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旅行"标签的书籍

阿富汗

★一位女性独自背包上路,探寻自我,叩问世界

一个双肩包、一台胶片相机、一份世界地图、一颗充满好奇与善意的心,这就是班卓的全部行囊。从喀布尔到巴米扬,再到坎大哈,她独自漫游战后阿富汗,直面风俗差异、性别冒犯、信仰摩擦,在陌生的土地上寻获善意与希望。

★跨越国族、文化、语言、性别等鸿沟,实现人与人共通的情感联结

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与经验,将真诚和信任投向他者,记录普通阿富汗人的喜怒哀乐:开书店的乌尔都语诗人、喀布尔旅馆经理、曾是空手道冠军的现役警察、为巴米扬绘图的日本青年、坎大哈的八口之家……虽然灾难仍未过去,人们依然渴望生活、热爱生活。

★杨本芬、罗新、周轶君、蒋方舟 诚挚推荐

班卓没有花费太多笔墨讲述阿富汗这个国家经历的灾难,而是从个人视角描绘了她所接触到的普通阿富汗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尽管贫穷落后的阴影挥之不去,他们依旧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许这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因。——杨本芬

一个大多数人望而生畏的地方,班卓遇见的是坦荡与天真。她的无畏几近信仰,以肉身跟这个世界过招。她那些女性独有的发问与经历,如投石在死水一潭的世界表层激起涟漪,偶露峥嵘。——周轶君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叫作《下午五点》的电影,讲一个女孩梦想成为阿富汗未来的总统,以及她的梦想是如何逐渐暗淡破碎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女性眼中的阿富汗。《陌生的阿富汗》则是我第二次用一个女人的眼睛,去看这个陌生的国度。班卓孤身一人来到阿富汗,诚实地叙述那些贫瘠、饥饿、骄傲、善与恶模糊的边界、历史的坚固与虚妄,读完你会感慨那片土地如此陌生,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和我们竟没有什么不同。——蒋方舟

★豆瓣五星游记,感动无数读者,绝版多年焕新上市

新增48幅彩图及再版序,内文全面修订

——————————————————

2003年夏天,班卓独自从新疆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巴基斯坦,然后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进入阿富汗的荒漠之中,从北至南、从南至西地将阿富汗转了一圈。对很多人来说,阿富汗只是新闻里那个与战争、贫困、饥荒、恐怖主义等字眼挂钩的遥远陌生之地。但在班卓笔下,一个个普通又鲜活的人出现在读者眼前:追求自由、热爱乌尔都语文学的巴基斯坦青年,自幼父母双亡的喀布尔旅馆经理,曾是空手道冠军的现役警察,为巴米扬绘制地图的日本青年,河谷里的村民与中巴上的少年,突然求婚的单身男子与坎大哈的八口之家……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悦、哀愁、梦想、困惑,如同你我一样认认真真地度过每一天。

班卓以她特有的细腻、谦逊、好奇,将目光诚恳地投向他者,因而有机会观察、接触形形色色的阿富汗人,近距离地与他们相处相知,建立了短暂却珍贵的缘分与联结。“我写下的并不是一份关于阿富汗的战后调查报告,而只是我看见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生活。事实上灾难远未结束,人们依然生活在贫困和饥荒之中。可是人们在生活着,并且如同你我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我所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关于生活的表白。”

《灵山》

《灵山》所写的卡瓦格博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最高的雪峰群,也是云南最高最美的雪山,被称为藏区的十大神山之首。她所雄踞的中国横断山脉腹地,是国家级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卡瓦格博既是地球历史上版块碰撞托起的一大地质奇观,是“沧海变高山”的地史见证;又是生物南来北往的交汇处,是“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高山花园”;它还是中国东部藏区远近闻名的藏传佛教朝觐圣地。百年以来,西方的传教士、冒险家、人类学家,东方学者,纷纷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寻找西藏宝典《甘珠尔》里所记载香巴拉的世界,寻找人类最后一块净土,东方学者、法国丽人大卫·妮尔曾化妆成乞丐,穿越其中,英国作家詹姆斯·谢尔顿凭着自己对这片秘境的遥望和想象,写成的书曾洛阳纸贵。而近些年,卡瓦格博正以她集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为一体的魅力,不断吸引着海内外人士进行科学考察、登山探险和旅游观光。这种巨大的地史和历史纵深感,无疑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天马行空、纵横捭阖的天地。

徐剑一次次地行走于青藏高原、西部边陲,并用心用情地将其描绘出来。这本《灵山》,可以称作徐剑散文创作的力作。《灵山》所写的卡瓦格博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最高的雪峰群,也是云南最高最美的雪山,被称为藏区的十大神山之首。在《灵山》中,作者游目骋怀,以敏锐的心灵感悟世事,以开阔的视野拥抱自然,以独到的手法复活人物,将自然物象赋予了神性人情,情绪饱满,大气磅礴地壮绘了“我”眼中的大千世界,并抒发着肺腑之言……

陌生的阿富汗

★一位女性独自背包上路,探寻自我,叩问世界

一个双肩包、一台胶片相机、一份世界地图、一颗充满好奇与善意的心,这就是班卓的全部行囊。从喀布尔到巴米扬,再到坎大哈,她独自漫游战后阿富汗,直面风俗差异、性别冒犯、信仰摩擦,在陌生的土地上寻获善意与希望。

★跨越国族、文化、语言、性别等鸿沟,实现人与人共通的情感联结

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与经验,将真诚和信任投向他者,记录普通阿富汗人的喜怒哀乐:开书店的乌尔都语诗人、喀布尔旅馆经理、曾是空手道冠军的现役警察、为巴米扬绘图的日本青年、坎大哈的八口之家……虽然灾难仍未过去,人们依然渴望生活、热爱生活。

★杨本芬、罗新、周轶君、蒋方舟 诚挚推荐

班卓没有花费太多笔墨讲述阿富汗这个国家经历的灾难,而是从个人视角描绘了她所接触到的普通阿富汗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尽管贫穷落后的阴影挥之不去,他们依旧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许这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因。——杨本芬

一个大多数人望而生畏的地方,班卓遇见的是坦荡与天真。她的无畏几近信仰,以肉身跟这个世界过招。她那些女性独有的发问与经历,如投石在死水一潭的世界表层激起涟漪,偶露峥嵘。——周轶君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叫作《下午五点》的电影,讲一个女孩梦想成为阿富汗未来的总统,以及她的梦想是如何逐渐暗淡破碎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女性眼中的阿富汗。《陌生的阿富汗》则是我第二次用一个女人的眼睛,去看这个陌生的国度。班卓孤身一人来到阿富汗,诚实地叙述那些贫瘠、饥饿、骄傲、善与恶模糊的边界、历史的坚固与虚妄,读完你会感慨那片土地如此陌生,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和我们竟没有什么不同。——蒋方舟

★豆瓣五星游记,感动无数读者,绝版多年焕新上市

新增48幅彩图及再版序,内文全面修订

——————————————————

2003年夏天,班卓独自从新疆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巴基斯坦,然后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进入阿富汗的荒漠之中,从北至南、从南至西地将阿富汗转了一圈。对很多人来说,阿富汗只是新闻里那个与战争、贫困、饥荒、恐怖主义等字眼挂钩的遥远陌生之地。但在班卓笔下,一个个普通又鲜活的人出现在读者眼前:追求自由、热爱乌尔都语文学的巴基斯坦青年,自幼父母双亡的喀布尔旅馆经理,曾是空手道冠军的现役警察,为巴米扬绘制地图的日本青年,河谷里的村民与中巴上的少年,突然求婚的单身男子与坎大哈的八口之家……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悦、哀愁、梦想、困惑,如同你我一样认认真真地度过每一天。

班卓以她特有的细腻、谦逊、好奇,将目光诚恳地投向他者,因而有机会观察、接触形形色色的阿富汗人,近距离地与他们相处相知,建立了短暂却珍贵的缘分与联结。“我写下的并不是一份关于阿富汗的战后调查报告,而只是我看见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生活。事实上灾难远未结束,人们依然生活在贫困和饥荒之中。可是人们在生活着,并且如同你我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我所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关于生活的表白。”

陌生的阿富汗

★一位女性独自背包上路,探寻自我,叩问世界

一个双肩包、一台胶片相机、一份世界地图、一颗充满好奇与善意的心,这就是班卓的全部行囊。从喀布尔到巴米扬,再到坎大哈,她独自漫游战后阿富汗,直面风俗差异、性别冒犯、信仰摩擦,在陌生的土地上寻获善意与希望。

★跨越国族、文化、语言、性别等鸿沟,实现人与人共通的情感联结

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与经验,将真诚和信任投向他者,记录普通阿富汗人的喜怒哀乐:开书店的乌尔都语诗人、喀布尔旅馆经理、曾是空手道冠军的现役警察、为巴米扬绘图的日本青年、坎大哈的八口之家……虽然灾难仍未过去,人们依然渴望生活、热爱生活。

★杨本芬、罗新、周轶君、蒋方舟 诚挚推荐

班卓没有花费太多笔墨讲述阿富汗这个国家经历的灾难,而是从个人视角描绘了她所接触到的普通阿富汗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尽管贫穷落后的阴影挥之不去,他们依旧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许这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因。——杨本芬

一个大多数人望而生畏的地方,班卓遇见的是坦荡与天真。她的无畏几近信仰,以肉身跟这个世界过招。她那些女性独有的发问与经历,如投石在死水一潭的世界表层激起涟漪,偶露峥嵘。——周轶君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叫作《下午五点》的电影,讲一个女孩梦想成为阿富汗未来的总统,以及她的梦想是如何逐渐暗淡破碎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女性眼中的阿富汗。《陌生的阿富汗》则是我第二次用一个女人的眼睛,去看这个陌生的国度。班卓孤身一人来到阿富汗,诚实地叙述那些贫瘠、饥饿、骄傲、善与恶模糊的边界、历史的坚固与虚妄,读完你会感慨那片土地如此陌生,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和我们竟没有什么不同。——蒋方舟

★豆瓣五星游记,感动无数读者,绝版多年焕新上市

新增48幅彩图及再版序,内文全面修订

——————————————————

2003年夏天,班卓独自从新疆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巴基斯坦,然后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进入阿富汗的荒漠之中,从北至南、从南至西地将阿富汗转了一圈。对很多人来说,阿富汗只是新闻里那个与战争、贫困、饥荒、恐怖主义等字眼挂钩的遥远陌生之地。但在班卓笔下,一个个普通又鲜活的人出现在读者眼前:追求自由、热爱乌尔都语文学的巴基斯坦青年,自幼父母双亡的喀布尔旅馆经理,曾是空手道冠军的现役警察,为巴米扬绘制地图的日本青年,河谷里的村民与中巴上的少年,突然求婚的单身男子与坎大哈的八口之家……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悦、哀愁、梦想、困惑,如同你我一样认认真真地度过每一天。

班卓以她特有的细腻、谦逊、好奇,将目光诚恳地投向他者,因而有机会观察、接触形形色色的阿富汗人,近距离地与他们相处相知,建立了短暂却珍贵的缘分与联结。“我写下的并不是一份关于阿富汗的战后调查报告,而只是我看见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生活。事实上灾难远未结束,人们依然生活在贫困和饥荒之中。可是人们在生活着,并且如同你我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我所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关于生活的表白。”

野泳去

⭐⭐⭐“当代梭罗”,自然文学经典之作。畅销多年,影响改变无数人。

⭐⭐⭐跃入荒野,告别内耗!

●跳进水里、跨越边界,视人生为游戏、视快乐为彩头

●自然文学大师罗杰·迪金 充满水的一生

●雾、雨、沟、渠、河、沼、湖、海……所有水体,都向你敞开。

================= ==================

英国自然文学大师罗杰·迪金18个月穿游英国河流湖泊的沿途见闻记录:

他游过河水、小溪、瀑布、泥浆、深潭与大海,当然也有浴场和泳池;

他有时穿着如同香蕉皮的潜水服,有时也能解放天性,与水肌肤相亲;

在水中,他与青蛙、水獭、黑水鸡、鳗鱼同游;

在水面,他以山楂树、梣树树梢的高度,与狐狸对视、看着豆娘与蜻蜓在眼前翻飞、老鹰盘旋而来、红尾鸲在树枝间跳跃;

出水后,他躺在有小昆虫和委陵菜、景天、鼠尾草、百里香、酸模、紫花欧石楠、毛地黄的草地上晾干自己。

罗杰·迪金的这些经历,是为了理解D.H.劳伦斯在《第三种东西》中提到的谜团:

“水是H2O,两份氢,一份氧,

然而,还有第三种东西,让水成为水

那究竟是什么,无人知晓。”

====================================

罗杰·迪金是这个时代的梭罗。——布克奖2013年评委会主席 罗伯特·麦克法伦

这趟旅程给予罗杰——以及这本书成千上万的读者—— 一种神奇的、让一切都变得陌生的“蛙眼视角”:从水面看去,世界焕然一新。——布克奖2013年评委会主席 罗伯特·麦克法伦

随着迪金的出发,读者开始了解他眼中的自然世界。小小的贝壳是淹死的水手的灵魂;每一朵花都有名字。他跟随蜜蜂或蜻蜓飞行,让我们分享它的日常事务。他思考与他一起游泳的鳗鱼。他真的在考虑它们……时间在他的笔下不断延长……他避免描述画面。相反,他转移我们的视线,让我们慢慢地观察真实的时间……他的书的非凡之处和可悲之处在于,它所关注的问题仍然是如此紧迫……在每一片水域中,迪金都向我们介绍了精彩的边缘人物……这本书静静地充满了情欲.……他对游泳的描述充满咸味和亲切感。在全书的 36 个章节中,它的结构就像一个河流系统,其中的组织原则就像水一样,是重力。——《哈珀斯》杂志

他通过英国溪流和河流的毛细血管网描绘了英国的地图……这本书还记录了他一路上遇到的人,从把他从温彻斯特学院的伊钦河边赶走的不友好的学校官员,到一个非同寻常的沼泽地鳗鱼人的小故事……迪金的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吸引人,使其成为如此美妙的旅行伴侣,除了其精准的描述和深刻的人性之外,还在于它的颠覆性。在野外游泳,远离 “健康与安全”,没有人监督,往往没有人注意,这种行为在某种本质上是一种安静的反抗行为。——《卫报》

我最初喜欢他写的关于游泳的文章,是因为他敏锐地发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在《野泳去》中,这种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迷人气质跃然纸上。我注意到人物情绪的变化,就像在原地重现一样.……迪金在阐述他所处环境的感官享受时,提醒我注意观察。他以细腻、颗粒状的细节渲染了生命的脉搏……为了应对失去、痛苦和悲伤,我们不断前进。我们寻求新的、美好的事物,推动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在本书的第一本美国版中,罗杰·迪金——我们最睿智的水师之一 ——为我们指引了道路。——《户外》杂志

罗杰·迪金是扶手椅游泳这一运动的最佳伴侣。引人入胜、充满洞见、坦率直言。——《电讯报》

趣味无穷……罗杰·迪金以一腔的热情与暖意描绘了一个冰冷潮湿的主题,挖掘出了其闪亮的质地,实属不易。——《卫报》

曼妙的文字让人神清气爽、诙谐、睿智,让人莞尔一笑,这是一本充满力量与生机的书。太喜欢了!——布克奖决选名单入围作家 Jane Gardam

一个真正的英伦怪才,一段美妙烂漫的佳话。——《金融时报》

一本不同寻常的旅行文学,带有对于现代英国丰盈而深刻的观察与思索。——《独立报》

对于环境与文化的关注精巧地融合于这部令人陶醉的、别出心裁的旅行叙事中,堪称杰作。——《独立报》

灵动鲜活的记叙……迪金一次次把我们推进冰冷而令人振奋的激流,荡涤于疼痛与闪光间。——《好书推介》

列国志:丹麦

生活就像旅行,非得慢慢品嘗,人生才會回味無窮! 安徒生曾經說過:「At rejse er at leve.」(To travel is to live)--旅行即是生活。 二○○一年我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丹麥,開始了易地而居的生活。從此,生活就似一段沒有歸期的旅行。 偶爾以旅者的姿態,靜靜地觀望這座城市;偶爾以在地人的身分,開始談論天氣,因為天氣永遠是丹麥最好的話題。生活充滿值得發現,或瑣碎、或深刻的事,只要用心探索,以一顆熱烘烘的心,暖和寒冷的國度,有如寒暖流交會,迸出更多驚奇! 這些年在異國的天空下生活,經過四季的輪轉,走過一路的風景,經歷那些人那些事……生活,於是充滿了體會和故事。 -------------------------------------------------------------------------------- 序 生活就是旅行 安徒生曾經說過:「At rejse er at leve.」(To travel is to live)--旅行即是生活。一個愛好旅行的朋友非常喜歡這句話,視為她人生的座右銘,所以長期都在追求一種「在路上」的旅行生活。曾經我也是如此迷戀於「在路上」的感覺,直到我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丹麥,開始了易地而居的生活。從此,生活就似一段永遠沒有歸期的旅行。當我把家園建在異國他鄉,就注定了一直要「在路上」的生活。 旅居 於是對旅行有了另外的體會!我喜歡「旅居」這兩個字,所謂旅居,就是以旅者的身分在一個城市居住吧!有一種常年流浪的味道,有一種漂浮無根的心情。我 的旅居生活,居然一晃眼就過了六年。 六年來,我以一個旅者姿態來寫這城市的種種,或以居民身分來寫生活的感受。不論以何種身分,來描寫城市,或是我平淡的生活,這些年在異國的天空下生活,經過四季的輪轉,走過一路的風景,經過那些人那些事……生活,於是充滿了體會和故事。 這些體會和故事,也許比不上一個旅者的經歷來得精彩,但卻更深刻!因為,旅行始終有別於生活,旅者是他人生活的旁觀者,再熱烈地投入也有結束旅途回家的一天。但是我不曉得何時是歸期,我只能專注於眼前的路、過我的生活,只有這樣,才不會因為遙遙無期的歸期,而覺得不知所措!用文字記錄生活 於是這些年,我努力地用文字記錄生活。偶爾,我僅僅寫我的生...MORE>> -------------------------------------------------------------------------------- 目錄 推薦序 平凡生活裡的不平凡! 蕭詩蓓 作者序 生活就是旅行 第一篇 在異國的天空下生活 文化眼 穿鞋脫鞋 吃與民族性 歷史的包袱 從新聞看文化 自由如菸 袒胸露乳! 生活鏡 二手書市 虛擬 想念純淨的咖啡空氣 玩具的故事 粉紅色的小卡 漢字刺青 安徒生的第二百個愚人節 黑白之戰 第二篇 經過四季的輪轉 四季歌謠 夏蟲語冰 初冬的安魂曲 白雪、明月、聖誕節 風度與溫度 冬天裡的奢侈 冬夜戲雪 由老天左右 時間寓言 穿皮草的愛斯基摩人 往回撥 冬至以後 買一段陽光 夏日的貢品 仲夏之夜 第三篇 走過一路的風景 街道剪影 鬧市的流動舞台 膨脹的詩意 狂歡以後 雨天的印度舞 一步一童話 閱讀城市 豢養天地群鳥 被一把推開的愛情 虛擬綠島 街頭「破壞」藝術 第四篇 經過那些人那些事 素描 墨西哥人何黑 宏子小姐二三事 巧遇蘇恩 故事 他鄉的故事 阿當的店 三十...MORE>>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心传

携着蜂蜜迁徙的养蜂夫妇与即将消失在机械时代的麦客 守候八个月才得见真颜的小花菇与一路精彩演化的饼卷 传承千年的榨油古艺与苦练五年才成就的一餐跳跳鱼 黄土地上银丝倾泻的空心挂面凝结了老人一生的技艺 朴素而丰饶的萝卜饭飘散出催促游子归家的“古早味” …… 这是一个剧变中的时代,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人对食物的理解与期待。无论守在方寸的田地间,还是漂流在异国他乡,我们都恪守心里的声音与记忆中的味道,用平凡的双手与匆忙的脚步在时节中耕耘、收获,也用传承的智慧,做着一道凝结着眼泪、欢笑、信念与坚守的生活大餐。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私属的味道,也许来自家常的三餐,也许来自记忆中的秘境。 为了追寻这种味道,中国人依靠灵巧的双手与独特的智慧,在田地与山林间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整装、启程、跋涉、落脚,由此获得普通却珍稀的食材。又凭借一条遍尝百味、灵敏却又执着的舌头,与一身历经岁月与生活磨砺的超群技艺,烹制出荡漾在舌尖与心上的美味。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方法的演变到命运的流转,从粗陋的远古到精细的现代,无数更迭变换中,唯一不变的是情怀。如果说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吟诵的是时空迁移中的文化与历史,那么,川、鲁、粤、淮扬等菜系甚或普通的三餐,书写的则是传承与升华中的传统和文明。 本书不仅是纪录片的忠实还原,更是其内容的深入与延展,它用美食、故事、文化与传说烹制出专属于你的心灵盛宴,让你在味觉与视觉的惊艳之外,品尝到中国人的生活百味。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时节

携着蜂蜜迁徙的养蜂夫妇与即将消失在机械时代的麦客 守候八个月才得见真颜的小花菇与一路精彩演化的饼卷 传承千年的榨油古艺与苦练五年才成就的一餐跳跳鱼 黄土地上银丝倾泻的空心挂面凝结了老人一生的技艺 朴素而丰饶的萝卜饭飘散出催促游子归家的“古早味” …… 这是一个剧变中的时代,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人对食物的理解与期待。无论守在方寸的田地间,还是漂流在异国他乡,我们都恪守心里的声音与记忆中的味道,用平凡的双手与匆忙的脚步在时节中耕耘、收获,也用传承的智慧,做着一道凝结着眼泪、欢笑、信念与坚守的生活大餐。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私属的味道,也许来自家常的三餐,也许来自记忆中的秘境。 为了追寻这种味道,中国人依靠灵巧的双手与独特的智慧,在田地与山林间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整装、启程、跋涉、落脚,由此获得普通却珍稀的食材。又凭借一条遍尝百味、灵敏却又执着的舌头,与一身历经岁月与生活磨砺的超群技艺,烹制出荡漾在舌尖与心上的美味。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方法的演变到命运的流转,从粗陋的远古到精细的现代,无数更迭变换中,唯一不变的是情怀。如果说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吟诵的是时空迁移中的文化与历史,那么,川、鲁、粤、淮扬等菜系甚或普通的三餐,书写的则是传承与升华中的传统和文明。 本书不仅是纪录片的忠实还原,更是其内容的深入与延展,它用美食、故事、文化与传说烹制出专属于你的心灵盛宴,让你在味觉与视觉的惊艳之外,品尝到中国人的生活百味。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