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莊子的故事之前第一件要了解的事就是:成為自然的。任何不自然的事都必須避免,不要做任何不自然的事,只要自然就夠了,你無法對它加以改善……一旦你努力去改善自然,它就喪失了──那意味著你試圖去改善神……莊子不贊成如此,他說自然就是最終的,而那個最終的自然,他稱之為「道」。
作者巴鲁赫·德·斯宾诺莎(1632—1677),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并称为近代西方哲学的三大理性主义者。
本书是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表述在这本书中。斯宾诺莎和笛卡尔一样,认为只有像几何学一样,凭理性的能力从最初几个由直观获得的定义和公理推论出来的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因此本书采用几何学的方式写成,从本体论、认识论开始探讨,最后将《伦理学》的最高概念设定为自由:自由是一种朝向“自我保存”的努力,“对神的理智的爱”是实现人的内在自由的途径。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有人说区别在于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有人说人是社群的动物……其实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使用语言的动物。这种语言不仅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刻离不开语言,人们依靠语言来实现彼此的理解和相互沟通。然而人们不是总能顺利地明白对方在说什么,误解总是在产生。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一书中系统总结和论述了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及如何同错误说法进行辩驳。他认为语言中最基本的表意单位是句子,也即命题。《解释篇》讨论了命题的构成、性质、分类和真假关系。《范畴篇》讨论了命题经常会用到的十个基本范畴,如实体、数量、性质、关系等。《前分析篇》阐述了如何正确地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结论,这也就是后世逻辑学中最基本的三段论演绎法。《后分析篇》讨论了定义、证明、演绎和归纳等问题,厘清了命题中的四种推理类型。《论题篇》研究了著名的四谓词理论,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理论,讨论了合理论证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在论辩中战胜对手;《辩谬篇》是亚里士多德关于谬误的逻辑理论,揭示和分析了各种谬误和诡辩的种类,并提出了反驳谬误的具体方法。
作者亚历山大·赫尔岑(1812—1870),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俄国民粹主义创始人,政论家、哲学家和作家。本书收入赫尔岑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所写的四篇哲学论文,着重批判了当时在俄国流传广、影响深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及其信徒的哲学观点,阐明了哲学的对象和方法的客观基础;论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股思潮在西欧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并强调了哲学的实践特征和改造现实社会的历史使命,以及哲学同生活、同革命斗争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书对促进俄罗斯思想中唯物主义传统的巩固和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
【内容简介】
1915年—1916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为非专业人士开设了一门心理学讲座,课程逐渐深入。《精神分析引论》忠实地收录了当时的讲稿,并由弗洛伊德润色而成。
全书包含了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学说:失误、性、梦、潜意识,是100年来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不二之选。
【编辑推荐】
不经意的行为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真实意图?
梦真的有现实涵义吗?
性对生活影响到底有多大?
抑郁、强迫,这些心理病症因何而起?
许多人对弗洛伊德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却被他的大部头吓走。
《精神分析引论》由他的公开课讲稿收录而成,课程由浅入深,系统地介绍了他主要的心理学理论,如失误、性、梦、潜意识等。在书中,跟着大师的节奏,我们将得到问题的答案。
100年来,《精神分析引论》带领无数人走进心理学的世界,也成为大众了解弗洛伊德学派不可错过的经典读本。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课程结束100周年之际,本书忠实于德语全本,无任何删节,为您还原弗洛伊德当年演讲的风采。
【名人推荐】
说起心理学,就绕不过弗洛伊德。——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Paul Bloom
希望诸位不要混淆(《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到的关于梦的)两点。只需做到这个,你们对梦的理解便超越了大多数《梦的解析》的读者。 ——弗洛伊德
1715 年,本书的中心人物路易十四去世。他留下一个经济崩溃、民穷财尽的法国。继位者路易十五无论在智慧、才干和魄力上都大为逊色。旧制度的弊端已充分显露,宫廷生活糜烂不堪,国王不擅治政,大臣们勾心斗角,各自为政。专制统治却变本加厉,密札捕人、严刑拷打、草菅人命之事屡屡发生。在文化上也是如此,出版物动辄被查禁,大部分政治和哲学著作不是无法出版,就是被焚被抄。 本书就是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酝酿的,那时正是 1732 年,伏尔泰已是三十七岁,处于成熟之年。可是,在人生的征途上,他已经遭受一系列厄运:因写讽刺诗,1716 年被逐出巴黎,次年再次被捕,投入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狱。1719 年,又因诗文之祸被放逐,软禁于絮利。1725 年,因与一贵族口角,重被囚于巴士底狱。1726 年被押解到加莱,流放到对岸的英国,两年后才获准返回。
9·11事件是美国政府蓄意制造的吗?“阿波罗11号”登月只是一场演给世人的电影吗?你相信我们身边的爬行生物是真正主宰地球的外星人吗?这一连串看似无厘头的疑问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真实世界? 换一种思考方式看这个司空见惯的世界,你会震惊自己的发现和推理! 《揭秘有史以来动荡世界的“超级阴谋”》向那些具有常识的读者揭示了国内外盛行的阴谋论的历史、沿革;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思辨,指出了各种阴谋论长盛不衰的原因;并指出阴谋论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不可证伪性和妖魔化。由此希望读者能更加理性地思考,不被妖魔化的思维所裹挟。
正如哲学家德特马?马林所说话的那样,几乎不曾有过任何一部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更为宏大的,反对那些二十世纪暴行之基础的思想作品。《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初版为1945年,其后马上成为哲学类图书中的畅销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深远。在这部巨著中,波卡尔把笔墨集中于对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三个思想家的社会政治哲学的批判上,认为正是他们的思想构成现代极权主义的来源,但对于“开放社会”究竟是什么,却很少正面提及更没有加以系统说明。
本书是诺尔曼·P·巴利对自由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所作的一个梳理,也是对自由主义者之间正在进行的辩论所作的说明。
◎内容简介 《人类动物园》是德斯蒙德·莫里斯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从生物人类学的观点出发,对现代都市生活和现代人的行为作了考察。他认为,当今人类像监禁于动物园中的动物一样,被监禁于现代都市这个“动物园”里,由此产生了凶杀、自杀、吸毒、同性恋和滥交等一系列当今世界的通病。
◎作者简介 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 1928- 】,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1928年出生于韦尔特郡,1954年获牛津大字博士学位,曾任伦敦动物园影像资料部主管和英国动物学会哺乳类动物部主任等职,自1967年起,以其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开始研究人类行为,并写有一系列使他扬名世界的人类行为学专著。除本书外,他的同类著作有《裸猿》、《亲密行为》、《人类行为观察》和《人体观察》等。
本书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的一部引起轰动的畅销书。作者从动物学家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亲密行为,如两性亲密行为、社交亲密行为和自我亲密行为等,作了细致入微的科学考察和精辟独到的科学分析,从而揭示了人类在亲密行为中的关系和动机。本书知识面广,立论新颖,直指人的本性,又极具趣味性,各层次的成年人读后,都会大有補获。
德斯蒙德·莫里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1928年出生于韦尔特郡,1954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伦敦动物园影像资料部主管和 英国动物学会哺乳类动物部主任等职,自1967年起,以其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开始研究人类行为,并写有一系列使他扬名世界的人类行为学专著。除本书外,他的同类著作还有《裸猿》、《人类行为观察》和《人体观察》等。
莫里斯博士现住英国牛津。
【当你是孩子时,你常偎依在母亲怀里;当你恋爱时,你一定会搂抱你的情人;当你和朋友相见时,你们通常会握握手;当你感到孤独时,你会伸手摸摸你的狗;当你默默思考时,你会不自觉地托着头……这就是亲密行为:和别人、和动物、甚至和自己的亲密接触。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幵始的吗?为什么你需要接触他人的身体?甚至动物的身体?为什么你有时又不敢接触他人的身体?……莫里斯博士的这本书,将告诉你这一切。】
——《纽约时报》
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精神增益是载体趋弱的反比变量,信息扩张是物演分化的边际效应,知识拓展是背离本真的天然尺度;社会结构是自然实体结构的一脉延伸,文明现象是生物智质代偿的后续恶果,历史进步是人类自取祸殃的必由之路。 上述观点无不与当前全人类的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也无不与当前全世界高度文明发展所致的危机形势(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异常、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泛滥以及恐怖主义争端激化等诡异现实)丝丝相扣。读罢此作,不能不令人掩卷长思。故,可视其为“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础理论。
《纽约客》、《国家地理杂志》记者、著名旅行文学作家彼得·海斯勒最新力作; 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工到企业家,追寻现代中国、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 “中国纪实三部曲”系列最终篇、亚马逊书店中国社科类图书第一名。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在法国的传记文学中,卢梭留下了三部永传后世的作品:《忏悔录》、《对话录》和《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三部著作,三种体裁,三种笔调;如果说《忏悔录》是一部编年史,《对话录》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那么,最后这部《梦》便是一部散文诗。写这部作品时,卢梭已到垂暮之年,已完全放弃了与敌人周旋和与命运斗争的徒劳的努力,一切听天由命,因此心境恬适,十分悠闲,落笔为文宛如信步咏哦,把十篇《散步》写成了十篇优美的散文诗。就性质来说,这十篇文章是文学作品,但就内容来说,它们又是研究卢梭一生行事和思想发展轨迹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如果你是21世纪的中国人,想必对“悲观”这个词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说的不是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不,不,我们不怎么担心这么长远的事,我们担心的全是切身的利害:会不会喝到毒奶粉,会不会吃到地沟油,会不会上了高铁就下不来……过去30多年里,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较之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期的西方发达国家,整个社会充满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急剧的发展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是无根的浮萍,找不到依靠,无所适从。人人都知道,现状不可能长久持续,但新的未来会是怎样,谁的心里也没有把握。过去并不美好,现状也差强人意。这样一来,我们尤其容易陷入悲观情绪。
Anthology containing:
寻路中国
江城
奇石
甲骨文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百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
作者PETER HESSLER(何伟),长期为《国家地理杂志》、《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撰稿,自 1991 年即定居于北京,担任《纽约客》驻中国记者。他生长于密苏西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硕士。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他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消失中的江城》一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The Kiriyama Pacific Rim Book Prize),最新旅游文学力作《甲骨文》(Oracle Bones)并入围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小说类最佳作品。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观念的水位》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爱生活,爱自由。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在進入莊子的故事之前第一件要了解的事就是:成為自然的。任何不自然的事都必須避免,不要做任何不自然的事,只要自然就夠了,你無法對它加以改善……一旦你努力去改善自然,它就喪失了──那意味著你試圖去改善神……莊子不贊成如此,他說自然就是最終的,而那個最終的自然,他稱之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