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文化研究"标签的书籍

恶的美学

自浪漫主义以来,恶就是一个吸引人满怀兴趣地进行艺术渲染,并得到无数人同情的客体。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充斥着魔鬼和吸血鬼、幽灵和重生者、谋杀者和疯子、玩世不恭者和撒旦式的人物、着魔的人和蛊惑人心者。犯罪、暴力和亵渎神明、打破戒律、疯狂和黑弥撒都是浪漫主义经常采用的主题。彼得-安德雷·阿尔特用令人吃惊的篇幅追溯了恶这一观念的起源与发展,揭示了一种非道德文学的秘密,在这个秘密里,恶的美学在其价值的彼岸渐渐浮现。通过这种方式,美的另一种历史从欧洲现代派的阴暗面被讲述出来。 内容推荐 没有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像文学那样,能够在虚幻的场景和人物身上生动形象地将恶表现出来。在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人物和荒诞不经的故事人物形象身上,恶有了具体的表现;在心理分析小说和巴洛克时期高贵人物从天堂跌入地狱的故事中,恶的描写有了心灵上的透彻、尖锐的深度;在戏剧中,恶赢得了一种灾难性事件不可避免的巨大动力。然而,从浪漫派开始,文学才脱离了从道德的角度上看,把恶置于人性的阴暗面上的观点的束缚。文学将在一种纲领性的意义上变得与道德无关,并且在耸人听闻的罪行中,在欲念的深渊里和暴力的恐怖中发现恶的审美魅力。 在本书中,彼得-安德雷阿尔特探究了各种类别的作品,诸如悲剧、侦探故事以及幻想小说、恐怖故事和战争报道等,恶的美学通过放纵、逾越、重复和讽刺改写的结构得出了一个大致轮廓。在从歌德经过霍夫曼、雪莱夫人、波德莱尔、于斯曼、王尔德、格奥尔格、卡夫卡直到容格尔和利特尔的欧洲文学广阔的光谱上,人们注意到了有一种恶的现象学,这种恶的现象学直至今天一直意味着一种道德丑闻。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对奥斯维辛之后恶的美学和伦理学准则进行了思考,这种伦理学准则也规定着后现代条件下文学的价值判断。

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大沨丛书)

🚆 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 🚆

📕 编辑推荐

⭕“大沨”书系005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作序推荐

⭕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

本书不是讲述中国人的世界出现了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连贯的故事;铁路成为现代中国人与世界的 中介,冲击了我们的视觉感受,改变了我们体验时空的方式,更新了我们的语言认知,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它不仅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实际作用,也在历史文化领域渗透着强力影响。

⭕融合历史分析、哲学思辨、文学文本的跨学科研究佳作

如果理论不能用来思考问题而只能生产喧嚣,那么我们还不如到具体的文本中,寻找承载历史隐喻、文学意义的铁路。作者将历史的宏大视野与哲学的深度思辨结合起来,在具体文本资料和情境中,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如何与现代的想象、经验勾连在一起,呈现出铁路之于现代性的派生过程。

📕 推荐语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是西方(特别是英美)学院中较为新颖的学科,或可称为“跨学科”,因为它横跨文学、视觉研究( Visual Studies)、性别研究、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然而就我看来,文化研究存在两大弊病,一是缺乏历史的视野(因为只关心、追逐当前的热门问题和流行学说),二是达不到哲学思辨应有的深度。李思逸现在终于弥补了这个缺陷,而且犹有过之——写出了一本独特的跨学科著作。

——李欧梵(哈佛大学荣退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晚清至民国的时间顺序,围绕铁路与火车所引起的时空体验和文化想象的主题,通过大量的史料钩沉和文本分析来解读现代性之于铁路的派生方式:时空概念的演变、意识形态的争论、(乘坐在开行的)火车中的身体感受,以及文学文本再现的人物主观经验等。

作者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分析1840年至1937年铁路进入中国之后引发的冲击与适应,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是如何与现代的想象与经验勾连在一起的。

怪异与阴森

🦉深深影响年轻一代的英国思想家、评论家马克·费舍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深入流行文化腹地,细致剖析H. P. 洛夫克拉夫特、H. G. 威尔斯、菲利普·迪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大卫·林奇、塔可夫斯基、诺兰等人的作品,解读隐藏其中的文化符码。

🦉以“怪异”与“阴森”为窥镜 ,观察当代日常生活中的隐秘角落,探究人们对奇怪之物因何痴迷。

🦉在最可怕、难解之地,我们发现,“着迷是最大的宿命驱动力”。

🦉费舍的写作严肃而生动,激昂而严谨,既有理论视野,又深具政治性与现实性。

……………………

《怪异与阴森》是英国当代文化理论家马克·费舍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全书共十四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流行文化中的 “怪异”与“阴森”两个主题。

怪异是无所归属之物。与怪异一脉相承的谬误感——对它无所归属的确信——往往是我们正在面对新事物的一个标志。它表明,我们过去的概念和框架已经 过时了。而阴森则关于从日常生活的紧要事物中抽离。它带我们从凡庸中超脱,从通常被人当作现实的禁锢中逃离。

怪异和阴森从根本上说,是对未知的刺探,是日常世界偏离自身的方式。从洛夫克拉夫特、菲利普·迪克的小说,到斯坦利·库布里克、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再到堕落乐队、布莱恩·伊诺的音乐,我们一次次陷入对奇怪之物的痴迷,一次次偏离日常,借离魂之眼回望此在。

……………………

《怪异与阴森》是一部引人入胜且精心撰写的关于文化美学的短篇研究。远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吸血鬼、僵尸和恶魔阵容,费舍用不拘一格的例子直指恐怖题材的中心主题之一:人类知识的局限性,恐惧的诸多变形,以及所有类型的模糊边界。

——美国哲学家、诗人、学者尤金·萨克尔

费舍尔以无与伦比的严谨和雄辩,在美学与政治、批判与行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是参与型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著作、报道和访谈是一笔持久而宝贵的财富。

——西蒙·雷诺兹,《卫报》

费舍尔的这本(关于怪异与阴森的)指南是你进入这片领域的绝佳开始。书中展示了他的标志性诀窍——以一种引人入胜、不落俗套的方式解读流行文化(主要是音乐、小说和电影),他的文章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哲学性。

我希望评论家们能接过费舍尔在这里提出的理论,并以这种方式继续开展工作,以令人振奋的方式开创大众文化研究。

——罗杰·卢克赫斯特,《洛杉矶书评》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饭圈?自恋?巨婴?短剧?伪史?阴谋?懂王?

无法包容彼此、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时代情绪早已被本书预言——

冲击性Mindfuck——金句(暴论?)频出,戳中每一位无法躺平的时代难民

——————————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人们普遍对社会性自我实现失去了信心,追求自我形象认可的“自闭家里蹲/心理主义”想象力风潮应运而生,《新世纪福音战士》便是其中最成功的标志性作品。进入千禧年后,这种想象力逐渐转变为“决断主义/幸存系”模式,即人们不得不在缺乏根基的情况下选择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博弈,互相厮杀。

当代日本最为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宇野常宽从流行文化入手,以《死亡笔记》《大逃杀》《野猪大改造》等“〇〇年代”经典影视、动画和漫画作品作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十年日本社会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深层变迁,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想象力和亚文化的演变轨迹。宇野常宽指出,虽然一些作品已意识到“决断主义”的局限性,但要彻底超越还需要新的想象力路径。

——————————

【编辑推荐】

⭐ 出道即经典!二次元婆罗门、日本宅男“嘴强王者”宇野常宽代表作

宇野常宽是谁?

日本超高人气文化评论杂志《PLANETS》总编,

文风犀利,坐拥万千粉丝,宅男懂王,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

一炮而红,出道即巅峰,畅销十余年,

宇野常宽成名作、日本亚文化批判经典《〇〇年代的想象力》终于正式引进。

“幸存系”“决断主义”早都成了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概念,

大逃杀式生存图景在愈演愈烈的身份政治斗争中轮番上演。

无法包容彼此、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时代情绪早已被本书预言——

“谁都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是边缘文化,因此具有正当性。”

.

⭐ 冲击性Mindfuck——金句频出,戳中每一位无法躺平的时代难民

二游革命“有男不玩”如火如荼,

容易受伤的二次元怨气化身为“神兔二象性” ,

知乎/B站史学大行其道,“伪史”阴谋论风靡全网。

在犹如垃圾场一般的互联网上:只要毫不犹豫地选择某种立场,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斩钉截铁的“咒骂”来高效获取廉价快感。

“一旦与他人接触,一旦想要成就什么,

就必然产生误解,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令自己受伤。”

“只看想看的信息,只相信想要相信的意识形态,只爱想爱的角色人物,

只与能分享这些的人产生联系,形成分栖共存的岛宇宙。”

“我们为了证明塑料泡沫湿婆神临时的真理性, 就需要发动针对其他小叙事的动员游戏。”

时代浪潮毫不留情地碾压过来,

我们能做的唯有拥抱“日常”和“附近”,

围着篝火一起取暖。

“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与死亡的对峙,就是一种物语。”

.

⭐ 〇〇年代流行作品在此集结,童年经典的门道儿竟然这么深?

碇真嗣的“自闭”能阻挡夜神月的“决断”吗?

混乱的池袋西口公园为什么如此牵动人心?

凉宫春日忧郁的青春究竟位于何处?

少女漫画的主角们为何始终保持年少的姿态困于主题乐园?

桐谷修二如何通过被改写的结局创造出“大逃杀”的另一种可能性?

……

《新世纪福音战士》《死亡笔记》《大逃杀》

《野猪大改造》《钢之炼金术师》《蜂蜜与四叶草》

滨崎步、宫藤官九郎、奈绪蘑菇、高桥留美子、大冢英志

……

童年经典走向了未曾设想的道路:

将熟悉的物语陌生化、绘制出欲望装置的运作方式,

挖掘日系审美迷思中的无意识结构与象征秩序。

——————————

【专家推荐】

“动员游戏/大逃杀”不仅是“〇〇年代的想象力”,也是“二〇年代的新现实”。宇野常宽尝试以“中间共同体”回应新自由主义社会中这一普遍化了的新现实。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日本亚文化的过去,也让我畅想中国社会的未来。

——周志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

尽管《〇〇年代的想象力》一书认同宏大叙事已经终结,但相对于东浩纪对御宅族和数据库的分析,宇野常宽突出了“〇〇年代的想象力”是生存性的决断主义的想象力。这是一种大逃杀式的想象力,不战斗就无法生存,林立的对抗已经将〇〇年代逼上了决断之路。在本书中,宇野通过大量的动漫和游戏,阐明了〇〇年代所处的决断与御宅族之间的不可能的境地,想要摆脱这种境地,需要一种新的共同体的幻想。

——蓝江,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

激进的哲学批判理论往往只是时髦的空话乃至废话?宇野老师的这本书无疑就是一个有力的反驳。如果你还在纠结究竟如何将看似深奥的哲学思辨与鲜活而具体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那么这本书同样做出了一个典范与蓝本。全书每一个小标题都是如此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也不断在提示、警示我们,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有必要、也有可能坚持原创而独立的思考。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面对这本书,读者有可能产生的第一个疑问便是,在二〇年代为何还要阅读《〇〇年代的想象力》?答案非常简单,因为我们仍未走出〇〇年代的问题设定……无论是游戏《绝地求生》的流行,电视剧《鱿鱼游戏》的风靡,还是电影《饥饿游戏》系列卷土重来,皆表明宇野讨论的“大逃杀”非但不过时,甚至随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性胜利而成为世界范围的问题意识。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仍然活在〇〇年代的想象力中。

——邓剑,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动物化的后现代

编辑推荐

二创、同人、萌、泪目、数据库消费、多重人格……

在匮乏—满足中填补孤独,在虚构中寻求现实与感动

人类正急速朝向动物回归,不了解宅文化,就无法理解当下和未来

日本新一代思想家、争议性奇才东浩纪成名之作

亚文化研究的根基性经典 简体中文版二十年翘首以盼

戴锦华 罗岗 姜宇辉 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美国式消费社会的逻辑自二战以后稳步扩大,如今已经覆盖全世界。无需他人的介入或是麻烦的社交,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非常简便地获得满足。在此意义上,我们的社会正朝着科耶夫所说的“动物化”的道路迈进。

日本自20世纪50至70年代经历了经济高度发展期,以及美国亚文化的“国产化”,从中诞生的“御宅族系文化”如今获得了超越国界的支持。御宅族系文化的特征呼应着1970年代至今的后现代潮流,也包含着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所引发的人性扭曲,大叙事凋零后人们如何想象世界、如何进行文化生产与消费等诸多与当下密切相关的议题。

日本新一代思想家、争议性奇才东浩纪的成名之作《动物化的后现代》,初版于2001年,如今已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根基性经典,书中原创性地运用“数据库消费”“萌要素”“动物的时代”等概念,精辟地分析了御宅族系文化影响下的日本社会和日本思想,并从中理出御宅族系文化的形成与未来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御宅族对于动漫甚至当代文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些被误解的族群,其行为模式是文化的脉络之一,也正在改变人类的整个历史文化。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饭圈?自恋?巨婴?短剧?伪史?阴谋?懂王?

无法包容彼此、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时代情绪早已被本书预言——

冲击性Mindfuck——金句(暴论?)频出,戳中每一位无法躺平的时代难民

——————————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人们普遍对社会性自我实现失去了信心,追求自我形象认可的“自闭家里蹲/心理主义”想象力风潮应运而生,《新世纪福音战士》便是其中最成功的标志性作品。进入千禧年后,这种想象力逐渐转变为“决断主义/幸存系”模式,即人们不得不在缺乏根基的情况下选择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博弈,互相厮杀。

当代日本最为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宇野常宽从流行文化入手,以《死亡笔记》《大逃杀》《野猪大改造》等“〇〇年代”经典影视、动画和漫画作品作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十年日本社会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深层变迁,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想象力和亚文化的演变轨迹。宇野常宽指出,虽然一些作品已意识到“决断主义”的局限性,但要彻底超越还需要新的想象力路径。

——————————

【编辑推荐】

⭐ 出道即经典!二次元婆罗门、日本宅男“嘴强王者”宇野常宽代表作

宇野常宽是谁?

日本超高人气文化评论杂志《PLANETS》总编,

文风犀利,坐拥万千粉丝,宅男懂王,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

一炮而红,出道即巅峰,畅销十余年,

宇野常宽成名作、日本亚文化批判经典《〇〇年代的想象力》终于正式引进。

“幸存系”“决断主义”早都成了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概念,

大逃杀式生存图景在愈演愈烈的身份政治斗争中轮番上演。

无法包容彼此、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时代情绪早已被本书预言——

“谁都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是边缘文化,因此具有正当性。”

.

⭐ 冲击性Mindfuck——金句频出,戳中每一位无法躺平的时代难民

二游革命“有男不玩”如火如荼,

容易受伤的二次元怨气化身为“神兔二象性” ,

知乎/B站史学大行其道,“伪史”阴谋论风靡全网。

在犹如垃圾场一般的互联网上:只要毫不犹豫地选择某种立场,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斩钉截铁的“咒骂”来高效获取廉价快感。

“一旦与他人接触,一旦想要成就什么,

就必然产生误解,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令自己受伤。”

“只看想看的信息,只相信想要相信的意识形态,只爱想爱的角色人物,

只与能分享这些的人产生联系,形成分栖共存的岛宇宙。”

“我们为了证明塑料泡沫湿婆神临时的真理性, 就需要发动针对其他小叙事的动员游戏。”

时代浪潮毫不留情地碾压过来,

我们能做的唯有拥抱“日常”和“附近”,

围着篝火一起取暖。

“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与死亡的对峙,就是一种物语。”

.

⭐ 〇〇年代流行作品在此集结,童年经典的门道儿竟然这么深?

碇真嗣的“自闭”能阻挡夜神月的“决断”吗?

混乱的池袋西口公园为什么如此牵动人心?

凉宫春日忧郁的青春究竟位于何处?

少女漫画的主角们为何始终保持年少的姿态困于主题乐园?

桐谷修二如何通过被改写的结局创造出“大逃杀”的另一种可能性?

……

《新世纪福音战士》《死亡笔记》《大逃杀》

《野猪大改造》《钢之炼金术师》《蜂蜜与四叶草》

滨崎步、宫藤官九郎、奈绪蘑菇、高桥留美子、大冢英志

……

童年经典走向了未曾设想的道路:

将熟悉的物语陌生化、绘制出欲望装置的运作方式,

挖掘日系审美迷思中的无意识结构与象征秩序。

——————————

【专家推荐】

“动员游戏/大逃杀”不仅是“〇〇年代的想象力”,也是“二〇年代的新现实”。宇野常宽尝试以“中间共同体”回应新自由主义社会中这一普遍化了的新现实。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日本亚文化的过去,也让我畅想中国社会的未来。

——周志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

尽管《〇〇年代的想象力》一书认同宏大叙事已经终结,但相对于东浩纪对御宅族和数据库的分析,宇野常宽突出了“〇〇年代的想象力”是生存性的决断主义的想象力。这是一种大逃杀式的想象力,不战斗就无法生存,林立的对抗已经将〇〇年代逼上了决断之路。在本书中,宇野通过大量的动漫和游戏,阐明了〇〇年代所处的决断与御宅族之间的不可能的境地,想要摆脱这种境地,需要一种新的共同体的幻想。

——蓝江,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

激进的哲学批判理论往往只是时髦的空话乃至废话?宇野老师的这本书无疑就是一个有力的反驳。如果你还在纠结究竟如何将看似深奥的哲学思辨与鲜活而具体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那么这本书同样做出了一个典范与蓝本。全书每一个小标题都是如此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也不断在提示、警示我们,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有必要、也有可能坚持原创而独立的思考。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面对这本书,读者有可能产生的第一个疑问便是,在二〇年代为何还要阅读《〇〇年代的想象力》?答案非常简单,因为我们仍未走出〇〇年代的问题设定……无论是游戏《绝地求生》的流行,电视剧《鱿鱼游戏》的风靡,还是电影《饥饿游戏》系列卷土重来,皆表明宇野讨论的“大逃杀”非但不过时,甚至随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性胜利而成为世界范围的问题意识。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仍然活在〇〇年代的想象力中。

——邓剑,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失控 东西文库

我这书于民国十年秋间出版后,不久便有几处颇知自悔。所以于十一年付三版时曾为自序一篇特致声明。其后所悔更多,不只是于某处某处晓得有错误,而是觉悟得根本有一种不对。于是在十五年春间即函请商务印书馆停版不印。所以近两三年来外间久已觅不到此书了。 这书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所以其中关于儒家的说明自属重要;而后来别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为多。总说起来,大概不外两个根本点:一是当时所根据以解释儒家思想的心理学见解错误;一是当时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或云方法错误。 大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据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所有他在伦理学上的思想主张无非从他对于人类心理抱如是见解而来。而我在此书中谈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现在心理学的话为之解释。自今看去,却大半都错了。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便杂取滥引现在一般的心理学作依据,而不以为非;殊不知其适为根本不相容的两样东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学,彼此脉路各异,亦殊不可并为一谈;则又错误中的错误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评现在的心理学,而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积渐有悟,乃一面将这书停版,一面拟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欲待《人心与人生》出版再将这书复版。因为这书所病非是零星差误,要改订直无从下手,只能两书同时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点根本不对的,所谓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其觉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亦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便是。大凡一种为人崇奉的古书,类如宗教中的经典或有其同等权威者,其注解训释都是歧异纷乱不过。不惟是种种不同,直是互相违反,茫无凭准。这一面由古人不可复起,古时社会一切事实背影不复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语所指,均不易确定;或且中经作伪篡乱,错简讹夺,一切文字上待考证校订处,益滋纷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发挥,漫无方法准则,有意地或无意地附会牵和,委曲失真。仿佛听说有人考过《大学》格物的解释古今有几百种不同。试问若此,我们将何从置信?所以除史实上文字上应亟作考证校理功夫外,最要紧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随意讲,而试着谋一个讲解的方法以为准则。庶几不致于无从置信的几百种说外又添多一种;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觉在这本书中所为儒家的讲说没有方法,实无以别于前人。因有《孔学绎旨》之作,期望着有点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为北大哲学系讲过一个大概。所有这书中讲的不妥处亦是预备以新作来救正。 却不谓十五年以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两种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结成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却将次写定出版。是书观察中国民族之前途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而所谓中西之不同,全本乎这本书人生态度不同之说,所以两书可算相衔接的。因此,这本书现在有复版的必要。我尝于自己所见甚的,不免自赞自许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这本书中关于东西文化的核论与推测有其不可毁灭之点,纵有许多错误、偏颇、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资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谓根本不对的,其实亦自经过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无谓。不过《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叙明年来悔悟改作之意,俾读者知所注意而有别择;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内容新义,未获在这里向读者请教。实是有歉于衷!

看不见的性别:揭示史前女性的真实角色

《看不见的性别:提示史前女性的真实角色》内容简介:受卡通片和博物馆的标本展出的影响,我们对旧石器时代的想象通常与这样一幅画面相连:身着毛皮的男性猎手勇敢无畏地向猛犸发起进攻,而胆怯的女人们则满怀恐惧地畏缩在一块巨石后面。事实上,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一想象跟现实几乎没什么关系。
近20年来,由于女性考古学家对其男同事们只关注矛尖等坚硬的人工制品而忽略了更难发现的出自女性之手的考古证据的做法提出了挑战,考古学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J.M.阿多瓦西奥(J.M.Adovasio)和奥尔加•索弗(01gaSoffer)是世界上研究篮子、绳子和编织物等易腐烂的人工制品的两位顶级专家。在《看不见的性别》中,作者们描述了一幅有关史前时代的令人激动的崭新画面,他们认为女性发明了所有关键性的东西,包括对寒冷地区的生活十分必要的衣服、用来制作使长距离的水上旅行成为可能的筏子的绳索以及用在公共捕猎中的猎网。更为重要的是,女人在语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中——简言之,在我们演进为人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在这本使人大开眼界的著作里,出现了一个关于史前时代的女人的新故事,故事里引人深思的含义必将影响到我们今天对性别问题的假定。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