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公众号:晚霞书房"标签的书籍

创造欧洲人:现代性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形塑 -奥兰多·费吉斯

1846年6月13日巴黎一布鲁塞尔铁路开通,1500名旅客接受铁路公司经营者罗斯柴尔德男爵的邀请,搭上首航火车。受邀的旅客包括法国国王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子内穆尔公爵和蒙庞西耶公爵、法国和比利时的官员们、大仲马、雨果、戈蒂耶、安格尔等名人。旅途中,柏辽兹指挥乐队在火车上演奏了《葬礼及凯旋大交响曲》。这条铁路并非第一条国际铁路,但却被视为最重要的,因为它连接了法国和低地国、英国与德语区。铁路穿越国界,就此开启了欧洲文化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歌剧团、乐队和演员成为常客,搭乘火车穿梭各国,举办大量的演奏会、艺术展览、读书会、沙龙,国际市场也借由便捷的跨国运输向量产的廉价画作复制品和书籍、乐谱的印刷品开放。

欧洲各国民众开始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并共享同一种文化——他们阅读同样的书籍、聆听同样的音乐、欣赏同样的绘画、观赏同样的戏剧。最终,他们以“欧洲人”自居,视欧洲为一个不受国界限制的文化交流、翻译、交换的场域,19世纪的欧洲就此拉开文化全球化的序幕。铁路时代带来大众交通与旅行的革命,印刷技术提升作品量产的市场力量,最终艺术与文化成为一门生意,而作品最后能流芳百世或是被历史湮没,也将由资本市场决定。

费吉斯通过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法国女高音保琳娜·维亚尔多和艺术评论家路易·维亚尔多三人的故事,展现19世纪灿烂辉煌的国际主义文化,以及当时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如何成为跨国的文化中介者,通过蓬勃发展的文化圈将欧洲各国联结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使欧洲各国人民接受共同的身份标签——“欧洲人”,进而树立欧洲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在世界文明的经典地位。

-------------------

★铁路、印刷术与照相术的技术变革,孕育了全新跨国市场,音乐、文学和艺术成为资本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新战场

便捷的铁路跨国交通和旅行革命,使巡回演出、宣传、世界博览会成为可能,为音乐、文学、艺术的国际流动提供动力;印刷术催生报刊、图书、乐谱和画册的量产,提高作品销量,同时扩散其影响力,艺术与文化成为一门生意;便宜的照相术引发了众人对名人照、家庭集体照和个人肖像照的狂热,让文化明星和艺术作品通过相片名扬四海,也推动了文学现实主义和视觉艺术的发展。

★“文化全球化”时代拉开序幕,“欧洲”等同于“高雅”,“欧洲人”成为文化身份的新标签

欧洲成为文化跨越国界传递、翻译和交流的空间,欧洲各地阅读相同的书籍、报刊,购买相同的画作复制品,聆听相同的音乐演奏,在各大剧院观看相同的歌剧和芭蕾,参观相同的名胜古迹和博物馆。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人同时观看了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英国人和德国人同时阅读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西班牙人和俄国人通过同一本画册欣赏到伦勃朗的《夜巡》——大家共享一个欧洲文化,不分国籍,都是“欧洲人”。

★跟随屠格涅夫、保琳娜·维亚尔多、路易·维亚尔多的脚步前往欧洲各地,搭起欧陆与俄罗斯文化的桥梁,感受19世纪蓬勃的欧洲文化圈

屠格涅夫与维亚尔多夫妇通过在音乐界、艺术界、新闻业和出版界的人脉,宣传、引介作曲家、艺术家和作家。在文学界成就了福楼拜、莫泊桑、左拉,在音乐界推介了圣-桑、柴可夫斯基、古诺,再到绘画界的柯罗、韦列夏金、哈拉莫夫,他们三人串联了文学圈、艺术圈和音乐界,推动欧陆各国之间以及与俄罗斯间的文化、思想交流——屠格涅夫推介福楼拜和左拉的作品到俄国,不遗余力地在欧陆推广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保琳娜启发了比才对西班牙音乐的热爱,间接促成《卡门》的诞生;路易关于艺术作品的鉴赏指南,定义了欧洲艺术的经典,推动各国博物馆的参观热潮。

★资本市场决定“艺术品味”和“文化正典”,剧院、咖啡馆、画廊、音乐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艺术品位”由有影响力的赞助人、评论家、交易商、收藏家、出版商、新闻业塑造,“文化正典”由他们决定,宣传、销售、评论和社交网路则决定了作品流芳百世的可能——李斯特的推崇掀起贝多芬热潮,左拉的好评令马奈的画作谷底翻身,威尔第的歌剧通过出版钢琴乐谱而家喻户晓,经典文库的编纂使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国民作家。书籍、音乐、戏剧、绘画成为“欧洲人”的共同嗜好,剧院、咖啡馆、画廊、音乐会成为众人追逐的高雅“生活方式”。

★资本和艺术联手成就“文化追星”,全职创作的文化明星得以掌握自主权,实现财务自由!

巡回演出让帕格尼尼和李斯特吸粉无数,授课和乐谱出版让贝多芬实现财务自由,威尔第成为巴黎歌剧院的金鸡母并收益大量版税,巴尔扎克与狄更斯靠报刊连载小说致富,屠格涅夫的版税和稿费让他周游各国,保琳娜以高人气制霸巴黎歌剧界,米勒和马奈从画作中收获名声与金钱——文学家、作曲家、音乐表演者、画家的全职创作成为可能,艺术也可以成为面包。

★《旁观者》《每日电讯报》《BBC音乐杂志》《BBC历史杂志》和《科克斯评论》年度图书

珍珠在蒙古帝国:草原、海洋与欧亚交流网络(回音谷)

1221年,在今天的土库曼斯坦,一个被蒙古士兵俘获的女人,声称为保护自己的珍珠而将它们吞下。她立即被处决,为了找到几颗珍珠,成吉思汗命令士兵们对死在战场上的人开膛破肚。

具有审美、经济、宗教和政治价值的珍珠,是古代世界的至上珍宝。而蒙古这个历史上疆域最广的内陆帝国,是其 无可匹敌的收集者、支持者、传输者。将影响力扩展到海洋领域,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怎样的新起点和新挑战?

★久负盛名的蒙古帝国史学家、内陆欧亚历史文化专家 爱尔森

★综汇六种语言史料,以珍珠为窗,联动欧亚世界的陆海贸易

★追溯南北跨生态互动,重审蒙古政治文化的长时段影响

★大卫•克里斯蒂安、姚大力、刘迎胜、张帆等重量级学者一致推荐

————————————————————

本书极具原创性且意义非凡,基于横跨多种语言的全面深入的研究,阐明了蒙古帝国和作为整体的欧亚帝国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层面。

——大卫•克里斯蒂安

以珍珠为焦点,爱尔森为蒙古帝国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新的洞见。本书对于“南方化”的进程以及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之间的互动贡献了极为丰富的研究。

——J. J. L.戈曼斯

聚焦“人类对珍珠的迷恋”,不是因为受猎奇旨趣之驱动,故欲窥探且惊羡中世纪上流社会的豪华与虚荣。本书紧贴历史变迁的主线,讲述了一篇新颖别致的蒙古人与海洋的故事。

——姚大力

《珍珠在蒙元帝国》是美国杰出学者托马斯•爱尔森的力作。作者通晓多种语言,长于蒙元时代欧亚史地,研究风格独特。本书以珍珠为主题,通过分析综合汉、蒙古、波斯和其他文字史料中的有关记载,全景式地展示了13—14世纪成吉思汗及后裔建立的地跨欧亚的元帝国内的奢侈品生产、交流与消费,文如其人。全球史的研究范式与思路是本书的主要看点。

——刘迎胜

本书是一部研究蒙古时代跨区域物资流通和文化交流的力作。独到的切入点、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多语种材料是它的鲜明特色。

——张帆

本书是爱尔森的最后一部著作,呈现出其著作一贯的风格,广征博引,利用汉文、波斯文、阿拉伯文、俄文一手史料,笔法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本书用珍珠串起了蒙古时代的欧亚世界,实际上也涵盖了上古乃至现代的珍珠历史。诚如有学者评论的,本书对蒙古帝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史提出了新见卓识。从更长的历史时段而言,本书不仅关注东西方向的交流,更是着重揭示了南北方向文明交流、跨生态交流的重要性。本书是爱尔森晚年病中撰著,其资料之丰富,格局之宏阔,令人肃然起敬。

——马晓林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