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丛书包含的书籍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娜斯佳的眼泪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系列完结篇

◎女人没有国家,但一直在战斗

◎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乌克兰经济崩溃……

一代人的流亡与迁徙,全人类的恐惧与自由

◎当代东欧版《奥德赛》

最后一块东欧私人史拼图终于完整

------------------------------------------------

★内容介绍

1993年的一天,娜塔莎在家里放了一张俄语唱片,身旁的清洁女工娜斯佳突然泪流满面,她这才意识到,娜斯佳是母亲去世后首个和自己产生交集的乌克兰人,她不仅在基辅受过高等教育,还是土木工程师……

她是怎么从乌克兰的高级工程师摇身一变成了柏林清洁女工的?为什么没有护照也要去德国?又如何和大学恋人分别,再嫁给了德国的楼房管理员?《娜斯佳的眼泪》延续了“马里乌波尔三部曲”前两部的脉络,聚焦于一位来德的乌克兰女性,串联起无数东欧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遭遇,讲述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缝隙与时代转折下,一个人的破碎与一代人的四散流离。

------------------------------------------------

★编辑推荐

女人没有家,也没有国。

历史一次次重演,谁能全然置身事外?

◎一部惊心动魄的平民史诗,为东欧无名者立碑之作

◎少有的聚焦苏联解体后的个体遭遇之作,填补国内出版空白。从土木工程师到清洁工,书写时代剧变下高级知识分子的坠落,当代乌克兰困境的惊人写照

◎卡夫卡式的生存寓言,真正的“无依之地”,全人类的命运缩影

◎高口碑、催更不断的“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之三,豆瓣年度高分图书、获奖无数的系列全新作。(前两本悉数斩获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中华读书报》、凤凰网读书、搜狐文化、人文社科联合、探照灯书评人等年度好书)

◎叙述方式迷人,每一页都是人物命运的急转弯,比虚构更魔幻、更残酷的非虚构作品

◎如果说《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暗影中的人》是上一辈的故事,那么《娜斯佳的眼泪》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它并非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而是发生在触手可及的当下,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这世上仍有战乱,这世上就会有娜斯佳。

------------------------------------------------

★媒体评价

一部当代东欧版《奥德赛》……《娜斯佳的眼泪》中满是主人公对未定身份的反抗,无穷无尽,她的煎熬与痛苦也永不停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的呈现细致入微、立体多元,书中对那段历史未作评论,但一切尽在字里行间。

——《南德意志报》

德国文学中很少见到乌克兰女清洁工的形象。娜塔莎·沃丁用《娜斯佳的眼泪》填补了这一空白,她的笔下是众多东欧女性的共同经历。她以一种冷静而极度准确的笔触还原了那种窒息感。

——德意志广播电台

一部伟大的作品。娜塔莎·沃丁这本书可以说是东西方世界拉扯的缩影。

——《斯图加特日报》

娜塔莎·沃丁并没有把娜斯佳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她一直保持着距离……但人们仍然被深深打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北德意志广播电台

太不可思议了。看完被这个女人深深折服。

——《Brigitte》杂志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暗影中的人》之后,娜塔莎再次证明了她的笔触可以在人类痛苦边界上抵达的深度。

——《自由报》

娜斯佳的故事堪称典型。她是无数东欧人的缩影,她们是帮助西方家庭运转的照护者、清洁工和管理员,但从未在那里站稳脚跟。和《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样,娜塔莎选择了一个易被文学忽视的群体和话题。……一本意义非凡的杰作。

——德意志广播电台文化频道

暗影中的人

◎“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之二,获奖无数的《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姊妹篇。

◎乌克兰世纪流离与动荡的民族寓言,人类文明悲剧全景切片。父亲出生于俄国,在乌克兰结婚,战后居于德国,随着冷战时期的到来,夹在两大阵营缝隙中的无数个他这样的平民成为大时代的牺牲品。

◎填补空白,聚焦不计其数的战后流离失所者,书写战后东欧日常生活。过去,他们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汗水,现在,他们依旧被肆意摆布,没有国籍,没有投票权,不被允许自行寻找落脚地……

◎充斥着沉默、暴力、反叛的畸形父女关系,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故事。双重沉默中长大的女儿,离群索居、三缄其口的父亲,他们只是千千万万个无人理解、籍籍无名的战争副产品、社会弃儿中的一个。

------------------------------------------------

★内容介绍

“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你来自哪里。”

“父亲是一棵独木,离群索居,也是一个张开的拳头,随时可能会攥紧,落到女儿的身上。”

继《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大获成功之后,娜塔莎·沃丁开启了寻踪父亲的旅程,讲述了1956年母亲自尽之后的故事。

作者渴望过正常的生活,极力想摆脱自己的流离失所者出身、融入德国社会、逃离俄国血统,父亲却将她监禁起来,禁止她穿红鞋子,打她,想尽办法让她远离德国人的世界。无时无刻不让她恐惧的父亲,出生于沙俄时代,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他的一生对于女儿来说一直是个谜:父亲为何坚决不学德语,他自己只会说两个单词,“要”和“不要”?为什么对自己在俄国的前四十年生涯缄口不提?穿过所有沉默,在暗影中的某处,是一段颠沛流离、骇人听闻的历史。在试图寻找理解的钥匙过程中,娜塔莎借无家可归又无处可去的经历,书写了父亲的沉默,也书写了畸形父女关系的矛盾和挣扎。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融合了《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魔幻心碎与“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女性成长的故事。

父亲对污垢、对噪声、对德语的拒绝,“我”对爱的渴望与爱而不得,成了这本书的基调。

“每个个体和家族都是国家政治的样本。”娜塔莎在不动声色的隐忍和克制中,一如既往地不动声色揭开边缘群体的伤疤,聚焦那个时代的侧面,那个时代罅隙下的个体。这一次,她自己也在里面。平静的湖水下,依旧有触目惊心的疾流暗涌。继为母亲树立了动人的文学纪念碑后,作者将笔触转向了自己的父亲。

------------------------------------------------

★媒体评论

关于过往发生的一切,娜塔莎·沃丁仅向我们展示了冰山一角。然而,她的描写直击人心,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故事。

——安德烈亚斯·基尔布(Andreas Kilb),《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笔下那充斥着沉默、暴力和反叛的战后童年……读之令人心碎。

——娜塔莎•弗伦德尔(Natascha Freundel),北德广播电视台文化频道

简明,锋利,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尤为称道的是作者冷静的纪实笔触。

——德国文化广播电台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