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自由主义思潮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作者从自由的概念出发,探讨了自由同社会伦理的多维度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自由在社会实践当中的价值所在。自由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作者给予深切关注的问题。由此,作者对于宪政制度有着很中肯的评价。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更就福利国家的自由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书曾经被席殊好书俱乐部评为98年度十大好书之一。但是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有鉴于哈耶克是一个矢志由不同的理论层面研究问题的学者,本书决不能涵盖哈耶克思想的全部。
《资中筠自选集(套装共5册)》包括:《资中筠自选集:感时犹世》、《资中筠自选集:士人风骨》、《资中筠自选集:做观天下》、《资中筠自选集:闲中记美》、《资中筠自选集:不尽之思》。本人忝列“学者”圈,以笔耕为业,实际上是半百以后才开始。前半生所写文字都是奉命之作,多为“内部”报告,偶然以他人名义公开发表,也多为应景文章,不值得追认。我笔归我有,迄今不过三十载。前期主要是专业研究的学术著作。在“正业”之外兴之所至写点东西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然是与当时的开放形势分不开的。对我这个半生为驯服工具的人来说,发现原来这支笔还能属于自己,可以这样来用,是一大解放。开始只是偶一为之,且多为读书心得,后来逐渐欲罢不能,大量写作始于90年代,特别是正式退休之后。这些文章都是有所思而流诸笔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摆脱了命题作文之累。80年代初的心情充满了对未来的热情和期待,自己似乎大梦初醒,从精神桎梏和迷失中走出来。尽管仍然感觉到旧的顽固势力和种种太熟悉的思维习惯的羁绊,总的心态是乐观而有信心。以后种种是那时未料及的,所以从文章时序来看,越到后来,所表达的心情越沉重。
《信任论》照例以定义开篇,在追溯了“信任”与“trust”的汉英词源,它们在《论语》、《圣经》、《古兰经》中的意思,在俗话中的意思,以及理论家著作中信任的含义后,作出了笔者对信任的界定。这是第一章。之所以在第二章探讨人的本性,在于以为本性从深层对信任发生影响。信任与合作有着不解之缘,因此第三讨论合作的进化。第四章从人类的行为动因和手段选择两方面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思想。信任最初产生于新族中,产生于领地上,领地为什么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策略?边界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在生物界中,几乎只有人类发生了严重的领地之争?这些是第五章讨论的问题。第六章同其前后两章关系密切。同上一章的关系是,从空间(领地)的维度转向时间。第七章讨论信任的社会功能,即为社会提供秩序。第八章是比较中西早期城市化过程中民间组织形式上的差异。第九章讨论秘密社会中的信任。第十章是从信任的角度讨论货币,讨论货币与普遍主义信任的关系,货币借货,以及货币系统中的风险。第十一章、第十二章讨论第二种系统信任——专家系统。《信任论》对信任理论的建构大致如上。第十三章从理论走回现实。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战国策(套装共2册)》在语言方面,文风别具一格,铺张扬厉,雄浑恣肆,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行文则波澜起伏,笔势纵放,绝无平铺直叙之笔。涵泳其中,可使我们执笔为文,富于曲折变化,不致板滞不灵。
本书为杜君立先生之历史文集,共收录中短篇历史随笔12篇。这些文章多以专题史形式,揭示了历史中的普通个体所面对的自由、权力和生存问题;由古而今,以小见大,既展现了历史最亲近的温度,又挖掘出历史最有趣的真实。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农民、优倡、土匪、流民,还是商人、官吏、皇帝, 他们各自都有一部悲喜交加的历史。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与整合,提供了一种最为精简集约的读史方式。一部关中史,就是一部灾难史。一部戏曲史、一部跪拜史、一部上访史,或者一部盐史、一部茶史、一部钱史、一部煤史、一部商帮史,其实也是一部荣辱兴衰的中国史。这些文章广征博引,夹叙夹议,信息量大,思想性强,一篇文章就如同一本书;分别选择各种不同的主题和角度,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独特而丰富的历史镜像。对非专业读者来说,有助于“放宽历史的视界”,将历史从传统的政治史,进一步延伸到社会史、文化史、战争史、区域史、灾难史和经济史等方面,并从中发现历史与每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
短短30秒的广告为什么能影响人们的购物选择?房产中介为什么不一开始就介绍最好的那套房源?你为什么不好意思拒绝他人提出的插队请求?被认为上不了餐桌的土豆,为何能实现身份的逆袭,风靡欧洲和全世界?这都是宣传起作用的效果。宣传者通过掌握说服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利用我们的认知盲点来影响甚至操纵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个宣传的时代,无处不在的广告、演讲、直播和新闻等都有特定的意图。宣传内容有好有坏,但宣传者总能让我们相信他们说的都是对的。宣传者深谙受众心理:受众是“认知吝啬鬼”,大多时候从“外围路径”而非“核心路径”获取信息;受众是“合理化动物”,需要减少“认知失调”以捍卫自我;受众屈服于从众效应,在任何事件上都想达成社会共识……
在本书中,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和普拉卡尼斯运用政治、商业等领域的大量案例,为大家介绍宣传策略能够奏效的社会心理学机制,分享了围绕宣传研究的心理学成果,揭示了宣传的本质是认知操纵。最后,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提出了有效抵制认知操纵的方法。
了解宣传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够帮助我们形成面对宣传的正确态度,做宣传时代里的独立思考者。
★编辑推荐
1.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囊括三个主要学术奖项的人:杰出教学奖、杰出研究奖和杰出写作奖。其撰写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本书是他又一力作。
2.知名劝导术研究权威、《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力赞本书:“这本书是一座金矿,里面有关于劝导过程的极具价值的信息和见解。”
3.本书与读者分享认知操纵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如人类自诩为理性动物,实则为“合理化动物”;劝导走两种路径:外围路径和核心路径;构建影响力须贯彻四个策略:预劝导、传播者的可信度、信息的构建和传递、激发情感。
4.使用大量来自生活中的案例,包括电台操作机制、房屋中介和4S店导购的销售术、超市的打折标语等,从读者熟悉的场景中剖析宣传策略的具体使用方式。
5.在第38章,作者给出应对认知操纵的实际建议,例如了解劝导的各种方法、监控你的情绪、做决定前尝试理解所有可能的选项等。
6.在这个过度传播的时代,接受信息是简单的,但如何理智高效地利用信息?本书从学术原理、生活案例和可行建议三方面入手,帮助大家理解和应对认知操纵。
《人生三书》是唐君毅先生的重要代表著作,反映其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充分显示出唐先生对于真实人生中道德承当的高度关注。三书的宗旨均在肯定人生的向上性,其所不同者:首篇《人生之体验》极富文学色彩,如作者自言,多为感兴而发,如暮春感怀;而《道德自我之建立》重于较细密之思考,偏于理论叙述。关心的是讨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自我道德建设的价值;第三篇《人生之体验续篇》,虽然仍旧讨论的是人生与道德,但在情调上则迂郁沉重,如历深秋风雨,这是经历人生忧患的缘故。
《康德》用寥寥几万言将康德庞大的“批判哲学”体系表述出来,把康德哲学通俗化、浓缩化。无论对于初次涉猎康德哲学的新手,还是对于造诣颇深的康德专家,本书都值得一读。 康德或许堪称近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同时也最为深邃难解。在《康德》中,作者探究了康德作品的产生背景,考察了康德与莱布尼茨和休谟的关系,以及康德的一项努力,即建立一种既非唯理论又非经验论、但却能显示人类理智界限的哲学。《康德》全书用强劲的笔触探讨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演绎、绝对律令、美与设计、启蒙与律法、先验哲学等复杂主题。
《译林人文精选:思想录》集中反映了帕斯卡尔的神学和哲学思想。作家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传统,对人的本性、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宗教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纸上的声音》是作者近三年来的随笔及评论的结集。知识分子问题一直为作者所关注,《纸上的声音》通过对多位西方著名知识分子的叙述,探讨知识分子与国家、社会、革命、历史诸关系,解析作为理念人和实践者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建构,特别强调自由批判的精神。其中,对于中国“国民性”及现代作家“精神还乡”问题的阐发,寓褒贬于历史观照之间,视域开阔,观点鲜明,创见迭出。
暂无简介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1938年随父到加拿大,1950年来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工作,1958年加入美国籍。1961年成为肯尼迪总统的主要外交顾问之一。1962年任国务院顾同和兰得公司顾问。1977—1981年任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此后,专注于研究工作,不断发表文章和著作,为美国当权者出谋献策。1989年出版《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这本书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正如他自己在“前言”中 所说,“这是一本论述共产主义的最后危机的书”。书中为“和平演变”作了“理论”论证:(一)从总体上攻击和诋毁共产主义。书中全面诽谤了马克思主义和100多年的共产主义运动,断言“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它的实践与信条不再与人类的状况有什么关系”,阐明共产主义的“大失败”是这本书的主旨。他认为20世纪大多数时间是被共产主义的激情所支配,然而,共产主义诞生还不到100年,就已“开始衰落”、“信誉全无”,进入了“最后危机”。(二)全面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书中抓住苏联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和困难,集中攻击污蔑列宁和列宁主义。他从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全盘否定在列宁领导下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竭力夸大斯大林的错误及其后果,并将斯大林的错误归咎于列宁主义,说什么“斯大林造成灾难的根源要追溯到列宁”,“正是列宁创建了造就斯大林的这一制度”。这样他就达到了否定列宁和列宁主义的目的。同时,他还认为,列宁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党的领袖”,列宁的事业是“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实验”。很显然,他以为只要推倒了列宁主义,也就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三)曲解中 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称其为“商业共产主义”。他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情况、固有的传统和更加现实的民族需要结合起来”,不得不承认中国改革的成就,对中国进一步变革的前景表示“乐观”。但他从资产阶级反共立场出发,把中国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 义商品经济理论和实践,称之为“商业共产主义”,它“要求进一步摒弃马列主义学说”,进入21世纪后,“中国将不再是一个公有制的国家”。(四)提出“机体排斥”理论。书中除了直接否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外,还 用“机体排斥”论来解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胡说“马列主义是通过帝国势力强加于这一地区的一种外来学说,它的统治在文化上与被统治的民族格格不入”。他从否定马列主义的普遍意义,来否定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其实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结合得好不好,与能 不能结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不能混淆。(五)提出所谓“后共产主义”理论。书中写道,“目前,正在出现一种新现象——后共产主义”。他认为20世纪是共产主义发起巨大挑战的时代,但这种挑战,正在随着共产主义影响的减弱而迅速“销声匿迹”,未来的“后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共产主义的消亡已经进展到如此程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共产党人的实践,都不再对那时的国家政策具有重大影响”。总之,《大失败》给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增加了新内容,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根据,受到一切反共势力的重视。
《中国好人》所收文章,都属短小精悍,篇篇堪称美文,且道前人所不及道、所不能道。作者一向惜墨如金,文章轻易不出手,常以“量莎士比亚或王国维的尺子”来要求自己,产出极低、质量极高。 北大非著名才子邱小刚的首部历史随笔集,共分三辑:“中国好人·中国坏人”、“世事·人情”、“以天下为狗任”;在作者的态度是,其实所谓好人也不是那么好,所谓坏人也不是那么坏,中国历来的以道德杀人、以忠压倒孝、以忠压倒仁,以及以所谓大节掩盖小节的评价标准和认识视角是有问题的,“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作者尤其对历史上无论是读书的还是放羊的,都“爱以天下为狗任”的传统抱有深刻的警惕,对海瑞一类道德迫害狂式的人物深恶痛绝。
**
本书是自由主义思潮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作者从自由的概念出发,探讨了自由同社会伦理的多维度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自由在社会实践当中的价值所在。自由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作者给予深切关注的问题。由此,作者对于宪政制度有着很中肯的评价。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更就福利国家的自由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书曾经被席殊好书俱乐部评为98年度十大好书之一。但是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有鉴于哈耶克是一个矢志由不同的理论层面研究问题的学者,本书决不能涵盖哈耶克思想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