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推荐】
《美国边疆的开拓》不是精英学者认定的学术著作,但它是一部能让读者感兴趣的佳作。该书出自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斯蒂芬•安布罗斯之手,并围绕刘易斯和克拉克对美国西部探险的主题展开,记述了两人与杰斐逊的关系、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及美国白人对领土扩张的欲望。书中运用了丰富 的资料、优美的文笔和浪漫主义想象,以纪实派手法,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镜像。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安布罗斯创作的被搬上荧屏的《诺曼底登陆》和《兄弟连》等作品。任何对美国历史,特别是美国建国后的领土扩张史、印地安人史和环境史有兴趣的读者,都会在阅读后从中受益。
——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国历史研究会理事长 梁茂信教授
【编辑推荐】
向西的探险者,我们熟知的是中国唐代的玄奘,不熟悉的是美国建国初期的刘易斯和克拉克。隔着一千多年,两相对比,不同的是,前者是违背君王意愿、突破重重阻碍进行的,后者是身负重托、怀揣着总统亲手签发的信用证完成的;前者是为了寻求佛法普渡众生,着眼于彼岸,后者则由对土地、贸易和帝国版图的热望驱使,瞩目于世俗。相同的是,在历尽艰险之后,两者都顺利返回,实现了初衷,并对各自的国度影响深远,至今为国人所念念不忘,甚至被奉为“民族脊梁”。
历史作家斯蒂芬•安布罗斯为写这本书,不仅查阅了包括日志、著述、通信在内的大量资料,更是怀着朝圣般的敬意,走过了刘易斯和克拉克探险路途上的每一寸土地,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生动还原了这一历程。览毕掩卷,阅读者似乎亲身经历了一次探险,而载誉归来后探险者曲折迷离的命运流转,更让观者唏嘘不已。
【内容简介】
美国建国初期,刘易斯和克拉克受时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委派,前往西部探险,一直抵达太平洋并返回东部。基于刘易斯、克拉克和部分队员在探险过程中写下的日志、数位研究专家的著述,以及日常通信等其他文献资料,尤其是基于作者对探险路程的实地探访,本书对这次艰难的探险进行了细致、生动的还原和描述。
探险队作为第一批美国人见到了北美西部的壮丽景观,也承受着翻山渡河带来的极限生存挑战。他们努力将印第安人纳入美国的贸易帝国,与友好的印第安部落一起游戏联欢、结下友谊,也经历过怀有敌意的印第安部落的背叛,发生战斗,险遭不测。在漫长的路途中,他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动物和植物物种,刘易斯对它们详加描述,写成文字,带回东部后为科学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除探险过程外,书中还呈现了刘易斯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性情特征、与杰斐逊和克拉克的关系,以及探险归来后的心态变化,包括他受到债务危机、情感挫折的打击和抑郁病症的折磨,最终自戕离世的过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蒂莫西·C. W.布莱宁,炉火纯青集大成巨制!面向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融深刻的思辨、精辟的理论、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记述、明了的语言于一体,呈现近代欧洲权力与文化激烈交锋与隐秘融合的时代大势与关键细节,打造历史研究与写作的典范之作!
✒️
横跨法兰西、德意志、不列颠,沿着历史大路与小径的轨迹,跟随要人与公众的脚步,追踪曲折变革的过程,拼合从路易十四的绝对主义、腓特烈二世的开明专制、乔治三世的爱国主义训练到启蒙运动之争、公共领域兴起、民族国家登场的旧制度文化全景图,洞察现代世界如何从明暗交织的18世纪破土而出!
💐
聚焦卢梭╳赫尔德╳亨德尔╳海顿╳华托╳诺伊曼、建筑╳绘画╳期刊╳小说╳歌剧╳音乐会,呈现一段别开生面、宏伟壮观的欧洲文艺史,感受杰出巨匠领衔的创作潮流,勘破不朽名作背后的权力位移,见证冲击社会政治、改变人类面貌的文化领域大革命!
⛔
法国史学者高毅、英国史学者陈晓律、德国史学者邢来顺联袂推荐,读懂近代欧洲历史,反观今日全球景象,应对未来全新挑战! 当代,TikTok、短视频、AI等新媒介层出不穷,权力与文化的博弈仍在上演,而政治文化始终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维度。“一旦思想经历了变革,现实便难以维持”,权力唯有顺应文化变迁,方能持续强势,一旦罔顾文化变迁,只能成为历史。
>>>
内容简介
1660年,“太阳王”路易十四亲政在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这至关重要的百余年中,旧制由盛转衰,启蒙熠熠生辉,公共领域兴起,民族国家登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蒂莫西·C.W.布莱宁在本书中探讨了改变18世纪欧洲权力格局的文化革命。漫长的一个多世纪中,王公贵族以古典方正的建筑、光辉崇高的绘画、庄严肃穆的歌剧呈现权力的文化,公众人民则在期刊、报纸、小说、图书室、咖啡馆中彰显文化的权力,逐渐显露的新生力量给既有秩序带来了撼动根基的挑战,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纷扰与骚动,法兰西、德意志与不列颠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终走上了迥异的发展道路,整个欧洲就此迈入现代世界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
蒂莫西·C.W.布莱宁(Timothy C.W. Blanning,1942—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专攻从17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近代欧洲史,对几个世纪中的绘画、音乐、文学、思想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2016年,荣获英国国家学术院奖章。著有《浪漫主义革命:缔造现代世界的人文运动》《追逐荣耀:1648—1815》《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弗里德里希大王:开明专制君主与普鲁士强国之路》等十余部作品。
相关评论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雅特聘教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
布莱宁关于启蒙时代欧洲文化与权力关系的探讨相当精彩,很好地揭示了政治文化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深化近现代世界史的研究,可能还有助于治国理政的实践。
陈晓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
欧洲世界权力与文化的圆舞曲自近代以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如作者所言,文化的权力发生了位移,它不再由权力的掌控者直接控制,而是由“公众”来界定。在当代,权力与文化的博弈仍在上演,读罢本书不难理解很多问题。
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雅学者,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前会长:
文化是权力的创制者,也是权力的终结者。权力顺应文化变迁,方能持续强势,构筑权力的文化;权力罔顾文化变迁,只能成为历史。这就是文化的权力。本书以法国、普鲁士和英国为例,生动诠释了权力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法国研究》(French Studies):
一部出色的文化史著作。在各国内政变革、国际霸权争夺、公共领域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下,布莱宁讨论了欧洲旧制度下的建筑、文学、艺术、音乐等,视野广阔、内容精彩,不时还有幽默的妙语,让人读来愉悦。
《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布莱宁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他在本书中展现了广博的学术功底、独到的阐释路径、大气的行文风格,为历史写作树立了新的典范。同时,他的研究表明“政治史”与“文化史”相互交织,武断分割两者并不可取。
《历史》(History):
布莱宁阅读了广泛的文献,同时精于理论。他凝练地指出了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十分出色,堪称一流。
☆一条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一部跨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史
☆中国明朝与西班牙治下的美洲,两大帝国的交流碰撞
☆汉学家伊沛霞、海洋史学者陈博翼、全球史学者乔瑜诚挚推荐
16—17世纪,中国丝绸风靡太平洋两岸,从王公贵胄的独有之物变为跨越社会阶层的“尤物”。跨洋丝绸贸易的出现,象征着全球商业网络的形成,一种世界性的物质文化随之产生。与印度洋航路相比,太平洋航路的独特之处是将明代中国与西班牙帝国直接联系在了一起。这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会在美洲市场流行?面对丝绸全球化的浪潮,明代中国和西班牙的应对有什么异同?全球世界,如何影响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本书通过跨太平洋的对比,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
【名人推荐】
这本书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16—17世纪中国与美洲“新大陆”之间的丝绸贸易。它向我们展示,当我们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特别是深入关注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参与者时,我们能够获得多少新知。
——伊沛霞,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与林林总总论述“大帆船贸易”的作品不同,本书关注的是太平洋两侧的交融互动,即中国丝绸在中国东南、西属菲律宾和墨西哥的生产、流动和消费文化时尚,引领我们重新思考近代早期“物”的全球史以及由此映射出的全球化的“过程”。
——陈博翼,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丝绸一直是全球史研究的宠儿,本书则在内容与方法上都呈现了新意:以中国丝绸的全球流行为契机,以16—19世纪的跨太平洋贸易为纽带。
——乔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寻找·苏慧廉》出版后,作者沈迦继续寻访调研,利用未用尽的一手材料,陆续撰写了十余篇独立文章,继续叙说与苏慧廉有关的传教士在华的往事逸闻。其中有涉及胡适的信仰认识及与苏氏父女的交往,这是早已汗牛充栋的胡适研究所忽略的;还讲述了翁同龢家族这个晚清文官家族如何与传教士交往,并由此影响了后辈的传奇生活;《陈寅恪受聘牛津的缘起》则首次披露了陈公与苏慧廉承前启后的关系。寻找、写作苏慧廉的背后故事也有记录,如《英伦“寻宝”三记》《牛津寻找苏慧廉墓地》等,作者寻访前人足迹遍布几大洲,不乏曲折离奇之经历。书中另有部分文章是与温州近代史有关的,苏慧廉在温州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由他的视角回望这座现在闻名遐迩的城市,不论是重新解读枫林教案的起承转合,还是考证艺文学堂的细枝末节,作者都能用鲜见的域外材料,说出不一样的故事。
作者虽以运用史料、考据史实见长,但在铺陈、叙述时亦具备技巧,把历史写得既扎实又好看。还有很多来自海外的珍稀老照片,也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中国内地第一部有关AV发展历史的读物。以文化角度,系统全面地阐述AV的人和事。把AV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重新定义——不要觉得你懂AV,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日本每年流通的成人视频超过一万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色情影像生产国。通过互联网,日本制的无码AV流向世界各地,其质量之高堪与动漫相比肩,是日本的代表性文化。可是另一方面,AV属于地下状态的边缘文化,至今未能有一部详尽的历史。本书通过熟知业界的作者之手,首次多方位地展现了AV的发展历程。
历史是对过去的描述,文化则是对过去认识的概念,透过主体意识建构过去,而这种过去正左右了人的活动。二次大战之后,美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美国的价值观成为全球化的榜样,因而,研究美国文化有其必要。 美式民主不只是政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重视平等,但不是平等的结果,而是平等的机会,这种态度给人的印象是希望。对美国文化的价值作深入的了解,是本书立论的宗旨所在。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学者推荐】
《美国边疆的开拓》不是精英学者认定的学术著作,但它是一部能让读者感兴趣的佳作。该书出自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斯蒂芬•安布罗斯之手,并围绕刘易斯和克拉克对美国西部探险的主题展开,记述了两人与杰斐逊的关系、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及美国白人对领土扩张的欲望。书中运用了丰富 的资料、优美的文笔和浪漫主义想象,以纪实派手法,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镜像。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安布罗斯创作的被搬上荧屏的《诺曼底登陆》和《兄弟连》等作品。任何对美国历史,特别是美国建国后的领土扩张史、印地安人史和环境史有兴趣的读者,都会在阅读后从中受益。
——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国历史研究会理事长 梁茂信教授
【编辑推荐】
向西的探险者,我们熟知的是中国唐代的玄奘,不熟悉的是美国建国初期的刘易斯和克拉克。隔着一千多年,两相对比,不同的是,前者是违背君王意愿、突破重重阻碍进行的,后者是身负重托、怀揣着总统亲手签发的信用证完成的;前者是为了寻求佛法普渡众生,着眼于彼岸,后者则由对土地、贸易和帝国版图的热望驱使,瞩目于世俗。相同的是,在历尽艰险之后,两者都顺利返回,实现了初衷,并对各自的国度影响深远,至今为国人所念念不忘,甚至被奉为“民族脊梁”。
历史作家斯蒂芬•安布罗斯为写这本书,不仅查阅了包括日志、著述、通信在内的大量资料,更是怀着朝圣般的敬意,走过了刘易斯和克拉克探险路途上的每一寸土地,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生动还原了这一历程。览毕掩卷,阅读者似乎亲身经历了一次探险,而载誉归来后探险者曲折迷离的命运流转,更让观者唏嘘不已。
【内容简介】
美国建国初期,刘易斯和克拉克受时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委派,前往西部探险,一直抵达太平洋并返回东部。基于刘易斯、克拉克和部分队员在探险过程中写下的日志、数位研究专家的著述,以及日常通信等其他文献资料,尤其是基于作者对探险路程的实地探访,本书对这次艰难的探险进行了细致、生动的还原和描述。
探险队作为第一批美国人见到了北美西部的壮丽景观,也承受着翻山渡河带来的极限生存挑战。他们努力将印第安人纳入美国的贸易帝国,与友好的印第安部落一起游戏联欢、结下友谊,也经历过怀有敌意的印第安部落的背叛,发生战斗,险遭不测。在漫长的路途中,他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动物和植物物种,刘易斯对它们详加描述,写成文字,带回东部后为科学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除探险过程外,书中还呈现了刘易斯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性情特征、与杰斐逊和克拉克的关系,以及探险归来后的心态变化,包括他受到债务危机、情感挫折的打击和抑郁病症的折磨,最终自戕离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