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摄影"标签的书籍

最后的耍猴人 - 马宏杰

★柴静、杨锦麟 作序推荐 ★CCTV、凤凰卫视 专题报道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12年跟拍记录 【真实的影像,自有万钧之力】 【一部史诗级长篇人文摄影纪实力作】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记录一个消失中的民间中国】 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 赚钱养家 猴子和人养育各自的儿女,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于这个时代 -----------------------------------------------------------------------------------------------------------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马宏杰用12年时间,跟拍了中国最后一代民间耍猴艺人在全国及边境地区行走江湖的故事。 作者跟着耍猴人一起四处游走,一起扒火车,一起卖艺,和猴子一起打地铺露宿,记录了耍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庭生活,记录了耍猴人云游海外,以及上当受骗、倾家荡产,被刑拘的各种离奇遭遇,从一个特殊的群体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与变化。在作者的镜头和文字里,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 赚钱养家,猴子和人养育各自的儿女,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于这个时代。 ----------------------------------------------------------------------------------------------------------- 【柴静序】 马宏杰拍耍猴人,一开始是在街上遇见,感兴趣,就陆续跟拍了近十年。马宏杰跟他们一起扒火车,带着馒头和十公斤自来水,众人躲在下雨的敞篷车厢里,头顶塑料布站着。猴子套着绳索,钻进人堆里避雨,都瑟缩着。晚上,马宏杰跟他们一块儿睡在立交桥下。 有张照片是耍猴人鞭打猴子,鞭子抽得山响,一个路人上前指责猴戏艺人虐待动物,要驱逐他们。下一张是猴子像被打急的样子,捡起一块砖头向耍猴人老杨扔过来,又从地上操起刀子和棒子反击,撵得老杨满场跑,围观者开始喝彩,把石头和水果放在猴子手里。收工之后,老杨说这是他和猴子的共同表演,鞭子响,不会打到猴子身上,否则打坏了,靠什么吃饭?这场戏有个名字,叫“放下你的鞭子”。 收的钱里有张50元的假币,老杨心情不好,盛了一碗饭蹲在窝棚边吃,大公猴拿起一块石头扔到锅里,把一锅饭菜都打翻了。——每天回来吃饭,猴子都是要吃第一碗的,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老杨这一天忘了。 马宏杰拍耍猴人的女人——她用乳房给小猴喂奶,小猴子亲吻她。耍猴人的小儿子最爱其中一只小猴,有张照片是熟睡中的小猴子躺在小男孩胸膛上,在被子里露个头,一只细小的黑毛手掌搁在孩子脸蛋上。 这些细节,看见一点,蒙在人心上的成见就掉了一些。 -----------------------------------------------------------------------------------------------------------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马宏杰没有把这个词诗化,照片里的生活就像它本身一样,笨重粗粝,人的心里都磨着沙石,吃着劲,但活着。 ——柴静 我知道他的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他的记录对象,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最贫困、最无助的个体和人群。他/dc:description>浙江人民出版社9787213064951bfba67e8-caf3-45c6-8267-76bf8227c515262919843f9c81ee-c6c4-45b5-a359-1777ef6a00bc3f9c81ee-c6c4-45b5-a359-1777ef6a00bc纪实社会人文摄影社会耍猴人马宏杰中国残酷现实美学2015-03-01T10:53:00.009000+00:00

摄影的艺术

《摄影的艺术》的作者是国际公认的顶级风光与建筑大师与摄影教育家。《摄影的艺术》全方位地向读者讲解摄影的创作技巧与艺术思想。巴恩博编著的《摄影的艺术》是经典之作《摄影的艺术》的最新修订版(原版于1994年出版),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最具可读性、最易理解和最全面的摄影教科书,35年畅销世界,为全球摄影师奉为圭皋的经典之作;世界各艺术院校摄影、设计等专业的美学参考书。现在,它已经更新了数码摄影的内容。 《摄影的艺术》有超过100幅黑白和彩色摄影的插图,还有各种图表,可以帮助初学者、进阶者乃至高级摄影师找到自己的摄影表达方式。 Bruce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以高人一等的姿态进行论述,而是以清晰、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了数码和传统摄影的创作技术。他还超越了技术层面,深入地讨论了有关摄影的哲学、表达方式以及创意的内容,这往往是其他摄影书避而不谈的内容。Bruce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风景和建筑摄影师之一,同时又是摄影领域最优秀的导师之一。 《摄影的艺术》是其摄影教材的化身,经过35年的发展、演变和提炼,它已成为一本在未来多年内仍将具有持久意义的、价值无可估量的摄影参考书。对于有想法的摄影师,《摄影的艺术》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从战场归来

1990年,中东火药库被引爆,战争硝烟弥漫海湾,并迅尔演变为20世纪仅次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湾战争。远离“冷兵器”的现代战争,少了荡气回肠万人冲杀的壮烈,多了瞬间殒命变幻莫测的神秘,禁飞、戒严、封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文明”战争造就的是人间地狱——精神肉体双重折磨中的无可逃遁。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主动请缨,独自潜入伊拉克。孤胆英雄凭借北大国际政治系的学养修炼,凭借多年对时事的关注和特有的新闻敏感,穿梭交战双方,斗智斗勇,发出一张张珍贵照片,炮制一篇篇战地飞鸿。 在巴格达,他顶着萨达姆共和国卫队的枪口,吸着混杂各种燃烧物释放的气体,暍着被贫铀弹污染的自来水。在约旦,他与外国同行勇闯戒备森严的边防站,深入报道约伊边境难民,混迹支持萨达姆的反美游行,用相机传递战争的紧张。在以色列,他在“飞毛腿”空袭中奔走街头,记录战争废墟、防毒面具下的恐惧;在戒严的加沙的枪声中,悄无声息地拍下以色列军人与巴勒斯坦人的每一次交锋…… 作为战时涉足国家最多的中国人,也是唯一往返交战国双方的记者,“唐老鸭”将海湾战争时的工作激情,沉淀为富有节律而流畅的文字,以成本书。现代战争的肃杀氛围、孤单无助的大量难民、并肩报道的各国同仁等,在诙谐而亢奋的文字中淋漓尽现,纪实中游弋着唐式之“疯”,向我们展示了关于血汗、梦想、死亡和荣誉的战地风云。 这是一本用身躯和生命谱就的一个人的战争史实,他的诗一般的文字十几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阅读的激情在全国大小校园里随着青春荡漾,累计发行超过百万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

最后的耍猴人

★柴静、杨锦麟 作序推荐 ★CCTV、凤凰卫视 专题报道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12年跟拍记录 【真实的影像,自有万钧之力】 【一部史诗级长篇人文摄影纪实力作】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记录一个消失中的民间中国】 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 赚钱养家 猴子和人养育各自的儿女,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于这个时代 -----------------------------------------------------------------------------------------------------------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马宏杰用12年时间,跟拍了中国最后一代民间耍猴艺人在全国及边境地区行走江湖的故事。 作者跟着耍猴人一起四处游走,一起扒火车,一起卖艺,和猴子一起打地铺露宿,记录了耍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庭生活,记录了耍猴人云游海外,以及上当受骗、倾家荡产,被刑拘的各种离奇遭遇,从一个特殊的群体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与变化。在作者的镜头和文字里,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 赚钱养家,猴子和人养育各自的儿女,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于这个时代。 ----------------------------------------------------------------------------------------------------------- 【柴静序】 马宏杰拍耍猴人,一开始是在街上遇见,感兴趣,就陆续跟拍了近十年。马宏杰跟他们一起扒火车,带着馒头和十公斤自来水,众人躲在下雨的敞篷车厢里,头顶塑料布站着。猴子套着绳索,钻进人堆里避雨,都瑟缩着。晚上,马宏杰跟他们一块儿睡在立交桥下。 有张照片是耍猴人鞭打猴子,鞭子抽得山响,一个路人上前指责猴戏艺人虐待动物,要驱逐他们。下一张是猴子像被打急的样子,捡起一块砖头向耍猴人老杨扔过来,又从地上操起刀子和棒子反击,撵得老杨满场跑,围观者开始喝彩,把石头和水果放在猴子手里。收工之后,老杨说这是他和猴子的共同表演,鞭子响,不会打到猴子身上,否则打坏了,靠什么吃饭?这场戏有个名字,叫“放下你的鞭子”。 收的钱里有张50元的假币,老杨心情不好,盛了一碗饭蹲在窝棚边吃,大公猴拿起一块石头扔到锅里,把一锅饭菜都打翻了。——每天回来吃饭,猴子都是要吃第一碗的,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老杨这一天忘了。 马宏杰拍耍猴人的女人——她用乳房给小猴喂奶,小猴子亲吻她。耍猴人的小儿子最爱其中一只小猴,有张照片是熟睡中的小猴子躺在小男孩胸膛上,在被子里露个头,一只细小的黑毛手掌搁在孩子脸蛋上。 这些细节,看见一点,蒙在人心上的成见就掉了一些。 -----------------------------------------------------------------------------------------------------------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马宏杰没有把这个词诗化,照片里的生活就像它本身一样,笨重粗粝,人的心里都磨着沙石,吃着劲,但活着。 ——柴静 我知道他的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他的记录对象,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最贫困、最无助的个体和人群。他可以有更多选择,但他选择了最难的。也因为最难,才会有如此的灿烂和精彩。——杨锦麟 《读库》选马宏杰的作品,主要不是因为马宏杰花的“时间”和“心血”比别人多,而是往往大家都认为,拍弱者,拍穷人,拍底层的人,都要把他们拍成高尚的,或者让人同情心酸的人,“预设主题进行创作,这是一种可怕的习惯”,但是马宏杰超越了这种“政治正确”。 ——张立宪 不给自己拍摄的选题有预设判断,不干预被拍者在事件进行中的言行举止,力求真实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底层百姓的故事,这是马宏杰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在多年的跟踪报道中,他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彼此信任,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组又一组真实的图片。 ——《新京报》 马宏杰镜头前的这些人,是“无法用正常的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他一张张照片呈现出的是超乎想象的自然表情。马宏杰讲求慢工出细活,他的每一组照片都至少跟拍了六年,他更下定决心将这些作品“做到他们死,或我死”。 ——《新世纪周刊》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