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当我们借助“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回望一个学科的学术历程时,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常规预设,比如:学术发展是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学术创新,学术发展是沿着一条从低往高、后出转精的道路不断前进的,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与他的学术贡献大致成正比,等等。在这些预设之下,成王败寇,能够进入学术史大门的永远只是极少数知名学者,而绝大多数普通学者都被排斥在了学术史的大门之外。可是,只要我们换一种眼光,参照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思想方式,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业类别,就会发现,作为“学术工匠”的普通学者,他们的行业习俗以及他们所处的学术生态,一样应该得到我们的讨论。
在学术行业,一样有祖师崇拜、学术赶集、资辈亲疏、派系与行规、控制与反抗、顺从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的分野、师承与圈子的壁垒、尊老与维亲的传统,还有自卖自夸的学术营销、连横合纵的操纵方略。有些看似国民性的学界弊端,其实是国际性的科学社会学难题;有些貌似公平的行业规则,其实严重束缚着学术发展。常规研究和科学革命,既是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行进双轨,也是无需蓝图规划的自然历程。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关注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工作者,供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术工作者参考的“社会生态志”。
日本重量级汉学家、“现代最后的硕学”白川静
多维度解读中国古代民俗,引你重返万物有灵的世界
从汉字与文学中,感受先民的爱与怖,产生跨越千年的共鸣
👀 编辑推荐
☼ 重量级汉学家白川静,引你重返万物有灵的古代世界
作者白川静因在中国古代文化与汉字研究方面贡献卓越,荣获多项 大奖,有“汉学泰斗”“现代最后的硕学”的美誉。跟随他的分析,你会走进一个万物皆神奇的世界,感受到与中古、近代迥然不同的神异氛围:在遥远的古代,万 物有灵,语言亦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最早产生的诗歌——《诗经》实际上具有咒语的性质,诗篇的"兴"是一种唤起地灵的行为;采草、采薪、投果等寻常的民俗,却隐藏着预祝、振魂等更为深刻的意义……
☼ 想古人所想,感古人之情,全方面展示传统生活习俗
古人如何认识自然?如何认识生命?全书从对古人的出生、衣食、往来、恋爱、嫁娶、死葬、农业、狩猎、战争以及岁时记等诸多礼仪的探索之中,复原中华先民的生活状态与背景,展示其独特的精神面貌,深入分析先民的思维,呈现他们的爱与怖——原来梦可能是走向死亡的预感,原来歌咏树木繁茂是希望自然的生命力附于自己身上……民俗背后,我们将触碰到那炽热的愿望与深沉的情感,产生跨越漫漫千年的共鸣。
☼ 在中日文化比较视野内,一文一字之上再有创见
本书在介绍中日民俗学的概况基础上,采取适合中国民俗研究的方法——运用甲骨文、金文、卜辞、《诗经》、《楚辞》、乐府诗歌、岁时记、出土器物等材料,以及《日本书纪》、《古事记》、《万叶集》、各类风土记等日本古典文献,将中日民俗事实做对比分析。作者以敏锐的觉察、创造性的思维与深厚的学术积累,探讨中国古俗的起源与发展,比较其与日本古俗的共通点和差异性,引发我们无穷的想象与启悟。
☼ 献给广大读者的民俗文化普及读物,经典著作全新升级再版
本书全面阐述作者关于中国古代民俗的独到见解与研究方法,是了解中国古代民俗、日本古代民俗不可错过的经典佳作。白川静学养深厚,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注重推广汉字与中国文化,写作相关的普及性读物。此书便是一本写给广大读者的,普及民俗知识的读物。此次再版,译文进一步润色及优化,改正遗误、酌加注释;封面采用局部uv、刷银等工艺,富有质感,以期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古文字研究、歌谣等古代文学材料分析、中日民俗比较的方法,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神祝告等诸多方面,并发掘背后的民族特质与文化思想,从而探讨了中国古代民俗的基本内涵、起源与早期发展脉络。其中相应地介绍、吸取日本民俗学的成果,在民俗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上均有探索。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当我们借助“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回望一个学科的学术历程时,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常规预设,比如:学术发展是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学术创新,学术发展是沿着一条从低往高、后出转精的道路不断前进的,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与他的学术贡献大致成正比,等等。在这些预设之下,成王败寇,能够进入学术史大门的永远只是极少数知名学者,而绝大多数普通学者都被排斥在了学术史的大门之外。可是,只要我们换一种眼光,参照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思想方式,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业类别,就会发现,作为“学术工匠”的普通学者,他们的行业习俗以及他们所处的学术生态,一样应该得到我们的讨论。
在学术行业,一样有祖师崇拜、学术赶集、资辈亲疏、派系与行规、控制与反抗、顺从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的分野、师承与圈子的壁垒、尊老与维亲的传统,还有自卖自夸的学术营销、连横合纵的操纵方略。有些看似国民性的学界弊端,其实是国际性的科学社会学难题;有些貌似公平的行业规则,其实严重束缚着学术发展。常规研究和科学革命,既是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行进双轨,也是无需蓝图规划的自然历程。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关注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工作者,供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术工作者参考的“社会生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