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歐洲強權勢均力敵的狀態為何被打破,
就此進入武力上的「大分流時代」?
挑戰傳統軍事史觀 引發學界熱議論戰
漢學大師歐陽泰 改寫中西軍事革新史的關鍵之作
「中國發明了火藥、槍砲與炸彈,但何以西方人會在十九世紀超越、擊敗並且羞辱了中國?」——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作者
——軍事科技史上最令人費解的歷史謎團——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卻是由西方人主宰近代世界版圖?
漢學家歐陽泰以火器發展切入,重新剖析東西方軍事科技史的變革,
破解近代西方崛起、東方衰落的真正關鍵。
十世紀時,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並應用在軍事用途上,幾百年後,火藥科技才逐漸西傳;但到了十九世紀,中國卻在鴉片戰爭中遭逢英國痛擊。
為何曾是世界第一個火藥帝國的中國失去了領先優勢,而過去無足輕重的西方國家卻成為宰制世界的強權?
十六世紀以降,西歐各國躍居全球強權的角色,但中國卻開始一路落後。長久以來,史家往往主張火器幫助歐洲人建立了全球霸權;不過,中國人不僅在九世紀時就率先發明了火器,直到十八世紀初期仍然持續進行火藥科技的創新——這段火藥科技發展史遠比原先許多人認定的還要更長。
但中國在近代何以變得如此積弱不振?主因之一即為從一七六○年代乾隆朝開始,中國開啟了將近一世紀的承平盛世,「天朝無戰事」造成了火藥科技發展的停滯落後。
在此之前,中國與歐洲同樣深具軍事創新能力,雙方武力的「均勢狀態」卻在鴉片戰爭正式宣告終結,軍事上的「大分流時代」就此降臨。然而,長久以來史家為何又對勢力此消彼長的原因爭論不休?本書透過比較東西方軍事史的研究,不僅要探詢「何以中國會走上不同於西方的道路?」更要叩問「西方為何能取而代之成為近代世界的霸主?」歐陽泰以火藥戰事貫穿全書,打破傳統軍事史研究的地理邊界,還原東西方火器發展的面貌,翻轉了史學界對於軍事革新的傳統論述。
好評推薦
王成勉(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甘德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神奇海獅(《故事》網站作家)
陳秀芬(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宗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茻(《地表最強國文課本》作者)
陳慧宏(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黃一農(中央研究院院士)
游博清(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楊維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蔣竹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鄭永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羅士傑(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這本書中所報告的,是1950到54年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政府默許下,於台灣進行的持續性、廣泛而残酷的政治撲殺運動中,幾個最具代表性的受害者激動而暫短的生涯。王添灯丶鍾浩東丶邱連球、林如堉丶郭琇琮丶簡國賢……作者集記錄與文學為一體,盡可能地切近歷史的眞相,讓我們以全新的視野,反芻那段傷痛、遙遠的傳奇。
暂无详细内容介绍,四海清单
熱血男兒、革命性格
被遺忘的蔣渭水精神
臺北市長 柯文哲 推薦序
臺灣大學教授 吳密察 導讀
------------------------------------
在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上,蔣渭水先生是最具影響力、最讓執政當局寢食難安、最能喚醒社會良知、最能體現臺灣人精神,他是日治臺灣時期政治與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公民運動的導師。
本書是全球第一本《蔣渭水傳》,從蔣渭水先生早期生涯到民眾黨時期,分析他的特質與歷史角色,完整記述蔣渭水先生十年如一日的奮鬥過程,他創立的四個事業:第一個全臺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第一個全臺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如何引導臺灣知識分子主導公共領域的時代,他敢言人所不敢言,敢寫人所不敢寫,反不公、反不義、反歧視的堅持如何影響台灣人,他如此徹底的性格、不妥協的精神,如何在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扮演重要角色。
從醫病的醫生,到醫世醫民的社會運動家,最能體現蔣渭水先生一生的是「臺灣精神」與「民族正氣」,這是蔣渭水先生逝世八十餘年後留給臺灣人最寶貴的遺產。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中國和歐洲強權勢均力敵的狀態為何被打破,
就此進入武力上的「大分流時代」?
挑戰傳統軍事史觀 引發學界熱議論戰
漢學大師歐陽泰 改寫中西軍事革新史的關鍵之作
「中國發明了火藥、槍砲與炸彈,但何以西方人會在十九世紀超越、擊敗並且羞辱了中國?」——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作者
——軍事科技史上最令人費解的歷史謎團——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卻是由西方人主宰近代世界版圖?
漢學家歐陽泰以火器發展切入,重新剖析東西方軍事科技史的變革,
破解近代西方崛起、東方衰落的真正關鍵。
十世紀時,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並應用在軍事用途上,幾百年後,火藥科技才逐漸西傳;但到了十九世紀,中國卻在鴉片戰爭中遭逢英國痛擊。
為何曾是世界第一個火藥帝國的中國失去了領先優勢,而過去無足輕重的西方國家卻成為宰制世界的強權?
十六世紀以降,西歐各國躍居全球強權的角色,但中國卻開始一路落後。長久以來,史家往往主張火器幫助歐洲人建立了全球霸權;不過,中國人不僅在九世紀時就率先發明了火器,直到十八世紀初期仍然持續進行火藥科技的創新——這段火藥科技發展史遠比原先許多人認定的還要更長。
但中國在近代何以變得如此積弱不振?主因之一即為從一七六○年代乾隆朝開始,中國開啟了將近一世紀的承平盛世,「天朝無戰事」造成了火藥科技發展的停滯落後。
在此之前,中國與歐洲同樣深具軍事創新能力,雙方武力的「均勢狀態」卻在鴉片戰爭正式宣告終結,軍事上的「大分流時代」就此降臨。然而,長久以來史家為何又對勢力此消彼長的原因爭論不休?本書透過比較東西方軍事史的研究,不僅要探詢「何以中國會走上不同於西方的道路?」更要叩問「西方為何能取而代之成為近代世界的霸主?」歐陽泰以火藥戰事貫穿全書,打破傳統軍事史研究的地理邊界,還原東西方火器發展的面貌,翻轉了史學界對於軍事革新的傳統論述。
好評推薦
王成勉(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甘德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神奇海獅(《故事》網站作家)
陳秀芬(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宗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茻(《地表最強國文課本》作者)
陳慧宏(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黃一農(中央研究院院士)
游博清(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楊維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蔣竹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鄭永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羅士傑(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