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武侠"标签的书籍

缺月梧桐

◎文坛才子的次世代小说,颠覆你的武侠世界观 ◎古龙小说与古惑仔电影的结合,大概就像这样子…… 江湖是什麼?是刀,是武,是侠义,是帮派,是杀人与被杀! 睚眥必报、弱肉强食,是行走江湖的生存铁则! 江湖中没有绝对的赢家,任何收穫必定来自付出,然而收穫的同时又必定种下灭亡的种子!在这样的江湖中,谁能笑到最后? 王天逸,一个叁流门派的五流人物,现实的江湖将告诉他:一切的善良在利益面前都没有意义,只要与利益衝突,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都得让路——让出一条以性命铺成的血路。他能否在黑暗的深渊裡,找回他迷失的光明? 王天逸虽然是主角,但《缺月梧桐》并非描述他在一连串奇遇后成為一代大侠的故事,而是透过王天逸的遭遇揭露名门大派之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事实。 且看总是遭师长同儕唾骂嘲笑的王天逸,如何结识叁大世家少主与天下第一高手?出身低微的他初入江湖,如何引发武林的腥风血雨?各大武林势力之间,又如何暗施奇计、吞彼併此? 千里鸿看着慕容成的眼睛缓缓的说道:「你能给我什麼?你想从我这要什麼?」「给你胜利。」慕容成抽动嘴角,笑了。「哦?你是说慕容秋水?」千里鸿问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叁大梟雄义结金兰,密谋\颠覆当今武林,超强的组合、完美的计画、绝佳的战力,就等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新婚之夜展开行动。这一夜,是谁大喜?又是谁将大悲? 武神章高蝉是江湖中最锐利的一把刀,谁能握在手裡谁就能成就不朽的霸业,但他的优柔寡断让千里鸿几乎陷入万劫不復的境地,他的善良多情让秦明月不得不抱憾而终,左右天下局势的他却不能算是个英雄,那麼谁是英雄? 建康的争夺战一触即发,王天逸的多年準备竟付诸流水,他的身分将被揭穿,他的生命将至尽头,面对澈底的失败,他能否力挽狂澜?

武道狂之詩

劍風怒濤‧武鬥解禁‧狼派英雄出世
「我認識不少真實的武者,他們練武,就是因為喜歡──喜歡把技藝練得圓熟的滿足感,喜歡將自我潛能推到極限的存在感。」──喬靖夫
喬靖夫全新長篇系列《武道狂之詩》,從經典武俠原點再出發,以獨特視角,創造出具凌厲狠勁,強悍而不孤的濃厚「狼派」風味,令人血脈賁張!
武俠解構。重裝上陣。
『吾等奉掌門號令與爾比試,以宣示我武當派武學,天下無敵!』
號稱「巴蜀無雙」、以超凡武學坐鎮四川的青城劍派,猶如貴族般為凡人尊崇,卻遇上了創派數百年來最大危機:強大的武當派遠征軍,打著『天下無敵,稱霸武林』的旗號,登山求戰!
十七歲青城少年劍士燕橫,遭武當高手追殺,得身負異國武藝的奇男子荊裂相救。兩個同樣背負血仇的男人結成盟友,並肩踏上「討伐武當派」這條險惡漫長的道路。
血與鋼鐵的征途,於焉展開!
關於《武道狂之詩》的概念:
摘自喬靖夫後記:
「我是個武人。至少,曾經是。
傳統的武俠小說世界裡,「武功」往往只是書中角色的能力甚至權力的一種具體象徵,武力不過是他們達成目的(例如私人恩仇、民族鬥爭、名利權勢)的工具或手段。
我認識不少真實的武者,他們的想法可單純得多:練武,就是因為喜歡——喜歡把技藝練得圓熟的滿足感,喜歡將自我潛能推到極限的存在感。
當然還有,追求那「最強」的夢想。
說起來又像寫小說。但現實裡的確如此:所有真正下過苦功鍛鍊的武者,恐怕沒有一個不想像過自己要成為「最強」。即使只有很短促的念頭。即使到了最後,只有極少數的精英能夠堅持這條險隘的道路
——世界冠軍,就是千萬個曾經夢想「最強」的人裡,最後淘汰剩下來那一個。
這部書題為《武道狂之詩》,正是要描寫這種非常人的情懷。雖然貫穿全書的是「復仇」命題,但仇恨的肇因,仍然是追求「最強」的武者執念。
故事的設定選擇了從最經典的武林門派世界出發,也是為了配合這個主題:在我心目中,武林,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
回想起來其實有點慶幸,自己最初入行時,並沒有堅持寫武俠小說。否則恐怕很可能就墮入嚴重模仿某些前輩的道路。
這些年來,寫了好些自成類型的東西,也算漸漸摸索到一點點個人的風格;現在繞一個圈子再回頭,才總算比較有信心,寫出「喬靖夫的武俠小說」來。
——儘管,我仍然是站在「武俠傳統」這個偉大巨人的肩頭上寫。」
推薦:
小說之王九把刀,惺惺相惜,熱烈推介:
「有些名字就是保證,例如……喬靖夫!」
香港才子倪震:
「喬靖夫的小說值得再三重看——而且第三遍才最好看!」
金像導演陳嘉上:
「喬靖夫是我們的新生代,思考獨立,古古怪怪又不乏視野,他的出現令我對香港本土流行文化創作再有期待!」
熱血動作派導演葉偉信:
「他筆下的動作影像,一讀就令人有要開拍的衝動!」
香港漫畫達人利志達:
「寫出罕有的連續動感,猶如用文字拍電影、畫漫畫!」
香港動畫導演袁建滔:
「寫盡漢子之間痛快淋漓的熱血對話,硬派武鬥,魅力非凡!」
《非一般的武俠小說》特色:
-以現代視角,重塑武俠小說,將運動科學,管治概念注入武俠小說之內。
-高手不是藏在深山三十年就自然而成的!
-內功不是特殊能量,其實武者一切身體操作,依靠的仍舊是肌肉筋骨產生之動能!
-強盛的武林門派,必然有其嚴格的弟子層級的晉昇制度,從大量門生中逐步篩選精英,加以集中培養,如此方可保持該門派武功的傳承質素!
-武道上有所謂「先天真力」,是真正武者的基本資質。它並非甚麼神秘力量,說穿了就是近代一般人口中的「運動神經」,在科學上也就是指人體的神經元傳導速度。
-傳統武道之修練分為三等層次,分別為「氣」、「意」、「神」:「氣」者,即為先前所說的,「氣勁貫發」,講求身體肌肉的操作協調和神經的敏銳反應,純是肉體上的功夫;「意」,亦即腦袋和意念上的功夫。「神」,或曰「神妙」,不能傳授,可悟而不可求,乃是武道上口耳相傳的最高境地。
-武鬥的世界是高速的世界;因此傳統武道漸漸出現一套對微細時間的計量概念,其中各單位,古人以人體的脈搏跳動,以計算短促時間。「分」、「秒」、「毫」、「忽」「曜炫」。「曜炫」乃是指稀微的星光,若隱若現的一閃。武道上有「曜炫之劍」一詞,象徵了最快的神妙境界。
以明朝為背景,突破以中土為中心的傳統武俠故事,滲入大量當時的異國武術知識:
-例如鹿兒島薩州(薩摩國)武士,以粗獷的實戰劍法示現流(又稱自顯流)聞名於世。主角之一荊裂在薩摩接觸並學得的日本刀法,主要實為「陰流」劍術。(日本的「劍術」,其實是砍斬為主的單刃刀法。)大明抗擊倭寇的名將戚繼光,著書記錄其所得日本刀法(辛酉刀法),當中有記載《影流之目錄》刀譜。
-荊裂所到達的暹羅為大城(阿育陀耶)王國,當時暹羅武士所受的武術訓練,稱Krabi Krabong,乃是集合刀術、長矛、拳法等多種項目的戰場武術,其技法深受天竺(印度)武藝之影響。當中徒手拳法一項,即是現代世界知名的「八臂武術」——「泰拳」之始祖。
-荊裂又於蘇祿群島,跟當地回教徒學習刀法。菲律賓南部的穆斯林民族稱作「摩洛人」(Moro),其血統與信仰乃從馬來群島傳來,武術風格亦是深受馬來武術Silat的影響。因當地人身材及生活習性影響,摩洛人武術的主力技法是刀劍短兵。數百年來,摩洛人不斷以武力手段對抗西班牙殖民者、美國佔領者以至今日的費律賓政府,可見其民風之強悍。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