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大事。一百多年来,众多学者对这段历史反复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但受主客观种种因素影响,迄今哪些被认为早已有了答案的重大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比如:袁世凯出山后应对变局的策略是什么?袁世凯的政治诉求是什么?袁世凯对召集国民会议决定国体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属实吗?清帝退位诏书是怎样形成又怎样颁布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说法能成立吗?辛亥鼎革时期袁世凯的表现与其后来走帝制有何关系?本书在穷搜相关原始资料基础上,首先从袁世凯、清廷、共和派、列强等多视角出发,逐日研究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125天的历史,以厘清各种大小人物、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后形成整体论述框架,重新解读该段历史。书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而且提出一系列新的看法,或可纠正百余年来国人对该段历史似是而非的认识。
1792年,82岁的乾隆帝在清军击败入侵的廓尔克后志得意满,撰文彰显自己的“十全武功”。18世纪中后期,他治下的中国疆域辽阔、社会繁荣,但内忧外患早已显露。与此同时,英国在七年战争中击败法国,成为海上霸主,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革命,产生了对原料、市场和财富的巨大需求。1783年,失去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后,英国先是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控制,更把目光投向了马六甲海峡以东。
1793年夏,英国政府派往清朝的大使乔治•马戛尔尼远渡重洋,率使团抵达承德觐见乾隆帝。这是中国同西方交往的历史中最著名的时刻之一,英使不肯下跪而乾隆大怒、清朝以天朝自居而无视其他文化导致了冲突、乃至中国近代的持续落后,成为讲述这一时刻的主要旋律。
本书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让他们的人生沉浮与使团出使交织在了一起,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作者认为,马戛尔尼使华,是中英密切接触的结果,而非开始。清朝当时有不少人对欧洲知之甚多,但英国的威胁让拥有这些知识变得危险,故无人愿意显露。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当鸦片战争最终爆发,帝国主义以及一种全力与之相拮抗的民族主义,就占据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主流,世界权力格局也随之改变,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越来越重要。
“超级教授”黄宗智法律社会史成名作,从清代民法运作看传统中国基层治理。还原了清代民法处理民事纠纷的复杂过程,全方位展现了法律与社会、历史间的种种纠缠。
专注于民事纠纷中的法律问题,还原了清代民法处理土地、债务、婚姻、继承等民事纠纷的复杂过程。
【本书看点】
1.“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14号图书,丛书主编“超级教授”黄宗智法律社会史成名作。
2.从清代民法的运作看传统中国的基层治理。作者用“说的是一回事,做的是一回事,但合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来概括清代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清代纠纷处理中的“第三领域”,对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的基层治理很有启发。
3.学术视野广阔。吸收大量中外学者如瞿同祖、马克斯·韦伯、布迪厄、卜德、滋贺秀三等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权威成果,并尝试与重要的学术观点展开对话。
4.研究方法新颖。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融合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展现了法律与社会、历史间的复杂纠缠。
5.资料扎实,案例丰富。从巴县、宝坻、淡水-新竹等地诉讼档案出发,对其进行深挖,展示了丰富的历史细节。
【内容简介】
本书为黄宗智教授法律社会史成名作。作者从巴县、宝坻、淡水-新竹等地诉讼档案出发,通过还原清代民法处理土地、债务、婚姻、继承等民事纠纷的复杂过程,全方位展现了清代法律与社会、历史间的复杂纠缠。全书从“表达”与“实践”的角度切入法律社会史研究,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吸收大量中外学者如瞿同祖、马克斯·韦伯、滋贺秀三等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权威成果,并尝试与重要的学术观点展开对话,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黄宗智作品一览(已出版)
《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指南》《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实践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前瞻》《黄宗智对话周黎安:实践社会科学》《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
《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
《中国的新型正义体系:实践与理论》《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中国的新型非正规经济:实践与理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名家推荐】
拜读黄宗智关于法律史的著述对我而言是一种震撼性的阅读体验。
——周黎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最近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明显的本土化和历史化转向。由于来自西方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脱节,当代中国实践在学术上没有得到充分的概括与总结,于是从历史中寻找“本土性”,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共通路径。历史社会学在近年的急遽升温以及“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的热烈探讨,成为这一本土化转向最显明的表征之一。黄宗智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寻求构建本土性学科理论体系的代表性尝试。同时也显示出,从中国经验提炼中国概念,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道路,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共识和自觉。
——《文史哲》杂志与《中华读书报》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评选结果
池北偶谈,ISBN:9787101017106,作者:(清)王士禛撰;靳斯仁点校
人們若想了解今天中國的崛起以及思考中國如何重返世界強權之列,
首先應該重新審視中國上一次擁有如此世界地位的時期,
這正是乾隆時代。
世界的乾隆
英國使者馬戛爾尼是否曾向乾隆叩頭?此一引人爭議的歷史事件長久深植人心,乾隆也因此變成停滯帝國的代言人。這一認知又伴隨著十九世紀鴉片戰爭的爆發,更把清代中國型塑為一封閉保守的帝國。
真相到底為何?「新清史」學派領軍人物歐立德將以嶄新觀點,破除此刻板印象:「經過多次交涉後,馬戛爾尼最終得償所願。他不需要叩頭,還獲准可以靠近皇上,把裝有英王喬治三世書信的錦盒遞到乾隆手中。」乾隆治下的清代中國,事實上通過諸多方式,在經濟、文化、政治、學術等層面,多方參與並影響了世界史的發展。本書更把乾隆治下的清帝國與同時代的其他帝國進行比較,讓我們得以在全球背景下解讀乾隆及其朝代,並了解清代中國並無自成一獨立體系而隔離於世界之外。
滿洲的乾隆
清代中國為何能成功建立為一盛世帝國?傳統史學的解釋是「漢化」。事實上,清朝一直被武斷地納入傳統中國王朝的框架之中。而「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一說,更是以「漢人中心觀」為基礎之偽論。多年來,我們的歷史課本一直被這樣的史觀所掌控。
但是,本書卻讓我們看到,身為滿洲皇帝的乾隆,不僅自傲其滿人血統,同時為了降低「漢化」對滿洲文化的負面影響,更以一系列「滿洲之道」——包括提倡「國語」(即滿語)的學習、突出滿人的勇武之氣、規範薩滿之儀、編纂滿洲史籍——鞏固並強化滿洲人的族群認同。對乾隆而言,如何協調「漢人傳統」與「滿洲認同」之間的衝突,是其畢生最為關注與焦慮的統治課題。
人世的乾隆
乾隆始終被供奉在「康乾盛世」的神主牌上,他的經典肖像就是身穿滿式黃袍端坐龍椅之上。在其長達六十四年的統治之下,清帝國的實力達到頂峰,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疆域基礎。可以說,在帝國盛世的宏觀思維下,乾隆的文武雙全形象已趨神化。
然而,日常生活中的乾隆,聰明、勤奮、盡責、虛榮、衝動且易怒。他忠於家庭,更深愛他的妻子富察氏。在其晚年,乾隆將他和妻子的居所保留住原貌,似乎想藉此緬懷青春歲月。歐立德運用大量滿文文獻,解讀了乾隆對祖父、父母、皇子的親情、對后妃的愛情與對文化藝術的性情,真切還原了這位古代帝王的「凡人」面貌。
《皇帝亦凡人》一書為西方「新清史」學派大眾書寫的典範之作。傳統的清史研究限於漢文文獻,都把滿清化約為一中國王朝。歐立德精通滿文,試圖跳出「漢人中心觀」,從滿洲人的角度審視這段歷史,並立體且全方位地塑造了滿洲皇帝乾隆其「天之驕子,世之凡人」的形象。
本書特色:
一、台灣第一本「新清史」學派著作!
結合世界史觀點、滿洲視角與滿文文獻等「新清史」學派特點,本書深入審視並生動再現了滿洲皇帝乾隆及其盛世帝國。
二、本書附贈乾隆畫像別冊〈朕的平衡之道:遊走於滿洲勇士、儒家文人和藏傳佛教聖主之間〉
本別冊針對滿洲勇士、儒家文人、藏傳佛教聖主等不同乾隆形象,從宮廷畫師的視角出發,精選乾隆具代表性之圖像,帶領你探索乾隆的多元面貌與其豐富多彩的人生軌跡。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通過這部作品,歐立德完全將乾隆和他的王朝放置於世界史的範疇之中……他對這個世界史上異常重要的人物做了簡單明瞭、極為有用而又真實動人的再評價。
——詹姆斯.比蒂,懷卡托大學(James Beattie, University of Waikato)
歐立德將散落於各種專業論文的研究成果整合到這部具有高度可讀性的著作裡,並將自身洞見和讓人信服的關聯融入其中,得到的便是這個作為軍事領袖、藝術愛好者、滿洲傳統捍衛者、冷酷統治者和充滿熱情的旅行家的畫卷般的乾隆帝形象——一個自視甚高但又企盼向子民證明自己「中國」身分的君主。
——《亞洲華爾街日報》(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榮獲2001年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列文森獎
◆新清史是什麼?
新清史是1990年代發源於美國漢學及歷史學界的學派,代表學者有羅友枝、歐立德、濮德培、柯嬌燕等人。該學派從「少數滿洲人如何統治廣大且複雜的中國」、「由滿洲人建立的王朝對中國傳統(漢人)的歷史論述有何影響」這兩個問 題意識出發,試圖從「非中原王朝史觀」、「內亞/東亞帝國史觀」、「非漢族中心主義」、「多民族」視角,來重新修正、書寫過往的清代史。
◆柯嬌燕的《半透明鏡》最大貢獻為何?
本書梳理複雜多元的清代前期歷史,提出一套理論框架,進而對早期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與歷史書寫及身分認同之間的關係,有全面且深入的解釋。
◆半透明鏡是什麼意思?
對古代皇帝來說,鏡子有兩個意涵,一是具有道德或規勸意涵,「歷史之鏡」可以指出統治者的缺失,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歷史之鏡」在帝國的意識形態上,卻是不透明的,其起源、動機及手段都被刻意隱匿,本書期望能揭露當時的主旋律,進而讓意識形態的形象變成可見的、半透明的。
◆什麼是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
由於清帝國是由皇帝所統治,我們可以將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跟清帝國的「皇權」視為互為表裡、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清代的皇帝會利用政治、文化、經濟、儀式等手段拓展皇權的影響力。具體操作上,皇帝會利用詔令、日記、紀念碑文等官方文件,並以多語言形式(滿文、漢文、蒙文等)來強化皇權的正當性與普世性,皇帝應統御率土之濱,皇帝應撫育普天之下所有子民。
◆清帝國的意識形態跟過往的中原王朝/征服王朝,有什麼差異?
自新清史學派出現以來,「漢化觀點」或「滿洲觀點」就一直是學術討論的熱點。但本書作者柯嬌燕認為,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當然會受到滿洲皇帝的出身影響,但也不宜過於簡單二分。以「滿洲征服」這個概念為例,柯嬌燕認為「滿洲征服」是多元(多民族)力量的結合,滿洲人不單純是征服者,漢人也不單純是被征服者。大清之所以能成功入主中原,是結合滿洲人、蒙古人、漢人的力量,且主要靠的是漢人士兵,如此還算是「滿洲人征服漢人」嗎?清帝國還算是「征服王朝」嗎?
◆清帝國的意識形態與現代中國
清帝國在試圖在強化國家權力的同時,也同時維持政治組織上的相對多元及獨立性,例如始終維持著高度獨立狀態的蒙古與西藏,這是清帝國從本質上有別中國歷代王朝的關鍵之處。清帝國並非單純的「漢化帝國」或「滿洲帝國」,而是建立在「多元且統一」意識形態上的多民族帝國,這最終深深影響了現代中國的國家/民族認同之建構。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套装共2册)》主要内容简介:2010年8月9日至11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了“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两岸三地的近60名专家学者,就如何超越传统的政治史研究、重构清代政治史的认识体系进行了探讨,并从满人主体性与对满汉文化交融状态的考察出发,理陸回应了“清代的国家与民族认同”等“新清史”的重要话题。《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套装共2册)》即是此次会议的论文辑集,分为7个部分,一共44篇文章,不仅打开一个全新的政治史研究的视野,激发了学界对“回归政治史”的强烈企盼;而且对问题意识的构建、对学术思维的磨砺,以及在学术理念与方法的突破上,都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乾隆十三年》所述即其第一个阶段,乾隆朝前十三年的历史。当时朝廷如何感受若干现代问题(如人口问题),提出跨时代有创意的发展政策(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一脉相承),如何作出欧洲式的“现代反应”(如加强政府),以及打算“回向三代”,做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都是《乾隆十三年》的重要内容。但天下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是乾隆初年曾有预言“十三年必有拂意之事”,果然这一年就发生了许多不尽人意之事,从家庭到朝廷,从财政到经济,从政治到战争,也连带引发了政策的全面“收敛”,好像许多事都做错了,俨然成了一个失败的记录。检讨这些,也是《乾隆十三年》的内容之一。可以说,它为大家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乾隆。
十九世纪90年代的最后五年,丧权辱国的现状极大挫伤了底层民众的民族自尊心,而外国传教士们种种与传统民俗相悖的活动让民众的屈辱转化为一场史无前例的排外运动。义和团运动在1899年至1900年突然爆发,并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整个华北大地。而慈禧则充分发挥其“政治智慧”,借着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旗号利用民间势力打压对其最具威胁的外国势力,却最终演变成“向十一国宣战”的疯狂,为大清招来了八国联军的滔天巨祸。 各怀鬼胎的八国杂牌军,从护卫使馆转为进军北京,奸掠焚杀,掀起一次世界文明史上的罕见浩劫。面对同仇敌忾的大清军民,为什么松散的八国联军两个月内就能轻松地攻入大清的都城,使大清险遭灭顶之灾?在列强利害关系极为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八国联军侵华”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作者带您重返1899年至1900年的华北大地,以当时诡异而惨烈的动乱、战乱现场中的每一个细节。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大事。一百多年来,众多学者对这段历史反复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但受主客观种种因素影响,迄今哪些被认为早已有了答案的重大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比如:袁世凯出山后应对变局的策略是什么?袁世凯的政治诉求是什么?袁世凯对召集国民会议决定国体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属实吗?清帝退位诏书是怎样形成又怎样颁布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说法能成立吗?辛亥鼎革时期袁世凯的表现与其后来走帝制有何关系?本书在穷搜相关原始资料基础上,首先从袁世凯、清廷、共和派、列强等多视角出发,逐日研究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125天的历史,以厘清各种大小人物、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后形成整体论述框架,重新解读该段历史。书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而且提出一系列新的看法,或可纠正百余年来国人对该段历史似是而非的认识。