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台湾"标签的书籍

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

☆ 1950—2010,重现战后台湾思想文化领域的曲折与变迁,读懂当代台湾各色主张的前世今生

☆ 60年的政治气候变幻与世事流转,人文理念与学术风气如何与之适相呼应,又何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声与导火索?

☆ 资深历史学家20余年两岸交流经验,亲历台湾学界,遍寻档案文献,真实呈现台湾人文学术与社会思潮的发源与流变。

------------------

◆ “去日本化”与“再中国化”,光复之初台湾社会文化的重建

◆ “威权主义”与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1950—1960年代台湾政治领域与文化领域的思潮碰撞

◆ 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延续“学统”与现实转型

◆ 台港新儒学思潮的振起及其流播

◆ 1970年代:当代台湾的“关键十年”

◆ 时政、学术、人文,作为意识形态阵地的杂志如何反映时代的张力?

◆ “核心—边陲”结构:思想困局与“边陲”的文化省思

◆ 从“西望”到“回归”,社会风潮涌动下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 国民党的“本土化”改革与“党外”的兴起

◆ 当代台湾的历史书写:话语、史观及其“建制化”

本书描述了台湾从光复到21世纪初,其人文学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思潮演进、政治形势变迁的共生互动关系。全书共分九讲,深入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氛围,探讨人文学术在不同背景下的问题意识、理论方法与发展路径等。在人文学术与政治、社会、思想、期刊著作、人际网络、机构社群与芸芸大众之间,析出有机的互动与紧张,力图从细节与整体上揭示60年来台湾人文学术的发展与其政治变迁、社会演进、制度嬗变、思想脉动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

书滋味

【编辑推荐】 王鼎钧简直就是散文界中的“博尔赫斯”。他仿佛深谙春秋战国的合纵连横术,挽寓言,恋诗体,留日记,兜揽断章孤句,又混杂小说、戏剧、诗歌的血统,真担得起“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豪气,这样的“法无定法”,在大陆出版的众多散文集中,恐怕也是凤毛麟角。 王鼎钧也是文学界的大魔法师。他的散文具有非凡的透视魔力,会打通读者记忆中的每一处血栓。仅从一道缝隙,就能窥见天空的美丽与广大。他的文字,娓娓道出,种种对于生活的描绘与想象,使人置身其中,就能找回丢失的记忆,真是神奇。 【内容简介】 这是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的读书杂感集,作者每读到好书,心生欢喜,兴之所至,欲罢不能,这些文章因书而发,但都可以脱离原书单独存在,看一本书能了解十几、二十本书。作者笔落之处,气象万千,蔚为大观。 【名家推荐】 不能想象无视金庸的中国武侠小说史,无视余光中的中国诗史,无视白先勇的中国小说史,无视王鼎钧的中国散文史。 ★上世纪90年代,我所接触的文人圈子中,王鼎钧的散文是个令众多文人津津乐道的东西。如果今天王鼎钧先生到场,我一定会将家中收藏的王鼎钧的书拿来给他签名,还要和他合影。如若让我挑十本书,其中一本一定有王鼎钧散文。 ——韩少功(著名作家) ★他以肉掌劈凿嵬岩,泻下千尺飞瀑,他引流入川,回狂澜于千里烟波。他秉一枝巨笔,横烈处如血涌热腔,幽柔时如风动翠帘,怎能不叫人“一生低首”。 ——张晓风(台湾著名散文家) ★如果选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当然不会遗漏王鼎钧先生。如果选出五大散文家呢?王鼎钧先生还是有份儿的。 ——马森(台湾著名作家) ★王鼎钧终其一生,只是个普通作者,没有任何其他可以依傍的东西。写作之外,他一无所有。他就是靠他过硬的文字,他的别具一格而又丰富多彩的散文,赢得了读者,也将赢得历史的眷顾。 ——单正平(著名学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