能做些什么的警世与醒世之作。
我们都知道,想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女性需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要更多。而她们的专业和坚持、存在和抗争,会成为各行各业女性前进时的灯塔,在身处黑暗时指明方向,在面对困境时抚慰人心。
——祝羽捷
她们是思想者,也是创造者与探索者。基于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相互交流、理解、尊重的必要,人们应该听到来自她们的声音。这不仅仅因为她们对于性别所涉及的社会、文化、伦理乃至法律有着深入的思考,还因为她们与生活中的母亲和妻子一样,是我们身边的普通女性。
——蓝蓝
她们如此引人注目,同时又如此不成比例地稀少。
——罗新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令人难忘的经历和故事,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对知识和真理的热情。这本生动而诚恳的访谈录让我相信,如果有更多女性投身学术,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正义,更加平等,更加友善。
——汪民安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女性学者的成就斐然,她们聚焦社会问题,深入学术探讨,也关心日常生活,用学术来表达她们对生活的思考。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的不仅仅是女性学者访谈,也是她们如何透过学术的棱镜,理解这个激变的时代。《开场》只是开场,一切都未完待续。
——沈奕斐
◎“我是难民儿童的女儿”
堪与阿列克谢耶维奇媲美的作家,以女性视角审视战争的纪实作品
◎尘封半个世纪的黑暗故事碎片,缄默不言的家族历史
驱逐,逃亡,背井离乡,永失家园……几被遗忘,但每家每户都曾经历的过往
打破主流叙事,重现东欧的矛盾与断层
◎《明镜周刊》热销榜、莱比锡图书奖入围作
1945年1月,德军从波兰撤退,100多万德国百姓、50多万德国军人撤回西欧,造成大量难民儿童。作者即难民儿童的后代,其父母均为战中被逐出家乡的德裔难民。逃亡发生那年,父亲9岁,之后对此事只字不提,过去的村庄不仅换了名字,连所属国籍都由德意志划归波兰。75年后的同一时间,父亲病危,女儿重新踏上他们当年的逃亡之路……
这是一部家族离散史,也是一曲民族心灵悲歌。全书以西里西亚,这个三国交界的三角地带为中心,结合作者家人的经历、重走的沿途见闻,及亲历者的口述,历史的追踪与当下的记述、旅行与纪史结合,动人地重现了德—波—俄关系的矛盾与断层,用双脚重新丈量的方式提供了进入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是个人史、家族史,也是当代心灵史
◎一段不堪回首的家族往事,一段几乎被遗忘的集体记忆
◎穿过历史,穿过欧洲,为了忘却的纪念
◎致敬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家,官方与民间、亲历者口述与作者见闻、纪行与述史盘根错节的还原
不仅用双脚丈量逃亡的历史与当下,也用笔书写寻找父亲的见闻,将这段尘封的记忆带到21世纪人们的面前
◎40天,550公里,全程步行,是意志与本能的较量,也是历史的残酷与人类极限的博弈
从1945年到2020年,从玫瑰谷到克林哈特,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回望
◎对抗梦魇,抚摸历史的创伤,对战争的直视与反思之作
历史罅隙中的人们,驱逐与逃亡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对于战后德国东部地区划归波兰,涉事各国,主流与民间是何态度?
◎拼接、重构,探寻进入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旅途中,她对抗暴雨,强渡沼泽,经过教堂、沿途人家的厨房;她展开对话,与亲历者,也与自己
“我的家族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今天没有一处在德国版图之内。”这是一部怀乡之作。故乡是作者心头的一扇沉重之门,推开它意味着对过去的直视和反思。作者勇敢地踏上了返乡之路,揭示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作者的描述细腻入微,叙述视角不断变换,以一种拼贴的方式,重现了二战末期德国难民的历史。
在新的历史框架中重提这个本应尘埃落定的话题,格外需要勇气、历史胆识和灵感。
——阿莱达·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
穿过历史,穿过欧洲,这次重走父亲之旅太让人印象深刻了。
——苏珊·比登科普夫
★媒体评价
克里斯蒂安娜·霍夫曼重走了父亲从西里西亚逃亡之路,希望从情感上了解当年发生的事情。她对历史的动人重建呈现了德国—波兰—俄罗斯关系中的矛盾和断层,引人入胜。
——莱比锡图书奖评委会
她把逃亡和背井离乡的个人经历与集体记忆惊人地结合在一起,一点一点揭开欧东地区的历史幽暗之处……令人印象深刻。
——《德国时代周报》
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要想了解人类有多健忘,你应该读读这本书。
——《图片报》
既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当代史。
——《新苏黎世报》
这本书关于作者的遭遇,逃亡,忘却与压抑。
——德意志国家文化广播电台
(此书)巧妙地将过去经历、个人记忆与当代欧洲时局连接起来。
——《慕尼黑晚报》
触目惊心地还原了历史现场……令人唏嘘的是,《我们遗忘的一切》中的历史性时刻与欧洲当今的难民潮形成了映照。
——《法兰克福汇报》
这本书里的故事绝不仅仅发生在过去。它讨论的话题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日报》
一部杰作,非常私人却非常丰富、动人和亲切。因为通过阅读,你能清楚看到,比战争持续时间更久的,是那些动荡给个体留下的创伤。
——《巴登日报》
作者以非同寻常的清晰度描绘了一幅东欧图景。不仅如此,该书对俄乌冲突以及持续至今的欧洲难民问题提供了有趣的观察视角。
——《南德意志报》
克里斯蒂安娜笔下的世界,与妇女和儿童正逃离乌克兰的现实世界,交叠到了一起,张力十足。
——《文学世界报》
这本书信息量太大了,它把个体经历与大的社会背景交织在一起,尤其在乌克兰危机的阴霾下,本书极具话题度。
——《星期五周报》
作者极其精准地绘制了东欧的历史图景,甚至给当下的俄乌冲突与难民问题提供了参照。……直击灵魂。
她的故事是无数人的缩影。
——《倾听》周刊
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恐惧。疲惫。生活的彻底撕裂。虽然只是在写她父亲的故事,但很明显,作者对我们所有人当下正在经历什么再清楚不过。
——《明星周刊》
这本书可以说是肉身的编年史,它描摹了一种失去的心理状态,而且这种心理并不会随着逃亡终点的抵达而画上句号。
——《中德意志报》
私人化又不失诗意,动人十足。
——《柏林晨邮报》
是对自己家族史深刻、多层次、与众不同的审视与回望。
——柏林布兰登堡广播公司文化电台
在世界日益分化的时代,一本提醒我们拒绝遗忘的书。
——《每日镜报》
令人揪心的话题……对寻根与失去的奇妙反思。
——《汉诺威汇报》
作者找到了一种特殊方式,来书写二战对自己家族的影响。
——《德国书业周刊》
作者最了不起的一点在于,她同时体会到失去感与负罪感、愤怒与和解成为可能,而那些情感往往是人们很难忍受的。
——GALORE
是个人的也是全人类的。
——德国西南广播公司
卓有见地,非同凡响。
——德国第一电视台《开卷时刻》
对战争、背井离乡与家的反思。
——《焦点周刊》
◎如果你和伴侣还没看过这本书,请先不要同居。
◎情绪的付出也是一种劳动
打破传统性别分工,揭开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
“相比倒垃圾,注意到何时该倒垃圾才更重要”
◎“这是我第一次能跟丈夫说清,为什么家务如此让人疲累,也明白了为什么当他帮不上忙时,我会如此生气。”——读者Elizabeth
◎赠送精美异形卡片、承压自测题!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社会多么不重视情绪劳动,只要看妈妈不在时家里有多乱,人们对服务行业有多苛责,就明白了。”
家里牙膏、卫生纸快用完了,阳台的衣服早就干了,只有你注意到;
开会时负责倒水,洽谈时微笑迎合,是你的责任;
当你终于忍无可忍,发火时还要纠结会不会惹人不快……
这些天生就是女性的事吗?为什么女性做这些就是“应该”,男性做却是“帮忙”?为什么女性要一遍又一遍提醒,家里冰箱冷冻室的霜还是厚厚一层,职场上仍旧得轻声细语保持耐心,还有人嫌我们唠叨?这些劳心费神的情绪劳动不但无处不在、没完没了,而且不被看见、无法转移。《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揭示了传统社会规训下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并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把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面临的不可言说的困境剖析得鞭辟入里,是霍克希尔德之后,为情绪劳动正名的最新力作。
明明已经“帮”了这么多忙,她怎么还是不满意?成天忙忙叨叨的,她到底在干啥?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给有苦难言、百口莫辩的你
◎打破传统性别分工,系统阐释情绪劳动的力作
◎从零开始的情绪劳动学习手册,走出当前困境的法宝
◎千万女性的嘴替!一封女性自白书,一部当代关系启示录
◎也让无数男性看到,为何妻子如此疲累,更好理解另一半
◎以情绪劳动为视点,揭露家庭、职场与社会中性别歧视的内在根源。传统性别分工下,同一件事,男性做一次就被连连称赞,女性做一百次都没人注意,女性“天生”就擅长这些的观念早该淘汰了
◎拒绝包揽一切,学会放手,操心不只是女人的事,因为分派任务往往更令人精疲力竭
◎增进男女彼此理解,直面问题根本。别再觉得她的抱怨是在进行人身攻击了,女性要肯定情绪劳动的价值,男性也要学会主动承担,迈向真正的平衡
◎看得见的家务,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我们想要的是积极主动的伴侣,而不是被动接受交派任务的伴侣
“成为倾听者、忠告者、照护者、旅行规划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扫者、提醒者……这些乍看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每件都劳心费神,互相交织,一地鸡毛,多少人为之抓狂。”
在家里,女性要负责家里的有形家务与无形精神重担;在职场,女性得保持耐心,轻声细语。而且这些不管你想不想做,都只能默默继续做,不仅吃力不讨好,还没有喘息的空间,不能撂挑子。殊不知,这些不堪其重的情绪劳动限制了女性的机会,偷走了女性的时间,降低了女性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男性对家庭生活的深度参与,和试图理解女性的心意。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性别分工下的受害者。
大胆直白地点出女性“情绪管理和生活管理相结合”意味着什么和代价所在……对于和作者一样忍无可忍的女性来说,书中很多内容令人感同身受、获得慰藉,也有所助益。——《出版人周刊》
女性读者完全可以体会书中许多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那些琐事描述着女性默默或怨恨地从事着令人精疲力竭的情绪劳动。但这本书也是写给男人看的,因为要打破那种鬼打墙式的怪圈,男性需要挺身而出,主动扛起家务。——《书单》杂志
这本书点明了情绪劳动的存在:它无处不在,但又长久被人忽视。——Jezebel杂志
……独一无二。借助讨论情绪劳动,杰玛·哈特莉呼吁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泰晤士报》
这本书正应和了当下有关“女性愤怒”的讨论……男性不能再忽视情绪劳动了。——Fast Company
这不是写给妈妈们的冗长说教,而是写给平白无故承担了他人差事的所有女性。这本书道出了家庭生活的真相: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家务事,也可以如此沉重。——《沙龙》
对长期以来那些被误解为“爱唠叨”的女性而言,这本书是一封道歉信,也是一次真诚告白。——《半身像》杂志
书中蕴含着一场迷你的革命性风暴……如果加以建设性的引导,女性的愤怒可以成为改变现实的潜在武器。——《时代周刊》
情绪劳动或许被忽视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澳大利亚特别节目广播事业局(SBS)
富有远见,令人惊叹。书中的许多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引起了女性的强烈共鸣。所有“受够了”的女性都应该读一读这本激情与智慧并存的小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
★读者评价
如果你和伴侣还没看过这本书,那么请先不要同居。——Leah
书里写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说的,我终于知道自己没有发疯、不是唠叨……——Elisabeth Britton
真想办一个专门针对这本书的读书俱乐部,然后拉着我认识的所有人一起围读。——Annette
这本书给了我希望,让我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总是感到疲惫、无助、濒于崩溃的家庭主妇。情绪劳动真实发生在每分每秒,我丈夫也应该读读。——Ashlee
我结婚超过十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能跟丈夫说清,为什么家务如此让人疲累,也明白了为什么当老公帮不上忙时,我会如此生气。自从读了这本书,我终于可以和他好好沟通,并让他了解如何满足我情感上的需求了。——Elizabeth
我是一位父亲……这本书提醒我分担日常家务的重要性,对我的婚姻提供了很大帮助,也让我更理解和共情妻子了。那些给本书打差评的男士,是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这些重要事实。——FluffytheNewt
要解决情绪劳动这个问题,男性要做的还很多,意识到这点仅是第一步。但这本书让我更振奋的是,原来女人拥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自救,从当下改变自己的行为开始。——Cirroc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冒险。”
布克奖得主、《女孩,女人与其他》作者全新力作!
◎私密丨坦诚丨激情丨生猛丨势不可挡
冲破种族、阶层、性别等重重阻挠,对抗主流、永不放弃的有力宣言
◎一部底层黑人女性的深情剖白,一部写给勇气与反叛的颂歌
------------------------------------------------
★内容介绍
2019年,伯娜丁·埃瓦里斯托摘得布克奖,成为五十年来首位获该奖的黑人女性。这一年,她60岁。从事创作已四十年。
《致你:一部宣言》对这一历程进行了大胆的私人化讲述。从被邻居、牧师甚至白人家庭成员种族歧视的童年,到把整个房间涂成血红色,将行李塞进垃圾袋,不停在临时住所间流离的青年,从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未发表任何作品的诗人,到创办首个英国黑人女性剧团,成为作家、戏剧制作人、活动家……她一直在反抗主流社会,把写作当成头等大事,最终,她建造了独属于自己的一个房间。通过作为黑白混血、作为底层女性反抗经历的回溯,作者从相当有力的视角探讨了种族、阶层、性别、衰老等问题。书中既有对生活与写作经历的书写,也有对阶级、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观察。
简言之,这既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回忆录,也是一部写给女性,特别是边缘群体与少数族裔的史诗,一部写给勇气与决心的颂歌,充满了反抗、狂野、创造力和冒险,既给予我们力量,也给我们当头棒喝。
------------------------------------------------
◎布克奖得主自述
◎《时代周刊》、《科克斯书评》(非虚构)、《华盛顿独立评论》年度图书,《纽约时报书评》编辑精选
◎英国图书奖年度作者,击败阿特伍德获年度小说奖的作家,首位登顶小说平装书畅销榜的英国黑人女作家——伯娜丁·埃瓦里斯托首部非虚构
------------------------------------------------
★编辑推荐
“无论是我的童年,我的居住问题以及亲密关系,抑或我的戏剧从事经历,或者我的小说创作,我越过的每一个障碍,都使我更加坚韧,更加坚定。拼搏、乐观、想象力、行动主义和自信不疑,所有的所有让我变得势不可当,让我成为这样一个作家,一个自由至上的人。”
这是关于勇气、正直、乐观、机智和坚韧的宣言。献给所有曾身处边缘的你,以及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印记的你。
------------------------------------------------
★名人推荐
叙事上的大师级作品。绝对令人难忘。
——罗克珊·盖伊(Roxane Gay)
伯娜丁·埃瓦里斯托是那种人人都应该阅读的作家之一,不管哪个国家、身处何种文化背景。
——艾丽芙·沙法克(Elif Shafak)
伯娜丁·埃瓦里斯托的书总是令人兴奋,具有颠覆性,她提醒着人们文学的无限可能……她的创作令人瞠目结舌。
——戴安娜·埃文斯(Diana Evans)
------------------------------------------------
★媒体推荐
一部有力、活力四射的回忆录,关于一位作家不仅推动了她自己,也推动了整个领域向前的故事。……她在书中向作家们发出了非常诱人的邀请: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创作,写被历史遗忘的群体的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
《致你:一部宣言》可以说是“一个青年黑人女性艺术家的肖像”……是一座记录黑人女性创造性生活的纪念碑。
——NPR
她用她的幽默对准了最难书写的议题——奴隶制、种族偏见与创伤,并把它们自如地放在时代和语言的框架之中。
——《纽约客》
《致你:一部宣言》赋予了回忆录新的定义,一本关于创造力、行动主义和重塑的手册。
——《西雅图时报》
是回忆录,也是对决心、创造力和行动主义的沉思录……一首关于勇气和反叛的美丽颂歌,也是对我们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的私人观察。
——《科克斯书评》
……无畏,坦率。出版界把她拒之门外时,她用她创作的大胆打开了那扇门。
——《星期日泰晤士报》
宛如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有趣又具有指导意义。
——《卫报》
我多希望我十八岁的时候,能读到《致你:一部宣言》。
——《旗帜晚报》
全书闪耀着永不磨灭的自信和异常的谦逊……《致你:一部宣言》的原书副标题是“永不放弃”。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座右铭了。
——《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