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哲学"标签的书籍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7年,是黑格尔阐述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两百多年来,这部著作被称为“天书”,一直被视为人类哲学史上最为晦涩难懂的经典作品之一。邓晓芒教授用了五年九个学期在课堂上逐句讲解,把这本天书从头至尾逐句解读了一遍,并重新翻译了这部著作。

黑格尔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自称此书是他哲学体系的导言,1807年出版。其内容分为3部分:①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个人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又分为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3个小阶段,讲意识对它的外物的认识。从"自我意识"直到"理性",个人意识的发展明显地重演人类意识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意识形态。②精神: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当于客观精神。③宗教和绝对知识:考察对无限本身的认识,相当于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绝对知识。

【编辑推荐】

本译本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对术语要求尽可能严格和统一,后面有大量的德汉术语索引,比贺、王译本(以及后来的先刚译本)的多一倍,实在不能统一,有一词两译和多译的都要注明。

本译本翻译所根据的就是三个德文原版,一是“袖珍版”,即Suhrkamp Taschenbuch Verlag,Frankfurt am Mein,1970,suhrkamp taschenbuch wissenschaft 603,Erste Auflage 1986;二是费利克斯·迈纳出版社的哲学丛书版,即 Philosophische Bibliothek Band 414,Felix Meiner Verlag GmbH. Hamburg 1988.Nachdruck 2006,这个版本比较新,它是基于《黑格尔全集》考证版第9卷,而略有修订;三是历史考证版全集第9卷,即 Die Kritische Edition G.W.F.Hegel,Gesammelte Werke,Band 9,hrsg. von Wolfgang Bonsiepen und Reinhard Heede,Hamburg 1980,in Verbindung mit der Deutschen Forschungsgemeinschaft,hrsg. von der Rheinisch- Westfälische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这个版本后面有大量的德文编者注,这些注释都被丛书版吸收了。这三个版本结合起来,既有严格的考证,又有后来者的修补,是比较稳妥的了。

思享家(第3辑)(套装共4册)

BBC开创性哲学对谈录I

豆瓣热门访谈图书全新修订再版

15次对话串起20世纪哲学流派

切中要点的提问与平实敞亮的说理

于不断重述的问题中为心智投下光亮

--------------------------------------

◎内容简介

为什么要去关注那些讨论基本问题的思想家?一扇门的打开如何引起其他门的打开或关闭?

将哲学置于时代的背景下,作者与当代领衔哲学家展开对话,对谈在20 世纪占据主流并延续至今的哲学流派,审视哲学的常规分支,包括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并结合相关历史去理解各流派的最新发展,进而发现思想家如何重述问题,如何看待自由、未来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一条新的思考道路的尝试必然是摸索性的,这些一直在路上的思想家用切身行动告诉我们,不要听信权威,而要看看事实,然后自己判断;只有投身于不同于技术性思考的反思中,才能为自己定位。

--------------------------------------

◎作品看点

★ BBC开创性哲学对谈节目《思想家》精彩再现。本书基于1978年BBC首档哲学对谈节目《思想家》(Men of Ideas)。作者麦基不仅是资深节目主持人,曾被英国皇家电视协会授予银质奖章,另著有多部哲学专著,具有过人的哲学素养,开创了以大众媒体讲哲学的先例。在本书中,麦基以化繁为简的功力将深奥的哲学问题“转译”给大众听。

★ 融现实与理论,当代领衔哲学家化身各领域指路人。在沙发一侧,以赛亚·伯林、查尔斯·泰勒、马尔库塞、艾耶尔、伯纳德·威廉斯、蒯因、乔姆斯基、罗纳德·德沃金、艾丽丝·默多克等依次登场,畅谈他们各自所属或研究多年的哲学流派,以此呈现哲学于历史中的发展。

★ 15次对话串起20世纪哲学流派,一部有深度的哲学普及书。从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道德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到哲学与文学、哲学与政治、哲学与社会,审视哲学的分支,探究20世纪的哲学问题与时代问题,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过去的一个世纪与今天的世纪。

★ 跟随当代哲人的思考,发现看待日常生活的多样视角。以赛亚·伯林说,伟大哲学家的核心视域本质上都很简单;海德格尔喜欢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在路上的思想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改变读者整个智性生活的工具;威廉斯说,要到平常物事之中并经由平常物事去寻求理解……看看事实,然后自己判断,去看到生活的丰富与多样。

★ 豆瓣热门访谈图书全新修订再版。本书前一版长期位列豆瓣热门访谈图书TOP20,被读者评价为“不仅是最好的哲学入门书,也是思想访谈极优秀的模板” “人类智慧顶级的交锋”“当代哲学界的‘十三邀’”……全新译本于20年后重版出来,以其简练、清晰带来了解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手素材。

--------------------------------------

◎媒体推荐

实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壮举,即在不损害知识完整性以及失去收视率的情况下向大众呈现深奥的哲学问题。

——《每日电讯报》

在严肃性和视野方面,以往任何全民电视广播网上都没有像它这样的节目。

——《泰晤士报》

高阶的智识训练和娱乐。

——《观察家报》

自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再没有比此书更清晰、更富启发性的当代哲学著作了。

——《书与书人》

导论

◎ 编辑推荐

☆ 一本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导论。不是对各现象学家思想的简单堆砌,而是面向现象学本身,展现作为科学的现象学自身的显现。

☆ 以“知觉”“意象结构”“时间性”“本质直观”等精确的现象学观念为引导,层层深入揭示现象学的不同面向,还原人在认识实践中的意识活动。

☆ 敏锐的问题意识,广阔的思想史视野。叙述接过理性精神接力棒的现象学对后现代思潮意义缺席的回应。彰显现象学在回归哲学的古代理解与回应现代哲学议题上的强大生命力。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晰生动的文风和大量的例证,呈现了现象学领域的主要学说。它考察了知觉、图像、想象、记忆和指涉等现象,并展示了人类思考是如何从经验中生发出来的。这本书还探讨了个人身份同一性在时间中的确立,并讨论了哲学的本质。除了对符合论的真理观提出了一个新阐释,本书作者还解释了现象学是如何与现代和后现代的思考形态分别有所区分的。

◎ 媒体推荐

本书是优秀的本科生课程教材。作者针对现象学提出了新颖且引人入胜的诠释,并就现象学对当代智识生活的重要性提出了耐人寻味的观点。应当有更多人来关注这本书。

——《形而上学评论》

本书从胡塞尔基本观点出发,用尽可能少的专业术语和美国习惯用语直白地介绍了哲学现象学。

——《现象学心理学杂志》

索科拉夫斯基的导论从很多方面来说都十分出色。他以值得称赞的明晰度书写了复杂而微妙的问题,这其中甚至包括意识的时间性、自我现象学、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关联性等高度思辨的问题……他对现象学的研究相当全面……至少对那些同意本书现象学基本观点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极富价值的教学资源。

——《胡塞尔研究》,2002年

列维-斯特劳斯传

-编辑推荐-

学者、作家、美学家

忧郁的形象

现代人类学之父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

不仅改变了人类学

还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

★ 荣获2015年法国费米娜散文奖、布朗利河岸博物馆玛蒂娜•奥布莱基金会奖。英语译本获法国声音奖优秀翻译出版奖,德语译本获德国爱因哈德基金会传记文学奖。

☆ 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冒险家的故事,展现一个年轻、世故、富有魅力、英俊潇洒的列维-斯特劳斯,他那令人难忘的声音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和进步的意义。

★ 首位获得法国国家图书馆列维-斯特劳斯个人档案查阅许可的传记学者。

☆ 遍览261箱珍贵文献和资料,开启深入了解这位结构主义大师工作和生活的崭新视角。

-内容简介-

在这本屡获殊荣的传记中,历史学家伊曼纽艾尔•卢瓦耶讲述了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真正的知识分子冒险家——的故事。本书以列维-斯特劳斯生平的四个主要时期为线索,为我们开启深入了解这位结构主义大师工作和生活的崭新视角。

•1908—1935年:在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中度过他的童年、充满希望的学生时代和他对政治与智识运动的首次尝试。

•1935—1947年:作为一名年轻的教授,他于1935年离开巴黎前往圣保罗教授社会学。他在巴西腹地进行了曲折的探险,在那里发现了作为他者的美洲印第安人,这使他成为一名人类学家。从1941年起,他在纽约开启了新的学术生涯。

•1947—1971年:“二战”后,他回到法国,开始了他创作最伟大作品的时期。在数十年的紧张工作中,他重塑了人类学,将其确立为一门提供全新世界观的学科。1955年,《忧郁的热带》一书向全世界提供了无可争议的证明。在那些年,他成为法兰西民族丰碑,也成为享誉全球的知识名人。

•1971—2009年:他坚称这个世纪已与他无涉,但与之相悖的是,这个距离却允许他能以一种难以置信的犀利和反叛风格阐明现代性。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习惯于看到老态龙钟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照片,或是他在亚马孙河流域邋遢不堪、饱受文化冲击的样子,而本书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年轻、世故、富有魅力、英俊潇洒的列维-斯特劳斯。与其说作者把列维-斯特劳斯描绘成一位现代人,不如说她把他描绘成一位伟大而不安的同代人。

-名人/媒体评论-

卢瓦耶经过精心研究,创作出一部睿智而敏锐的传记,无愧于她的研究对象——20世纪最伟大的法语知识分子之一。她对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描绘,既严谨又丰厚,字字珠玑,栩栩如生。

——迈克尔•哈金,怀俄明大学

对许多人类学家来说,从列维-斯特劳斯的著作中不断迸发出灵感是一个谜。他告诉我们,他的工作受到许多影响,评论家认为还有其他影响,但这些影响并不能真正解释他非凡的原创性和独立性。卢瓦耶对他的生活和工作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开这个奇妙的谜团。

——莫里斯•布洛赫,伦敦经济学院

这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的第一本真实传记,他活了100多岁,一生充满荣耀和荣誉。卢瓦耶的这本书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奇书,从头至尾都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世界报》

卢瓦耶生动地描绘了这位人类学家和他所处的时代。但她也邀请我们想象一下,作为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家,列维-斯特劳斯是如何为他自己的世纪而存在的。

——《波士顿评论》

列维-斯特劳斯传(下)

-编辑推荐-

学者、作家、美学家

忧郁的形象

现代人类学之父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

不仅改变了人类学

还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

★ 荣获2015年法国费米娜散文奖、布朗利河岸博物馆玛蒂娜•奥布莱基金会奖。英语译本获法国声音奖优秀翻译出版奖,德语译本获德国爱因哈德基金会传记文学奖。

☆ 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冒险家的故事,展现一个年轻、世故、富有魅力、英俊潇洒的列维-斯特劳斯,他那令人难忘的声音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和进步的意义。

★ 首位获得法国国家图书馆列维-斯特劳斯个人档案查阅许可的传记学者。

☆ 遍览261箱珍贵文献和资料,开启深入了解这位结构主义大师工作和生活的崭新视角。

-内容简介-

在这本屡获殊荣的传记中,历史学家伊曼纽艾尔•卢瓦耶讲述了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真正的知识分子冒险家——的故事。本书以列维-斯特劳斯生平的四个主要时期为线索,为我们开启深入了解这位结构主义大师工作和生活的崭新视角。

•1908—1935年:在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中度过他的童年、充满希望的学生时代和他对政治与智识运动的首次尝试。

•1935—1947年:作为一名年轻的教授,他于1935年离开巴黎前往圣保罗教授社会学。他在巴西腹地进行了曲折的探险,在那里发现了作为他者的美洲印第安人,这使他成为一名人类学家。从1941年起,他在纽约开启了新的学术生涯。

•1947—1971年:“二战”后,他回到法国,开始了他创作最伟大作品的时期。在数十年的紧张工作中,他重塑了人类学,将其确立为一门提供全新世界观的学科。1955年,《忧郁的热带》一书向全世界提供了无可争议的证明。在那些年,他成为法兰西民族丰碑,也成为享誉全球的知识名人。

•1971—2009年:他坚称这个世纪已与他无涉,但与之相悖的是,这个距离却允许他能以一种难以置信的犀利和反叛风格阐明现代性。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习惯于看到老态龙钟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照片,或是他在亚马孙河流域邋遢不堪、饱受文化冲击的样子,而本书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年轻、世故、富有魅力、英俊潇洒的列维-斯特劳斯。与其说作者把列维-斯特劳斯描绘成一位现代人,不如说她把他描绘成一位伟大而不安的同代人。

-名人/媒体评论-

卢瓦耶经过精心研究,创作出一部睿智而敏锐的传记,无愧于她的研究对象——20世纪最伟大的法语知识分子之一。她对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描绘,既严谨又丰厚,字字珠玑,栩栩如生。

——迈克尔•哈金,怀俄明大学

对许多人类学家来说,从列维-斯特劳斯的著作中不断迸发出灵感是一个谜。他告诉我们,他的工作受到许多影响,评论家认为还有其他影响,但这些影响并不能真正解释他非凡的原创性和独立性。卢瓦耶对他的生活和工作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开这个奇妙的谜团。

——莫里斯•布洛赫,伦敦经济学院

这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的第一本真实传记,他活了100多岁,一生充满荣耀和荣誉。卢瓦耶的这本书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奇书,从头至尾都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世界报》

卢瓦耶生动地描绘了这位人类学家和他所处的时代。但她也邀请我们想象一下,作为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家,列维-斯特劳斯是如何为他自己的世纪而存在的。

——《波士顿评论》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

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仅按年代列举和解释各种哲学理论,而且研究各种哲学理论彼此的关系、产生的时期,以及提供哲学理论的思想家。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又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哲学史又必须试图追踪人类思辨历史上往前推进的线索:说明称为哲学的思想观点怎样产生,各种问题和提供的解答怎样引起新的问题和答案,各个时代对于达到最后的解决有哪些进展。

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可以发现: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哲学最好的评论者;某一体系由它的后继者所继承、演变、发挥或推翻,这就会暴露其中的错误和矛盾;这种体系又往往是新的思想倾向的起点。哲学史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应当采取不偏不倚和客观的态度,并且尽可能避免在探讨中渗入自己的哲学理论。但是完全消除个人因素是不可能的,哲学史家先人为主的成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于他的著作中。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重视某些哲学,表明什么是进步和衰退,甚至对各个思想家论述的篇幅也有所不同。所有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不过,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论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而且我们不能单从现在的成就方面着眼来批评一个体系,就是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而贬低它。同近代理论相比较,古希腊的世界观似乎是朴素、幼稚和粗糙的,而嘲讽这种世界观却极不明智。从当时的观点来看,人类最初努力了解世界而形成的这种世界观,显然是划时代的事件。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它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血色黄昏

《血色黄昏》内容简介:“文革”期间,为响应领袖毛泽东“上山下乡”的号召,北京四十七中学生林胡与雷厦、徐佐、金刚等同学,满怀革命豪情及对未来的憧憬,步行到内蒙古草原扎根。林胡个性偏执、好斗、倔强,因打架而被兵团定为“现行反革命”,开始了长达八年众叛亲离的劳改生活。一个根本不理他、甚至不愿和他说话的姑娘,成了他全部的精神寄托;讲义气、好面子,对“叛徒”深恶痛绝的雷厦,最后却无意中背叛了肝胆相照的朋友;徐佐则始终忠于自己的信仰,固执地要在内蒙古草原上寻找到理想的归宿;金刚为了能够平安地活着,崇尚“畏怯哲学”,把吃、穿看作人生的最大享受……逮捕、痛打、审讯、上纲上线、戴帽批斗,在拥有绝对权威的军人的恐怖统治下,内蒙古草原上演了一幕幕人性的悲喜剧:狂风暴雨中,六十多条棉被盖上了种子库房顶;熊熊烈火里,六十九个青春的生命瞬间化为黑炭;送战友上大学的路上,五十多名女知青放声恸哭……而成千上万青春的血汗,换来的却是大草原的毁灭。

刚直不阿的主人公林胡,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他在压迫之下,反而萌生了要与黑暗专制制度斗争的决心。八年里,他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中挣扎:狂喊、怒骂,夜复一夜的思想斗争,一纸纸发向兵团各级官员的申诉信,倾注全部生命激情的单恋,以及时时涌动着的野兽般的性欲……沉重得令人窒息。

作品数易其稿,辗转十多家出版单位而无人问津。在著名编辑岳建一先生的促动下,一九八七年工人出版社将其出版,随即轰动世界,刮起一场经久不息的“老鬼旋风”。至今已有港台、日、英等多种版本问世。

小说全面展示了兵团的政治生活运作,上至兵团总部,下至连队组织政治运动和思想改造的场面。……《血色黄昏》是最具有价值的一部知青题材长篇小说,它描述了真的人生和真的历史。知青苦难的历史终于得到了还原。毫无疑问,它是知青文学的一块里程碑。——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

我想,人活一世,应该明明白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留下一条真实的生命轨迹。

——老鬼

责任的重负

编辑推荐: ★活在一个不负责任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经历并反对这个时代? ★《战后欧洲史》之外,托尼•朱特最富盛名的两部著作之一。 ★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以三位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触及了我们时代思想和道德的困境。 ★“被遗弃的先知”莱昂•布鲁姆、“不情愿的道德主义者”阿尔贝•加缪、“局外的当局者”雷蒙•阿隆 ,三位深度介入政治的法国知识分子,如何以道德责任挑战黑暗时代? 他们的生活和著述都与这个不负责任的时代格格不入。他们毕其一生,经常感受到这个国家所要求的政治与思想相一致的压力,却甘愿在政界、公众、左翼同僚或知识分子同侪中充当不受欢迎的人,这是一种稀罕而耐人寻味的个性。仅此,他们的事迹就值得一书。 ——托尼•朱特 -------------------------------------------------------------------------------------------- 内容简介: 《责任的重负》是托尼·朱特最富盛名的两部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选取了阿尔贝•加缪、莱昂•布鲁姆、雷蒙•阿隆这三位法兰西精神最优秀的代表人物,还原他们生活的年代,考察他们的言行与历史纵横嬗变之间的联系,讨论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的诸多重要议题。 托尼•朱特认为,评价知识分子的核心词应是“责任”。这三位道路迥异却共同拥有“勇气与正直”这种道德人格的知识分子,在投入公共生活之后,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责任之下,以独立的良知发言,以一致的言行影响现实政治、纠正时代谬误,并不惜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有所谓“责任的重负”。 他们活在一个不负责任的时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历过,并反对这个不负责任的时代”。 可以说,他们不单代表了现代法国的思想和政治文化中独特的、令人憬悟的一种声音,还代表了现代社会和思想中许多最优秀、最持久的价值——过去是,如今也是。 -------------------------------------------------------------------------------------------- 媒体评论: 所有为知识界缺失“正义”“品格”与“道德”而感到遗憾的人,都会从本书中读到很多值得汲取的言论。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托尼·朱特有关三位已逝的伟大法国人的论述,触及了我们时代思想和道德的全貌。在当前文化战争的甚嚣尘上的声浪之中,朱特理性的声音犹如一把穿透黄油的刀,穿透了那些胡言乱语。 ——欧仁·韦伯(Eugen Weber,著名历史学家) 托尼·朱特笔下的这几位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也都是积极的活动家,不像后来的学者只摆弄语词。他描写这些人的笔触优雅,充满有根有据的自信。 ——埃尔贝•R•洛特曼(Herbert R. Lottman,著名作家,《加缪传》作者) 朱特讲述了布鲁姆、加缪和阿隆的思想历程,并进一步展现了法国思想文化的诸多方面。而且,这本书文字优美,笔触动人……令人钦佩。 ——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

《灵山》

《灵山》所写的卡瓦格博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最高的雪峰群,也是云南最高最美的雪山,被称为藏区的十大神山之首。她所雄踞的中国横断山脉腹地,是国家级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卡瓦格博既是地球历史上版块碰撞托起的一大地质奇观,是“沧海变高山”的地史见证;又是生物南来北往的交汇处,是“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高山花园”;它还是中国东部藏区远近闻名的藏传佛教朝觐圣地。百年以来,西方的传教士、冒险家、人类学家,东方学者,纷纷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寻找西藏宝典《甘珠尔》里所记载香巴拉的世界,寻找人类最后一块净土,东方学者、法国丽人大卫·妮尔曾化妆成乞丐,穿越其中,英国作家詹姆斯·谢尔顿凭着自己对这片秘境的遥望和想象,写成的书曾洛阳纸贵。而近些年,卡瓦格博正以她集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为一体的魅力,不断吸引着海内外人士进行科学考察、登山探险和旅游观光。这种巨大的地史和历史纵深感,无疑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天马行空、纵横捭阖的天地。

徐剑一次次地行走于青藏高原、西部边陲,并用心用情地将其描绘出来。这本《灵山》,可以称作徐剑散文创作的力作。《灵山》所写的卡瓦格博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最高的雪峰群,也是云南最高最美的雪山,被称为藏区的十大神山之首。在《灵山》中,作者游目骋怀,以敏锐的心灵感悟世事,以开阔的视野拥抱自然,以独到的手法复活人物,将自然物象赋予了神性人情,情绪饱满,大气磅礴地壮绘了“我”眼中的大千世界,并抒发着肺腑之言……

哲学的故事

哲学不会使我们富有,却会使我们自由

最经典的哲学入门读物,让深奥的哲学立刻生动起来

出版第一年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掀起全球哲学热潮

杜兰特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博闻强识,能将过去与当下融会贯通。也因此,他又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杜威

《哲学的故事》在普及哲学上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的地方朗朗上口,令人想大声读出来! ——威尔•罗杰斯(美国作家,社会评论家)

《哲学的故事》或许还可以叫“哲学之美”,因为威尔•杜兰特对所有的思想赋予一种同等的爱和理解、批评和吸收。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写哲学史,而且让我们随同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在思想领域一起探索进步。 —— 《星期六评论》

苏格拉底服毒、柏拉图逃亡、亚里士多德被流放,为了真理师徒三人前仆后继;培根立遗嘱托付“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 伏尔泰和卢梭两人合伙“击垮了法国”……

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

信天翁要发芽

►获《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23“年度长篇小说五佳”

颁奖词:《信天翁要发芽》是尽显艺术雄心之作。小说以“场”分隔,写作方式皆不相同:第一场急管繁弦;第二场紧张激烈;第三场隐忍昂扬,场中人仿佛用尽全力才得以存活;垫场平缓舒展,时空豁然打开,草木和人群得以较为自在地生长与凋谢,虽也有艰难、困顿,读来却有“春来草自青”的辽阔之感。这部以四幕剧形式架构的长篇,如精心构造的建筑,地基够大够深,顶部够高够险,故而能在风雨中摇晃而不倾倒。(黄德海)

►获"思南书单·2023”正榜“年度长篇小说”

颁奖词:以城市为名的公共剧场,历史中人轮番亮相。市民吟唱赞美诗,市民代表议尊号,某个被判贝壳放逐的死灵魂上来对驳,拆解前两场戏所建构的一座城市的神话和历史。终场机器降神,众 生的卖力表演还原为人在天地间的劳作。一出大戏,大过没有名字的每个人,大过没有名字的城市本身。在叙事与思辨的角力下,小说涉及话题包括不限神话与仪式、秩序与即兴、斗争与教化、历史的应然与本然,或一张地图的正与反……折了翅膀的信天翁在开场报幕,寻找一种新语言的可能,是承接现代诗人在荒原的自我认知,还是响应古典剧场运作,在戏说中拨动古往今来共同体生活的心弦?在言辞的迷宫里,每一个“来孚”的灵魂深处豢养着什么神兽?(吴雅凌)

►获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3年度十大文学好书

在文学意义上说,我们希望哲学抵达哪里,它是不是能抵达生活我不知道。但是哲学就其自身以及它穿越了人类的复杂经验、穿越了普遍的人类而言,我认为哲学的尽头可能是抵达天真,所以我喜欢《信天翁要发芽》,我喜欢这种天真之气。——李敬泽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直播” 无所不在的观看,欲盖 弥彰的狂欢

作家李宏伟全新长篇小说 唯有表演可以显影真实

多维艺术的小说装置,穷形尽相的人世剧场

一座城市的起初与终结,一个小说家的“创世记”

一个关于死亡与生长、疯癫与恐惧的人类故事,书写我们自身的光阴与命运、劳作与 时日

【内容简介】

《信天翁要发芽》是作家李宏伟最新长篇小说。全书采用独幕剧的形式,由“情势表演”“立身表演”“辩解表演”“劳作表演”四场表演构成,多声部层层推进,一切演出始终处于浓密得近乎暴力的窥看中。一座城邦与一座丛林,构建起两个互相指涉的虚拟世界。无所不在的观看,欲盖弥 彰的狂欢,四场表演展演出一个城市的编年史及其众生世相,是多维艺术的小说装置,亦是穷形尽相的人世剧场。小说以奇异的想象与狂欢化的景观,讲述一个关于死亡与生长、疯癫与恐惧的人类故事,书写我们自身的光阴与命运、劳作与时日,构筑出一个小说家的“创世记”。

黑太阳

★法国著名思想家、享誉全球的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罗兰·巴特的弟子,与其师同为后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学术成就卓著,在符号学、语言学、哲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

★获得《伦敦书评》《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的盛赞

★将精神分理论与抑郁症的治疗紧密结合,展示如何带领患者走出抑郁症

以克里斯蒂娃本人亲身经历的抑郁症案例,天生具有严重运动障碍的埃莱娜、遭遇丈夫出轨的小学老师玛丽-安琪、失去母亲的年轻女性伊莎贝尔,向读者展示如何直面创伤、克服忧郁、告别抑郁

★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教科书式的文本分析

聚焦现代社会主体的精神危机,审视抑郁与忧郁的源头;

诠释陀思妥耶夫斯基、杜拉斯、奈瓦尔如何以作品化解哀伤

★ 巴黎七大(克里斯蒂娃执教的大学)博士郭兰芳翻译。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

——————————————————————————————

【图书简介】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从精神分析视角,对“抑郁”与“忧郁”所做的一系列探讨。书名“黑太阳”这个看似悖论、充满张力的意向,指代的是个体遭受抑郁折磨、被无法言说的痛苦吞噬的内心状态。在本书中,作者先进行“抑郁”与“忧郁”的理论阐述,再对四位创作者做详尽的个案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抑郁的根源在于主体丧失了某个他深爱的客体,且无法承受这样的丧失,因而无法完成对客体的哀悼。那么该如何化解哀伤、超越哀伤呢?作者认为,为痛苦命名、颂扬痛苦不失为一种方法。“崇高诞生于忧郁之中”,抑郁者可以通过文艺创作而克服主体性的精神危机,使主体重塑虚无,从而穿越忧郁、超越分离的痛苦。

作者先以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画作、患有癫狂症的法国诗人奈瓦尔的诗作为例,尝试阐释文艺创作如何作为一种“暂时的救赎”帮助创作者战胜忧郁;随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杜拉斯的全部作品做了一个总括式的解读,指出长于描写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书写而直面创伤、告别抑郁,还分析了弥漫着死亡与痛苦的杜拉斯作品,如何以“笨拙的美学”和“非净化的文学”在精神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

——————————————————————————————

【媒体及名人推荐】

一部关于“抑郁”与“忧郁”的精神分析杰作!——《伦敦书评》

她的理论极具说服力,既感人至深又充满诱惑!——《纽约时报》

黑太阳

★法国著名思想家、享誉全球的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罗兰·巴特的弟子,与其师同为后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学术成就卓著,在符号学、语言学、哲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

★获得《伦敦书评》《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的盛赞

★将精神分理论与抑郁症的治疗紧密结合,展示如何带领患者走出抑郁症

以克里斯蒂娃本人亲身经历的抑郁症案例,天生具有严重运动障碍的埃莱娜、遭遇丈夫出轨的小学老师玛丽-安琪、失去母亲的年轻女性伊莎贝尔,向读者展示如何直面创伤、克服忧郁、告别抑郁

★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教科书式的文本分析

聚焦现代社会主体的精神危机,审视抑郁与忧郁的源头;

诠释陀思妥耶夫斯基、杜拉斯、奈瓦尔如何以作品化解哀伤

★ 巴黎七大(克里斯蒂娃执教的大学)博士郭兰芳翻译。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

——————————————————————————————

【图书简介】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从精神分析视角,对“抑郁”与“忧郁”所做的一系列探讨。书名“黑太阳”这个看似悖论、充满张力的意向,指代的是个体遭受抑郁折磨、被无法言说的痛苦吞噬的内心状态。在本书中,作者先进行“抑郁”与“忧郁”的理论阐述,再对四位创作者做详尽的个案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抑郁的根源在于主体丧失了某个他深爱的客体,且无法承受这样的丧失,因而无法完成对客体的哀悼。那么该如何化解哀伤、超越哀伤呢?作者认为,为痛苦命名、颂扬痛苦不失为一种方法。“崇高诞生于忧郁之中”,抑郁者可以通过文艺创作而克服主体性的精神危机,使主体重塑虚无,从而穿越忧郁、超越分离的痛苦。

作者先以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画作、患有癫狂症的法国诗人奈瓦尔的诗作为例,尝试阐释文艺创作如何作为一种“暂时的救赎”帮助创作者战胜忧郁;随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杜拉斯的全部作品做了一个总括式的解读,指出长于描写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书写而直面创伤、告别抑郁,还分析了弥漫着死亡与痛苦的杜拉斯作品,如何以“笨拙的美学”和“非净化的文学”在精神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

——————————————————————————————

【媒体及名人推荐】

一部关于“抑郁”与“忧郁”的精神分析杰作!——《伦敦书评》

她的理论极具说服力,既感人至深又充满诱惑!——《纽约时报》

黑太阳

★法国著名思想家、享誉全球的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罗兰·巴特的弟子,与其师同为后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学术成就卓著,在符号学、语言学、哲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

★获得《伦敦书评》《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的盛赞

★将精神分理论与抑郁症的治疗紧密结合,展示如何带领患者走出抑郁症

以克里斯蒂娃本人亲身经历的抑郁症案例,天生具有严重运动障碍的埃莱娜、遭遇丈夫出轨的小学老师玛丽-安琪、失去母亲的年轻女性伊莎贝尔,向读者展示如何直面创伤、克服忧郁、告别抑郁

★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教科书式的文本分析

聚焦现代社会主体的精神危机,审视抑郁与忧郁的源头;

诠释陀思妥耶夫斯基、杜拉斯、奈瓦尔如何以作品化解哀伤

★ 巴黎七大(克里斯蒂娃执教的大学)博士郭兰芳翻译。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

——————————————————————————————

【图书简介】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从精神分析视角,对“抑郁”与“忧郁”所做的一系列探讨。书名“黑太阳”这个看似悖论、充满张力的意向,指代的是个体遭受抑郁折磨、被无法言说的痛苦吞噬的内心状态。在本书中,作者先进行“抑郁”与“忧郁”的理论阐述,再对四位创作者做详尽的个案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抑郁的根源在于主体丧失了某个他深爱的客体,且无法承受这样的丧失,因而无法完成对客体的哀悼。那么该如何化解哀伤、超越哀伤呢?作者认为,为痛苦命名、颂扬痛苦不失为一种方法。“崇高诞生于忧郁之中”,抑郁者可以通过文艺创作而克服主体性的精神危机,使主体重塑虚无,从而穿越忧郁、超越分离的痛苦。

作者先以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画作、患有癫狂症的法国诗人奈瓦尔的诗作为例,尝试阐释文艺创作如何作为一种“暂时的救赎”帮助创作者战胜忧郁;随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杜拉斯的全部作品做了一个总括式的解读,指出长于描写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书写而直面创伤、告别抑郁,还分析了弥漫着死亡与痛苦的杜拉斯作品,如何以“笨拙的美学”和“非净化的文学”在精神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

——————————————————————————————

【媒体及名人推荐】

一部关于“抑郁”与“忧郁”的精神分析杰作!——《伦敦书评》

她的理论极具说服力,既感人至深又充满诱惑!——《纽约时报》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