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记忆与印象》是一部构思独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写了看电影……一篇篇极精彩的凡人小传,连缀成一全本悲欣交集的人间戏剧,京味浓郁,动人心弦;完整展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坎坷心路。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史铁生发现了隐匿已久的生命真相。他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字,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并有一种对命运的诗意把握,让我们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古典文化倍受国人青睐,宋词更甚。这本书精心选取宋词中的精品之作,CCTV3电视诗歌散文栏目特约作者白落梅,从词中的用字、用典细致讲起,旁征博引,从历代的传奇、小说中选取与这些常用词有关的故事继续阐释,更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阐述词作意境,品味宋词中开阖大气或婉约动人的悲欢离合,为读者呈现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暂无详细内容介绍,四海清单 MKList.com
上一次,外婆给你买来雪糕时,有没有风轻轻扬起?
上一次,妈妈递来剥好的橙子,她念叨着什么?
当有人说这个口红色号不适合你,你是怎么回应的?
而有多久,你没再毫无顾忌、快乐恣意地跳舞?
《六角恐龙的微笑》会帮你掀起回忆,也将陪伴你在大自然的微末中拾起曾经的美好!
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一部爱与归属的回忆录。
在白人世界中成长的棕色皮肤的女孩,因自然写作闻名的年轻作家,以清丽文笔,温柔回忆神奇生物教会我的事。
艾梅跟随父母辗转多地,印度喀拉拉邦、堪萨斯州、密西西比州、艾奥瓦州、亚利桑那州......在成长的旅途中收获着美好,也常常陷入糟糕的境遇。但每一次,当她将目光投向大自然,万物生灵总能给她力量。时刻保持微笑的六角恐龙、敏感却果断的含羞草、柔弱而睿智的章鱼、在人群中怡然自得的软帽猕猴......用心看,仔细听,它们便成为她的伙伴、朋友,甚至老师。印度季风里的潮湿、佛罗里达州橙子园的芬芳,则诉说着她成长的回忆。
这部散文集,辅以中村富美的插画,传递着柔软、治愈的气息。它甫一上市,便收获了不胜枚举的荣誉,包含但不限于:
《纽约时报》畅销书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年度“最佳书籍”
全美最大实体书店巴诺书店年度选书
纽约公共图书馆年度最佳图书
《时尚先生》年度好书
《华尔街日报》假期必读精选
……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余华35年杂文精选集(1989-2024)
涵盖1989-2024年间经典文章43篇,是迄今为止余华最重磅杂文集
★精心编选:以2015版同名杂文集为基础,保留读者喜爱的篇目,删去15篇,新增17篇,按主题分为三辑,使全书编排更具完整性
★余华亲自参与编选
立体呈现作者的精神世界,带你走近更真实、更丰富的余华
★内容丰富,收获满满:
包含人生经历、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等多个主题,在犀利而幽默的文字中,收获关于自我与世界的深刻理解
★艺术装帧
余华亲选外封插图,来自艺术家徐冰的“地书”系列,以人人都能读懂的图像语言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当他人的疼痛成为我自己的疼痛,我就会真正领悟到什么是人生, 什么是写作。我心想,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比疼痛感更容易使人们互相沟通了,因为疼痛感的沟通之路是从人们内心深处延伸出来的。所以,我在写下他人的疼痛之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余华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余华35年(1989-2024)杂文精选集。多年来余华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由外而内深刻反省,在与世界的踫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变迁中的中国。除此之外,他还用特有的幽默记录了自己平日看球、旅行、教书、养娃的点滴趣事。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代生活家梁实秋的掏心窝子话,慌张不安时值得细细品读的生活哲学。
一份送给现代人的休息提案。
如果厌倦了匆忙奔跑,就停下来感受生活。
本书选取55篇梁实秋的趣味散文,从普通的小事、或喜或忧的心境、偶尔的诗和远方中探寻生活的乐趣,是一代生活家梁实秋颇具智慧和哲学的生活秘诀。 在当下普遍匆忙和焦躁的状态下,让生活慢下来、简单点儿,显得尤为必要。梁实秋先生曾经在《懒》一文中直言“人没有不懒的”,但在紧绷的生活状态下,我们却偶尔需要这种“懒一懒”的松弛感,从中积攒继续前行的力量,更好地出发。
————
梁实秋“快乐生活”系列第二本,全新内容。包装延续第一本《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趣味风格。逢雨而不慌,淡然从容的青蛙折射的可能就是人们向往的那种自在松弛的人生状态。
编辑推荐
★ 解开生活繁绕的绳索,寻觅人生乐趣。
在梁实秋的笔下,生活从来都不是匆忙的步调,而是在琐碎的日子里,仍不失生活的闲趣和慢滋味。疲时知休,郁时知通,燥时知止。 而今,在日复一日的奔忙劳累下,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松弛、不紧绷的“懒式”生活状态。这样的懒,不是没追求,而是一种更加自在的人生。是一种“拾闲”的乐趣,也是面对生活的一种休憩与从容。借助偶尔的“懒一懒”,我们可以消除生活的疲惫,重新寻觅生活的价值;同时也可以抛开繁琐,在劳碌奔波之外蓄能充电,准备下一次更好地出发。
★ 散文经典大家,作品热销多年,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55篇梁实秋趣味生活散文,慵懒又逗趣,带你狠狠解乏,恢复生活元气!生活不该只是闷头往前冲,偶尔也需要清醒的停留。
名家评论
只要你一开口,下文的热闹是不成问题的。——徐志摩
我写短文的模范是梁实秋的文章,梁实秋很幽默,他影响了我很多。——韩寒
今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周国平
机智闪烁,谐趣迭生,时或滑稽突梯,却能适可而止,不堕俗趣。——余光中
梁先生对文学自由坚持的声音犹如繁星中让我们看到了一轮新月。——林清玄
《余英时作品系列•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共收文字十七篇,其中有六篇是发表在大陆之外的出版物上,而以往大陆出版的余先生文集中从未收录。这六篇文字包括:《刘大中先生与新亚书院》(1975)、《吴君火狮行谊》(1986)、《追忆费景汉先生》(1996)、《悼念邢慕寰教授》(1999)、《一位尊人爱国的伟大书生》(2002)、《回忆诗友兼戏伴陈颖士》(2011)。为方便读者阅读,《余英时作品系列•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不但在注释中简要介绍了余先生所回忆的这些师友的生平,同时还配上了不少珍贵的图片。例如,钱穆与杨联陞的一张合影,就是余先生亲自提供,而以往从未公开的。
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博学杂收,好学深思而又处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鲁斯特之纤毫毕现,文笔堪比蒙田之揖让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风流蕴藉——而又不至堕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岁月,教我们略过虱子只管恣意领略那袭华美的生命锦袍。本书是英伦第一才子的最新力作,根据英国系列电视节目“完美的家”内容撰写完成。在本书中,作者着眼于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建筑,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可比我们想象得要重要的多。
《一个人的村庄》讲述了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却无时不在创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在文章里,刘亮程是一个农民,但是作为农民的他,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呢——或者说,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以作家自许呢?我不知道。我揣测,在他的村庄里,在与他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村民们的眼里,这个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常常不走正道却偏要走无人走过的草丛中的人一定是个难以捉摸、有些古怪的人吧。在他们眼里,这个说不出却总觉着有点不一样的人是不是有点神秘呢?当然,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人在跟他们一样的劳作之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
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见识广博、和善可亲的老者讲古。 汪曾祺定价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长于江南,定居京城,作品中不乏小桥流水的江南颜色和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韵致,他常常从别人不注意的一些日常琐事入手,随口道来,却揭示出这些日常琐事中真正的美。本书选取了作者的一些散文,写自然草木虫鱼鸟兽为一部,写饮食为一部,写故人往事为一部,还选了他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最后一部是他谈语言、谈作文的文章。他对语言的独到见解,堪称文坛一绝。
《水问》为简媜第一本书,以清纯的少女心怀叙说大学校园里外的人生幻化,笔触自然且富创造意蕴。《水问》共分六卷,始于《花诰》,终于《化音》。其中每卷以卷首语拈出主调,使整本书卷卷相续而合成总体,每一篇既是它自己的意义,也是全书的谜底。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清晰地记录往日心灵的史迹。《水问》也被作者称为是自己的“断代史”。
《干校六记》为杨绛先生的散文名作,记述了1970-1972年间作者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忽的感受”,虽说是“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但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时代画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剪影。当年胡乔木曾托钱钟书转达他对此书的十六字评价:“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范用先生则言,“(本书)并非历史,但是当事者的实录,也可看作历史的证言或历史的侧记。……这类作品,作者对它有感情,对后人,对了解历史多少有些作用。”
《马雁散文集》是诗人马雁短暂一生所创作散文作品的精选集,比较全面地展现出马雁散文写作的历程和成绩。全书由读书随笔、人生自述、日记三部分构成,涉及对文学、读书、影视、社会、自我、交游等众多领域的多层次多角度书写。马雁,穆斯林,诗人,散文作家。1979年2月生于成都,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著有诗集《迷人之食》、散文集《读书与跌宕自喜》,曾获珠江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刘丽安诗歌奖。
我们都习惯于用“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来表露情感,但我们从没想过这轻易出口的终生约定,实际也会在岁月的流逝中黯然失色。所以,在北大待了十年,其间遇到的令人感动不已的人和事,看到的令人感叹不禁的草与木,早就难以悉数记录,如今提笔,也只能像海边拾贝,在每次记忆的潮水退去后,零散地拣选几枚而已。
生活不是科学。我们通过求知领会人生的意义。哲学解答“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要是不知道人这样做那样做的道理,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行为;要是不区分有道理的行为和没道理的行为,我们就失去了判别是非曲直的基础。本书作者陈嘉映被称为中国最有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影响力巨大,铁杆粉丝众多。本书是他的散文结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从社会热点出发,用思辨的方法探寻如何定义自我、认清自我,比如《就黑熊重要吗》一文,就是从救黑熊这个事件发散开来,探究人的价值观。第二辑关注更多的是人的心理层面,比如快乐,比如宗教观念。第三辑主要是一些采访、演讲。整体而言,本书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认清你自己,追寻生命的意义,明白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思享家系列:乡关何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69855/半生为人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70586/旧山河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97973/问道者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97972/
在民警马拓的眼中,地铁站就像一幅浮世绘。 安检员、站务员、商亭里做卷饼的大姐、卖伞的老奶奶…… 人潮涌动的北京地铁中,每个人都如此渺小庸碌,每个人却又都在用力活着。 这些人,是他们,也是我们。 正是无数个“我们”,构成这烟火人间的底色。 愿你从这些文字中,见众生,见自己。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记忆与印象》是一部构思独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写了看电影……一篇篇极精彩的凡人小传,连缀成一全本悲欣交集的人间戏剧,京味浓郁,动人心弦;完整展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坎坷心路。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史铁生发现了隐匿已久的生命真相。他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字,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并有一种对命运的诗意把握,让我们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