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葫芦·文艺馆"丛书包含的书籍

西部招妻

★柴静、杨锦麟 作序力荐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行走江湖30年,零距离记录两个农民“招妻”的离奇曲折经历,一个大时代里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首部当代中国长篇人文故事&摄影作品史诗力作,绝对真实,却难以置信

★凤凰卫视多次跟随作者走南闯北,只为记录最真实,最震撼人心的当代中国!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马宏杰没有把这个词诗化,照片里的生活就像它本身一样,笨重粗粝,人的心里都磨着沙石,吃着劲,但活着。——柴静

我知道 他的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他的记录对象,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最贫困、最无助的个体和人群。他可以有更多选择,但他选择了最难的。也因为最难,才会有如此的灿烂和精彩。——杨锦麟

不给自己拍摄的选题有预设判断,不干预被拍者在事件进行中的言行举止,力求真实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底层百姓的故事,这是马宏杰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在多年的跟踪报道中,他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彼此信任,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组又一组真实的图片。 ——《新京报》

马宏杰镜头前的这些人,是“无法用正常的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他一张张照片呈现出的是超乎想象的自然表情。马宏杰讲求慢工出细活,他的每一组照片都至少跟拍了六年,他更下定决心将这些作品“做到他们死,或我死”。 ——《新世纪周刊》

马宏杰用近三十年时间,跟拍了河南残疾人老三找媳妇的过程。

老三先娶了个“憨姑娘”,不肯跟他过夜,只好离婚,随后三次去宁夏“招妻”,几经周折,总算定下一个媳妇,但与家里人处不来,只好让她走了。老三接着找媳妇,不幸遭遇“放鹰”,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老父亲也气病身亡。最后他只好再去宁夏,终于招来一个叫红梅的媳妇,生了小孩。可是两年后,红梅就喝了农药,想回家……

湖北青年刘祥武跟老三有着相同的需求,看到马宏杰的作品后主动联系,希望马宏杰帮他找媳妇……

出梁庄记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乱时候,穷时候

【CCTV-10、凤凰卫视、《新周刊》、《南方周末》等专题报道】

【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

【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

本书部分作品刊载于《读库1302》《读库1304》,引起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反响,被称为:“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著名作家王小妮读到本书后,写下长篇序言推荐,称作者是中国“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梁文道:

姜淑梅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出版之后,很多人奔走相告,觉得是本奇书,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奇人。姜淑梅女士带来的是一种民间草莽的声音,不需要别人替她代言,而是自己用笔写出来。她作品里的事情,跟知识分子的书写是不一样的。她笔下的民间故事,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你很难忘记,很难忽视的。

————————————————————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许戈辉:

姜奶奶的书中,让人惊讶的段落比比皆是。她的文字干净利落,不加评论,避免描述,对于往事,她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她身上的质朴与真实,让那些故事弥足珍贵。

————————————————————

☛《南方周末》陈一鸣:

姜淑梅大半辈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识字多了,她看了山东老乡莫言的三本半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还有半本《红高粱》,看完之后说:这个我也能写。《乱时候,穷时候》写她自己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心里发堵,老人用简朴的字句讲出,不渲染不评判,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态度超然,几乎让人觉得淡漠。姜淑梅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

————————————————————

☛王小妮: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姜淑梅的作品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苦菜芽,甘蔗芽

★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传奇老奶奶姜淑梅2014年最新作品

★处女作《乱时候,穷时候》2013年面世后,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 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等专题推荐

★《新周刊》《读者》《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知音》等专题报道

★梁文道、许戈辉、王小妮等名家鼎力推荐

【《苦菜花,甘蔗芽》是姜淑梅的第二部作品,是《乱时候,穷时候》的姊妹篇。本书分为《老家女人》《老家男人》《百时屯》《在东北》四部分,延续了第一部的写作风格,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记录了作者亲身与闻的中国老百姓的故事。】

★姜淑梅:

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出来以后,在北京开了个读者见面会。

有个女孩想问俺啥,她叫了声奶奶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说,说的啥俺没听清。

她这么难过,俺觉得对不起她,就说:“孩子,看俺的书不要哭,不要流泪,事都过去了。要是没有这么多苦难,俺也写不出这本书来。”

俺这辈子跟弹花槌子似的,两头粗,中间细,经历的事太多了。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许戈辉:

姜奶奶的书中,让人惊讶的段落比比皆是。她的文字干净利落,不加评论,避免描述,对于往事,她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她身上的质朴与真实,让那些故事弥足珍贵。在她笔下,历史变得如此真切,几十年国家民族的风云变幻,化为了普通人身上的普通事。姜淑梅老人把传统朴实的价值观融入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这也是一直以来我们最基本的文化传承方式。老人家一辈子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如今写书也没有技巧可以仰仗,但是她却把传统中国女性的美德融入到了写作当中,让那些故事显得温柔、善良。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梁文道:

姜淑梅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出版之后,很多人奔走相告,觉得是本奇书,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奇人。姜淑梅女士带来的是一种民间草莽的声音,不需要别人替她代言,而是自己用笔写出来。她作品里的事情,跟知识分子的书写是不一样的。她笔下的民间故事,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你很难忘记,很难忽视的。

★中央电视台“读书”主持人李潘:

我曾经很害怕变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是想起来都觉得很恐怖的事。可是在读完《乱时候,穷时候》,认识了作者姜淑梅老人之后,我对于老年的到来,开始有了一些勇气。

★《南方周末》陈一鸣:

姜淑梅大半辈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识字多了,她看了山东老乡莫言的三本半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还有半本《红高粱》,看完之后说:这个我也能写。《乱时候,穷时候》写她自己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心里发堵,老人用简朴的字句讲出,不渲染不评判,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态度超然,几乎让人觉得淡漠。姜淑梅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

★《新周刊》杨杨:

人命关天,但在乱时候、穷时候,人命脆弱到仿佛一根指头就能捻碎。姜淑梅60岁那年开始学写字,75岁那年开始尝试着将这些故事写出来,76岁时,这些故事结集成书,读过的人说:每个字都“钉”在纸上。

★王小妮: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姜淑梅的作品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现在让我们安静下来,翻开书页,听听姜淑梅老人的故事。

★亚马逊编辑特别推荐:

姜淑梅的作品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像是在某个午后,盘腿在土炕上,坐在姜淑梅老奶奶的对面,泡上一壶土茶,听她娓娓道来满腹传奇。在某个瞬间,会恍惚回到那穷乱不堪的世道,体味人与贫穷、生存、动荡、命运抗衡的惊心动魄。

这本书以极为质朴的方式在讲故事,通篇都是简练的大白话,甚至连第一人称用的都是“俺”;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丰满复杂,人物事件真实有力,貌似简陋的讲述方法,反而能激发出故事的质感,还原出时代环境的样貌,让人能闻到泥土的味道,听到背景音的噪杂。

那些大时代下偏居一隅的小人物,或可爱,或可怜,或可笑,或可恨,都是那么真实。作者虽然在裹脚的年代中长大,但是对那些笔下之人身边之事,并不作一丝评判和嬉笑怒骂,简单的勾勒让所有悲喜触手可及。但是读过的人,却能感受到一种力透纸背的触动和震撼,开始体会出:美与丑,爱和妒,温暖和冷酷都根植在人性之中,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年代,都将不断上演。

橄榄成渣

《世间的盐》作者高军(风行水上)最新世味散文!

最富趣味,极见人情!

橄榄成渣,才能出油;葡萄入榨,才能成酒。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慢慢成渣成酒的过程。

继《世间的盐》之后,高军(豆瓣网名“风行水上”)又一绘饰世事百态的随笔集,延续其一贯的极富趣味、极见人情的写作风格。全书分为五辑:人入中年,经历渐多,世事的悲欢离合,眼看既多,心灵亦丰富通达,将这些酸甜苦辣滋味一一写来,而有厚道的个性与谐趣的智慧打底,有厚度,有温度,是中年人通达的心与孩子天真的眼合在一起,是为《橄榄成渣》《在人间》;以行云流水、如风如雾的文字想象古来故事,写来泼灵精怪,有《聊斋》遗韵,是为《异谭》;记皖南生活,江南风物,其语淡而其味长,有周汪风流,是为《风物绘》;读书有间,成小小短章,为《一握砂》。

把厚重的生活写出轻松幽默感。掩卷,文字退去,可它晕染出的色彩,都还在心里。轻笑或低叹,倒像第二泡的毛峰,味儿出来了 。你甚至可以读一段给你的孩子,别以为他不懂,笑点和泪点没有太大年龄差别,这就是美的力量。

——央视主持人 张泉灵

施然地讲一些平常的人和事,世俗的喜怒哀乐怎么照进来就怎么说出去。看似松散随意的结构是写意的,先密密地铺排了场景,突然笔下一弯,人物出来了,随即又不知道转向什么旧事,再一弯,又接上了,有个好比喻形容这种写法:像条溪水,遇到每块石头都要抚摸一番。

——《新京报》书评人 贾行家

快活馋

做个吃货,不亦快哉!

《世间的盐》作者风行水上(高军)、重口味老清新写作者张唐(徐路),四手联弹

柴米油盐+有趣+幽默+“汪曾祺”=最快活、最杀馋的美食人生

吃货写食也如下厨,凭的不仅是舌尖对美味的热捧,更有天赋加匠心。这里的每一篇,都如一道有渊源有来历的家常菜,杯盘随意,厨房里却必有秘不外宣的秘方,终而滋味浓厚,惹人奋箸。这些独门秘方,可能是天外飞来的妙喻,是奇峰突转的反讽,或极闲淡里倾泻的一缕儿女情长,极热闹处滋生的一点世味苍茫。“杯盘草草供笑语,灯火昏昏话平生”,正是《快活馋》里求味道的人生。

风老师的写食文章,每一篇我都读过,再读之时,还是忍不住感慨,是真写得好。他写吃的,都是平常生活里亲切有味的东西,不稀奇,却极擅描画,于食物后见出生活与世情,密处生白,顾盼有姿。平常饮食与市井烟火,竟写出人生天地间的流逝与唏嘘来。

——豆瓣网友 沈书枝

风老师说他干过好多工作,所以人间百态他看得真是多。我们常说写东西到最后就是拼世界观,风老师有特别开阔豁达的世界观,建立在他对这个世界清楚又悲悯的认识之上,所以他的文章大气。

——豆瓣网友 陈小克

徐路的写食文字多趣致,有食趣、闲趣、情趣、谐趣、恶趣,读之让人不仅动食指,亦展眉开颜,妙处悠然心会。虽写美食,心中故典娴熟,却往往用恶趣味与善意毒舌,将文化人之肃雅不动声色消解,代之以真吃货的淋漓恣意,江湖风味的人情练达。但这练达中自有一种性情真气在。

——豆瓣网友 这么

自由的老虎

从菲茨杰拉德、冯·诺伊曼、艾伦·图灵、乔治·凯南到约翰·纳什

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一群照亮人类历史的天才,一个故事可以呈现所有道理。一个中国女孩进入普林斯顿,用详实的档案与第一手采访资料,铺写出他们挣脱束缚、追寻内心自由与价值的动人故事。

写作靠的大半是坚持和耐心。在大学毕业后,人所作的选择往往更重要。我很高兴你的书快出版了。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Peter Hessler 彼得·海斯勒 (作家、纽约客记者,著有《江城》、《甲骨》、《寻路中国》)

离开普大已很久,但校园常萦绕在我心头。优雅的环境,杰出的师友,高尚的人格和学术精神使我深得教益, 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本书作者是普大的后起之秀,以清新平朴的文笔描述莘莘学子中的数位。我忝列其间,深感荣幸和惶恐。望作者继续创作,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大校友的人生。

—— 许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这本书的文风活泼、清晰、易读,是对书中所采访和研究的人物的忠实呈现。作者努力让这些人物栩栩如生。我很高兴能成为采访对象之一,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普林斯顿著名学者和校友的文章。

——Paula Chow 宝拉·邹(普林斯顿大学戴维斯国际学生中心Davis International Center创始人)

在普林斯顿我交了许多患难知己,我的意思是,在我穷困的时候他们真的会替我付饭钱。有三四年的时间我每天饭钱不超过三美元。为了度日我常常只吃麦片。所以我十分感激那些永远支持着我的室友和好朋友们……谁知道当初普林斯顿招生办为什么会看上我。但是我很高兴他们录取了我。我汲取了这所学校的所有精髓。

——Christina Gelsone克里斯蒂娜•吉尔森(美国大苹果马戏团小丑)

我在普林斯顿度过的岁月是生命中珍贵的一部分,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回到当年:那些由睿智的教授所主持的小研讨会、惊喜地发现班上有比我更聪明的学生、在横穿校园的静谧小道上散步、还有我的初恋……

——Alan Lightman 艾伦·莱特曼(作家、天体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大学科学写作项目创始人)

在意大利的大学,学生被放在最末位,学生要见教授非常困难。所以对我来说普林斯顿好极了,教授敞开大门,待学生如朋友。这些源源不断的智性资源是普林斯顿给我的最珍贵礼物。

——Giovanni Olivei 乔万尼·奥利维(美国联邦储蓄所波士顿分行副主席)

我要通过传记钻进采访对象的皮肤。

——A. Scott Berg 斯科特•伯格(普利策奖(传记类)得主、所著传记包括飞行英雄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好莱坞巨星凯瑟琳•赫本等)

如果你足够关心这世界,世界将展示给你那些文学性的瞬间。在那个瞬间,一个故事可以呈现所有道理。

——Michael Lewis迈克尔•刘易斯 (作家、著名金融记者、《名利场》杂志编辑,著有畅销书《说谎者的扑克牌》、《弱点》、《点球成金》等)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