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和人类是相互塑造的。我们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也在与物质共舞。我们塑造它们,它们反过来又塑造我们。虽然你可能并未察觉,但那些至关重要的材料相关的科学技术进步已经在无形中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这本书展示了材料是如何被发明家塑造的,也展示了这些材料是如何塑造人类社会文化的。每一章的关键词都是一个动词:互动、连接、通信、拍摄、看见、分享、发现和思考。它们分别对应8种至关重要的材料,通过图文并茂的精彩故事,你将了解这些材料的发明如何改变了人类社会。
比如:
人类对钟表精度的追求,如何改变了现代人的睡眠方式?
电报机的发明,如何影响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乃至美国文学?
钢制铁轨的发明,如何帮助美国愈合内战的伤痕,还让圣诞节成了一个盛大节日?
而使用硅芯片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脑,反过来塑造着人类。
……
这些令人着迷和鼓舞人心的故事,为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我们需要回顾那些科学史上的经典瞬间,同时批判性地看待周围的技术和工具。
《读城记》讲述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比如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城市文化往往被看成是一个谁都可以插上一嘴的话题,就像看完一部电影后谁都可以发表一番议论一样。中国的城市极其可读,中国可读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雅称台湾“四大公子”(连战、钱复、陈履安、沈君山)之一的沈君山,拿的是理工博士,爱的是博弈,在不同的领域中均是佼佼者。这是他最动人的散文集,亲人、师友,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真挚感人,科普散文则是深入浅出。全书展现人文与科学对弈,情采斐然,并在谈笑间看围棋、桥牌交锋,正如作者所说的:“做我所能,爱我所做。”
暂无详细内容介绍,四海清单 MKList.com
《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大抵是由梁漱溟先生生前关于自身生平的文章辑录而成。先生自谓问题中人,且将其穷毕生之力孜孜探求的问题归诸为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中,先生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其披沥此心艰难跋涉于探求社会、人生两大问题之解决的征途上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等诸多方面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囊括余秋雨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
《中国文学之美(有声书):从诗经到陶渊明》先秦、汉魏、两晋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逐渐成熟的阶段,是一幅幅陶冶性灵、崇尚自然,充满激情的生活画卷,它们的美满溢着情窦初开、浪漫忧思、风骨铮铮,为后世的文学树立了不同的典范。
《谋位:张居正从少年到国相》是第一本描写成名之前张居正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开始,经过艰难的选择、漫长的奋斗,最终踏进权力中心、站上历史舞台的仕途进取历程。
植物学解决《红楼梦》作者之历史悬案 左手文学,右手科学,一座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的鹊桥 恋恋文学与植物,传唱千古的隽永关系! 作为一位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科学家,作者在文学与植物世界间纵横穿行,梳理、解读文学与植物“缘情体物”的微妙关联,编枝结草搭建起一座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的鹊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精妙细致美好的古典场景。 本书可以说囊括了植物与文学这一主题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植物名称的古今演变,植物的文学意境,国画中表达画家情意志趣的植物,礼仪植物及文学植物引进史均有涉及,可以满足读者对该主题阅读需求。 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累积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在书房中遨游文学世界,在田野中实地探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每种植物,考评大地自然生态,还原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同时分辨虚实,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面亲近古诗词,一面认识大千植物世界。
《昨天的中国》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近代中国的轨迹,回顾了晚清何以在立宪中走向灭亡,并分析了大国盛衰的五大枢机,在作者看来,一向被我们斥为晚清“假立宪”清末宪政,若用一个“假”字全盘否定清政府的立宪,未免过于简单。事实上,清政府的确为立宪做了不少准备,相反,最后导致清王朝的速灭,也与这场宪政有关。 下篇则是对辛亥革命及革命后的一些独特思考,作者眼里的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干材,若不是宋教任被刺后,革命党人断然发起二次革命,中国极有可能走上宪政之路,因为牵扯事件的国务总理赵秉钧都被传唤到了上海审问,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司法机构作为正义的最后守护者的威力。 类似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观点在书中频频出现,虽谈不上石破天惊,但至少也能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切的了解昨天的中国,从而更清楚明天将要走的路。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立足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历史观,以中国人的视角重新阐释中国艺术的漫长发展历程,并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及相关考古发现。 全书上迄中华先民时期,下至二十世纪初期,涵盖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类别,同时重点讨论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创作思想和人文价值。可以说《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既是一部全面的中国艺术通史,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本卷展现了从史前时期至公元二世纪末期,东亚大陆内部文明是如何融合、震荡,最终形成中华文化主流。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商周时代特有的青铜与玉器,以及文字的诞生:契刻、铸造与手写;代表书法艺术的形成——秦汉之际的篆隶之变;绘画与绘画性的觉醒——汉代造型艺术中的线条,等精彩内容。
暂无详细内容介绍,四海清单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材料和人类是相互塑造的。我们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也在与物质共舞。我们塑造它们,它们反过来又塑造我们。虽然你可能并未察觉,但那些至关重要的材料相关的科学技术进步已经在无形中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这本书展示了材料是如何被发明家塑造的,也展示了这些材料是如何塑造人类社会文化的。每一章的关键词都是一个动词:互动、连接、通信、拍摄、看见、分享、发现和思考。它们分别对应8种至关重要的材料,通过图文并茂的精彩故事,你将了解这些材料的发明如何改变了人类社会。
比如:
人类对钟表精度的追求,如何改变了现代人的睡眠方式?
电报机的发明,如何影响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乃至美国文学?
钢制铁轨的发明,如何帮助美国愈合内战的伤痕,还让圣诞节成了一个盛大节日?
而使用硅芯片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脑,反过来塑造着人类。
……
这些令人着迷和鼓舞人心的故事,为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我们需要回顾那些科学史上的经典瞬间,同时批判性地看待周围的技术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