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是一个经过精密设计和策划的整体。
古人写应试文章,先要“破题”。这有它的好处:一开始就把题点明,可以使别人明白作者准备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文章的主旨所在。
什么是战略决战?那是指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这三大战役规模空前,紧密衔接,直接决定中国的命运。像这样规模的战略决战,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不多见。
战略决战通常表现为双方的主力会战,因为只有在会战中歼灭对方的主力,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如果交战一方的主力已被消灭,即便还存在多少军队,但胜负已决。双方如果没有将主力投入作战,就不可能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性作用。不管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都谈不上战略决战。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名著《战争论》中特别重视主力会战的问题。他写道:“主力会战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所以,必须永远把主力会战看作战争的真正的重心。”
正因为战略决战对战争全局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战争的真正重心所在,双方的军事统帅都不能不全力以赴地为争取胜利而投入这场斗争。又因为它是双方主力的会战,所以它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自然是最激烈、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阶段,在指挥上也是最不容易驾驭的时刻。
对军事统帅来说,战略决战是检验他的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以及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这里包括:他能不能总览全局地正确判断客观战争局势的发展进程;能不能敢于在恰当时机下常人难以作出决断的最大决心,排除重重困难,坚决贯彻实行;能不能灵活地应对战场上出现的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复杂变化,随机应变,及时调整部署;能不能巧妙地引导战役从这一阶段向下一阶段发展,如此等等。可以说,战略决战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对双方军事统帅指挥作战能力的考验。孰优孰劣,空言争辩是没有用的,一切只能靠实践的事实来检验。
当然,战略决战的胜败不能单纯从军事这一个角度来考察,它通常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特别是由人心向背这个根本因素所支配。但军事统帅的主观指挥是否正确无疑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曾着重指出这一点:“我要优势和主动,敌人也要这个,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他又写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
在战争史中,双方统帅如何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如何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有关键意义的问题,他们的领导能力究竟怎样,后果又是如何,常常引起人们的特别兴趣,给予多方面的启发。这是本书准备着重考察的内容,论述的详略就是根据这个要求来选择的。
事实比任何雄辩更有说服力。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毛泽东和蒋介石是怎样应对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战略决战的事实吧!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写信给他的妻子江青:"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正如他在信中所说,老虎是 "山中之王" ,拥有绝对的权力,雄武勇猛,力破万难。猴子则灵敏多变,能屈能伸,弄险有方。在许多西方知识分子眼中,毛泽东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专制而残暴。法国汉学家鲁林(Alain Roux)教授查考了大量从未出版的资料,摆脱了简单的脸谱化模式,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富有远见、醉心诗词、个性复杂的毛泽东的画像。著名汉学家吕西安.毕仰高曾经评价这部资料详实的毛泽东传记非常有意义:"不仅细致,而且可信、精确、公正"。
《毛泽东的诗词、人生和思想》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收进了竹内实的重要著作《毛泽东的诗与人生》,作者从分析研究毛泽东的诗词入手,对毛泽东的人生历程做了描述和分析;第二部分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部分。《毛泽东的诗词、人生和思想》是日本战后著名中国学家竹内实研究毛泽东主要成果的选译与汇总。《毛泽东的诗词与人生》一书是国外学者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唯一系统论著,其结合历史实际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与阐释别开生面。 竹内实写有多种毛泽东传记,《毛泽东的诗词人生和思想》所选《毛泽东》一书简洁明快雅俗共赏。 《毛泽东的诗词、人生和思想》选译竹内实研究毛泽东著作与思想的代表性论文,其中既有正面论述和评价,也有对毛泽东错误的质疑与批评。历史证明作者的见解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他是三个常委之一。毛泽东笑着说:“陈士榘,你做了县太爷了,你也是个山大王哩。” 邓小平说“陈士榘,你的名声很响呀,打仗打得好,我们都晓得了!等打败了蒋介石,我再好好犒劳你!” 建国初期,毛泽东说:工程兵司令非陈士榘莫属! “文革”中,他被林彪秘密召见,他巧妙应对……
《湘江之战》主要内容:湘江战役红一方面军长征中,历经百战。但真正对全军生死攸关的当首推湘江之战。在中共的军史上,湘江战役是惨败。但是,毛泽东,周恩来作为红军的最高指挥官,为挽救整个中共和红军的命运功不可没,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湘江边的这些勇士,就不会有毛泽东,共产党的天下。
《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是一个经过精密设计和策划的整体。
古人写应试文章,先要“破题”。这有它的好处:一开始就把题点明,可以使别人明白作者准备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文章的主旨所在。
什么是战略决战?那是指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这三大战役规模空前,紧密衔接,直接决定中国的命运。像这样规模的战略决战,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不多见。
战略决战通常表现为双方的主力会战,因为只有在会战中歼灭对方的主力,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如果交战一方的主力已被消灭,即便还存在多少军队,但胜负已决。双方如果没有将主力投入作战,就不可能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性作用。不管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都谈不上战略决战。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名著《战争论》中特别重视主力会战的问题。他写道:“主力会战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所以,必须永远把主力会战看作战争的真正的重心。”
正因为战略决战对战争全局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战争的真正重心所在,双方的军事统帅都不能不全力以赴地为争取胜利而投入这场斗争。又因为它是双方主力的会战,所以它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自然是最激烈、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阶段,在指挥上也是最不容易驾驭的时刻。
对军事统帅来说,战略决战是检验他的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以及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这里包括:他能不能总览全局地正确判断客观战争局势的发展进程;能不能敢于在恰当时机下常人难以作出决断的最大决心,排除重重困难,坚决贯彻实行;能不能灵活地应对战场上出现的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复杂变化,随机应变,及时调整部署;能不能巧妙地引导战役从这一阶段向下一阶段发展,如此等等。可以说,战略决战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对双方军事统帅指挥作战能力的考验。孰优孰劣,空言争辩是没有用的,一切只能靠实践的事实来检验。
当然,战略决战的胜败不能单纯从军事这一个角度来考察,它通常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特别是由人心向背这个根本因素所支配。但军事统帅的主观指挥是否正确无疑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曾着重指出这一点:“我要优势和主动,敌人也要这个,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他又写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
在战争史中,双方统帅如何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如何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有关键意义的问题,他们的领导能力究竟怎样,后果又是如何,常常引起人们的特别兴趣,给予多方面的启发。这是本书准备着重考察的内容,论述的详略就是根据这个要求来选择的。
事实比任何雄辩更有说服力。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毛泽东和蒋介石是怎样应对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战略决战的事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