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恋爱是婚姻的序曲,那么从第一次牵手到携手踏上红地毯,这期间我们该做什么?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为我们描摹了一幅不同寻常的恋爱场景。从中我们看到,在恋爱期间,我们要明确这段关系的中心和目标;平衡友谊和浪漫;通过沟通更多地了解彼此;让亲朋好友见证这段美好的旅程;保持身体接触的界限,以免陷入情欲的诱惑;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最后做出明智的决定。
本书主要收录了奥古斯丁反对佩拉纠派的书信,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原罪论」和「预定论」,并涉及「自由」等重要范畴。在本文集中可以看到这些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奥古斯丁与佩拉纠派的论证影响既深且远,在后世,已本性与恩典以及理性与其实为题的问题一再重新被提起,引发争论。宗教改革时期,路德和伊拉斯谟的论站比较著名,双方都引用奥古斯丁,但是观点却大相径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正统主义者巴特和自由主义神学家布伦纳亦爆发了关于启示与理性,恩典与本性关系的论战。只要既坚持有一个全能全善的上帝,又坚持伦理行为出自人本身的自由意志,这个问题便是一个永远令人着迷,充满张力的问题。
《灵山》所写的卡瓦格博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最高的雪峰群,也是云南最高最美的雪山,被称为藏区的十大神山之首。她所雄踞的中国横断山脉腹地,是国家级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卡瓦格博既是地球历史上版块碰撞托起的一大地质奇观,是“沧海变高山”的地史见证;又是生物南来北往的交汇处,是“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高山花园”;它还是中国东部藏区远近闻名的藏传佛教朝觐圣地。百年以来,西方的传教士、冒险家、人类学家,东方学者,纷纷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寻找西藏宝典《甘珠尔》里所记载香巴拉的世界,寻找人类最后一块净土,东方学者、法国丽人大卫·妮尔曾化妆成乞丐,穿越其中,英国作家詹姆斯·谢尔顿凭着自己对这片秘境的遥望和想象,写成的书曾洛阳纸贵。而近些年,卡瓦格博正以她集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为一体的魅力,不断吸引着海内外人士进行科学考察、登山探险和旅游观光。这种巨大的地史和历史纵深感,无疑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天马行空、纵横捭阖的天地。
徐剑一次次地行走于青藏高原、西部边陲,并用心用情地将其描绘出来。这本《灵山》,可以称作徐剑散文创作的力作。《灵山》所写的卡瓦格博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最高的雪峰群,也是云南最高最美的雪山,被称为藏区的十大神山之首。在《灵山》中,作者游目骋怀,以敏锐的心灵感悟世事,以开阔的视野拥抱自然,以独到的手法复活人物,将自然物象赋予了神性人情,情绪饱满,大气磅礴地壮绘了“我”眼中的大千世界,并抒发着肺腑之言……
本书的赏析文字通过画面故事综述、艺术家生平及艺术风格介绍,深入阐释圣经故事。255种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精品,用珍贵文物及权威考古发现,破译神秘的圣经故事。这是美国大作家房龙饱受赞誉、传读不衰的名著,以同时代民办其它文明的事件,演绎圣经故事背后的浩大人类历史。168幅世界名画图释圣经故事,古今艺术大师倾其毕生才华演绎的圣经故事,房龙用朴素睿智、宽容的声音讲述这个古老的故事,以及人类的文明进程。《圣经》博大而神秘,但房龙决心让这部书连普通人都能看懂。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写给汉斯杰和威廉的话:
这是《圣经》的故事。我写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你们应该对《圣经》有更多的了解。我又实在没法告诉你们,到哪里才能找到我要你们掌握的那种知识,当然,我可以要求你们阅读原本的《圣经》,但是我不能肯定你们是否真会去读。有些人相信,这部圣书是专门委托给他们的事情。许多年来,像你们这个年经纪男孩,就是因为这些人的庄严面容和令人难以亲近的态度而吓跑了。然而,如果不知道这些故事,你们就不能算接受过完善的教育。而且,在你们人生的某一段时间里,可能非常需要蕴藏在这部古老编年史的智慧。
几千年来,这部书一直是人们最忠实的伴侣。其中有几章写于2800年前,其他的则晚近多得多。许多个世纪以来,《圣经》几乎是你们的祖先所拥有或所爱读的唯一书籍。他们把它铭记在心。他们使摩西律法成为世间至高无上的法律。后来,随着现代科学时间的到来,在两种人之间发生了冲突,其中一种人认为这部书是从神那里来的,而另一种人只是把它当作某些历史事件的记录。这些冲突进而引发了残酷的战争。有一段时间,许多由衷地憎恨《圣经》,其程度决不亚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对《圣经》的热爱和敬仰。
关于这些,我不会再说什么。
我不是在对你们说教,也不是在为一项事业辩护,或对它进行攻击。我只会告诉你们,在我看来,你们应该知道这些东西(上天不许我强求别人同意!) ,这会使你们的生活充满理解、宽容和爱,而这是善的、美的,因此也是圣洁的。
关于《旧约》的故事,写起来相对来说容易些。这个故事讲的是居住在沙漠的某个部族。他们在多年流浪之后,终于占领了西亚一个小小的角落,在那里定居下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接下来就是《新约》了。讲《新约》 是很难的。《新约》的中心人物只有一个,讲的是拿撒勒村的一个淳朴的木匠,他奉献出了一切,却对生活一无所求。可能有别的故事比耶稣更有趣,但我从来没有读到过。所以我将就我所知,非常简单地叙述他的生活,一字不多,一字也不少。因为,我确信,他会乐意让我用这种方式来讲他的故事。
《寻找·苏慧廉》出版后,作者沈迦继续寻访调研,利用未用尽的一手材料,陆续撰写了十余篇独立文章,继续叙说与苏慧廉有关的传教士在华的往事逸闻。其中有涉及胡适的信仰认识及与苏氏父女的交往,这是早已汗牛充栋的胡适研究所忽略的;还讲述了翁同龢家族这个晚清文官家族如何与传教士交往,并由此影响了后辈的传奇生活;《陈寅恪受聘牛津的缘起》则首次披露了陈公与苏慧廉承前启后的关系。寻找、写作苏慧廉的背后故事也有记录,如《英伦“寻宝”三记》《牛津寻找苏慧廉墓地》等,作者寻访前人足迹遍布几大洲,不乏曲折离奇之经历。书中另有部分文章是与温州近代史有关的,苏慧廉在温州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由他的视角回望这座现在闻名遐迩的城市,不论是重新解读枫林教案的起承转合,还是考证艺文学堂的细枝末节,作者都能用鲜见的域外材料,说出不一样的故事。
作者虽以运用史料、考据史实见长,但在铺陈、叙述时亦具备技巧,把历史写得既扎实又好看。还有很多来自海外的珍稀老照片,也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印度哲学祛魅》由伦敦国王学院神学与宗教研究系佛学高级讲师休•汉密尔顿撰写,力图阐明印度思想中强烈的理性传统,捕捉印度思想中蕴含的深奥智慧。印度语言文学博士后湛如作序推荐。 直至近来,人们仍然存有一种印象,认为印度“神秘”而西方“理性”。本书力图阐明的是,印度思想中事实上具有强烈的理性传统。从印度哲学活动的最初阶段开始,休•汉密尔顿叙述哲学辩论如何发展、演进为众多的思想流派,并且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通过突出印度哲学的关键特征,作者描述了印度的伟大思想家们如何以各种方式解释现实世界的本质。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神哲学著作之一,是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其一个实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代西方的许多的哲学史家,都从这后八卷里找到了笛卡尔及整个近现代哲学的“奥古斯丁来源”。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7岁入小学,12岁入文法学校,17岁到边太基就读于雄辩术学校,19岁对哲学发生了兴趣,探索善恶的来源,因而信摩尼教;从雄辩术学校毕业后,在迦太基教雄辩术达八年之久,后来又到米兰教雄辩术;33岁时,因厌弃摩尼教而改信基督教;公元396年任北非西北部的希波地方的主教;公元430年逝世。 奥古斯丁用哲学解释基督教教义,使哲学与宗教结合。他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不死等理论解释《圣经》,并且有所发挥和创造,为基督教奠定了理论根据。因此,他所创立的基督教哲学,成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他在《忏悔录》这部重要著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朱雀记(1)》是一部以当代方式续写《西游》的玄幻故事。是一个少年成佛的故事。鄂西山区小城外一个捡荒的少年易天行,自从发现自身的异能之后,由“破烂王”摇身一变,从此改写人生路,人间仙界任驰骋,妖魔佛陀即路人,诛仙斩妖,千回百折,终成佛尊。 苦命的二郎神、知节识体的邹蕾蕾、一心减肥的儿子小易朱、莫名其妙的玉帝和道家阴谋、爱穿ARMANI的老猴、怕老鼠的唐僧、背着米奇林书包的弥勒、阴险狡诈的西方血族、柔情似水的嫦娥、忠心耿耿的莫杀,还有奉玉帝之命引诱他的秦梓儿,他们在易天行成佛过程中,或推波助澜,或心怀不轨,或阴谋使坏…… 原来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 原来菩萨是这样炼成的。
◆ 真实灵异事件改编,西方基督教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恐怖文学 ◆ 《圣经》之外,了解“上帝、人类与魔鬼”三者之间关系的启示录 ◆ 10项奥斯卡奖提名、20世纪电影史上“第一鬼片”原著 ◆ 全球累计卖出超过1600万册,是史上最畅销的严肃恐怖小说 ◆ 精装豪华本,根据“美国40周年纪念版”重新修订译出,随书附送4张西方驱魔古画明信片 ◆ 反清新、反鸡汤、反基础、反本质的微信公众大号“利维坦”郑重推荐 每个与“经典+恐怖”有关的榜单上都能找到“驱魔人”这三个字…… —————————— 看似无缘由地被邪灵附身,十二岁的少女蕾甘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母亲带她寻遍各类医生但病情却不见好转。年轻的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卡拉斯临危受命,与老驱魔人默林神父携手为少女蕾甘举行驱魔仪式。 不过,神父也是凡人,卡拉斯神父内心之中对信仰的不坚定造成了他身体上的破口,让他成为了邪灵攻击的目标。关乎生死的信心之战在夜雾里展开,卡拉斯神父能否抵挡住邪灵的试探?老驱魔人默林神父能否奉主之名成功驱散邪魔?少女蕾甘能否重获生命?在小说的最后,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在每个读者心中,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 《驱魔人》首次出版于1971年,是有史以来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之一,它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57周时间,其中连续17周排名首位。小说出版后第二年,它被搬上银幕。电影上映首日,各个城市的《驱魔人》书迷纷纷涌向影院。在芝加哥,狂热的人群用铁锤敲碎侧门,冲进影院;在堪萨斯城,警方不得不使用催泪瓦斯驱散试图强行冲进影院的人群;面对“驱魔人现象”,美国最富盛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在节目中甚至用了十分钟来评论《驱魔人》。如今看来,《驱魔人》已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或者电影,而是成了一座时代的里程碑。 —————————— 凡仰望耶和华的人,你们都要壮胆,坚固你们的心。 —————————— 媒体及名人推荐: ◆ 没有读者会对这本书无动于衷。相比之下,《驱魔人》就是这一领域里的爱因斯坦,而其他同类书不过是你们公司里的会计。 ——《纽约时报》 ◆ 读《驱魔人》,就像吃一桶无穷无尽的爆米花一样令人上瘾。 ——LIFE ◆ 《驱魔人》应当读两次。第一次读为感受故事的激情与热烈,第二次读则为了品味遣词造句中的微妙之处。读这本书吧,这将是一次绝对难忘的经历! ——《圣路易斯邮报》 ◆ 《驱魔人》不仅在文学图书市场上产生了狂销现象,还是迄今为止最具有争议、让人心里发冷的小说之一。当两年后,作者布拉蒂将这部小说亲自改编成电影后,它也成为了电影史上最棒的、最具深度的恐怖片之一。 ——美国亚马逊 ◆ 一个时代的里程碑,一个世纪的经典。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最好的恐怖小说。 ——国际文艺 ◆ 一本精彩而深刻的信仰小说,会触动每位读者的灵魂。 ——阿比利尼通讯新闻 ◆ 从头至尾的悬疑感! ——《出版人周刊》 ◆ 巨大的阅读快感,它像老虎钳一样仅仅抓住读者,简直可以和爱伦·坡媲美。 ——《洛杉矶时报》 ◆ 凭借令人难忘的情节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如果你是个聪明人的话,会发现《驱魔人》中充溢着智慧和洞察力。恐怕你不仅要打开家里所有的灯,还要打开头脑中所有的亮光来阅读本书。 ——《洛杉矶杂志》 ◆ 《驱魔人》让你畅读至天亮。 ——《时尚COSMO》杂志
这本《宗教与科学》,是罗素1935年的作品。出版的当时,就颇引人注目,到五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仍很风行。在罗素去世十年之后,再来读一读它,还是饶有兴味。 罗素是众所周知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不信上帝,对宗教神学持否定态度,他是一个非宗教主义者。罗素在这本书中,历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每次斗争的结局,总是科学战胜神学。宗教虽然始终不渝地为神学辩护,但它在科学进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却,为上帝存在的论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饰和补缀。罗素的文采是负有盛名的,他的文章写得深刻而生动,机智又雄辩,他批判宗教神学的一些文章,很可以借用来作无神论宣传的材料。商务印书馆最近还出版了罗素另一本批判宗教的书:《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这是一本文集,收集了罗素从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十五篇文章,和《宗教与科学》可以参照阅读,对罗素的非宗教思想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列宁主张利用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的作品,对千百年来深受宗教愚弄的群众,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看来唯心主义哲学家批判宗教神学的书,也不是不可以利用。我们对罗素这本书抱有兴趣,主要也在此。 当然,罗素终究是唯心主义者,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罗素对宗教辩护者提出的“科学是不够的”、“科学不讲价值”一类说法,承认是对的,罗素说,“价值”问题确实不属科学探讨的范围,而且他还进一步说,“价值”问题首先不是知识范围的问题,因而它不是凭理智可以解决的。在罗素看来,科学只讲真伪,不管善恶,涉及“价值”一类伦理问题,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人们对价值持不同的看法,和人们对食物有不同的口味一样。既然科学管不了“价值”、“善恶”一类伦理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客观标准,也就是说伦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和必要了。在这一点上,罗素和康德一样,限定知识的范围,给信仰留下地盘。罗素对科学的进步,持悲观主义的看法,虽然他肯定科学每战胜神学一步,就给人类带来一分幸福,减少人的“天生野蛮性”,但科学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残杀手段更为厉害的战争灾祸,而且发展的趋势,将是愈演愈烈。人们在战争灾祸面前,遇到许多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科学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点上,科学又恰恰给宗教的存在创造了条件。罗素还认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向科学的决定论提出了挑战。他指的是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运动方向的问题,微观粒子的运动的不确定性使决定论在论证上出了漏洞,给意志自由论和宇宙目的论的论证开了方便之门。罗素认为,在理论上对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都可以驳难,各自在理论上的论证都不能自圆其说,因此,罗素说这二者都是形而上学,都不是科学可以证实的问题。显然,这样又给宗教留有余地。
有一种荣耀的安息――永远地享受上帝完全的同在,正等着那些在基督里的人。这安息,有圣经为证,众天使也加以宣告,而圣徒更是带着渴望翘首以盼。对这安息的盼望可以安慰那些正经历痛苦的人,并且使他们在忍耐中得到力量。因为他们明白这地上的时日是暂时的,但那天上的产业却是永恒的。上帝对此已有应许,而他的话语永不落空。 眼下,上帝允许其子民透过其创造、圣灵的内住、以及圣民之间的团契来预尝天国。而天国的真正实现,必须等到圣徒们复活那日。惟有圣徒们完全得到荣耀时,他们才配进入天国,才能完全地理解并享受天国。眼下,默想这一伟大的安息可以使他们更加接近上帝,并使生命得到更新。 本书是清教徒领袖巴克斯特在身患重病、徘徊于生死边缘之际默想天国的结晶。巴克斯特在书中满怀着对天国的盼望与切慕,根据圣经,为我们阐述了何为永恒的安息,这安息是何等荣美,这安息是为何人预备的,失去这安息的人将落入何等悲惨的结局。巴克斯特力劝读者当竭力进入永恒的安息,并指示他们如何当进入这安息。本书出版后很快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无数人的生命因读到本书而得到改变。
《棚屋》内容简介:棚屋是麦克心中的巨恸。三年前,小女儿梅西在山间那个鄙陋不堪的棚屋遇害,她那被撕成碎片、血迹斑斑的红裙子如影随形时常在麦克眼前浮现……就在一个邮差无法送信的风雪天里,麦克意外收到一封署名“老爹”的来信,邀他去棚屋见面。“老爹”是妻子南和孩子们对上帝的称呼。这是杀害梅西的凶手精心设计的阴谋?是一场不怀好意的邪恶玩笑?还是真的来自上帝的邀请……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he Shack
一部《上帝在哪里》,让琼尼和她的故事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琼尼十几岁时因故致残,全身瘫痪,但她却逐渐从痛苦失望中恢复过来,不但自己积极面对人生,更可贵的,她开展起来的全球助残事业,使千千万万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身心受益。 作为一位年轻时起就被迫坐上轮椅的女性,琼尼对苦难有着丰富的感受和独特的看法。本书就是她人生思考的结晶。 每个人都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苦难,然而,有谁能真正躲避得了呢?躲过了就真的大吉大利了吗?苦难是我们走向永恒国度的唯一通路。在苦难这把带着刻度的尺子上,有的人刻度高一点,经受的苦难重一些;有的人刻度低一些,经受的苦难轻一些,但或轻或重,只要应对得当,都会成为对自己对他人大有益处的好事情。琼尼对苦难的思考和认知是完全可信的,她有十足的资格去谈论苦难,也有十足的资格去鼓励普天之下与她境遇相似的人。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本书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道教出现的基础和背景,探讨了从汉至清道教的发展变化及各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中,作者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本书是一部关于一休的文学散文加哲理式思考的人物评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禅佛的经典读本。全书围绕一休故事,以性与禅的独特视角解读,观点清晰,立意鲜明。读者能从本作品对禅与佛朴素本真又新鲜直接的解析中感悟参禅悟道的精髓与真义,打开通向真爱美与智慧的心灵之门。
艾克哈特·托尔(Eckhart Tolle),生于德国,伦敦大学毕业后,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导师。29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致力于解释、整合和深化这种变化。艾克哈特·托尔不倾向于任何一种宗教或传统,在他的教学当中,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目前,艾克哈特·托尔在世界各地旅游讲学,努力将自己的心灵启迪实践传授给世界各地的人。自1996年以来,他居住在加拿大的温哥华。除了这本《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还著有《当下的力量》。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如果说恋爱是婚姻的序曲,那么从第一次牵手到携手踏上红地毯,这期间我们该做什么?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为我们描摹了一幅不同寻常的恋爱场景。从中我们看到,在恋爱期间,我们要明确这段关系的中心和目标;平衡友谊和浪漫;通过沟通更多地了解彼此;让亲朋好友见证这段美好的旅程;保持身体接触的界限,以免陷入情欲的诱惑;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最后做出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