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历史军事"标签的书籍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五卷)

本卷主要叙述1911―1914年欧洲史实,在剖析一战的真正起因时,丘吉尔揭示了1870年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利害冲突的历史渊源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概述了临近一战时扩军备战的状况,介绍了两大集团频繁的外交活动,旨在缔结争霸和对抗争霸的联盟。

丘吉尔把一战爆发后的1914年8月-12月,称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描述了战争开始后德国突袭中立国比利时,入侵法国的情况,随后英国渡海支援法国。此阶段法英联合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马恩河等战役,死伤数十万,徒耗生命而一无所获。描述了英德最初阶段的海战和德国海军炮轰英国沿海城市,进行骚扰的状况。

最后介绍了将影响一战全局的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的关系。

1915年是一战的第二阶段。法英发动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伊普尔战役、洛斯战役。在新武器――机枪和大威力火炮――面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正面进攻,冲锋拼杀,击退敌人防线――失效。西线除生命消耗战外,并无收获,战事陷入僵局。英国发明坦克和使用烟幕,仅取得有限进展。

英海军握有制海权,但主帅思想保守,海战不力,未有积极成果。

在本卷中,丘吉尔提出战略决策――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对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整个大战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军方多数领导人对此缺乏理解和支持不力,一再延误战机,十多次坐失稳操胜券的良机,最后则以失败告终。

协约国陷入危机。

本卷叙述一战的第三阶段1916―1918年,前两年双方处于势均力敌僵持状态。法英发动过索姆河战役,阿拉斯之战,梅西纳之战,帕森达勒之战和康布雷之战。德国则试图攻取法兰西荣誉与精神的基石――凡尔登。但双方均未建树。

海战方面,日德兰会战英国多次坐失良机,丘吉尔对此有详尽描叙,深刻地剖析了英海军主帅的保守思想,但英国在海上击败了德国潜艇战。

由于德国道海上封锁,由于无限制潜艇战促成美国参战,因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军土气一旦出现低落,便发生兵败如山倒,日耳曼帝国崩溃、投降。

前三卷主要叙述一战的西线战事与海战,以及与一战命运至关重要的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之战。

本卷专写东线战事。起始时谈及一战前两大集团间矛眉的历史渊源;然后详述奥国皇太子遇刺与此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的经过;详述奥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及随后两大集团间相互宣战和东线进行战争的过程。

俄国进军东普鲁士,减轻了西线德军对法、英的压力,俄军初始告捷;但德军易帅,由兴登堡、鲁登道夫接任东线指挥后,形势发生变化;此外,俄军由于电讯泄密,因而惨遭德军围歼,以后节节败退。

最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一战结束,战争双方数以百万计的军队需遣返、复员、就业;战时动员从事军需品生产的妇女需下岗;军事经济需转轨改造,这是英国战争结束初出现的另一种困境。

俄国发生内战,协约国进行武装干涉,但未果而终。

一战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与会的列强各怀私利,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矛盾重重。尽管建立了国际联盟,但并未达到国际安全与裁军的目的。

本卷着重叙述巴黎和会以外的事情与和会决议的后果和外界对此的反应。

此外,本卷还叙述了矛盾深远、积重难返的英国与爱尔兰的问题;叙述了一战中土耳其虽然战败,但凯马尔主义的土耳其正在崛起;希腊虽然是战胜国,战后却因征战土耳其而演出悲剧。

原来这才是春秋

2009年,听易中天讲春秋,看贾志刚写春秋   易中天说,春秋是中华思想史上的奥林匹克,贾志刚说,没有春秋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文明。   历史不可以写得很好看,还可以写得很有趣,很回味……   除了春秋,我们可以去任何朝代,中国还是中国。   如果假设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最不可缺失,如果我们只能留下一个朝代,应该留下哪一个,   清朝,0分;明朝,0分;宋朝,一分;唐朝,2分;汉朝,3,接近答案了。   正确答案是: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为什么这样说,了解春秋就知道了。   如果没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如果没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祖师爷是谁。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不知道礼义廉耻是什么意思,因为孔子来自春秋。   如果没有春秋,就没有《道德经》和《易经》,因为老子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也不知道法治是什么意思,因为法家的列祖列宗管子、苟子和商鞅都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就不知道怎样打胜仗,因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就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写文章就不会生动,因为一半以上的成语典故来自春秋故事。   好像,如果没有春秋,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文明。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事实。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