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经济史革命包括20世纪50-70年代计量学派诞生阶段和70年代开始的新制度学派兴起阶段。
本书旨在研究新经济史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代表学者罗伯特·福格尔、道格拉斯·诺思的代表作,以剖析这场革命所带来的新研究方法:反事实度量法、间接计量法等,回答这些研究方法在经济史学中处在什么地位以及如何看待这些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新经济史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应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时要注意的问题。
————————————
1.通透解读诺奖得主、经济史学家罗伯特·福格尔、道格拉斯·诺思的代表作。阅读福格尔、诺思作品时的上佳辅助读物。
2.介绍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的研究方法:反事实度量法和间接计量法等。这些方法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工具库,加深我们对历史学的理解。
3.探讨新经济史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应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时要注意的问题。
4.论述新方法在经济史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历史学者对新方法的看法。
我是在编辑《经济学的修辞》时发现的这本书(当时叫《创新与融合:美国新经济史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1957-2004)》)。《修辞》中对福格尔修辞手法的描述让我有一些不解,是网上这本书的一个文摘帮我解了惑。当时我就想,肯定也有很多和我一样的读者,在阅读福格尔和诺思等计量学派或新制度学派学者的作品时,也会碰到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有一本辅助读物来帮梳理和解惑,《新经济史革命》就是这样一本书。本书对经济史学家诺思、福格尔的著作的解读清晰通透,见解独到。此书总结的历史研究方法,如反事实度量法、间接计量法、史论统一,能够丰富历史研究的工具库,加深我们对于历史学的理解。
觉得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资涨了还是不够用?这说明你出现了货币幻觉。货币幻觉是人的一种心理错觉,即决策时只看到货币的名义价值,而忽视了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费雪列举了大量存在货币幻觉的生动例子,并认为这种错觉源于货币单位的不稳定——即货币购买力的波动。他继而分析波动的原因和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危害,分别站在个人、银行和政府的角度提出补救办法。比如用指数衡量货币购买力,并根据指数调整工资等;或直接用指数创造商品本位,取代当时的金本位。
本书能加深人们对货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个人在生活、投资决策时少受货币幻觉的影响。
*名家推荐
费雪一生扮演过许多角色——社会哲学家、经济工程师、教师、发明家、商人,还有他坚信在很多方面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的改革活动家,但不管是哪个角色,我斗胆预测,他会作为这个国家最伟大的科学经济学家载入史册。
——熊彼特
本书活泼、清晰,又有趣,延续了费雪教授一贯的写作特点。而教授正是用这样的写法,令经济学的门外汉不仅能够理解货币幻觉,还让他们准备好为破除幻觉出一份力。
——沃伦·伦道夫·伯吉斯
前纽约花旗银行董事长,美国银行家协会前会长
纯从可用的理论衡量费雪的贡献,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家无出其右。费雪是经济学中的莫扎特。无论是功用分析、指数分析、货币理论、利息理论,此君皆立竿见影。他平生论著无数,皆天才之作也。
——张五常
从经济分析的贡献来看,欧文·费雪是美国经济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名字。
——萨缪尔森
在我看来,费雪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弗里德曼
经济学和法律有着什么关系?
假设立法者提议持枪抢劫犯必须判死刑,各方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媒体和舆论会强烈支持对犯罪采取强硬手段;律师会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惩罚太残酷;法学家会思考这项议案的公平正义的问题。而经济学家则会发现,持枪抢劫的判罚跟谋杀的判罚一样,会鼓励抢劫犯杀掉被害人。经济学这种直达问题本质的能力,使得它不仅适用于解释法律,还有助于法律的制定。
作者简洁明快地厘清了法律与经济学的关系,而平易的行文风格适合专业人士乃至外行读者,同时无损其观点的深度。利用大量实际案例,加上渊博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知识,作者坚定地为法律的经济分析“辩护”,并没有颠覆传统法律学者的结论(对同一法律问题,比如是否废除死刑,它能被不同的立场所用),而是改变了双方辩论的本质。又比如在讨论房屋租赁法时,一般认为它要么偏袒房东或要么偏袒租客,但经济分析明确表示:长期来看,一个糟糕的法律会对双方都造成损害。
此外,跟传统法律理论不同,经济分析用相同的概念(如经济效率)和方法去理解和评估不同类别的法律,比如合同法、财产法、刑法、侵权法等——不管是当下的美国法律,还是其他历史时期或其他地方的法律。
※《经济学人》2015年度好书 《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经济学是一门有门槛的学科吗?抽象模型、数学分析、专有理论,似乎都足以将人拒之门外。经济学也时常被诟病其语言故作艰深、形式枯燥难懂,它所呈现给世人的,似乎只能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但我们对经济学的了解只能止步于此吗?不!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经济学中看似抽象难懂的模型,其实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用来理解现实世界的最佳工具!
本书包含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丰富实例,讲述了经济学模型如何改善社会福利的故事。不仅如此,作者丹尼·罗德里克还指出:经济学家是因为不够聪明才需要数学的;经济学并非要倡导单一宏大的叙事,而是要透过各种多样化的小模型来理解世界。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打破经济学无意建立的门槛,感受经济学模型的独特魅力。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美国新经济史革命包括20世纪50-70年代计量学派诞生阶段和70年代开始的新制度学派兴起阶段。
本书旨在研究新经济史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代表学者罗伯特·福格尔、道格拉斯·诺思的代表作,以剖析这场革命所带来的新研究方法:反事实度量法、间接计量法等,回答这些研究方法在经济史学中处在什么地位以及如何看待这些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新经济史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应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时要注意的问题。
————————————
1.通透解读诺奖得主、经济史学家罗伯特·福格尔、道格拉斯·诺思的代表作。阅读福格尔、诺思作品时的上佳辅助读物。
2.介绍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的研究方法:反事实度量法和间接计量法等。这些方法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工具库,加深我们对历史学的理解。
3.探讨新经济史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应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时要注意的问题。
4.论述新方法在经济史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历史学者对新方法的看法。
————————————
我是在编辑《经济学的修辞》时发现的这本书(当时叫《创新与融合:美国新经济史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1957-2004)》)。《修辞》中对福格尔修辞手法的描述让我有一些不解,是网上这本书的一个文摘帮我解了惑。当时我就想,肯定也有很多和我一样的读者,在阅读福格尔和诺思等计量学派或新制度学派学者的作品时,也会碰到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有一本辅助读物来帮梳理和解惑,《新经济史革命》就是这样一本书。本书对经济史学家诺思、福格尔的著作的解读清晰通透,见解独到。此书总结的历史研究方法,如反事实度量法、间接计量法、史论统一,能够丰富历史研究的工具库,加深我们对于历史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