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仅按年代列举和解释各种哲学理论,而且研究各种哲学理论彼此的关系、产生的时期,以及提供哲学理论的思想家。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又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哲学史又必须试图追踪人类思辨历史上往前推进的线索:说明称为哲学的思想观点怎样产生,各种问题和提供的解答怎样引起新的问题和答案,各个时代对于达到最后的解决有哪些进展。
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可以发现: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哲学最好的评论者;某一体系由它的后继者所继承、演变、发挥或推翻,这就会暴露其中的错误和矛盾;这种体系又往往是新的思想倾向的起点。哲学史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应当采取不偏不倚和客观的态度,并且尽可能避免在探讨中渗入自己的哲学理论。但是完全消除个人因素是不可能的,哲学史家先人为主的成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于他的著作中。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重视某些哲学,表明什么是进步和衰退,甚至对各个思想家论述的篇幅也有所不同。所有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不过,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论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而且我们不能单从现在的成就方面着眼来批评一个体系,就是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而贬低它。同近代理论相比较,古希腊的世界观似乎是朴素、幼稚和粗糙的,而嘲讽这种世界观却极不明智。从当时的观点来看,人类最初努力了解世界而形成的这种世界观,显然是划时代的事件。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它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第一部分 老子文集 一、老子其人其书 引言 老学先于孔学 ——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 老子与孑L子思想比较研究 论《老子》晚出说在考证方法上常见的谬误 ——兼论《列子》非伪书 墨子与《老子》思想上的联系 ——《老子》早出说新证 二、战国楚简《老子》及道家古佚书 引言 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 郭店简本《老子》所呈现的重要哲学问题 ——由改写哲学史的观点谈起 楚简<太一生水>之宇宙生成论 ——兼论{性自命出>之尚情说 楚简<恒先>之宇宙演化论及异性复欲说 三、老子论述 引言 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 老子的有无、动静及体用观 老子与先秦道家各流派 第二部分 庄子文集 一、庄子内篇诠释 引言 <逍遥游>: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 <齐物论>:平等精神与破除自我中心的格局 <养生主>:精神生命的阐扬 <人间世>:知识分子的悲剧意识及其隔离的智慧 <德充符>:理想人物的审美心胸及宇宙精神 <大宗师>:“天人合一”的境界及“死生一如”观 <应帝王>:无治主义 二、庄子外篇解说 引言 <骈拇>:任情率性 <马蹄>:至德之世的憧憬 <肤箧>:窃国者侯 <在宥>:安情适性 <天地>:象罔得玄珠 <天道>:言外之意 <天运>:礼仪法度应时而变 <刻意>:精神四达并流 <缮性>:知恬交养 <秋水>:海河对话 <至乐>:鲁侯养鸟 <达生>:艺术心境 <山木>:审时处和 <田子方>:至美至乐 <知北游>:道不离物 三、庄子杂篇发微 引言 <庚桑楚>:“性者生之质” <徐无鬼>:流人思亲 <则阳>:“万物殊理道不私” <外物>:得意忘言 <寓言>:三言的意涵 <让王>:“道之真以治身” <盗跖>:“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之批判 <说剑>:匡诸侯、安四邻 <渔父>:“真者精诚之至” <列御寇>:“以必不必” <天下>:“内圣外王之道” 四、论说《庄子》 引言 庄子论道 ——兼论庄、老道论之异同 庄子认识系统的特色 庄子的悲剧意识和自由精神 关于庄子研究的几个观点 ——序刘笑敢博士《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附录一 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 附录二 先秦诸子引用《老子》重要概念举例
《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所收的这两篇论文,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思想家西耶斯的代表作。《论特权》集中揭露了特权阶级的垄断性和寄生性,以及特权的弊端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危害。《第三等级是什么?》着重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三等级是什么?是一切,是整个国家;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什么也不是;第三等级要求什么?要求取得某种地位。这本书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墨子今注今译》内容为:《墨子》是公元前5至前3世纪墨家著作的总集。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一家,曾与儒家并盛,同称显学,后一度中绝,近现代又受重视。墨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内容,有深厚的科学、人文精神和重要的历史意义、现代价值。 今存《墨子》较早、较好的版本,是明正统十年刊行的《道藏》53篇本。《道藏》本《墨子》,比《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少十八篇,《节用下》,《节葬》上、中,《明鬼》上、中,《非乐》中、下和《非儒上》八篇,只剩篇名,正文失传;另有十篇,篇名和正文都失传。为阅读方便,《墨子今注今译》《目录》暂据今存53篇排序,暂不取《道藏》本篇名下标“第一”至“第七十一”的顺序号。为便于读者阅读,把《经上》与《经说上》、《经下》与《经说下》四篇并作两篇。所以《墨子今注今译》的目录,标为第1至51篇。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仅按年代列举和解释各种哲学理论,而且研究各种哲学理论彼此的关系、产生的时期,以及提供哲学理论的思想家。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又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哲学史又必须试图追踪人类思辨历史上往前推进的线索:说明称为哲学的思想观点怎样产生,各种问题和提供的解答怎样引起新的问题和答案,各个时代对于达到最后的解决有哪些进展。
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可以发现: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哲学最好的评论者;某一体系由它的后继者所继承、演变、发挥或推翻,这就会暴露其中的错误和矛盾;这种体系又往往是新的思想倾向的起点。哲学史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应当采取不偏不倚和客观的态度,并且尽可能避免在探讨中渗入自己的哲学理论。但是完全消除个人因素是不可能的,哲学史家先人为主的成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于他的著作中。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重视某些哲学,表明什么是进步和衰退,甚至对各个思想家论述的篇幅也有所不同。所有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不过,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论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而且我们不能单从现在的成就方面着眼来批评一个体系,就是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而贬低它。同近代理论相比较,古希腊的世界观似乎是朴素、幼稚和粗糙的,而嘲讽这种世界观却极不明智。从当时的观点来看,人类最初努力了解世界而形成的这种世界观,显然是划时代的事件。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它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