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宗教"标签的书籍

《灵山》

《灵山》所写的卡瓦格博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最高的雪峰群,也是云南最高最美的雪山,被称为藏区的十大神山之首。她所雄踞的中国横断山脉腹地,是国家级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卡瓦格博既是地球历史上版块碰撞托起的一大地质奇观,是“沧海变高山”的地史见证;又是生物南来北往的交汇处,是“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高山花园”;它还是中国东部藏区远近闻名的藏传佛教朝觐圣地。百年以来,西方的传教士、冒险家、人类学家,东方学者,纷纷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寻找西藏宝典《甘珠尔》里所记载香巴拉的世界,寻找人类最后一块净土,东方学者、法国丽人大卫·妮尔曾化妆成乞丐,穿越其中,英国作家詹姆斯·谢尔顿凭着自己对这片秘境的遥望和想象,写成的书曾洛阳纸贵。而近些年,卡瓦格博正以她集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为一体的魅力,不断吸引着海内外人士进行科学考察、登山探险和旅游观光。这种巨大的地史和历史纵深感,无疑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天马行空、纵横捭阖的天地。

徐剑一次次地行走于青藏高原、西部边陲,并用心用情地将其描绘出来。这本《灵山》,可以称作徐剑散文创作的力作。《灵山》所写的卡瓦格博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最高的雪峰群,也是云南最高最美的雪山,被称为藏区的十大神山之首。在《灵山》中,作者游目骋怀,以敏锐的心灵感悟世事,以开阔的视野拥抱自然,以独到的手法复活人物,将自然物象赋予了神性人情,情绪饱满,大气磅礴地壮绘了“我”眼中的大千世界,并抒发着肺腑之言……

圣经 中英对照

本书的赏析文字通过画面故事综述、艺术家生平及艺术风格介绍,深入阐释圣经故事。255种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精品,用珍贵文物及权威考古发现,破译神秘的圣经故事。这是美国大作家房龙饱受赞誉、传读不衰的名著,以同时代民办其它文明的事件,演绎圣经故事背后的浩大人类历史。168幅世界名画图释圣经故事,古今艺术大师倾其毕生才华演绎的圣经故事,房龙用朴素睿智、宽容的声音讲述这个古老的故事,以及人类的文明进程。《圣经》博大而神秘,但房龙决心让这部书连普通人都能看懂。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写给汉斯杰和威廉的话:

这是《圣经》的故事。我写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你们应该对《圣经》有更多的了解。我又实在没法告诉你们,到哪里才能找到我要你们掌握的那种知识,当然,我可以要求你们阅读原本的《圣经》,但是我不能肯定你们是否真会去读。有些人相信,这部圣书是专门委托给他们的事情。许多年来,像你们这个年经纪男孩,就是因为这些人的庄严面容和令人难以亲近的态度而吓跑了。然而,如果不知道这些故事,你们就不能算接受过完善的教育。而且,在你们人生的某一段时间里,可能非常需要蕴藏在这部古老编年史的智慧。

几千年来,这部书一直是人们最忠实的伴侣。其中有几章写于2800年前,其他的则晚近多得多。许多个世纪以来,《圣经》几乎是你们的祖先所拥有或所爱读的唯一书籍。他们把它铭记在心。他们使摩西律法成为世间至高无上的法律。后来,随着现代科学时间的到来,在两种人之间发生了冲突,其中一种人认为这部书是从神那里来的,而另一种人只是把它当作某些历史事件的记录。这些冲突进而引发了残酷的战争。有一段时间,许多由衷地憎恨《圣经》,其程度决不亚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对《圣经》的热爱和敬仰。

关于这些,我不会再说什么。

我不是在对你们说教,也不是在为一项事业辩护,或对它进行攻击。我只会告诉你们,在我看来,你们应该知道这些东西(上天不许我强求别人同意!) ,这会使你们的生活充满理解、宽容和爱,而这是善的、美的,因此也是圣洁的。

关于《旧约》的故事,写起来相对来说容易些。这个故事讲的是居住在沙漠的某个部族。他们在多年流浪之后,终于占领了西亚一个小小的角落,在那里定居下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接下来就是《新约》了。讲《新约》 是很难的。《新约》的中心人物只有一个,讲的是拿撒勒村的一个淳朴的木匠,他奉献出了一切,却对生活一无所求。可能有别的故事比耶稣更有趣,但我从来没有读到过。所以我将就我所知,非常简单地叙述他的生活,一字不多,一字也不少。因为,我确信,他会乐意让我用这种方式来讲他的故事。

论三位一体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神哲学著作之一,是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其一个实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代西方的许多的哲学史家,都从这后八卷里找到了笛卡尔及整个近现代哲学的“奥古斯丁来源”。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7岁入小学,12岁入文法学校,17岁到边太基就读于雄辩术学校,19岁对哲学发生了兴趣,探索善恶的来源,因而信摩尼教;从雄辩术学校毕业后,在迦太基教雄辩术达八年之久,后来又到米兰教雄辩术;33岁时,因厌弃摩尼教而改信基督教;公元396年任北非西北部的希波地方的主教;公元430年逝世。 奥古斯丁用哲学解释基督教教义,使哲学与宗教结合。他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不死等理论解释《圣经》,并且有所发挥和创造,为基督教奠定了理论根据。因此,他所创立的基督教哲学,成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他在《忏悔录》这部重要著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驱魔人

◆ 真实灵异事件改编,西方基督教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恐怖文学 ◆ 《圣经》之外,了解“上帝、人类与魔鬼”三者之间关系的启示录 ◆ 10项奥斯卡奖提名、20世纪电影史上“第一鬼片”原著 ◆ 全球累计卖出超过1600万册,是史上最畅销的严肃恐怖小说 ◆ 精装豪华本,根据“美国40周年纪念版”重新修订译出,随书附送4张西方驱魔古画明信片 ◆ 反清新、反鸡汤、反基础、反本质的微信公众大号“利维坦”郑重推荐 每个与“经典+恐怖”有关的榜单上都能找到“驱魔人”这三个字…… —————————— 看似无缘由地被邪灵附身,十二岁的少女蕾甘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母亲带她寻遍各类医生但病情却不见好转。年轻的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卡拉斯临危受命,与老驱魔人默林神父携手为少女蕾甘举行驱魔仪式。 不过,神父也是凡人,卡拉斯神父内心之中对信仰的不坚定造成了他身体上的破口,让他成为了邪灵攻击的目标。关乎生死的信心之战在夜雾里展开,卡拉斯神父能否抵挡住邪灵的试探?老驱魔人默林神父能否奉主之名成功驱散邪魔?少女蕾甘能否重获生命?在小说的最后,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在每个读者心中,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 《驱魔人》首次出版于1971年,是有史以来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之一,它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57周时间,其中连续17周排名首位。小说出版后第二年,它被搬上银幕。电影上映首日,各个城市的《驱魔人》书迷纷纷涌向影院。在芝加哥,狂热的人群用铁锤敲碎侧门,冲进影院;在堪萨斯城,警方不得不使用催泪瓦斯驱散试图强行冲进影院的人群;面对“驱魔人现象”,美国最富盛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在节目中甚至用了十分钟来评论《驱魔人》。如今看来,《驱魔人》已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或者电影,而是成了一座时代的里程碑。 —————————— 凡仰望耶和华的人,你们都要壮胆,坚固你们的心。 —————————— 媒体及名人推荐: ◆ 没有读者会对这本书无动于衷。相比之下,《驱魔人》就是这一领域里的爱因斯坦,而其他同类书不过是你们公司里的会计。 ——《纽约时报》 ◆ 读《驱魔人》,就像吃一桶无穷无尽的爆米花一样令人上瘾。 ——LIFE ◆ 《驱魔人》应当读两次。第一次读为感受故事的激情与热烈,第二次读则为了品味遣词造句中的微妙之处。读这本书吧,这将是一次绝对难忘的经历! ——《圣路易斯邮报》 ◆ 《驱魔人》不仅在文学图书市场上产生了狂销现象,还是迄今为止最具有争议、让人心里发冷的小说之一。当两年后,作者布拉蒂将这部小说亲自改编成电影后,它也成为了电影史上最棒的、最具深度的恐怖片之一。 ——美国亚马逊 ◆ 一个时代的里程碑,一个世纪的经典。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最好的恐怖小说。 ——国际文艺 ◆ 一本精彩而深刻的信仰小说,会触动每位读者的灵魂。 ——阿比利尼通讯新闻 ◆ 从头至尾的悬疑感! ——《出版人周刊》 ◆ 巨大的阅读快感,它像老虎钳一样仅仅抓住读者,简直可以和爱伦·坡媲美。 ——《洛杉矶时报》 ◆ 凭借令人难忘的情节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如果你是个聪明人的话,会发现《驱魔人》中充溢着智慧和洞察力。恐怕你不仅要打开家里所有的灯,还要打开头脑中所有的亮光来阅读本书。 ——《洛杉矶杂志》 ◆ 《驱魔人》让你畅读至天亮。 ——《时尚COSMO》杂志

宗教与科学(多看注释版)

这本《宗教与科学》,是罗素1935年的作品。出版的当时,就颇引人注目,到五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仍很风行。在罗素去世十年之后,再来读一读它,还是饶有兴味。 罗素是众所周知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不信上帝,对宗教神学持否定态度,他是一个非宗教主义者。罗素在这本书中,历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每次斗争的结局,总是科学战胜神学。宗教虽然始终不渝地为神学辩护,但它在科学进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却,为上帝存在的论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饰和补缀。罗素的文采是负有盛名的,他的文章写得深刻而生动,机智又雄辩,他批判宗教神学的一些文章,很可以借用来作无神论宣传的材料。商务印书馆最近还出版了罗素另一本批判宗教的书:《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这是一本文集,收集了罗素从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十五篇文章,和《宗教与科学》可以参照阅读,对罗素的非宗教思想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列宁主张利用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的作品,对千百年来深受宗教愚弄的群众,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看来唯心主义哲学家批判宗教神学的书,也不是不可以利用。我们对罗素这本书抱有兴趣,主要也在此。 当然,罗素终究是唯心主义者,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罗素对宗教辩护者提出的“科学是不够的”、“科学不讲价值”一类说法,承认是对的,罗素说,“价值”问题确实不属科学探讨的范围,而且他还进一步说,“价值”问题首先不是知识范围的问题,因而它不是凭理智可以解决的。在罗素看来,科学只讲真伪,不管善恶,涉及“价值”一类伦理问题,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人们对价值持不同的看法,和人们对食物有不同的口味一样。既然科学管不了“价值”、“善恶”一类伦理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客观标准,也就是说伦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和必要了。在这一点上,罗素和康德一样,限定知识的范围,给信仰留下地盘。罗素对科学的进步,持悲观主义的看法,虽然他肯定科学每战胜神学一步,就给人类带来一分幸福,减少人的“天生野蛮性”,但科学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残杀手段更为厉害的战争灾祸,而且发展的趋势,将是愈演愈烈。人们在战争灾祸面前,遇到许多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科学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点上,科学又恰恰给宗教的存在创造了条件。罗素还认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向科学的决定论提出了挑战。他指的是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运动方向的问题,微观粒子的运动的不确定性使决定论在论证上出了漏洞,给意志自由论和宇宙目的论的论证开了方便之门。罗素认为,在理论上对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都可以驳难,各自在理论上的论证都不能自圆其说,因此,罗素说这二者都是形而上学,都不是科学可以证实的问题。显然,这样又给宗教留有余地。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